•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戒檳才能防癌檳友啊「戰」出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戒檳才能防癌檳友啊「戰」出來!"

Copied!
1
0
0

Teks penuh

(1)

戒檳才能防癌 檳友啊「戰」出來!

每年

2,500

人死於口腔癌,多歸因於嚼檳榔!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指出導致口腔疾患的危險因子:口腔衛生、飲

食、吸菸、飲酒,在台灣還有一個危險因子—檳榔。

台灣每年有

2,500

人死於口腔癌,104年為國人癌症 十大死因第五位、男性癌症死亡因第四位。臨床上觀 察發現,10個口腔癌患者中,9個都有嚼檳榔習慣。

為配合

12

3

日「檳榔防制日」,國民健康署於 11 月

27

日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廣場,舉辦記 者會暨宣導活動,邀請戒檳成功的本土藝人長青與工 地大哥分享戒檳小撇步,打造健康的無檳生活。

口腔癌高居男性勞工癌症死因第

2

位!

根據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97

年勞

工癌症死因分析資料顯示:口腔癌高居男性勞工癌症 死因第

2

位;另分析

93-95

年的資料也顯示,口腔癌 死亡率較高的職業類別前

3

名分別為:建築工程業、

陸上運輸業及漁業,因為這些行業有較高的嚼檳榔比 率。民眾嚼食原因除了工作時間長需要提振精神,而 且可以透過檳榔來建立人際關係,從事工地工作的吳 先生表示:工作因交際應酬菸檳酒樣樣來,下工後也 都檳榔、菸、酒不離手,一段時間後發現口腔黏膜潰 瘍長久不癒合,且伴隨著白斑;吳先生因害怕而遲遲 未就醫檢查,一年後雞蛋大的腫瘤讓他嘴巴完全張不 開,就醫時被診斷為口腔癌第四期。接踵而至的手術 治療程序與龐大的醫療費,治療期間讓他跟家人吃足 了苦頭。復原後的吳先生回憶著生病後的種種,除了 後悔著為何沒有即早做檢查,更後悔一直沒有聽從家 人的話,戒掉檳榔,而傷害自己的健康。

檳榔子(菁仔)就是致癌物,且危害殃及全身與下一代!

許多民眾認為只要檳榔沒有含紅、白灰等添加

物,就不會致癌,但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於

2003

年將檳榔子列為第一類致癌物。檳榔子中含有的檳榔 素(arecoline)及檳榔鹼

(arecaidine)會在嚼檳者的口

腔中產生致癌物質,導致嚼檳者罹癌。除了癌症,國

內研究也指出:男性嚼食檳榔者罹患糖尿病或高血 糖、代謝症候群危險性皆顯著高於未嚼檳者。另研 究也發現,男性嚼食檳榔,下一代容易提早得到代 謝症候群。而有嚼食檳榔習慣的孕婦也容易出現流 產、早產、寶寶出生體重過輕等問題。國民健康署 王英偉署長呼籲:「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健康,請 盡早戒掉檳榔!」

預防口腔癌的不二法門:遠離檳榔、定期篩檢!

口腔癌只要發現得早,其實並不可怕!透過口

腔黏膜檢查,每年發現超過

5

千名癌前病變及癌 症個案,而且篩檢發現的口腔癌個案有

7

成以上 都是初期,如盡早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近

8

成。

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戒除檳榔、定期篩檢是預 防口腔癌的不二法門。民眾戒掉檳榔後,也應該每 兩年接受

1

次口腔黏膜檢查,只要攜帶健保卡到 特約牙科或耳鼻喉科就可接受免費的檢查。

資料來源: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http://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24&pid=31 8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http://health99.hpa.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12 103&Type=001&kind=All

中華民國1060421

中華民國9194日創刊 學務處生教組製 宮維均 李姍靜老師編輯

NO.202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家 長 通 知 書 親愛的家長: 依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實施辦法」新生入學後依規定辦理學生健康檢查,為能瞭解 貴子弟之健康狀 況,期能早期發現體格缺點,早期矯治。基於這樣的理念,本學年度委請啟新診所到校,為 貴子弟實施 健康檢查,請 貴家長詳閱本通知各項說明後,於通知回條簽章後交回學校。 一、健康檢查項目: 檢查項目 檢查內容(依教育部公告內容為主) 說明

已知某國家有 15%的人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感染,目前此國有 1 種檢測 法可以檢測一個人是否受到 COVID-19 病毒感染。假若被檢驗者已受到 COVID-19 病 毒感染,則使用此檢測法有 90%可以檢測出;而若被檢驗者未受到 COVID-19 病毒感 染,則使用此檢測法有 6%會誤判受到感染。今有小胖因擔心受到 COVID-19 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