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投影片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投影片1"

Copied!
95
0
0

Teks penuh

(1)全民國防 大家一起. 提報人 : 林意超教官.

(2) 第二章第一節 災害防制與應變機制簡介 是現實?是科幻?. 震中附近宮城縣仙台港附 近當天16時發生大旋渦. 仙台機場遭海嘯襲擊後 1 2 3 一片狼藉. 4. 2. 5.

(3) 隨著全球環境變遷、災害類型改變,以及 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等潛在威脅與日俱增, 除了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努力外,個人必 須深切體認災害對我們的威脅,落實相關 政策,並習得基本防護與求生技能,方能 保障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4) 災害與台灣. 影片資料來源: http://www.youtube.com/index?gl=TW&hl=zh-TW 我們的家台灣3’25. 台 灣. 環太平洋地震帶. 西太平洋颱風區. 台灣地區位處於西 太平洋颱風區及環 太平洋地震帶上, 於歐亞與菲律賓板 塊夾縫中,地層屬 年輕尚不穩定之地 質,境內山高水急 ,又位於季風氣候 帶,颱風、地震、 豪雨、乾旱等天然 災害發生率極高。 1. 2. 3. 4. 4. 5.

(5) 4-1-1. 1. 2. 3. 4. 5. 5.

(6) 4-1-1. 1. 2. 3. 4. 6. 5.

(7)

(8) 1.認識災害的種類,並能了解災害防治 方法與國內相關應變機制。 2.了解核生化的來源、危害,以及應如 何做好個人基本防護。 3.增進在各種環境下的求生知能。.

(9) 天然災害. 人為災害.

(10) 颱風. 土石流. 水災. 地震.

(11) 土石流滅村 甘肅127人死1分48秒 來源:Youtube.

(12) 火災. 毒災. 空難. 陸上交通事故.

(13) 區域性:如豪雨造成地區災情 時間性:如建築老舊或火災造 成的結構缺陷倒塌 複合性:如颱風帶來的豪雨, 造成土石流災情 累積性:如台北縣汐止地區連 續淹水 連續性:如地震衍生堰塞湖, 以及水、風災衍生疫 災等.

(14) 台灣可能發生的災害. 地震、颱風、空難、建 築物倒塌、地層滑動、 洪水、油槽事故、化學 工廠事故、疫災、旱災、 地層下陷、交通事故、 核能外洩、核電廠事故 汙染、國際緊張事故、 暴動、人質、縱火、礦 場災變、液化石油氣事 故、危險物運輸事 故、……等。.

(15) 每年平均 6~10個颱風警報. 颱風可能引發洪水或土石流災害. 颱風實況報導45秒. 來源:Youtube.

(16) 颱風來襲是否停止上班上課 主管機關為各直轄市、縣(市)政府。 根據「天災停止辦公及上課作業辦法」 當預測颱風暴風半徑於4小時內可能經過 之地區,平均風力可達7級以上或陣風可 達10級以上時,即屬達到停止辦公及上 課標準 是否停止上班上課還是由各直轄市、縣 (市)政府決定。.

(17) 收看(聽)電視、廣播,或撥打 「166」、 「167」氣象錄音電話 身處郊外遇緊急狀況時,手機撥 打「119→再按9」.

(18) 1.易遭強風吹落物品應固定、釘牢 或移至室內 2.修剪樹木並加設支架保護,清理 排水溝,避免堵塞積水 3.儲備適量的水、食物及照明設備 ,因應斷水停電所需.

(19) 1.注意自身工作環境是否遭 颱風影響而形成危安因素. 2.不可逞強或好奇而到 溪流處或海邊遊玩、 觀景,以免發生憾事.

(20) 1.颱風剛過應避免外 2.確定颱風離開後始 出,因大雨過後部 可外出,外出時也 分水溝、坑洞被水 應該隨時注意是否 淹蓋,具潛伏危險 有物品掉落 3.發現淹水或交通受 阻地段,請通知警 察派出所及消防單 位前往處理.

(21) 在台灣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由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 板塊的撞擊。.

(22)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大部分地震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地球表層(約 100公里厚)的岩石圈不斷地進行板塊運動, 岩石圈的不同部分受到擠、壓、拉、伸、 扭、……等力的作用,到達某一個限度時, 有些部分會承受不了,而這些部分(大部分 是在板塊邊界)突然的反彈滑動,以致於發 生地震,其滑動的面稱為「斷層面」。. 圖為921地震後的學校操場.

(23) 板塊運動. 51秒. 來源:Youtube.

(24) 地震前應該注意什麼 1.家中備妥急救箱及滅 火器,家人均須知道 存放位置及使用方法 2.避難處及路線要先規 劃好,在最短時間內 做到有效防護 3.學校應舉行防震演 習,教師應經常宣導 防震常識,並引導學 生進行避難演練事宜.

(25) 急救箱內基本配備物品 藥品:外用藥、個人用藥 食物:乾糧、飲用水 工具:手電筒、收音機、備 用電池、鐵鎚、斧頭 備註:注意食物及電池的期 限,定期檢查更新.

(26) 防震宣導. 39秒. 來源:內政部消防署.

(27) 地震時應該注意 什麼 1.在家中時:打開 大門, 避免建 築物扭曲而壓迫 門窗,阻斷逃生 路徑;關閉瓦斯 及電源,以免引 發火災造成更重 大的傷亡.

(28) 2.在學校或公共 場所時:可利 用教室的桌子 躲避並背向窗 戶,同時用書 包保護頭部; 如人在操場, 應盡量遠離建 築物.

(29) 3.當地震引發海嘯 時:中央氣象局 會立即發布海嘯 警報,呼籲沿岸 居民採取海嘯侵 襲因應措施。而 避免海嘯危害最 好的方式是「及 早預警」、迅速 往「高地避難逃 生」.

(30) 防震防颱宣導影片1分.

(31) 根據史上許多大地震統計均顯 示,火災所造成的災害 往往比地震本身所 造成的災害慘重。 如發生於西元 1906年4月18日, 格林威治 時期13時 12分的美國舊 金山大地震,其規模 為8.3,強度雖大,但由震動所 導致的人員死亡大約390人,而財務損失 約高達4億美元(當時之幣值)。.

(32) 此種財務損失係由震動開始時的大火造成, 由於水管破裂、水 壓不足,以致無法 救火,如此,經 過三天的燃燒 才將火勢控 制,致使 全是大部 分地區被焚毀。.

(33) 1.檢查家中的 水、電及瓦斯, 若瓦斯外漏, 應將門、窗打 開後立即離開, 通報相關負責 單位。.

(34) 2.查看周遭有 無人員受傷, 若傷患傷勢嚴 重,則予以急 救並通報119 協助處理。. 3.若情況允許, 3.若情況允許, 可收看電視或打 可收看電視或打 開收音機,了解 開收音機,了解 最新災情及政府 最新災情及政府 部門緊急指示。 部門緊急指示。.

(35) 根據內政部營 建署歷年統計 資料顯示, 「建築物發生 火災」占整個 消防安全問題 的比率一直是 居高不下。. 以火災戶起火緣由之 分布比例來看;全台 灣有84%是自行起火戶; 16%是被延燒波及,尤 其都市地區建築物緊 鄰相接,一戶失火易 波及鄰房,故延燒起 火乃是火災重要起因, 不容忽視。.

(36) 將可燃物搬離火中或由燃燒的火 焰中除去(搬離或除去可燃物)。. 排除、隔絕或稀釋空氣中的氧氣 (除去助燃物)。.

(37) 使可燃物的溫度降低到燃點以下 (減少熱能)。 加入能與游離基結合的物質,阻 礙連鎖反應(破壞連鎖反應)。.

(38) 住宅火災的預防對策: 1.揮發性之油類(汽油、酒精、香 蕉油、溶劑油等)勿放在家中。 2.隨時清除廚房之塵垢油汙,設置 多種效能之乾粉滅火器。. 3.樓房窗戶裝置防竊鐵柵或廣 告招牌等,應開設活動門並 隨時注意能否正常開啟,以 免卡住,阻礙逃生。.

(39) 四、我國的災害應變機制簡介. 921大地震後,行政院參酌美、日等先進 國家作法,擬定「災害防救法」草案, 歷經7年研議、修正及審查後, 「災害 防救法」 正式通過立法院之法制作業程 序施行。.

(40) 災害防救組織架構圖.

(41) 採取「過程模式」之思維,即「減災」、 「備災」、「反應」、「復原」等四階 段作為,化解不可預期災難危 害或緊急危難事件。 我國災害防救法依此模式將防災策略區 分為:災害預防、災害緊急應變、災後 復原重建三階段,另推動「事故現場指 揮體系」以整合整體救災資源。.

(42) 教育部為健全災害防救體系,強化災害 防救功能,以維護校園及學生安全,於 是整合了教育部及學校行政資源,構建 校園災害管理機制,執行減災、整備、 應變及復原等災害管理工作。.

(43) 教育部依災害防救法成立「校安中心」,在組 織運作上採任務編組,成員由教育部部長、次 長及各單位主管組成,依照任務性質可劃分為 指揮督導、支援協調及作業管制等三組,以負 責校園事件的通報處理及應變指揮。 P117.

(44) 各類災害警戒顏色燈號 危險等級:高 優先順序:第一優先 管制方案:禁止、封閉、強 制 疏散撤離:強制撤離. 危險等級:中 優先順序:第二優先 管制方案:加強注意 疏散撤離:加強勸告撤離準 備. 危險等級:低 優先順序:第三優先 管制方案:注意、警戒、通 知、警告 疏散撤離:加強宣導、勸告. 一般狀況、平時、整備作業. P117.

(45) 核生化 威脅. 直接威脅 大規模使用和生化武 器核生化武器 突發性威脅 非固定戰場.

(46)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 使用於核子、生 物、化學等方面攻擊之物件,已由繁雜 趨向簡易,傷害性由低弱趨向高強,而 取得與使用則趨向更容易、方便.

(47)

(48) 核子武器是 利用原子彈 核反應瞬間 釋放出巨大 的能量,而 起殺傷作用 的武器,如 原子彈、氫 彈、中子彈 等。.

(49) 電影中的氫彈試爆場面 (水晶骷髏王國)1分09秒.

(50) 核子武器可製成彈頭,裝在火箭上射向 目標,可由陸上發射或水面艦艇發射, 也可藉由潛艦在水下發射。.

(51) 核子彈頭的爆炸威力 大衛克羅 無後座力砲彈. 沙皇氫彈. 前蘇聯氫彈測試. 爆炸威力最大的是由前蘇聯於1961年10月30日在 鹹海所試爆的沙皇氫彈,威力為5千萬噸。 威力最小的是美國研製的M-388大衛克羅無後座力 砲彈(搭載W54彈頭), 爆炸威力為10噸。 P119.

(52) ■核武破壞及殺傷因素 光輻射(30~50%) 衝擊波(40~60%) 早期核輻射(4.9%) 核電磁脈衝(0.1%). 放射性汙染(5~10%). P119.

(53) 1.光輻射:可造成人員燒傷並引起大面 積火災,燒毀物體。 2.衝擊波:會造成人員嚴重傷害,如肺 、胃、肝、脾出血破裂和骨折,並造 成建築倒塌而阻塞交通。 3.早期核輻射:能破壞人的組織細胞, 使人得到急性放射病。 4.核電磁脈衝:能干擾電腦上儲存的資 訊,家用電器亦受其干擾和破壞。 5.放射性汙染:形成很大的放射性汙染 區。.

(54) 核爆實景. 核爆結構圖.

(55) 原子彈爆破畫面. 39秒.

(56) 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後 所形成之蘑菇雲. 1945年轟炸日本廣島原子 彈-[小男孩]外貌. 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的 圓形屋頂殘骸.

(57) 廣島原子彈事件. 3分.

(58) 1.傳染力強,致命 性高:生物一旦 受到攻擊,短時 間內將造成難以 回復的傷害,甚 至死亡。.

(59) 2.面積效應廣:將生物武器細小化成氣態 或液態,可提高其殺傷力數十倍至數百 倍,目前已有奈米化技術。.

(60) 4.殺傷效果大,感染 途徑多:可經由空、 飲食、接觸等方式擴 散感染。. 3.傷害時間長:有 些生物武器在一般 環境下可保持相當 長久之殺傷力,病 原體可在土壤、毛 料中生存數月,如 炭疽桿菌之芽孢甚 至可在陰暗潮濕的 土壤中存活超過10 年。.

(61) 現今的生物武器可大致分成 四大類: 1.天然毒素型 2.人工毒素型 3.微生物型(細菌、病毒、 毒素、真菌、衣原體和立克 次體) 4.基因重組型.

(62) 人類最早的生物戰 最早發生在1346年,韃靼人進攻克里米亞半島 上的卡發城(現今的費奧多西亞城),因久攻不 下,便把死於鼠疫者的屍體投擲到熱那亞人固 守的卡發城內,導致熱那亞人大量死亡,最終 失去城池。. 軍事情蒐站. P121.

(63) 軍事情蒐站 毒王之王─肉毒桿菌. 肉毒桿菌毒性強 1公克即致命. 部分生豬肉中有種肉毒桿菌,所分泌出的神 經毒素,只一億分之七克即可殺死一個人, 也就是半公斤就足夠殺光全人類。 P121.

(64) 肉毒桿菌毒性強 1公克即致命 2分20秒.

(65) 化學戰劑或毒性工業 物質都可能被用於化 學性攻擊。 世界衛生組織(WHO) 將化學戰劑界定為: 一種物質,用於(非) 軍事作業上去殺人, 嚴重傷害人或使人失 能,或損毀、摧毀他 們的居處或經濟。. 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 1995年沙林毒氣襲東京地鐵.

(66) 化學試劑用於攻擊之災害指標. 1.動物、鳥、魚死亡. 2.昆蟲生命力下降. 3.非預期之氣味. 4.不尋常之死亡或生病人 數(大量傷亡). 5.傷亡之分布. 6.水泡、疹子. 7.密閉區域生病. 8.不尋常之液滴. 9.景況不同. 10.低層雲霧. 11.不尋常金屬破片.

(67) 恐怖的731部隊 731部隊是舊日本軍(關東軍)防疫給水本 部的別名。該單位由石井四郎所領導,因此 也稱之為「石井部隊」。731部隊也是在抗 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侵華日軍從事 生物戰之細菌戰研究,以及人體試驗相關研 究的祕密軍事醫療部隊代稱。.

(68) 731部隊偽裝成一個給水淨化部隊,把基地建在 中國東北哈爾濱附近的平房區,這一區域當時 是傀儡政權滿洲國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者認為 超過一萬名中國人、朝鮮人,以及聯軍戰俘在 731部隊的試驗中被害,但是對於受害人數目前 仍存在爭議。.

(69) 鎮暴劑 神經劑. 扼喉劑 膿疱劑. 血液劑.

(70) 沙林神經毒氣(絕地任務)3分32秒.

(71) 二、核生化武器攻擊防護要領. 了解在核生化狀況下的防護與急救要領,可 將損害程度減至最低,以確保個人生命安全。 由此可知,預警偵測系統的建立是相當重要 的,它能夠預先獲得警訊,並確認有無危害 性後,有效地採取適當防護措施。.

(72) 防核彈的「植物諾亞方舟」 挪威政府興建的大型植物種子冷藏庫「斯 瓦爾巴全球種子庫」,耗資5,000萬挪威克 朗(約合900萬美元)興建,位於距北極點 約1,000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處山 洞中。.

(73) 種子庫旨在防止植物因天災人禍滅絕,為 植物學家提供種子基因,被稱為「植物諾 亞方舟」。據悉,該種子庫是當今世界最 安全的基因儲存庫,甚至可以抵禦地震和 核彈攻擊。.

(74) (一)核生化武器攻擊前防護要領. 1.掌握新聞動 態,了解政府 如何發布警報 及警報意義。 4.擬定家庭應 變計畫,意外 發生時作為應 變依據並與家 人取得聯繫。. 2.聽從應變 人員指揮管 制. 3.儲備三天份 飲用水及不易 壞(變質)的 食物。.

(75) (二)核生化武器攻擊中防護要領. 1.快速往上風處移動,遠 離汙染區,尋求掩蔽。 2.聽從第一線應變人員之 管制及疏散。 3.若身上已遭輻射汙染, 應遵從應變人員指示, 完成除汙動作。 4.攜帶災害應變用品與收 音機,迅速移至避難空 間。.

(76) (三)核生化武器攻擊後防護要領. 繼續收聽政府所製作的廣播或是 電視宣導。 未完成除汙前,嚴格禁止回到遭 受汙染之場所。 遵循緊急應變人員的指示。 以清水清洗身體並換穿乾淨衣物。.

(77)

(78) 1.熟悉機上的安全出口, 聽、閱有關航空安全知 1.熟悉機上的安全出口, 1.熟悉機上的安全出口, 識,不清楚的地方要即 聽、閱有關航空安全知 聽、閱有關航空安全知 時請教服務人員。 識,不清楚的地方要即 識,不清楚的地方要即 時請教服務人員。 時請教服務人員。.

(79) 2.繫好安全帶,若飛 機在海洋上空遇緊 急狀況,應立即穿 上救生衣。 3.緊急著陸和迫降時,在機上人 員與設備基本完好的情況下, 須聽從人員指揮,迅速而有秩 序地由緊急出口滑落至地面。 2009年1月美國全美航空因緊急迫 降紐約河,所幸救難人員及時搶救 才未造成重大傷亡。.

(80) 美航客機紐約哈德遜河迫降錄像公布 36秒.

(81) 1.跳水前盡可能向水面拋投 漂浮物,作為漂浮工具。 2.跳水後如發現四周有油 火,應脫掉救生衣,潛水 向上風處游去;欲換氣 時,用手將頭頂上的油火 撥開再抬頭呼吸。.

(82) 3.跳水後如沒有穿著救生衣,應盡可能 以最小的運動幅度使身體漂浮;會游泳 者可採取仰泳姿勢,以維持較長時間的 漂浮,並且耐心等待救援。.

(83) 1.兩腿盡量伸直,兩腳踏實,雙臂護 胸,手抱頭,身體後傾。 2.若車體變形,導致車門無法開啟時, 可從前後擋風玻璃或車窗逃生。 3.發生車禍時,若車輛或人員著火, 須先離開車子,著火人員應一邊滾 動一邊脫去身上的衣物。.

(84)

(85) 溺水者自救法 1.不慎落水後應保持冷靜,千萬不可大叫,以 免水進入呼吸道,造成阻塞和劇烈咳嗆。 2.尋求漂浮物幫助自己漂浮,並模仿踏自行車 的姿勢不停地踩水,用雙手不停划水,以使 頭部浮出水面。.

(86) 3.不會游泳者切勿因緊張害怕而放棄自救,落 水後應立即屏氣,利用拍打水面的動作,使 頭部能露出水面換氣,再屏氣、再換氣,反 覆動作,穩定緊張心情,耐心等待救援。.

(87) 溺水別緊張! 放鬆漂浮救命 1分59秒.

(88) 徒手漂浮2分32秒.

(89) 施救者營救法 1.發現有人溺水時,應立即設法救援,迅速 找尋如竹竿、木棍、樹枝或繩索等物品,甚 至可解下腰帶,將一端扔給溺水者,用力拖 其上岸。 2.非不得已時,會游泳者應迅速脫掉衣褲再 跳入水中進行搭救,切記!應從溺水者背 後抱住,再採取仰泳或側泳方式回到岸 邊,避免溺水者因害怕掙扎而影響施救者 的行動,甚至造成傷害。.

(90) 中暑是因為氣溫 過高且乾燥,體 內體溫調節中樞 失常,無法控制 體溫,汗腺失去 排汗功能,以致 無法散熱所引起 的。 症狀為臉色潮紅 、脈搏快而強、 體溫高達40度以 上,呈現神智不 清或昏迷狀態。.

(91) 1.將患者送至陰涼通 風處,使其仰臥, 解開衣服鈕扣或皮 帶,盡量讓大面積 的皮膚與空氣接觸 。 2.迅速降溫,例如浸 入冷水中或是將浸 溼的衣物、毛巾覆 蓋在患者身上,並 給予風扇吹風,或 為患者搧風。. 3.中暑死亡率極高, 須立即送醫。.

(92) 救命電話-119再按9 目前行動電話救命專線已經統一改為 「119→再按9」。. 先前的社會新聞中, 有三位護士不慎連人帶車跌落深谷,於受困 四天三夜後始獲救。受困期間她們曾嘗試以 手機向外求救,一支摔壞,一支沒電,一支 收訊不良,她們亦曾移動位置以尋找較佳的 收訊處,但都未能成功。如果這三位護士平 常就知道119專線,緊急時刻記得以那支即 使收訊不良的手機撥出「119→再按9」,相 信她們應可更快獲救。.

(93) 1.臺灣發生的火災通常以住宅性火災為 主,那麼,我們應注意哪些事情以避 免火災的發生? 2.你曾經與家人討論遭核生化攻擊時的 逃生計畫嗎?請列舉說明之 。 3.試說明中暑的急救方法。.

(94) 災害探索先鋒 各小組選擇最近一則有關國內外災害發生 的新聞事件,參照新聞媒體的報導方式, 以記者身分實施現場實地採訪,最好檢附 照片(可剪報或下載電子檔直接列印), 小組成員依分工完成分派任務,各小組推 派口才較佳的同學模仿記者,就內容依新 聞播報方式報導(報導內容依人、事、時、 地、物,以及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經過、影 響、處理的方式等記載)。.

(95)

(96)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3 要解釋地球歷史事件的先後順序,有幾個依據: (1)沉積岩層原始堆積時,應是近乎 狀態。 (2)先堆積的沉積岩層位在後堆積岩層的 ,其年齡較 。 (3)岩層中較早發生的地質事件紀錄,常受 發生地質事件影響。 例:P196 圖 6-20 ◎若岩漿並沒有噴出地表,而是侵入岩層內狹長的裂隙後凝 固, 則稱為岩脈 4.科學家依據地層中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