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聞與思辨
《以核養綠公投前夕》核電便宜、環保、可養綠能?國際能源專家第一手解答 3 大爭論
【節錄自 2018-11-09 風傳媒精選/尹俞歡】
以核養綠公投在即,面對政府提出廢核政策,支持者主張,核能才是對環境衝擊最小的安全能源,
可以為「不成熟」的綠能建立發展基礎。然而,究竟核電是否真的便宜、環保又「養綠」?
來自德國、擔任核電及能源產業顧問超過 20 年的邁可.史耐德(Mycle Schneider),曾擔任法國、
比利時、德國及南韓首爾等多個國家、城市的能源政策顧問。獨家接受《風傳媒》越洋訪問,針對 3 大 核電議題提出看法。
爭論一:核電很便宜、再生能源很貴?
「我們看不出新建核電廠的政策和經濟誘因,就連現在還要營運舊的核電廠,都很不合理,」 史耐 德直言,現今多數核電國家壽齡超過 30 年,要跟上越來越高的安全標準,維護、維修成本都增加。以美 國為例,2015 年核電廠維運成本平均每度電 0.03 美元,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即指,若核電營運成 本不變、電價走勢維持穩定,明年起全美將有 3 分之 2 核電設施不再具市場競爭力。
史耐德直言,當太陽能已在美國能出現每度 0.02、0.03 美元的競標價,核電若沒有政府補貼或政策 支持,在自由電力市場中幾乎毫無競爭力,這也顯示核電已不再是最廉價的選擇。
台灣綠能也貴?專家:初期價高,日後成本下降
然而即便核能不便宜,但再生能源在台灣同樣所費不貲。以政府去年公告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來看,
太陽光電、離岸風電每度電平均收購價格每度分別為 6.41 和 5.8 元新台幣,比台電目前公告的平均電價 每度 2.6 元還要高出兩倍以上,這也讓部分人士認為台灣使用再生能源成本過於昂貴。
對此史耐德則表示,政府躉價收購制度(Feed in Tariff, FIT)的確是一項協助再生能源發展的強 力政策工具,但政府在訂費率時,也必須適度反映成本、逐年調降,或是併行競價制度,透過競爭降低 價格。
他也強調,目前其他歐美國家再生能源價格低,是因為較早開始投資;且台灣是全球經濟體的一部 分,再生能源價格一定與世界連動、「沒道理價格會持續像現在這樣偏高。」
面對台灣如離岸風電因還帶有產業任務、而導致初期設置成本高,史耐德則認為,建立產業需考慮 的不止是一開始的製造成本,還需考量其他軟性成本(soft cost)。史耐德解釋,德國的太陽能價格較 美國加州低,即是因為系統、設備密度高,業者不用大老遠運輸、安裝。因此台灣若願意在初期投資、
提高設備及系統密度,日後成本下降速度也會更快。
爭論二:核電才能減緩溫室效應?
另一項讓發起以核養綠公投者提議應重啟核電的理由,則是認為核能退場太快、再生能源建設不及,
其間的供電缺口需靠火力電廠補足,如此將製造比以往更多的空污和溫室氣體。
史耐德同樣不同意這樣的看法。他指出,對抗全球暖化的確是世界趨勢,但新建核電廠要花 6 年以 上、在部分國家更需費時超過 15 年;而若要延役舊電廠,政府或電力公司又不願揭露維運及風險成本。
在綜合考量量降低碳排的時間急迫性、以及減碳的成本後,史耐德直言,「核電廠不會是減碳的最佳選 擇」。
爭議三:核電也是永續能源?
許多核工專家相信,若可以再重複利用核燃料,則核廢料將不再是棘手問題,核能也將成為真正的 永續能源,效益更勝目前的光電及風電等再生能源。
面對這樣的「樂觀期盼」,研究核電與產業多年的史耐德則相對保留,直言多年前學界早已著手研發 可重複使用核燃料的快中子增殖反應爐技術,但主要核電國家如法國、日本已中止快中子增殖反應爐計 畫,證明快中子增殖反應爐是系統性的失敗,「快中子物理上可行,但物理和實際造出一台可以運轉的機 器、以至於可運轉的系統,是有差距的。」
快中子反應爐之外,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去年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合資成立泰拉能源
(Terra Power),目標研發可使用核廢料發電的行波反應爐(Traveling wave reactor),一般也被稱為 第四代核反應爐。許多人寄望比爾‧蓋茲的新技術能真正實現核能永續利用的目標,但史耐德則不願預 測未來,認為第四代反應爐概念存在已久、卻未見突破性進展。
「如果你一直期待想像的事未來將會發生,則現在你將會一事無成,」史耐德說,「但是我們現在就 必須採取最負責任、最有效的能源選擇,」而這個選擇,在史耐德眼中,並不是核能。
第十二週 學務處發行 一O七學年度第一學期 發行日期:107 年 11 月 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