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頁,共2頁
桃園市立陽明高中 111 學年度第一次教師甄選
歷史科教甄試題
一:解題,並寫下選項解析 (共10分,共2題,答案2分、解析3分。答案錯則該題0分)
1. 附圖是一幅根據國際貿易比重為指標所繪製的變形東亞地圖。這幅圖反映的應為哪一段時間的情 況? (A)1950年代初期 (B)1960年代中期 (C)1980年代初期 (D)1990年代後期
2. 一個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常會利用各種手段,將其鄰近地區的經濟生產內容導引至為其提供 廉價原料和勞動力的方向。以下在1930年代發生的幾個事件中,何者最足以說明這種經濟發展
模式? (A)臺灣總督府推動臺灣工業化,建立工業 (B)甘地反對食鹽公賣制度,號召自行曬鹽
(C)中國與列強交涉,關稅自主,裁撤釐金 (D)羅斯福推動新政,發展公共事業及農業
二:名詞解釋 (共15分) 1. 轉型正義 (5分)
2. Treaty of Waitangi (5分)
3. 闖關東 (5分)
三:申論題 (共75分)
1. 請繪製出自西晉迄唐代建立為止的政治演變示意圖,並將108課綱中有關「10世紀前的東亞人 群移動」的學習重點融入該示意圖中 (15分)
2. 請試以高三學生的複習需求,進行有關「伊斯蘭世界於7-16世紀之間的政治演變與發展特色」
的主題講述。 (20分)
3. 請用表格的方式統整分析自十七世紀以來臺灣的經濟發展。(15分)
4. 請自行繪製台灣地圖,並於地圖上畫出清領時期漢人移民的族群分布(請清楚標示族群),並說 明漢人移民選擇居地的原因及後來的發展。(10分)
第2 頁,共2頁
5. 108課綱上路以來,選修歷史的專題常被批評為「不像歷史課本」,甚至有教師質疑這些專題內 容「與歷史無關」。請以課綱Tb-V-2「石化產業的發展與衝擊」為例,說明如何引導學生以歷史 學的角度進行思考與討論,強化課綱專題與「歷史」的關係。(15分)
資料來源:三民版《選修歷史II備課用書(下)》,頁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