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DF 109年學測 趨勢預測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DF 109年學測 趨勢預測"

Copied!
20
0
0

Teks penuh

(1)

1 前言

自 104 年開始,學測與指考都以「101 課綱」為命題依據。學測只考高一、高二學習內容,

包括第一冊臺灣史、第二冊中國史、第三冊前半部中國現代史與後半部世界史、第四冊世界近現 代史,未列入高中課程標準之教材綱要所列概念者不在測驗範圍內,過去幾年也未發現有超出綱 要範圍內的試題,亦即市面上雖然有各種版本的教科書,但學測絕不會出現「偏版本」的狀況,

整份考卷則以單選題為主。根據大考中心的說法,社會科的考題將會著重於相關概念的融會統整

,並注重資料整理、比對、歸納與分析的能力,題型包括簡述、圖表、長文等,會盡量提供適當 的情境及答題所需的資料和圖表,而歷史科更強調基礎知識、史料分析、研究方法及歷史解釋等 面向的理解與掌握。此外,跨科整合及素養導向也是大考中心近年來的主要目標。

2 近五年學測試題分析

(一)範圍題數分析

表一: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試題比例

年度 臺灣史 中國史 世界史 總題數

104 6 10 8 24 105 5 9 10 24 106 6 9 9 24 107 7 10 7 24 108 10 9 8 27 整份社會科試卷的總題數為 72 題,原則上歷史科的題的數占整份試卷 1/3,即 24 題。根據

表一統計,可以發現108學測歷史試題較以往多,這是因為從課綱來看,歷、地、公三科有不少 重疊的知識點,在跨科命題下,有些試題的科別屬性比較多元。此外,臺灣史的比例頗高,這一 點也反映同學可以先從臺灣史入手。近兩年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比例也相當,筆者認為未來學測在 範圍配分上應與此相去不遠。

歷 史 科

文/ 朱詩堯老師

趨 勢 預 測

歷 史 科

文/ 朱詩堯老師

109 年學測

(2)

表二:冊別題數比例

年度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總題數

104 6 9 4 5 24 105 5 8 4 7 24 106 6 7 7 4 24 107 7 10 4 3 24

108 10 7 5 5 27

根據統計,可發現各冊的命題比例雖有些微差距,但仍算均衡,此亦基本趨勢。108 學測第 一冊臺灣史比例較高,壓縮了其他三冊的命題,特別是三、四冊世界史的部分。

(二)試題性質分析 表三:題型題數比例

年度 史料題 直述、情境題 圖表題 總題數

104 3 19 2 24 105 4 19 1 24 106 6 13 5 24 107 6 14 4 24 108 8 14 5 27 由表三統計可知,直述或情境類型的題目始終是命題的主幹,此類型試題在敘述上可長可短

。一般而言,題幹愈長的試題代表著線索愈多,作答時需仔細分析每一項條件。近三年學測圖表 題比例較高,這是因為有部分試題與地理或公社整合為題組題。圖表題每年一定會出現,如出現 統計數據,則需具備分析與理解能力,不可忽視。

表四:領域題數比例

年度 政治 社會經濟 思想、宗教、藝術、文化 總題數

104 14 4 6 24

105 11 10 3 24

106 11 8 5 24

107 11 7 6 24

108 11 10 6 27

從領域來看,可發現政治類仍為大宗,但社會經濟的議題與吾人息息相關,相關試題在 105-108學測比例甚高,近兩年文化、思想類試題也很活躍,值得注意。

3 近五年學測命題趨勢

從題型來看,以直述題或情境題為主的形式未來不會有什麼改變,敘述上基本不會造成閱讀 的困難。圖表題與史料題依然占有一定比例,原則上史料應該會有白話翻譯,例如108學測的古 文資料很少,但「文言文」資料仍有可能出現(例如 106 學測第 26題或 107 學測第 33 題,108 學測第22題的選項為古詩詞)。另外,再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3)

(一)「近現代史」試題:

這裡所謂的「近現代史」,主要指「開港後的臺灣史」、「鴉片戰後的中國史」及「工業革 命後的世界史」。分析近三年的試題,可以發現近現代史的題目所占比例相當高。如果同學翻閱 教材,可以發現「近現代史」在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剛好占1/2。

(二)「社會經濟史」試題:

106 學測出現8題,107學測也有7題,108學測更高達10題,比例相當高。近年來,社會 經濟類的議題相當受學界重視,以臺灣近年來的發展來看,民眾也普遍關心這類議題,此一趨勢 將反映在學測命題上。

(三)題組題與跨科整合:

105學測以降,可發現跨科整合的題組題愈來愈多。105、106學測均有4個題組題,都是歷 史與地理的整合;107 學測則共有 8 個題組題,總共21 小題;108 學測更高達 17 個題組題,總 共46小題,題數超過整份試卷的1/2。進一步分析近兩年學測,有許多小題可用不同科的知識點 解決,而每個題組都至少橫跨兩科。筆者於過去的趨勢分析中已預言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元化的 整合題組,107、108 學測證實了此一方向。跨科整合命題相當有創意,而且非常具有鑑別度,

這樣的發展,也可能讓未來的社會科變成真正的「單科」,甚至改變未來的教學生態與方法。

(四)素養導向:

素養導向是近兩年最熱門的話題,大考中心主導此方向,目的是希望歷史可以是「有用」的 學科,避免學生只會「死讀書」。例如 108學測的題組 67-69以四張寺廟的照片及門柱對聯為主 題,第 22 題利用詩句的分析解釋文化差異,都是接近素養導向的命題,非常有鑑別度,也考驗 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邏輯推理能力。

4 準備方向

一、筆者一直認為從臺灣史入手是準備歷史科的不二法門,此看法至今沒有改變。臺灣史的篇幅 有限,範圍較小,重點易抓,準備起來相對輕鬆,再者「人不親土親」,同學對臺灣史的理 解程度向來高於中國史與世界史。總之,臺灣史應該是投資報酬率相對較高的領域。

二、雖說單純記憶式的試題已愈來愈少,但歷史學習永遠離不開基礎知識,教材是一切根本,對 於課本上的歷史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發展乃至於論點,同學必須完全掌握,如此才能 從題目敘述中找尋解題線索。

三、多注意教材中每個單元的重點提要。有些同學在準備時,往往會一頭栽進課文中,塞了一堆 文字資料卻消化不良。其實,重點提要(或段落標題)已經將重要概念先行提出,同學應完 全掌握。

四、歷史學習也與閱讀有關,有時敘述比較長的題目往往會困擾同學,特別是108學測的文字敘 述量大增,全卷多達 19 頁,光是閱讀完畢就要花不少時間。同學在平常就必須培養良好的 閱讀能力,如果是古文,至少要能理解其大概含意,不見得一定要逐字逐句細究。其實,長 篇幅試題不見得困難,它反而能透露比較多的線索。如果覺得不太容易掌握長篇幅的敘述,

除閱讀以外,也可將歷屆試題拿出來練習,熟悉大考中心出題者的書寫風格,對提升試題閱 讀一定有所助益。

(4)

五、歷史雖說多與「過去」有關,但它也能反映「現實」,例如蘇格蘭獨立運動就在108學測入 題。其他如:(1)臺灣深受日本影響,因此日治時期的發展成為命題重點;(2)現代人關心經 濟,這幾年臺灣經濟衰退,相關試題可能會出現;(3)英國脫歐,區域整合的成敗備受世人 注意;(4)中國近年快速崛起,與臺灣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或可多著眼中共的發展史或兩 岸關係史;(5)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其政策對國內、國際局勢造成的影響;(6)面對今日世 界的格局,其形成的歷史因素亦可多留心。另外像是朝鮮問題、「一帶一路」、中美貿易戰

、香港的群眾運動等等……以上只是舉幾個例子,當然不代表來年一定會出現這些題目,但 這確實是思考「趨勢」的出發點,相關問題可多利用網路等課外資源,亦可多與同儕及師長 討論。

六、教材內常有許多各類圖表,這些圖表對解釋教材內容幫助很大,同學要學習「解讀」這些圖 表,並研讀圖表旁的說明。

七、多注意歷史、地理、公社三科課程中彼此有關連性的單元,或是任何牽涉到三科的主題或議 題,例如人口、環保、全球化、地球村、區域組織、社會運動、民主政治等等,同學在解題 時,不用拘泥於單科的知識點。未來,新課綱將會非常強調素養導向,而跨科命題做為必然 趨勢的前提下,正是大考中心設計素養導向試題的試驗場。誠然,這類命題仍在草創階段,

甚至大考中心也在摸索中,但筆者相信即使接下來的高三生與新課綱無關,跨科試題在來年 學測的比例必然只升不降。

5 結語

基本上,學測的目的是要測驗學生的基本能力,舉凡歷史知識的了解、分析與解釋能力皆包 括在內,題目不是在「刁難」學生,所以同學不必過度憂心。分析近年考題,學測社會科的歷史 題目總體而言並未偏離上述的方向,即使是二、三類組同學,也一樣可以取得高分。最後,建議 同學多關心社會脈動及世界局勢,相信一定有所助益!

(5)

109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歷史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50 分鐘

題型題數:單選題共 40 題

作答方式:請將答案填入後面之作答欄中

◎註:1.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2. 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測驗之測驗形式,

作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教 師 用

(6)

☉ 單選題(占 100 分)

說明:第 1 至 40 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作答於「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 2.5分。

C 1. 某時期,臺灣舉辦了歷史上首次的政治選舉活動,住在臺北的張阿生躬逢其盛,投下神聖 的一票,他所青睞的候選人也順利當選。這位候選人即將上任的職務是:

(A)臺灣省議員 (B)臺北州知事 (C)臺北市會議員 (D)總督府評議會議員

B 2. 史書記載某時期浙江地區的概況:商賈從旁郡引進棉花,民眾以紡織所成的紗或布換取棉 花,然後「治而紡織之」,隔天拿去換錢。此時期與概況應該是:

(A)宋代,棉織產業的發達 (B)明代,商品經濟的繁榮 (C)晚清,進口商品的挑戰 (D)民初,民族工業的振興

C 3. 十七世紀起,臺灣土地開發的範圍愈來愈廣泛,其中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扮演重要角色。

和後來的中國政權相較,該公司對臺灣的土地規畫與利用有何特殊之處?

(A)有計畫地引進漢人勞力,並設置地方行政區管理之 (B)無計畫地引進漢人勞力,但卻設置地方行政區管理之 (C)有計畫地引進漢人勞力,未設置地方行政區管理之 (D)無計畫地引進漢人勞力,亦未設置地方行政區管理之

C 4. 歷史上,許多具有「內向」性格的國家在面臨外部挑戰時,經常以「閉關自守」的方式回 應,以十八世紀的中國與日本為例,兩國採取相同策略,但實施及影響各有異同,這是指:

(A)都完全封閉對外接觸,但日本的知識界仍受到西方刺激 (B)都完全封閉對外接觸,但中國的知識界仍受到西方刺激 (C)都小規模地對外接觸,而日本的知識界受到西方刺激 (D)都小規模地對外接觸,而中國的知識界受到西方刺激 D 5. 以下是關於工業革命的論述。

資料一:自由主義者認為貧窮是個人的事,而且失業有利於經濟發展,因為這樣可以將工 資壓低,進而降低生產成本。

資料二:當部分人士看到無論是男是女,還是貴族百姓,都擠在同一列火車時,他們開始 憂心,鐵路帶來的可能是平等化的危機。

兩則資料反映了工業革命下的何種現象?

(A)物質生活不斷地進步 (B)刺激進步思想的出現 (C)傳統倫理價值的崩解 (D)階級的矛盾更加嚴重

1.指1935年的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此次選舉有 嚴格的財產限制,且總名額只開放一半民選,另一半為 官派。(A)1954 年才直選省議員;(B)臺北州的最高首長

,官派;(D)總督府的諮議顧問,官派。故選(C))

2.(A)中國的棉織業興起於宋元之際,可知該產業在宋代尚未發達;

(B)到了明代,江南地區成為經濟作物重鎮,棉織業是重要產業,

題幹描繪的即是以棉花為中心的商品交易過程,故正確;(C)由題 幹敘述看不出棉花為進口商品;(D)題幹的重點是與棉花有關的商 品交換,未明確論及民族工業的發展。故選(B))

3.荷蘭為了發展農業墾殖,提供許

多條件吸引漢人移民,例如提供 耕作器具、保證收購價格、鼓勵 攜帶眷屬等等。但在 38 年的統 治中,荷蘭並未在臺灣設置地方 行政區。故選(C))

4.兩國當時仍有限度地開放港口對

外通商,如日本的長崎與中國的 廣州,故並非完全封閉。日本在 鎖國時期,蘭學相當昌盛,而中 國在明末清初雖然一度引進西方 科學,但隨著禁教,傳教士的活 動大受打擊,西方科學對中國的 影響也逐漸萎縮。故選(C))

5.資料一核心思想為自由放任,把貧窮視為正常

,可能造成貧富對立。資料二認為平等是危機

,這是保守主義者的意識型態。綜合上述,兩 則資料都顯示了在工業革命時期,階級間的對 立更為嚴重。故選(D))

(7)

A 6. 《人民日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官媒,其 1975 年 4 月 7 日的報導裡有一則的標題 是「蔣介石死了」,1988 年 1 月 14 日的頭版標題則是「蔣經國昨天病逝」。有學者以上 述為例指出中共政權在某方面的轉變,這是指:

(A)對臺的策略 (B)媒體自由度 (C)史實的研究 (D)市場的開放

D 7. 美國國防部在 2019年 7 月正式將土耳其摒除在 F-35戰機生產與訓練計畫外,這不但使土 耳其買不到該型戰機,也不能再參與該型戰機的細部零件製造,美方的理由是因為土耳其 在兩年前與俄羅斯簽下協議,訂購了 S-400 防空系統。美國國防部的這項決定,主要是基 於哪一國際組織的立場?

(A)歐洲聯盟 (B)世界貿易組織 (C)聯合國安理會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B 8. 裴俠為官清廉,他把這項美德歸功於「祖宗功業」,有人笑他不懂追求名利,他說:清廉 節儉是做人的本分,我們裴家累代都有美名,活著的時候有聲譽於朝廷,死了以後可以名 留於青史,我的志向是修身自立,擔心的是有辱祖先門風。關於裴俠其人,以下正確的是:

(A)反映了西周宗法體系的規範 (B)反映了北朝郡姓的自我標榜 (C)反映了科舉制度下士子的心聲 (D)反映了開港後臺灣的社會變遷

C 9. 某個國家內,城鎮的居民按規定必須和國營的糧食供應處建立供給與消費關係,糧食供應 處依據標準,定期提供糧食與油品,城鎮間的人口移動或農村人口進入城鎮都必須辦理上 述的關係。這個國家是:

(A)1930年代的美國 (B)1950年代的臺灣 (C)1960年代的中國 (D)1990年代的俄羅斯

D10. 回溯歷史,近代基督教會在臺灣設置學校歷經兩次熱潮,第一次是由少數在臺傳教的傑出 人士主導創建,第二次則是將在臺灣以外地區的教會學校搬入臺灣,以免這些學校可能遭 到迫害或被政治勢力打壓。這兩次熱潮分別指的是:

(A)第一次指荷治時期,第二次指晚清開港 (B)第一次指晚清開港,第二次指日治時期 (C)第一次指日治時期,第二次指政府遷臺 (D)第一次指晚清開港,第二次指政府遷臺

( 6.(A)1975年,中共的策略還是「解放臺灣」,1988年時已轉變為「和平 統戰」,故對於臺灣領導人過世,官媒在「用詞」上較為「中性」,或 有一定程度的「敬意」;(B)官媒受政府或黨意控制,缺乏自由度;(C) 官媒標題直接反映政府的立場,無法判斷相關史實的研究是否有所轉變

;(D)1988 年,中國大陸已經改革開放,但題幹的敘述無法直接解釋此 一轉變。故選(A))

8.重點是「祖宗功業」、「累代都有美名」、「祖先門風」

,強調其家族的名望與風氣,裴俠的說明亦暗示其家族累 代仕宦,凸顯魏晉南北朝門閥世族的特徵。(A)宗法體系強 調大小宗之別,與題幹不符;(C)主要為追求功名,科舉也 難以保證累代仕宦;(D)此時崛起的新興階層是買辦,臺灣 的士紳階級極少累代仕宦。故選(B))

9.此規定可以嚴格限制人民的遷徙自由,也可以控制人民對於生

活物資的持有,這是極權國家的作法。(A)即使面臨經濟大恐慌

,美國也沒有採取這種作法;(B)當時臺灣的政府雖然威權,但 未嚴格控制人民所需要的糧食;(C)中共政權建立後實行共產制 度,消滅市場經濟,曾實施此制度,2001 年才正式取消;(D) 此時俄國已經改革,共產政權瓦解,未實施此制度。故選(C))

(10.雖然荷治時期引進教會教育,但其所設置的學校 並未延續下去,故第一次熱潮應該指晚清開港通 商後,傳教士進入通商口岸,帶來新式教育,如 巴克禮創辦的長榮中學、馬偕創辦的理學堂大書 院〔今真理大學〕。1949 年,許多大陸的教會 學校因擔心中共的統治,故隨政府遷入臺灣復校

,如輔仁大學、東吳大學。故選(D))

7.北約由美國倡立,成立於冷戰初期,其宗旨為對抗共產集

團的軍事威脅,當前儘管冷戰已經結束,美國及北約仍視 俄羅斯為潛在對手。土耳其為北約的成員國,與美國有軍 事合作關係,但卻購買俄羅斯的防空系統,導致美國國防 部質疑土耳其的用意〔但川普對此事件的立場與國防部不 同調〕。(A)美國不能干涉歐盟事務;(B)與軍事議題無關

;(C)美國無法單方面代表安理會的立場。故選(D))

(8)

A11. 美國國務卿在寫給總統的備忘錄裡指出:「在中國方面……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蘇聯的直 接威脅,願意改變中美長期對抗的局面,以適應抵禦蘇聯威脅的需要。同時,中國時刻關 心著自己民族統一大業的實現,也希望中美之間的和解能有助於臺灣問題的逐步解決。」

當這份備忘錄送到總統辦公室時,美國正面臨:

(A)越戰泥沼 (B)反恐戰爭

(C)古巴飛彈危機 (D)《板門店協定》的簽署 C12. 右表是 1901-1903 年總督府根據《臺

灣公學校令》所公布之「臺灣教科用 書國民讀本」的課程內容。表中訊息 可以反映:

(A)新式教育在臺灣的肇始 (B)高等教育有一定的規模 (C)日本教育重視實際應用 (D)有關單位忽視品德教育

B13. 某時期,中國黃河流域大多是「一族一國」的型態,接著新的統治者來到,透過制度,他 們超越血緣界限,一國之內混有各族。上述演變應該是:

(A)夏代到商代,方國制度的推行 (B)商代到周代,分封制度的推行 (C)春秋到戰國,郡縣制度的推行 (D)漢代到魏晉,土斷制度的推行

A14. 西元前五世紀中後期,某政權在擴張過程中,同時擴大新控制區的公民權授予範圍;另一 政權也擴張迅速,但只徵收新控制區的財物,而未擴大其公民權授予範圍。關於兩個政權

,以下何者正確?

(A)前者是羅馬,後者是雅典,而雅典的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B)前者是雅典,後者是羅馬,而羅馬的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C)前者是羅馬,後者是雅典,而羅馬的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D)前者是雅典,後者是羅馬,而雅典的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D15. 根據中共統計,在八年抗戰結束的時候,某省分已有工會、農會、婦女會、青年團、兒童 團等共黨群眾組織,其成員約400萬,占該省分人口的27%。該省分是:

(A)吉林省 (B)廣東省 (C)四川省 (D)山東省

B16. 有一位歷史人物來到臺北的北投時,描述親見的景象:「入茅棘中,勁茅高餘丈,兩手排 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茅下一逕,逶迆僅空蛇伏……余與從者後,五步 之內,已不相見……復入深林中,樹木蓊翳,大小不能辨名……。」這位人物是:

(A)陳第 (B)郁永河 (C)劉銘傳 (D)後藤新平

(11.根據語意,此時中共政權與蘇聯之間出現衝 突,且與美國尚未建交,但關係有好轉的趨 勢,這是因為美國欲採取「聯中制蘇」的策 略,判斷為尼克森在任的時候,此舉也可使 美國擺脫深陷越戰的困境。故選(A))

(12.表中所列之課程都與實學

、科學、生活有關,顯見 總督府非常 重視相關領 域在初等教 育的比重,

目的是培養臺民具備現代知識。(A)肇始於開港通商後;(B)應為初等教育;

(D)表中雖未列出品德課程,但不代表忽視。故選(C))

(13.(A)商代的「方國」即一族一國的型態;(B)周人以武裝 殖民征服東方,透過分封,他們在所屬封國內為統治者

,與當地部落無血緣關係;(C)郡縣制度是一國之內實 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並未改變原本的族群生態;(D)漢 代已非一族一國的型態。故選(B))

(14.此時期雅典成立提洛聯盟,樹立霸 主地位,逐步擴大,甚至將聯盟的 財產轉移到雅典,但公民權範圍並 未擴大,導致非雅典人對雅典的不 滿,而同一時期羅馬共和的公民權 卻相對擴大,故社會矛盾不如雅典 嚴重。故選(A))

(15.分析數據,可判斷該省分在八年抗戰時期為中共最活躍的地區

,最有可能位於華北。(A)滿洲國範圍,八年抗戰結束時雖由蘇 聯接收,但中共群眾勢力有限;(B)日本占領區;(C)國府控制 區。故選(D))

(16.這段描述顯示當時北投非常蠻荒,尚未開發。

陳第只到過臺南一帶,劉銘傳及後藤新平時北 投已經開發。郁永河於康熙中葉來臺,資料是 他留下的記載〔《裨海紀遊》〕。故選(B))

課 程 統 計 比 例 地理、博物、物理、化學 56課 30.6%

農業、工業、商業、物產 12課 6.6%

生活、衛生、醫療 33課 18.3%

其他 82課 44.5%

總計 183課 100%

(9)

C17. 在春秋戰國時代留下的文獻裡,可發現許多官員、貴族在遭到迫害或形勢對己不利時,多 選擇「出奔」、「流亡」,甚至到其他國家效力,一般輿論多視以為常。到了漢代、三國

,類似的行為卻常被貶抑。導致此轉變的原因是:

(A)官僚制度的調整 (B)社會經濟的發達 (C)思想教育的影響 (D)王朝分合的變化

C18. 在一場戰爭中,美國將海軍的 50 艘老舊驅逐艦移交給英國,代價是換取 8 個英屬北美及 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軍港及機場使用權,期限長達99年。這宗交易案的背景是:

(A)克里米亞戰爭,美國藉此干涉歐洲事務 (B)一次大戰,美國因德國挑釁而介入戰爭 (C)二次大戰,美國在參戰前計畫援助盟友 (D)伊拉克戰爭,美國尋求英國支持其反恐

B19. 讀者翻閱一份發行於中國四川的刊物,該期的專文有:〈孟德斯鳩法意〉、〈興女學以退 神權說〉、〈敬告我國資本家〉、〈愛國魂傳奇(小說)〉。該期發行時,中國正在發生:

(A)英法聯軍 (B)立憲運動 (C)對日抗戰 (D)改革開放

D20. 下表是嘉義市的概況,單位是「人」,有研究以此歸納出一項結論。

教派

年度 日本基督教 臺灣基督

教長老派 天主公教會 嘉義聖教會 日本真耶穌教會 昭和十二年度

(1937) 164 428 71 11 194 昭和十三年度

(1938) 155 429 87 13 270 昭和十四年度

(1939) 161 473 94 6 294 昭和十五年度

(1940) 126 497 94 10 345 昭和十六年度

(1941) 124 478 84 15 378 該結論最有可能是:

(A)日本基督教派的勢力大於本島人的教派 (B)嘉義市是本島基督徒人數最多的行政區 (C)宗教調查後,基督徒人數維持一定數量 (D)寺廟整理政策並未使本島人轉投基督教

A21. 一位學者認為,全球化可以往前推更早的時間點,當時一些歐洲國家以高效率的行政機器 組織遠洋活動,懷著傳播上帝福音的期待揭開了不同族群的碰撞,利用傳統動力的帆船運 著商品,傳遞「地球是圓的」的新知。這位學者提到的商品指的是:

(A)奴隸、香料 (B)棉布、羊毛 (C)鹿皮、稻米 (D)煤炭、鋼鐵

(17.這種轉變,代表「忠」、「義」的教化 深入民間,輿論對於「不忠」、「不義

」往往給予嚴厲的負評。從思想發展來 看,漢代的獨尊儒術扮演重要角色,也 就是官方強調的意識形態成為行為評鑑 的準則。故選(C))

(18.這宗交易案顯示當時英國極度缺乏驅逐艦,於 是以軍事基地與美國交換,這是二戰期間羅斯 福主導的援助計畫,後演變為「租借法案」,

美國也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其他選項無此 背景,且(A)時尚無空軍,故選(C))

(20.表中時代為皇民化運動時期,內容為嘉義市的基督徒的 人數統計。(A)單就數據,每一年度的日本基督徒人數 低於臺灣本地人;(B)缺少其他行政區的數據,無法比 較;(C)宗教調查開始於 1915 年,表中只有 1937 年以 後的數據,無法得知之前的人數變化,事實上宗教調查 最初只以臺灣本土信仰為主;(D)數年下來,基督徒人 數並未大幅增加〔特別是本地人〕,而此時總督府實施 寺廟整理,顯示本地人並沒有因為本土信仰被打擊而轉 信基督教。故選(D))

(21.關鍵是「遠洋活動」、「傳播上帝福音」、「地 球是圓的」,指的是地理大發現帶動的全球貿易

,歐洲國家應為西、葡、荷、英等國,奴隸、香

(19.其內容主要為鼓吹愛國、引進啟蒙思想、提倡女學、發展民族工業,

顯示此時中國已受現代化啟蒙,但仍受列強壓迫,最有可能是立憲運 動時期。(A)部分主題此時尚未出現,如興女學;(C)、(D)民族、愛國 主義仍是此時的重點,但女學、啟蒙思想已不算新思想。故選(B))

(10)

B22. 1860年代,一位西方詩人用詩句寫下其見證的歷史:「跨過浩瀚淵深的海洋,兩個強國握 緊了寬大的手掌。人類還會出現更好的時光,世界正朝著新的希望。高山再也不能像往昔 一樣,把彼此分割在兩旁。人類的心已經連在一起,再也不用隔海眺望。」這位詩人所見 證的歷史是:

(A)德義兩國的統一 (B)通訊技術的革新 (C)中西文化的交流 (D)亞非民族的復興

A23. 有位人士針對他所看到的現象提出質疑,他說:「教宗是當今的富中之富,他的錢比古代 最大的富豪克拉蘇(古羅馬時代)還多,那他為什麼要花費可憐信徒的錢,而不是掏自己 的腰包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呢?」他的質疑可能會得到以下何人的共鳴?

(A)北區文藝復興的文人 (B)十字軍東征的指揮官 (C)制訂修道清規的聖本篤 (D)百年戰爭時的英國國王

D24. 竹枝詞是漢文學的一種表達形式,其性質類似民歌,大多為七言體的韻文,以中國為中心

,在東亞地區非常普遍。以下為四段竹枝詞,其中何者最能反映清代臺灣的社會現象?

(A)「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B)「女兒剪髮學西裝,雙足天然體態強」

(C)「大姨嫁陝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

(D)「誰知三姓施黃許,怙惡原無過隘門」

C25. 右圖標示了三個城市的位置,其代表九至十六世紀圖中地區伊斯 蘭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根據發達的時序,正確者為何?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乙甲

B26. 某時期,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宣布廢除公、私債務中的「黃

金支付條款」,規定一切債務均以法定貨幣償還,此外,債權人必須接受禁止在任何契約 中以黃金為支付方式。分析其背景,以下正確的是:

(A)一次大戰期間,政府藉此穩定戰時金融 (B)大蕭條時期,政府藉此恢復銀行的信用 (C)1950年代,美國提供援助給親美國家 (D)川普政府時期,美國與中國陷入貿易戰

D27. 《吳越春秋》記載了吳國大臣伍子胥的一段話:「凡欲安君治民,興霸成王,從近制遠者

,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斯則其術也。」由此可知,當時的思想界出現 什麼樣的理念變化?

(A)藏富於民 (B)德治教化 (C)遠交近攻 (D)富國強兵

(22.詩句的重點是強調人類之間的距離因為某種原因而縮短,即使海洋、高山亦 無法阻隔。時間為十九世紀中葉,此時正是電報技術的成熟階段,海底電纜 開始架設,連結各大洲。(A)與詩句的意涵不符;(C)中西文化的交流並非十九 世紀才開始;(D)除少數國家如日本,多數亞非國家至二十世紀才能成功地走 向復興,且與詩句的意涵不符。故選(B))

(23.這位人士直接挑戰教宗權威並質疑其斂財,背景應該是宗教改革[此人是馬丁路 德〕。北區文藝復興有回歸早期基督教信仰的宗旨,主張回歸儉樸、道德的宗教 生活,與資料最接近。(B)、(C)、(D)都沒有明顯的反抗教會或教宗。故選(A))

(24.(A)出自唐代劉禹錫,利用大自然的變化描繪內 在的心情;(B)出自晚清的中國,指新女性的出 現,此現象臺灣於日治時代才漸普遍;(C)指家 中成員來自各地,但清代臺灣移民多來自閩南

、廣東,與詞文不符;(D)施、黃、許為鹿港三 大姓,各以親族關係聚居,為防侵入故在街道 設置隘門。故選(D))

(25.甲是伊斯坦堡,乙是巴格達,丙是開羅。巴格達是阿拔斯 王朝的都城,八世紀中葉即為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十世紀

,法提馬王朝建都於開羅,隨著阿拔斯王朝的衰弱,開羅 漸取代巴格達的地位。伊斯坦堡為鄂圖曼帝國的都城,帝 國於十六世紀初消滅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鄂圖曼蘇丹取 得哈里發頭銜,伊斯坦堡也繼承開羅的地位。順序為乙丙 甲,故選(C))

(26.民間以黃金支付債務,代表可能出現金融危機

,法案顯示美國以政府的力量介入調整。經濟 大恐慌時期,美國的金融體系不穩定,羅斯福 的新政確保了貨幣供應量及阻止黃金外流。

(A)、(C)、(D)均無類似危機,故選(B))

(27.伍子胥提出的是讓國家強盛的辦法,以城郭為中心,厚 實資源,加強軍備,則能成就霸業。(A)雖提到「實倉廩

」,但重點是厚植國力,非明確指「藏富於民」;(B)完 全未提及;(C)原文裡的「從近制遠」與「遠交近攻」不 同,其意指臣服的對象由近及遠。故選(D))

(11)

28-29為題組

資料一:黃巢起事之後,轉戰各地,他率部來到一座充滿財富的城市,在那裡他大肆屠殺,劫掠 財貨,有阿拉伯人記載,許多在城中生活的穆斯林、猶太人、拜火教徒都被他殺害,屋 產田園也被破壞,此災禍更使得帝國的外貿收入大受影響。

資料二:「大食、波斯圍州城,刺史韋利見逾城走,二國兵掠倉庫,焚廬舍,浮海而去。」(《

資治通鑑》)

資料三:「大食國、波斯國兵眾攻城,刺史韋利見棄城而遁。」(《舊唐書》)

以上三則資料的相關史事都發生在同一朝代,請問:

B28. 三則資料都提到相同的城市,此城市是:

(A)長安 (B)廣州 (C)揚州 (D)洛陽

C29. 關於資料二、三記載的事件,最有可能是因為:

(A)唐帝國敗於怛羅斯之役,大食、波斯趁勝追擊至中國 (B)大食、波斯與黃巢有共同利益,三方合作推翻唐帝國 (C)唐帝國向外族借兵平亂,大食、波斯趁機在中國劫掠 (D)唐帝國長期歧視外國人,導致大食、波斯不滿而起兵 30-32為題組

以下內容節錄自新聞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越南極有可能是下一個貿易戰的目標,因為該國同樣「大 占美國便宜」。川普認為,越南占美國便宜的程度甚至超越中國,越南因此成為美國貿易政策的 目標,美國不否定會對越南加徵關稅,他說:「我們正與越南磋商,越南占大家便宜幾乎是最嚴 重的,雖比中國規模小很多,但幾乎是最糟的。」美國貿易代表署的資料顯示,2018 年美國進 口了478億美元的越南商品及服務,向越南出口值為105億美元。

請問:

B30. 越南之所以成為川普貿易戰的攻擊目標,與該國的哪一經濟策略有關?

(A)扶植國營企業 (B)鼓勵加工出口 (C)開放勞力輸出 (D)發展高科技業

A31. 1980年代到當前,美國與越南的貿易關係呈現什麼樣的發展趨勢?

(A)美國先採貿易禁運,解除後越南逐年增加對美出口 (B)美國對越南維持順差,越南崛起後,順差轉為逆差 (C)美越之間互有領先,越南直到近年才擴大對美出口 (D)越南逐年增加對美出口,美國採取對越南貿易禁運

(28.根據資料,該城市具有國際色彩,外貿昌盛,

且靠近海岸〔資料二提到「浮海而去」〕,判 斷應該是唐代設置市舶司的廣州。故選(B))

(29.(A)主戰場在中亞,戰事未擴及至中 國;(B)根據資料一,黃巢甚至屠殺 大食、波斯人,兩者不可能與黃巢 合作;(C)安史之亂時,唐朝曾向回 紇借兵平亂,當時回紇軍中有大食

、波斯人,資料二、三的事件發生 於西元758年;(D)唐朝是華夷之別 最淡薄的時代,至少安史亂前不會 嚴防或歧視外國人。故選(C))

(30.越南原為社會主義國家,開放後憑藉廉價勞力發展

,積極發展加工出口,服飾、鞋類是其主要出口商 品,最大的出口貿易夥伴就是美國。故選(B))

(31.關鍵是1980年代的美越關係。越戰結 束後,美國與越南的關係降至最低點

,美國對越南長期實行禁運,一直到 1994 年才解除,兩國的貿易也隨著關 係正常化而逐漸熱絡。進入二十一世 紀,越南憑藉廉價勞力發展加工出口

,對美貿易順差擴大。故選(A))

跨科題組

跨地理

跨地理

(12)

C32. 某時期,臺灣也面臨類似越南的處境,美國一度威脅加徵對臺灣的進口關稅。臺灣當局的 因應之道是:

(A)同意結束美援 (B)設置加工出口區 (C)開放菸酒進口 (D)與中國簽訂「ECFA」

33-36為題組

今北京東城區有一趙家樓飯店,其名稱來自明代隆慶年間入閣的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的宅邸,後 來它成為某知名人士的住宅。1919 年 5 月 4 日,一群憤怒的學生湧向趙家樓胡同,他們翻牆進 入,從內開門,一湧而入,遍尋不到要找的該知名人士,於是就放火燒了趙家樓,不久軍警趕到

,逮捕數十位學生,史稱「火燒趙家樓事件」。至於動手放火的是誰,請閱讀以下資料的說法。

資料甲:「只知道他是……火燒趙家樓的英雄,後來才知道他是把畢生精力奉獻給青年教育的好 老師。」(巴金〈懷念匡互生先生〉)

資料乙:「匡互生把曹宅窗戶打開,我在下面托了他一把,他就從小窗戶爬進曹宅……放火燒了 趙家樓。」(周予同〈火燒趙家樓〉)

資料丙:「當走到曹宅前面的時候,那些預備犧牲的幾個熱烈同學,卻趁著大家狂呼的時候,早 已猛力跳上圍牆上的窗洞,把鐵窗衝毀,進入……住宅裡去,因為他們到處搜不出那確 實被大家證明在內開會未曾逃出(的人)……,只得燒了他們藉以從容商量作惡的巢穴 ,以泄一時的憤怒。」(匡互生的回憶)

請問:

C33. 趙貞吉入閣後,其主要的職權是:

(A)直接指揮六部 (B)負責軍士操練 (C)協助批答奏章 (D)處理宮內事務

D34. 「某知名人士」的身分是:

(A)外國的駐華使節 (B)民國的首任總統 (C)國民政府的要員 (D)北洋政府的官員

A35. 「火燒趙家樓」如果發生在現今臺灣,相關學生可能會因侵犯社會法益而被起訴,這與以 下哪一行為類似?

(A)酒後駕車 (B)強制性交 (C)妨害公務 (D)重婚通姦 C36. 分析資料,是否可以明確指出放火者是誰?為什麼?

(A)可以,因為三則資料都指向放火者為同一人 (B)可以,只要有兩則資料的結論相同即可證明 (C)難以確定,因為有當事人並未明確指出何人 (D)無法判斷,因為三則資料的看法都不盡相同

(34.事件為五四運動,其背景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大學 生抗議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以及北洋政府對 日本的妥協。趙家樓是當時親日派交通總長曹汝 霖的宅邸,在抗議中被學生燒毀。故選(D))

(35.酒駕屬侵犯社會法益。(B) 個人法益;(C)國家法益;

(D)妨害家庭。故選(A))

(33.明代內閣制裡,大學士原本的主要職權只是顧問,但 後來閣權漸重,包括參與機要並批答奏章,無宰相之 名卻有接近宰相的職權。故選(C))

(32.背景為 1980 年代,臺灣在長期的保護政策下,對美貿 易順差逐漸擴大,引起美方不滿。美國要求臺灣開放 市場,以平衡雙邊貿易。(A)、(B)1960 年代;(D)2010 年,其簽署與臺美貿易問題無關。故選(C))

(36.資料甲認為放火者是匡互生,但未直 言曾親賭事件始末。資料乙是目擊者

,指出放火者是匡互生,然而資料丙 匡互生本人卻沒有指稱自己放火。三 則資料相互對照,無法非常明確地證 明匡互生是放火的人。故選(C))

跨科題組

跨公社

(13)

37-38為題組

以下資料與希臘、歐盟間的互動有關。

「近年,希臘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為了解決困境,希臘與歐盟進行多次紓困談判。2015 年,歐 盟拒絕了希臘政府提出之 72 億美元的貸款申請計畫,理由是希臘政府原本同意減少 6-10%社會 福利開支,但後來卻未能履行。另外,(甲)國在申請加入歐盟時遭到希臘長期杯葛,原因是該國 的國名對希臘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近日,(甲)國與希臘達成協議,透過修憲更改國名以換取入 歐,儘管仍有許多希臘民眾抗議政府無法保護文化主權,且歐盟部分成員對(甲)國的申請也有異 議,但歐盟執委會仍力促與(甲)國就加盟一事展開會談。」

請問:

B37. 歐盟拒絕希臘政府的主因是:

(A)希臘政府無力解決貧富問題 (B)希臘政府無力減輕自身負擔 (C)希臘政府的原計畫不夠周延 (D)希臘政府的社福政策有缺失 A38. (甲)國應該是:

(A)馬其頓 (B)土耳其 (C)賽普勒斯 (D)克羅埃西亞 39-40為題組

以下是與「城」有關的資料。

「歐洲城牆的築牆工法源自(甲)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就地取材,利用盛產的石灰岩,以其灰漿為 混凝劑,加入碎石後築成石牆。這些城牆可延伸數公里,最厚的部分有 4-5 公尺,雖有足夠的防 禦力,但同時期中國城牆的厚度可達10公尺以上。」

「後來,一些歐洲國家開始重修城牆,他們採用的工法跟中國頗為類似,也就是將牆面改為傾斜 式的設計,這可以使牆面在遭受砲擊時,減少吸收的力量,甚至可以讓砲彈彈開。這種工法可能 開始於法國或荷蘭,事實上當時這裡是多戰的地區。」

請問:

B39. 資料中的(甲)是:

(A)邁諾安文明 (B)羅馬帝國 (C)基輔公國 (D)法蘭克王國

C40. 資料中提到的「重修城牆」大約出現於何時?

(A)十世紀 (B)十三世紀 (C)十六世紀 (D)十八世紀

(37.希臘政府如不能減少6-10%的社福開支,則代表國家 財政必須負擔原本的支出,也代表希臘的還債能力 不可靠。故選(B))

(39.羅馬帝國以義大利為中心,其北部延伸至巴爾幹半島是 主要的石灰岩層分布地區。(A)位於愛琴海的克里特島,

未發現大規模城牆遺址;(C)十二至十五世紀,位於烏克 蘭基輔一帶,少石灰岩,且時代太晚,築牆工法不可能 此時才出現;(D)全盛時期包含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 區,可利用石灰岩,但時代太晚。故選(B))

(38.馬其頓王國是亞歷山大帝國的前身,希臘認為古 代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部分,故現代「馬其頓

」獨立後,兩國一直就國名問題交惡。為了解決 爭議,兩國多次協商,馬其頓最終於 2019 2 月修憲後改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但兩國內 部對此都有不滿聲浪。故選(A))

(40.火砲於十三世紀左右傳入歐洲,十四世紀起漸應用於 戰場。資料提到歐洲國家因應火砲攻擊而修改城牆設 計,不可能早於十四世紀,而十八世紀時火砲已是主 流且普及的武器,故最有可能是(C))

跨科題組

跨科題組

跨公社

跨地理

(14)
(15)

答 案

☉ 單選題

1. C 2. B 3. C 4. C 5. D 6. A 7. D 8. B 9. C 10. D 11. A 12. C 13. B 14. A 15. D 16. B 17. C 18. C 19. B 20. D 21. A 22. B 23. A 24. D 25. C 26. B 27. D 28. B 29. C 30. B 31. A 32. C 33. C 34. D 35. A 36. C 37. B 38. A 39. B 40. C

解 析

☉ 單選題 1. 答案 C

概念中心 日治時期臺灣的政治社會運動

解析 1935 年的臺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此次選舉有嚴格的財產限制,且總名額只開放一半 民選,另一半為官派。(A)1954 年才直選省議員;

(B)臺北州的最高首長,官派;(D)總督府的諮議顧 問,官派。故選(C)。

2. 答案 B

概念中心 明代江南專業市鎮與商品經濟的發展

解析 (A)中國的棉織業興起於宋元之際,可知該產

業在宋代尚未發達;(B)到了明代,江南地區成為經 濟作物重鎮,棉織業是重要產業,題幹描繪的即是 以棉花為中心的商品交易過程,故正確;(C)由題幹 敘述看不出棉花為進口商品;(D)題幹的重點是與棉 花有關的商品交換,未明確論及民族工業的發展。

故選(B)。

概念中心 荷治時期的統治策略與土地開發

解析 荷蘭為了發展農業墾殖,提供許多條件吸引 漢人移民,例如提供耕作器具、保證收購價格、鼓 勵攜帶眷屬等等。但在38年的統治中,荷蘭並未在 臺灣設置地方行政區。故選(C)。

4. 答案 C

概念中心 日本的鎖國政策與中國的閉關自守

解析 兩國當時仍有限度地開放港口對外通商,如 日本的長崎與中國的廣州,故並非完全封閉。日本 在鎖國時期,蘭學相當昌盛,而中國在明末清初雖 然一度引進西方科學,但隨著禁教,傳教士的活動 大受打擊,西方科學對中國的影響也逐漸萎縮。故 選(C)。

5. 答案 D

概念中心 工業革命下的社會問題

解析 資料一核心思想為自由放任,把貧窮視為正 常,可能造成貧富對立。資料二認為平等是危機,

學 科 能 力 測 驗 模 擬 試 題 歷史科

(16)

都顯示了在工業革命時期,階級間的對立更為嚴重

。故選(D)。

6. 答案 A

概念中心 兩岸關係的轉變

解析 (A)1975 年,中共的策略還是「解放臺灣」,

1988 年時已轉變為「和平統戰」,故對於臺灣領導 人過世,官媒在「用詞」上較為「中性」,或有一 定程度的「敬意」;(B)官媒受政府或黨意控制,缺 乏自由度;(C)官媒標題直接反映政府的立場,無法 判斷相關史實的研究是否有所轉變;(D)1988 年,

中國大陸已經改革開放,但題幹的敘述無法直接解 釋此一轉變。故選(A)。

7. 答案 D

概念中心 冷戰時期的軍事合作機制;後冷戰的國際 局勢

解析 北約由美國倡立,成立於冷戰初期,其宗旨 為對抗共產集團的軍事威脅,當前儘管冷戰已經結 束,美國及北約仍視俄羅斯為潛在對手。土耳其為 北約的成員國,與美國有軍事合作關係,但卻購買 俄羅斯的防空系統,導致美國國防部質疑土耳其的 用意(但川普對此事件的立場與國防部不同調)。

(A)美國不能干涉歐盟事務;(B)與軍事議題無關;

(C)美國無法單方面代表安理會的立場。故選(D)。

8. 答案 B

概念中心 門閥社會的特色

解析 重點是「祖宗功業」、「累代都有美名」、

「祖先門風」,強調其家族的名望與風氣,裴俠的 說明亦暗示其家族累代仕宦,凸顯魏晉南北朝門閥 世族的特徵。(A)宗法體系強調大小宗之別,與題幹 不符;(C)主要為追求功名,科舉也難以保證累代仕 宦;(D)此時崛起的新興階層是買辦,臺灣的士紳階 級極少累代仕宦。故選(B)。

9. 答案 C

概念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社會經濟

解析 此規定可以嚴格限制人民的遷徙自由,也可 以控制人民對於生活物資的持有,這是極權國家的 作法。(A)即使面臨經濟大恐慌,美國也沒有採取這 種作法;(B)當時臺灣的政府雖然威權,但未嚴格控 制人民所需要的糧食;(C)中共政權建立後實行共產 制度,消滅市場經濟,曾實施此制度,2001 年才正

實施此制度。故選(C)。

10. 答案 D

概念中心 臺灣開港通商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解析 雖然荷治時期引進教會教育,但其所設置的 學校並未延續下去,故第一次熱潮應該指晚清開港 通商後,傳教士進入通商口岸,帶來新式教育,如 巴克禮創辦的長榮中學、馬偕創辦的理學堂大書院

(今真理大學)。1949 年,許多大陸的教會學校因 擔心中共的統治,故隨政府遷入臺灣復校,如輔仁 大學、東吳大學。故選(D)。

11. 答案 A

概念中心 冷戰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

解析 根據語意,此時中共政權與蘇聯之間出現衝 突,且與美國尚未建交,但關係有好轉的趨勢,這 是因為美國欲採取「聯中制蘇」的策略,判斷為尼 克森在任的時候,此舉也可使美國擺脫深陷越戰的 困境。故選(A)。

12. 答案 C

概念中心 日治時期的教育發展

解析 表中所列之課程都與實學、科學、生活有關

,顯見總督府非常重視相關領域在初等教育的比重

,目的是培養臺民具備現代知識。(A)肇始於開港通 商後;(B)應為初等教育;(D)表中雖未列出品德課 程,但不代表忽視。故選(C)。

13. 答案 B

概念中心 中國封建制度的發展

解析 (A)商代的「方國」即一族一國的型態;(B)周

人以武裝殖民征服東方,透過分封,他們在所屬封 國內為統治者,與當地部落無血緣關係;(C)郡縣制 度是一國之內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並未改變原本 的族群生態;(D)漢代已非一族一國的型態。故選 (B)。

14. 答案 A

概念中心 羅馬共和與古希臘的發展

解析 此時期雅典成立提洛聯盟,樹立霸主地位,

逐步擴大,甚至將聯盟的財產轉移到雅典,但公民 權範圍並未擴大,導致非雅典人對雅典的不滿,而 同一時期羅馬共和的公民權卻相對擴大,故社會矛 盾不如雅典嚴重。故選(A)。

15. 答案 D

(17)

解析 分析數據,可判斷該省分在八年抗戰時期為 中共最活躍的地區,最有可能位於華北。(A)滿洲國 範圍,八年抗戰結束時雖由蘇聯接收,但中共群眾 勢力有限;(B)日本占領區;(C)國府控制區。故選 (D)。

16. 答案 B

概念中心 清代前期臺灣的土地開發

解析 這段描述顯示當時北投非常蠻荒,尚未開發

。陳第只到過臺南一帶,劉銘傳及後藤新平時北投 已經開發。郁永河於康熙中葉來臺,資料是他留下 的記載(《裨海紀遊》)。故選(B)。

17. 答案 C

概念中心 漢代以降的思想發展

解析 這種轉變,代表「忠」、「義」的教化深入 民間,輿論對於「不忠」、「不義」往往給予嚴厲 的負評。從思想發展來看,漢代的獨尊儒術扮演重 要角色,也就是官方強調的意識形態成為行為評鑑 的準則。故選(C)。

18. 答案 C

概念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解析 這宗交易案顯示當時英國極度缺乏驅逐艦,

於是以軍事基地與美國交換,這是二戰期間羅斯福 主導的援助計畫,後演變為「租借法案」,美國也 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其他選項無此背景,且(A) 時尚無空軍,故選(C)。

19. 答案 B

概念中心 近代中國的改革

解析 其內容主要為鼓吹愛國、引進啟蒙思想、提 倡女學、發展民族工業,顯示此時中國已受現代化 啟蒙,但仍受列強壓迫,最有可能是立憲運動時期

。(A)部分主題此時尚未出現,如興女學;(C)、(D) 民族、愛國主義仍是此時的重點,但女學、啟蒙思 想已不算新思想。故選(B)。

20. 答案 D

概念中心 皇民化運動的發展

解析 表中時代為皇民化運動時期,內容為嘉義市 的基督徒的人數統計。(A)單就數據,每一年度的日 本基督徒人數低於臺灣本地人;(B)缺少其他行政區 的數據,無法比較;(C)宗教調查開始於 1915 年,

表中只有1937年以後的數據,無法得知之前的人數

;(D)數年下來,基督徒人數並未大幅增加(特別是 本地人),而此時總督府實施寺廟整理,顯示本地人 並沒有因為本土信仰被打擊而轉信基督教。故選(D)。

21. 答案 A

概念中心 地理大發現的影響

解析 關鍵是「遠洋活動」、「傳播上帝福音」、

「地球是圓的」,指的是地理大發現帶動的全球貿 易,歐洲國家應為西、葡、荷、英等國,奴隸、香 料為此時期高價值的商品。故選(A)。

22. 答案 B

概念中心 近代科技文明的發展

解析 詩句的重點是強調人類之間的距離因為某種 原因而縮短,即使海洋、高山亦無法阻隔。時間為 十九世紀中葉,此時正是電報技術的成熟階段,海 底電纜開始架設,連結各大洲。(A)與詩句的意涵不 符;(C)中西文化的交流並非十九世紀才開始;(D) 除少數國家如日本,多數亞非國家至二十世紀才能 成功地走向復興,且與詩句的意涵不符。故選(B)。

23. 答案 A

概念中心 北區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發展

解析 這位人士直接挑戰教宗權威並質疑其斂財

,背景應該是宗教改革(此人是馬丁路德)。

北區文藝復興有回歸早期基督教信仰的宗旨,

主張回歸檢樸、道德的宗教生活,與資料最接 近。(B)(C)(D)都沒有明顯的反抗教會或教

宗。故選(A)。

24. 答案 D

概念中心 清代臺灣的社會現象

解析 (A)出自唐代劉禹錫,利用大自然的變化描繪

內在的心情;(B)出自晚清的中國,指新女性的出現

,此現象臺灣於日治時代才漸普遍;(C)指家中成員 來自各地,但清代臺灣移民多來自閩南、廣東,與 詞文不符;(D)施、黃、許為鹿港三大姓,各以親族 關係聚居,為防侵入故在街道設置隘門。故選(D)。

25. 答案 C

概念中心 中古至近代伊斯蘭世界的發展

解析 甲是伊斯坦堡,乙是巴格達,丙是開羅。巴 格達是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八世紀中葉即為伊斯蘭 世界的中心。十世紀,法提馬王朝建都於開羅,隨 著阿拔斯王朝的衰弱,開羅漸取代巴格達的地位。

(18)

消滅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鄂圖曼蘇丹取得哈里發 頭銜,伊斯坦堡也繼承開羅的地位。順序為乙丙甲

,故選(C)。

26. 答案 B

概念中心 經濟大恐慌的發展

解析 民間以黃金支付債務,代表可能出現金融危 機,法案顯示美國以政府的力量介入調整。經濟大 恐慌時期,美國的金融體系不穩定,羅斯福的新政 確保了貨幣供應量及阻止黃金外流。(A)、(C)、(D) 均無類似危機,故選(B)。

27. 答案 D

概念中心 先秦的思想

解析 伍子胥提出的是讓國家強盛的辦法,以城郭 為中心,厚實資源,加強軍備,則能成就霸業。(A) 雖提到「實倉廩」,但重點是厚植國力,非明確指

「藏富於民」;(B)完全未提及;(C)原文裡的「從 近制遠」與「遠交近攻」不同,其意指臣服的對象 由近及遠。故選(D)。

28. 答案 B

概念中心 唐代的海外貿易

解析 根據資料,該城市具有國際色彩,外貿昌盛

,且靠近海岸(資料二提到「浮海而去」),判斷 應該是唐代設置市舶司的廣州。故選(B)。

29. 答案 C

概念中心 唐朝的內亂與外患

解析 (A)主戰場在中亞,戰事未擴及至中國;(B)根

據資料一,黃巢甚至屠殺大食、波斯人,兩者不可 能與黃巢合作;(C)安史之亂時,唐朝曾向回紇借兵 平亂,當時回紇軍中有大食、波斯人,資料二、三 的事件發生於西元758年;(D)唐朝是華夷之別最淡 薄的時代,至少安史亂前不會嚴防或歧視外國人。

故選(C)。

30. 答案 B

概念中心 越南的經濟型態

解析 越南原為社會主義國家,開放後憑藉廉價勞 力發展,積極發展加工出口,服飾、鞋類是其主要 出口商品,最大的出口貿易夥伴就是美國。故選(B)。

31. 答案 A

概念中心 美國與越南的關係發展

解析 關鍵是 1980 年代的美越關係。越戰結束後,

行禁運,一直到1994年才解除,兩國的貿易也隨著 關係正常化而逐漸熱絡。進入二十一世紀,越南憑 藉廉價勞力發展加工出口,對美貿易順差擴大。故 選(A)。

32. 答案 C

概念中心 臺灣經濟政策的演變

解析 背景為 1980 年代,臺灣在長期的保護政策下

,對美貿易順差逐漸擴大,引起美方不滿。美國要 求臺灣開放市場,以平衡雙邊貿易。(A)、(B)1960 年代;(D)2010 年,其簽署與臺美貿易問題無關。

故選(C)。

33. 答案 C

概念中心 明代的內閣制度

解析 明代內閣制裡,大學士原本的主要職權只是 顧問,但後來閣權漸重,包括參與機要並批答奏章

,無宰相之名卻有接近宰相的職權。故選(C)。

34. 答案 D

概念中心 五四運動的過程

解析 事件為五四運動,其背景是以北京為中心的 大學生抗議巴黎和會對中國的不公,以及北洋政府 對日本的妥協。趙家樓是當時親日派交通總長曹汝 霖的宅邸,在抗議中被學生燒毀。故選(D)。

35. 答案 A

概念中心 刑法的項目

解析 酒駕屬侵犯社會法益。(B)個人法益;(C)國家 法益;(D)妨害家庭。故選(A)。

36. 答案 C

概念中心 文本閱讀;史料分析

解析 資料甲認為放火者是匡互生,但未直言曾親 賭事件始末。資料乙是目擊者,指出放火者是匡互 生,然而資料丙匡互生本人卻沒有指稱自己放火。

三則資料相互對照,無法非常明確地證明匡互生是 放火的人。故選(C)。

37. 答案 B

概念中心 社會福利政策與國家財政

解析 希臘政府如不能減少 6-10%的社福開支,則 代表國家財政必須負擔原本的支出,也代表希臘的 還債能力不可靠。故選(B)。

38. 答案 A

概念中心 歐洲的擴大與內部爭議;亞歷山大帝國的

(19)

解析 馬其頓王國是亞歷山大帝國的前身,希臘認 為古代馬其頓是希臘歷史的一部分,故現代「馬其 頓」獨立後,兩國一直就國名問題交惡。為了解決 爭議,兩國多次協商,馬其頓最終於20192月修 憲後改名為「北馬其頓共和國」,但兩國內部對此 都有不滿聲浪。故選(A)。

39. 答案 B

概念中心 石灰岩層的分布;古羅馬文明

解析 羅馬帝國以義大利為中心,其北部延伸至巴 爾幹半島是主要的石灰岩層分布地區。(A)位於愛琴 海的克里特島,未發現大規模城牆遺址;(C)十二至 十五世紀,位於烏克蘭基輔一帶,少石灰岩,且時 代太晚,築牆工法不可能此時才出現;(D)全盛時期 包含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區,可利用石灰岩,

但時代太晚。故選(B)。

40. 答案 C

概念中心 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解析 火砲於十三世紀左右傳入歐洲,十四世紀起 漸應用於戰場。資料提到歐洲國家因應火砲攻擊而 修改城牆設計,不可能早於十四世紀,而十八世紀 時火砲已是主流且普及的武器,故最有可能是(C)。

(20)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結論 n 藉由創造參與者的了解,帶動對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農村 的生態環境及農民的生活方式的認識。 n 藉由農業導覽環境教育解說,可以讓遊客因參與活動而了 解該地區及生活文化,具有正面的意義。 n 農業環境的教育活動可以讓民眾由認識,逐漸轉變為保護 環境及了解如何讓環境與產業取得平衡。 n 解說及體驗活動是讓人們者更了解產業的方法及手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