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 分
實力評量 14 回
第 5 回 家庭教育 年 班 號 姓名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4分,共40分)
1-2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1─2題:
記母教銓時,組紃績紡之具,畢置左右;膝置書,令銓坐膝下讀之。母手任操作,口 授句讀,咿唔之聲,與軋軋相間。兒怠,則少加夏楚;旋復持兒泣曰:「兒及此不學,我 何以見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於床,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讀 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可以醒矣!」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泣。少間,
復令讀。諸姨嘗謂母曰:「妹,一兒也。何苦乃爾!」對曰:「子眾可矣,兒一不肖,妹 何託焉?」……
有南昌老畫師……能圖人狀貌,銓延之為母寫小像。因以位置景物請於母,且問:
「母何以行樂,當圖之以為娛。」母愀然曰:「……未亡人欠一死耳!何樂為!」銓跪曰:
「雖然,母志有樂得未致者,請寄斯圖也,可乎?」母曰:「苟吾兒及新婦能習於勤,不 亦可乎?鳴機夜課,老婦之願足矣;樂何有焉!」 (蔣士銓〈鳴機夜課圖 記〉)
( B ) 1.《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在歷史的斷裂與片段中,我們只 能透過碎片的撿拾,篩取出自我看見的意義。」在〈鳴機夜課圖記〉中,作者通 過撿拾畫面,還原「所看見的意義」是:
(A)掇拾母親在夜晚課讀的畫面,還原兒子無法功成名就以榮耀母親的悔恨 (B)撿拾母親邊織布邊督促兒子的斷面,表現出母親對兒子的期望之深、呵護之
切
(C)呈現夫妻兩人為母親繪圖的孝心感人,以母親鳴機夜課的畫面,描繪子、媳 的感動與貼心
(D)寫諸姨關心兒子的景況,呈現家族和樂無間,雖分家後仍相互關心的至情。
*(A)從第二段中兒子在一切安定後,決定為母親繪製鳴機夜課圖像,可以推想作者不至於「無 法功成名就」,更無悔恨之情 (B)從第一段中著重書寫這個畫面作為全文的主軸,可以感受 到母親因期望很深、呵護極切,所以投注大量心力與關注 (C)重點在母親。子與媳的表現是 出於對母親的感念 (D)此處寫來作為對照,也是母親的自白與自我惕勵。
( C ) 2.關於〈項脊軒志〉和〈鳴機夜課圖記〉二篇中有關象徵的說明,敘述正確的是:
(A)〈項脊軒志〉中主要以「象笏」作為象徵,說明祖母對家族分爨、科舉久不 效的譴責,並以此表明對子孫的失望
(B)〈項脊軒志〉中主要以「項脊軒」作為象徵,見證作者家族的興衰,並且說 明一家的經歷是整個明代社會的縮影,以小見大
(C)〈鳴機夜課圖記〉中主要以「鳴機夜課」作為象徵,說明母親奉獻一生,對 兒子投注的心血是從身教與言教上顯然可見的
(D)〈鳴機夜課圖記〉中主要以「繪圖」作為象徵,說明母慈子孝是可遇而不可 求的,應繪下圖像以流傳後世。
*(A)〈項脊軒志〉的主要象徵為「項脊軒」。「象笏」象徵祖母對作者振興家族、功成名就的深 厚期許 (B)以此象徵見證整個家族的變化,但並非為明代社會的縮影 (D)無此意。
3-4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3─4題:
嘉靖壬寅,予始攜吾兒來居江上⋯⋯予性懶出,雙扉晝閉,綠草滿庭,最愛吾兒與諸 弟遊戲,穿走長廊之間。兒來時九歲,今十六矣,諸弟少者三歲、六歲、九歲。此予平生 之樂事也。
十二月己酉,攜家西去,予歲不過三、四月居城中,兒從行絕少,至是去而不返。每 念初八之日,相隨出門,不意足跡隨履而沒。悲慟之極,以為大怪,無此事也。蓋吾兒居 此七閱寒暑,山池草木,門階戶席之間,無處不見吾兒也。
葬在縣之東南門,守塚人俞老,薄暮見兒,衣綠衣,在享堂中,吾兒其不死耶!因作 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長天寥闊,極目於雲煙杳靄之間,當必有一日,見吾兒翩然歸來者。
於是刻石亭中。 (歸有光〈思子亭 記〉)
( D ) 3.王錫爵在〈歸公墓誌銘〉中提及「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乎言語之 外」,根據〈項脊軒志〉、〈思子亭記〉兩篇,符合以上敘述情狀的是:
(A)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
(B)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C)嘉靖壬寅,予始攜吾兒來居江上……予性懶出,雙扉晝閉,綠草滿庭
(D)徘徊四望,長天寥闊,極目於雲煙杳靄之間,當必有一日,見吾兒翩然歸來 者。
*題幹說明歸有光的文字雖不特別著力於描寫感人的情景,卻在平淡的描述中自然透露出動人的 情意。(A)客觀描摹書房的景象及周遭的聲響 (B)以自嘲語氣寫「區區處敗屋中」,猶「揚眉 瞬目」,藉此反差,凸顯作者之自尊、自信 (C)單純說明自己到達此地的時間、庭院之景,
作為後文的鋪墊 (D)以「徘徊」、「極目」等舉動寫自己的欲見而不得、欲見而不能;再加
60608S-R 5-1
議題閱讀 333─
混合題高分攻略
上「雲煙杳靄」的迷茫景色,讓他產生了「當有一日見吾兒翩來」期待與幻想,思子之戚不言 可喻。
( A ) 4.「每念初八之日,相隨出門,不意足跡隨履而沒。悲慟之極,以為大怪,無此事 也」是作者在感嘆:
(A)錐心泣血的喪子之痛。「足跡亦隨履而沒」暗示愛兒已不在人世,顯現作者 無法接受兒子過世的事實
(B)自責疏失造成兒子的傷害。作者對兒子因為跟著自己出門而發生意外,感到 非常自責與痛苦
(C)天命無常,只是和兒子同時出門,兒子竟然慘遭橫禍
(D)兒子的一生沒有感受過人世的溫情,人情冷暖如同來去不留痕的足跡一樣。
*(A)作者用「一去不返」、「不意足跡隨履而沒」暗示兒子已經過世,但是在情感上無法接受 這個事實,所以才會認為「大怪無此事也」,因為哀痛逾恆所以加以否認。
5-7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5─7題:
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 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 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此賈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
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蘇軾〈答秦太虛 書〉)
( D ) 5.根據上文,蘇軾所談及的重點應該是:
(A)妥善規劃政府救濟金 (B)誠實為行事最佳策略
(C)未雨綢繆實無濟於事 (D)隨遇而安是處世原則。
*(A)從上文只知「廩入既絕」,但無法得知蘇軾是否領取政府救濟金 (B)未提及「誠實」之事 (C)並未提及「未雨綢繆」的想法,遑論是否有濟於事 (D)由「水到渠成,不須預慮」可知。
( C ) 6.依文意推敲,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這是一篇蘇軾呈給朝廷的奏疏 (B)貶黃州後蘇軾常常要大宴賓客 (C)藉賈耘老之法度日,頗有餘裕 (D)月底均分所得,每日節儉花用。
*(A)由題目可知此文為書信,非奏疏 (B)文中只提「用不盡者,以待賓客」,並未提及時常大 宴賓客 (C)用賈耘老之法後,「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可知家中經濟頗有餘裕 (D)由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可知為均分所得日為月初。
( B ) 7.關於本文寫作筆法和內涵意旨,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詳於議論,篇末凸顯主旨 (B)胸襟豁達,文筆親切自然 (C)遭遇貶謫,力圖東山再起
(D)量入為出,勉強借債維生。
*(A)本文以敘事為主 (B)本文敘生活瑣事,娓娓道來,親切自然;由「胸中都無一事」可知其 豁達胸襟 (C)未提及東山再起之志 (D)未提及借債維生。
8-9題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8─9題:
就我有記憶之始,祖母的頭髮並非全白,大抵是黑白相摻的,到底是什麼時候,黑色 素從她的髮中消耗、蒸散……小時候的我並不懂事,屢屢發現飯菜間的髮絲,不管黑白,
我總會先對祖母抱怨一番,卻從不關心黑與白所象徵的意義,我對祖母的白髮沒有任何的 戒懼,就如同黑夜在我的心中不設防是一樣的,它們不停的占據我和祖母相處的時間,我 卻沒有一點警覺……夕陽下山,我才踩著步伐回家,一進家門,發現祖母不在家中炊飯,
飢腸轆轆,心中有些著急,卻驚然的發現一輪白霜霜的月,在廚房窗邊晃悠悠的動著。我 趨前一看,祖母弓身在窗邊,端著一鍋豬油盆,利用逐漸流失的天光,正在挑撿油盆中的 蟻屍,不時的將沾滿油漬的手指伸進嘴裡舔乾,似乎深怕丁點兒的油脂浪費了。眼看天就 快黑了,她的動作顯得有些慌忙。我悄悄的走近祖母的背後,發現她的頭就如同望日之月,
像是由許多許多花朵簇擁而成的花束,在每一根的髮絲之間,流著暖暖的光汁,彷彿在一 個下午之間,祖母的頭髮徹底的變白,究竟整個下午,祖母做些什麼事了?竟然讓烈日如 此狠毒的吞盡她髮中的黑色素,我正納悶的想著。
「回來了!」祖母發現我回家了,高興的向我說道: 「晚上的飯菜不會有螞蟻了,我 在這兒挑了整個下午,一定夠乾淨的。」
我不知道要如何回答,再看到她被憂慮拉扯陷落的雙頰,眼睛已是灰濛濛的一片。
穿過廚房窗邊的那道陽光真的毒辣! (葉國居〈髻鬃花〉)
( B ) 8.〈髻鬃花〉中提到「驚然的發現一輪白霜霜的月,在廚房窗邊晃悠悠的動著」所 指的應是:
(A)當月光斜映進廚房中,作者才回家;暗示晚歸惹祖母不悅
(B)祖母因為辛苦操勞家務,白髮日益增多,所以倚在窗邊時,盡見白髮 (C)祖母煮飯時熱騰騰的蒸氣,象徵著家的溫暖
(D)作者想像中祖母因為他晚歸而產生的怒氣。
*(A)時間上是夕陽西下,「一輪白霜霜的月」並非斜映進廚房的月光 (B)文章中先提到「我對 祖母的白髮沒有任何的戒懼,就如同黑夜在我的心中不設防是一樣的」,所以可以推測與白髮 有關 (C)因文章中提及「祖母不在家中炊飯」,所以不可能是煮飯時的蒸氣 (D)文中並未提 及。
5-2
( C ) 9.〈鳴機夜課圖記〉與〈髻鬃花〉中都有重要意象標示出文章主旨,下列敘述正確 的是:
(A)〈鳴機夜課圖記〉的中心意象為「鳴機夜課」,藉由母親一邊織布一邊讀書 的舉動,呈現她勤儉持家、把握光陰的特質
(B)〈鳴機夜課圖記〉的中心意象為「圖記」,母親將一家和樂的景象,用畫圖 的方式,永遠留存,以此傳遞家族的傳統
(C)〈髻鬃花〉的中心意象為「髻鬃花」,用婦女別在頭上的花飾,形容祖母日 益變白的髮絲,也象徵祖母微小卻堅韌的精神
(D)〈髻鬃花〉的中心意象為「月光」,用月光的無所不在,呈現出時光對祖母 的摧殘,也形容祖母的照顧無微不至、無所不能。
*(A)中心意象的確是「鳴機夜課」,但母親是一邊織布,一邊督促兒子讀書,意在呈現母親對 兒子的期望深厚 (B)並非母親親自畫圖,而是兒子聘請畫師,重現過往鳴機夜課的情形 (C)由「發現她的頭就如同望日之月,像是由許多許多花朵簇擁而成的花束,在每一根的髮絲 之間,流著暖暖的光汁,彷彿在一個下午之間,祖母的頭髮徹底的變白」可知 (D)月光是用 來形容頭髮銀白的樣貌,又有將祖母的形象疊合為「望日之月」,是反射體、是被動地接受 安排的個體,並非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照顧。
( B )10.閱讀以下引文,選出說明正確的選項:
帽子與風流形象有關。獨孤信出獵暮歸,馳馬入城,其帽微側,吏人慕之 , 翌晨戴帽盡側。千年之後,納蘭性德的詞集亦稱《側帽》。孟嘉重九登高,風 吹落帽,渾然不覺。桓溫命孫盛作文嘲之,孟嘉也作文以答,傳為佳話,更成 登高典故。杜甫七律〈九日藍田崔氏莊〉並有「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 正冠」之句。他的〈飲中八仙歌〉更寫飲者的狂態:「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 露頂王公前」。儘管如此,失帽卻與風流無關,只和落拓有份。
(余光中〈失帽記〉)
(A)帽子一直是風流形象的代表,桓溫落帽即為一例 (B)獨孤信側帽卻得吏人效仿,足見其引領時尚潮流 (C)張旭落筆成書卻脫帽露頂,顯現不合禮教的狼狽 (D)根據作者觀點,失帽即落帽,為才子風流之展現。
*(A)落帽者為孟嘉 (B)由「吏人慕之,翌晨戴帽盡側」可知 (C)由「飲者的狂態」可知杜甫 此語乃在稱讚張旭執筆揮灑的豪放不羈,而非狼狽 (D)「失帽」指遺失帽子,不等於「落 帽」,亦與風流無關。
二、多重選擇題(每題5分,共10分)
11-12為題組。請閱讀下列引文,回答11─12題:
甲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蘇軾〈赤壁賦〉)
乙 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 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 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此賈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
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蘇軾〈答秦太虛書〉)
( BC )11.比較兩則文意,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寫作季節均發生在秋天,有懷才不遇之憾 (B)甲文記述出遊所見,且二文事件地點均在黃州 (C)甲文點明時、地、人、季節,有遼闊空遠的氛圍 (D)乙文以「別做經畫」說明作畫時的悠然
(E)由上述二文可知蘇軾貶謫生活困窘,心情愁悶。
*(A)由「白露橫江」可知甲文背景為秋季,乙文未曾提及寫作季節。兩則均未有懷才不遇之感 (B)由甲文題目「赤壁賦」、乙文開頭「初到黃」可知地點為黃州 (C)甲文可知季節、人物、
飲酒、誦詩等事件背景,由「清風」、「白露」、「水光接天」可知畫面靜謐,氛圍遼闊而 空遠 (D)「別作經畫」意為「另做策劃安排」 (E)甲文為出遊背景,景象平和,心情亦如 是;乙文雖言及經濟有虞,然作者善於規劃,故仍能「胸中都無一事」。
( BE )12.關於上述文章之寫作手法和內涵,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甲文以「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寫出了秋天的沉鬱蕭瑟 (B)乙文以「掛屋梁上」、「大竹筒別貯」載明維持家計之方 (C)兩則均採用「以景襯情」,寫出外在氣候並投射內心情感 (D)甲文採用由遠而近的視角移動,凸顯江上景色之美
(E)由乙文可得知作者善於規劃家計,並具灑脫開朗的特質。
*(A)此兩句寫出了秋天的空靈渺茫,而非沉鬱蕭瑟 (C)甲文「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 出於東山之上」等句為景色之描寫,也隱約透露出遊時平靜美好的心情;乙文並未使用以景 襯情筆法 (D)甲文描寫山水明月,為寬闊的遠望之景,並未有明顯的「由遠而近」筆法 (E)由「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可知蘇軾善於規劃家計,文末更帶出「胸中都 無一事」之灑脫自在。
60608S-R 5-3
三、非選題(50分)
就我有記憶之始,祖母的頭髮並非全白,大抵是黑白相摻的,到底是什麼時候,黑色 素從她的髮中消耗、蒸散……小時候的我並不懂事,屢屢發現飯菜間的髮絲,不管黑白,
我總會先對祖母抱怨一番,卻從不關心黑與白所象徵的意義,我對祖母的白髮沒有任何的 戒懼,就如同黑夜在我的心中不設防是一樣的,它們不停的占據我和祖母相處的時間,我 卻沒有一點警覺……夕陽下山,我才踩著步伐回家,一進家門,發現祖母不在家中炊飯,
飢腸轆轆,心中有些著急,卻驚然的發現一輪白霜霜的月,在廚房窗邊晃悠悠的動著。我 趨前一看,祖母弓身在窗邊,端著一鍋豬油盆,利用逐漸流失的天光,正在挑撿油盆中的 蟻屍,不時的將沾滿油漬的手指伸進嘴裡舔乾,似乎深怕丁點兒的油脂浪費了。眼看天就 快黑了,她的動作顯得有些慌忙。我悄悄的走近祖母的背後,發現她的頭就如同望日之 月,像是由許多許多花朵簇擁而成的花束,在每一根的髮絲之間,流著暖暖的光汁,彷彿 在一個下午之間,祖母的頭髮徹底的變白,究竟整個下午,祖母做些什麼事了?竟然讓烈 日如此狠毒的吞盡她髮中的黑色素,我正納悶的想著。
「回來了!」祖母發現我回家了,高興的向我說道: 「晚上的飯菜不會有螞蟻了,
我在這兒挑了整個下午,一定夠乾淨的。」
我不知道要如何回答,再看到她被憂慮拉扯陷落的雙頰,眼睛已是灰濛濛的一片。
穿過廚房窗邊的那道陽光真的毒辣! (葉國居〈髻鬃花〉)
根據引文,作者所說的「黑」與「白」象徵意義為何?文末為何說「穿過廚房窗邊的 那道陽光真的毒辣」?請以「家人之間」為題,寫一篇首尾完整的文章。除了詮釋以上問 題的意涵,並請以親身經驗為例,抒發自己的體會與啟示。
*寫作指引:
1.從「頭髮並非全白,大抵是黑白相摻的,到底是什麼時候,黑色素從她的髮中消耗、蒸散」可 知時間將祖母頭髮染白,象徵青絲(黑)悄悄被蒼衰(白)取代。
2.由「晚上的飯菜不會有螞蟻了,我在這挑了整個下午」可知祖母為了孫兒在衣食中辛勤,陽光 象徵時間,催白滿頭青絲,可謂毒辣。
3.舉親身經驗為例無須流水帳式浮掠而過,而要強調某個細節,讓例證具有獨特性、鮮明性,方 能顯現亮點。
*範文:
家人之間
時間不知不覺從指間流逝,也染白了作者祖母黑白相間的髮絲。悄悄地,祖母的青春被吞噬 進了時間的漩渦。唯一留下的是飯菜間屢屢出現的黑白髮絲,時時出現在作者兒時的記憶裡。黑 與白代表的不只是祖母對作者不隨時間褪色的愛,更刻畫出祖母無怨無悔的付出。然而作者未曾
察覺,直至穿過窗邊的那道「毒辣」陽光,襯出祖母衰老的身軀以及花白的髮絲,方讓作者驚覺 時間輾壓著祖母的重量,壓得人無奈又無力。
依稀記得小時候住外婆家,外婆就像是魔法師,普通的食材只要經過她的手便會幻化成美味 的佳餚。而我總是喜歡同她一早去菜市場採買,回家後蹦蹦跳跳地等待令人食指大動的午餐。有 時候外婆還會特地準備各式的點心,每每看到我滿足的笑容,外婆也慈愛地笑了。
時間飛逝,為了求學搬離了外婆家。帶著外婆的耳提面命,我展開忙碌的生活,與外婆幾乎 只剩下電話的聯繫。有次突然接到外婆的電話,要我去火車站接她,我感到驚奇也喜出望外。遠 遠地,我一眼就認出來了,瘦小身軀抱著一個沉甸甸的鍋子,身體因急於邁開步伐的雙腳而前傾,
看起來略顯吃力。不知是不是因為我長高了,竟覺得外婆變矮了,放下鍋子之後駝背也比兩個多 月前嚴重了。一見到我,外婆臉上漾起了慈祥的笑容,靦腆地告訴我這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燉豬 肉,希望我嚐嚐。當晚我們閒話家常,我牽著她的手去火車站,就像小時候她牽著我一樣。我的 影子變長了,外婆的卻變短了。看著外婆蹣跚地步向月臺,滿臉笑容地向我揮手道別,我的眼眶 開始發燙。火車急駛進站,外婆溫暖的笑容也漸漸模糊。
歲月的腳步從不停留,我長大了,外婆也慢慢老去。有些時光永遠抓不住,有些回憶卻永遠 不會忘記。希望外婆可以好好照顧自己,就像照顧我一樣,這樣才能維持健康,讓我有更多時間 好好陪她。我也要更常去找外婆,讓她的老年生活不致寂寞。(臺南女中108級林均芃)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