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銀髮族無接縫旅遊需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銀髮族無接縫旅遊需求之研究"

Copied!
173
0
0

Teks penuh

(1)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旅遊健康研究所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Health Science. 碩士學位論文 Master Thesis 銀髮族無接縫旅遊需求之研究 Seniors Needs of Seamless Travel. 研究生: 郭念洛 撰 Name: Nien-Lo Kuo. 指導教授:陳建和 博士 Advisor:Chienho Chen Ph.D..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July 31, 2014.

(2) 致 謝 寫下這段文字前,腦袋是一片空白,我…真的要畢業了嗎?當初帶著題目來到北 護,感恩找到聽懂我想做甚麼的陳建和教授,三年來耐心的指導與支持。猶記得八年 前念洛有幸為全國銀髮族於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製播節目,為鼓勵長者擺脫老而無用的 舊思維、打開新視野走出生活圈,經常鼓勵大家旅行,但發現有許多長者走不出去, 經瞭解才知道長者在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上都有著阻礙,更別說旅行了。眼見台灣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對市場敏銳度高的旅遊業者早也規劃銀髮旅遊路線,但多數行程 仍讓長者望之怯步,問題不在業者不想做到貼心,而是大家都還沒老到可以理解,究 竟在老年身心退化在旅遊過程裡需要些甚麼?因此期許能更真實了解銀髮族旅遊需 求,才能達到無縫接軌的可能,心很大、速度很慢,但…總算有眉目了。 在此,衷心感謝指導教授陳建和、醒吾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李銘輝教授以及勤益 科技大學吳世光教授於論文口試時不吝給予指導、叮嚀與關心,讓本論文更臻於完 善。更要謝謝三年來相依為命的斐瑛姊、雪蘭、依培的陪伴以及父母家人的體諒,同 時藉此論文的完成,還要感謝當年還是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現在是國民健 康署副署長游麗惠以及希望基金會董事長,永遠的飛躍羚羊紀政姊大力推薦入學,讓 念洛有機會為活躍老化盡份心力。最後提醒未來將研究或從事銀髮相關產業的朋友 們,雖然我們都沒有老的經驗,但請別忘了,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自己,當您思考 銀髮相關規劃時,請讓關心~無所不在。. I.

(3) 銀髮族無接縫旅遊需求之研究 中文摘要 全球老化使得高齡相關產業、服務業無不卯足全力搶佔這片藍海市場,旅遊業更 是蓬勃發展。但老化伴隨而來的健康問題,在國外旅遊行程中的食、住、行、遊、購、 娛等面向皆可能產生縫隙(Gaps)而導致高齡者原有疾病問題惡化或誘發疾病產生。尤 其在飲食上,如能找出縫隙便能建構安全無虞的銀髮旅遊飲食環境,所以本研究將由 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找出旅遊具體與潛在「縫隙」(Gaps)。 運用由自由列舉(free-listing)、半結構式訪談(focused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進行探討。使用 ANTHROPAC 軟體程式分析前,將所有受試者回答編碼,結果 100 份有效問卷中,慢性疾病中以高血壓人數最高,有 43 位,依序為糖尿病、心血管等 疾病,銀髮族不乏有二種以上慢性病。而「顯著指數(Smith’s S)」列舉頻率較高的需 求分別在飲食方面為心理層面「食物清潔」;居住方面為生理層面的「房間舒適性」; 移動方面為心理層面的「怕跌倒」;遊程方面為社會層面的「環境安全性」;購物方 面是心理層面的「品質(瑕疵品)」;娛樂方面則是心理層面「風景優美」。總括在旅 遊中,以心理層面需求顯著性高,而與銀髮族切身的生理層面需求顯著性低。. 關鍵詞: 銀髮族、無接縫旅遊、自由列舉. II.

(4) Seniors Needs of Seamless Travel Abstract Global trend of aging population have made aging society become the light spot for elder-related industries and service providers, especially in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 All health problems accompanied by aging process could lead to potential gaps related to food, lodging, movement, recreation,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during an abroad trip, and those gaps might lead senior citizens’ original health problems worse, or induce the associated health problems. The potential gaps related to health problems are evident in the aspect of food factor, and finding of the gaps could build one circumstance providing safe and secured foods during travelling.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existing and potential “Gaps” might exist in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spects and leveraged free-listing, focus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data collection, as well as used ANTHROPAC program for analysis of indexed responses from all subjects among those senior subjects with more than 2 chronic illnesses. The study samples show that senior citizens with hypertensive disease are the popular population among 100 subjects (43), and subjects with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re next in line. The resulting salience index of free listings of related gaps in each criteria which occurs at higher frequency are “food cleanliness” on psychological related gap (food criteria); “lodging amenity” on physical aspect related gaps (housing criteria); “fear of being falling over” on psychological aspect related gaps (movement criteria); “environment safety” on social aspect related gaps (recreation criteria); “quality (flaw products)” on psychological aspect related gap (shopping criteria); “fine scenery” on psychological aspect related gap (entertainment criteria), respectively. By all accounts, the resulting salience index of listings shows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related gaps occur at higher frequency while the gaps highly related to physical aspect of senior citizen occur at very low listing frequency. Keywords: senior people, seamless travel, free-listing. III.

(5) 目錄 致謝 ........................................................................................................................................ I 中 文 摘 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錄 ..................................................................................................................................... IV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界定..............................................................................................................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老化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銀髮族旅遊縫隙................................................................................................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38 第五節 研究進行步驟.................................................................................................... 39 第六節 研究限制............................................................................................................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41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41 第二節 自由列舉資料編碼說明.................................................................................... 41 第三節 銀髮族無接縫旅遊需求之列舉結果與討論....................................................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建議.................................................................................................................... 97 參考文獻 ........................................................................................................................... 102 附錄一:銀髮族無接縫旅遊問卷調查表 ....................................................................... 121 附錄二:銀髮無接縫旅遊之受訪者資料、採訪大綱及訪談摘要 ............................... 123. IV.

(6) 圖目錄. 圖 1-1 人口結構變動趨勢中推估結果百分比 .................................................................... 1 圖 1-2 研究流程圖 ............................................................................................................... 8 圖 4-1 飲食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64 圖 4-2 男性於旅遊飲食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65 圖 4-3 女性於旅遊飲食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65 圖 4-4 旅遊居住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70 圖 4-5 男性於旅遊居住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71 圖 4-6 女性於旅遊居住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71 圖 4-7 旅遊移動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76 圖 4-8 男性於旅遊居住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77 圖 4-9 女性於旅遊居住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77 圖 4-10 旅遊遊程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82 圖 4-11 男性於旅遊遊程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83 圖 4-12 女性於旅遊遊程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83 圖 4-13 旅遊購物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87 圖 4-14 男性於旅遊購物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88 圖 4-15 女性於旅遊購物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88 圖 4-16 旅遊娛樂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92 圖 4-17 男性於旅遊娛樂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92 圖 4-17 男性於旅遊娛樂需求項目列舉結果 .................................................................... 93. V.

(7) 表目錄. 表 1-1 2003-2013 年 60 歲以上人口佔全國出國總人次百分比 ........................................ 3 表 1-2 2012 年國人旅遊出國旅次特性 ............................................................................... 4 表 2-1 2009 年老人狀況調查 ............................................................................................. 10 表 2-2 活躍老化六要素 ..................................................................................................... 11 表 2-3 老化在生理、心理上直接或間接之健康影響 ..................................................... 12 表 2-4 飲食縫隙綜合分析表 ............................................................................................. 20 表 2-5 居住縫隙綜合分析表 .............................................................................................. 22 表 2-6 移動縫隙綜合分析表 .............................................................................................. 24 表 2-7 使老人生活快樂的方式 ......................................................................................... 25 表 2-8 遊程縫隙綜合分析表 ............................................................................................. 26 表 2-9 購物縫隙綜合分析表 ............................................................................................. 29 表 2-10 遊客體驗特質文獻摘要 ....................................................................................... 30 表 2-11 娛樂縫隙綜合分析表 ........................................................................................... 31 表 3-1 台北市、新北市 65 歲以上 2012 年人口數及性別比 ......................................... 34 表 4-1 飲食編碼表 ............................................................................................................. 44 表 4-2 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項目表 ......................................................................... 46 表 4-3 居住編碼表 ............................................................................................................. 49 表 4-4 移動編碼表 ............................................................................................................. 52 表 4-5 遊程編碼表 ............................................................................................................. 55 表 4-6 購物編碼表 ............................................................................................................. 58 表 4-7 娛樂編碼表 ............................................................................................................. 62 表 4-8 銀髮族飲食需求項目列舉結果表 ......................................................................... 64 表 4-9 半結構式訪問之受訪者簡介 ................................................................................. 66 表 4-10 銀髮族居住需求項目列舉結果表 ....................................................................... 70 表 4-11 銀髮族移動需求項目列舉結果表 ....................................................................... 76 表 4-12 銀髮族遊程需求項目列舉結果表 ....................................................................... 82 表 4-13 銀髮族購物需求項目列舉結果表 ....................................................................... 86 表 4-14 銀髮族娛樂需求項目列舉結果表 ....................................................................... 91 VI.

(8) VI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臺灣人口結構高齡化與世界各國相同。從各國統計年報、月報、聯合國統計年鑑 及各國網頁中,可發現至 2011 年為止,27 個國家中,以日本老化指數 178%居第一, 臺灣為第十五,老化指數為 72.2%。各國退休年齡有些許不同,另外,各國 65 歲平 均餘命在男性部分為:瑞士(19 歲)佔第一,日本與澳大利亞並列第二(18.9 歲), 台灣與比利時同為第 14(17.6 歲)居中;女性部分:日本(23.9 歲)佔第一,臺灣、 德國同為第十四(20.9 歲)。 另根據行政院經濟建設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 2012 年至 2060 年人口推計」中推 估(2012),1993 年臺灣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 7%,成為高齡化(ageing)社 會;推估將於 2018 年比率超過 14%,使我國成為高齡(aged)社會,至 2025 年,比 率將會再超過 20%,我國將邁入成為超高齡(super-aged)社會(如圖 1-1)。. 圖1-1:人口結構變動趨勢中推估結果百分比 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2012年至2060年人口推計」 報告(2012)。. 1.

(10) 生活水準和醫療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平均餘命增加,經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2)推估,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加,20 至 69 歲生產者與 70 歲以上高齡人口之 比,將由 2012 年每 8.9 位生產者負擔 1 位高齡人口,至 2060 年轉變為每 1.7 位生產 者負擔 1 位高齡人口,在出生人口減少,高齡比重增加的雙重影響下,未來的健保收 入將遠低於健保保費支出,會使得國家健保負擔更為沈重。 由於每個人都沒有老的經驗,如何降低健保資源並減輕家庭工作者負擔?在因應 高齡社會即將到來之同時,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是必然需要經營的一環。此外, 由老化速度或平均餘年來看,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生活型態與社會結構改變勢必將引 發新的需求與問題,如能掌握高齡社會之需求與問題,便能建構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的機制。為了因應這股高齡化的國際潮流,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 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觀念,它是由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生產性 老化(productive aging)和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逐漸發展而來,希望能建構一 個正向老化經驗,此聯合國於 1999 年訂定的高齡者五大原則「獨立、參與、尊嚴、 照護與自我實現」有著同樣的目標(蕭文高,2010)。而活躍老化的定義就是使健康、 參與、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便促進民眾老年時的生活品質(盧宸緯,2008) 。 活躍成功的老年生活,應追求從身體、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健康,進而使老年維持 自主與獨立,亦能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等事務,提高生活品質,才是老年生活應追求的 目標(徐慧娟、張明正,2004)。 所以在臺灣,無論對於老人福利政策、樂齡教育等規劃皆非常重視。例如國家研 究基金會對於臺灣老人福利需求與政策方向中提到,老人福利政策應由制度面著手, 除推動可長可久的國民年金制度以保障經濟安全之外,更應加強長期照護及安養制度 的建構,同時關注晚年的休閒及社會參與(林清馦,2003)。樂齡教育是目前老人學 習的場域,是讓在此接受教育的老人獲得健康知能、技術與觀念,肯定人生經驗與自 我價值的機構(隗振琪、王潔媛,2010)。教育部老人教育白皮書中也關切與推動計 2.

(11) 劃,並希望透過教育使銀髮族能夠自主決定休閒健康的標的。而旅遊業亦觀察到銀髮 族旅遊市場逐年擴大,宋瑛堂(2005)指出再過 5 至 25 年間,人數最多、權力最大的 2 億人口銀髮族市場即將來臨。就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歷年國民出國分析(如表 1-1) 指出,60 歲及以上的人口,自 2003 年在 5,923,072 的出國總人次中佔 592,779 人次, 約 10%至 2013 年有 11,052,908 出國,在總人次中佔 13.3%,說明 60 歲以上人口有逐 年上升趨勢。 表 1-1. 2003-2013 年 60 歲以上人口佔全國出國總人次百分比. 年份. 出國總人次. 60 歲及以上人口. 60 歲及以上人口佔出國 總人數之比率. 2003 ( 92 年). 5,923,072. 592,779. 10%. 2004 ( 93 年). 7,780,652. 826,202. 10.6%. 2005 ( 94 年). 8,208,125. 840,261. 10.2%. 2006 ( 95 年). 8,671,375. 928,664. 10.7%. 2007 ( 96 年). 8,963,712. 971,651. 10.8%. 2008 ( 97 年). 8,465,172. 925,305. 10.9%. 2009 ( 98 年). 8,142,946. 943,755. 11.6%. 2010 ( 99 年). 9,415,074. 1,109,737. 11.8%. 2011 ( 100 年). 9,583,873. 1,164,634. 12.2%. 2012 ( 101 年). 10,239,760. 1,348,083. 13.2%. 2013 ( 102 年). 11,052,908. 1,471,564. 13.3%.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2013 另外,由交通部觀光局「中華民國 2012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中指出,出 國旅次特性中,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最高佔 13.0%、其次為事務支援人員 12.6%,退 休人員佔 10.2%(如表 1-2)。從國人旅遊人口特性中顯示銀髮族從事國外旅遊已佔 據一定的比例。. 3.

(12) 表 1-2 2012 年國人旅遊出國旅次特性 旅遊人口特性. 百分比.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13.0. 事務支援人員. 12.6.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12.0. 主管及經理人. 11.2. 學生. 10.7. 家庭管理. 10.5. 退休人員. 10.2.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2012。 報告中還提到,就區域別而言,居住臺北市、高雄市、北部地區等地定期參加「養 生保健團體活動」、「休閒娛樂團體活動」者比例較高。同時,內政部針對老人狀況 調查報告亦顯示,老人所期望的老年生活分別為身體健康、與家人團圓和樂、經濟來 源無虞(內政部,2009);工研院(ITRI)服科中心針對台灣地區銀髮族所做的需求 調查顯示,銀髮族的三大需求分別是關護、休閒娛樂與尊嚴(黃雅鈴、蕭文高,2012)。 由此得知,銀髮族除了基本需要與關懷外,更需要良好的休閒娛樂來促進生活品質。 研究者觀察,在近年以因應老化需求為導向的銀髮族國外旅遊市場裡,所謂的專屬銀 髮旅遊相關產品,設計者仍以大眾化考量為主,對人類老化過程中,生理、心理、社 會環境各方面的變化所知有限,如此一來,所提供之服務如何符合銀髮族並促進其達 到健康目的,值得關心。 中國廣播公司寶島網 Good Morning Taiwan 節目,彙集 1998 至 2000 年間 call-in 長者旅遊需求並規劃「花東雙響泡二天一夜假期」,遊程中發現許多銀髮族不瞭解在 旅遊中應注意什麼?2003 至 2011 年臺北廣播電臺健康台北城節目「休閒之約」單元 中,探討銀髮族適宜的旅遊規劃以及 2013 年 Tapei Free Fun 節目「無障礙旅遊」單 元,探討無障礙旅遊範疇,發現仍有許多銀髮族對此認知有限。2008 年至今,教育 部於全國各地樂齡學習環境及樂齡大學之課程中以銀髮族之養生、運動、休閒旅遊相 4.

(13) 關的認知課程最受銀髮長者喜愛(郭芳坤、黃品靜,2011),同時搭配國立教育廣播 電臺銀髮新視界節目蒐集活躍老化相關休閒學習方向,發現銀髮族提及環遊世界是退 休後想做之事,卻常處於被動之勢,如:有沒有家人及朋友陪同、慢性疾病外出不便、 經濟因素、語言不通…等眾多因素影響其旅遊的想法。2008 年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 分院家醫科許馨文醫師撰寫「銀髮族旅遊,您準備好了嗎?」提醒出門旅遊對銀髮族 來說往往顧慮很多,擔心行程太趕、路上生病了怎麼辦等,因此行前該注意充分準備, 包含安排適當的旅遊路線、行前體檢、攜帶常用藥物、注意飲食衛生、預防氣溫改變 導致的疾病、防止意外傷害等。由此得知旅遊環境還存在很多的「縫隙」(Gaps), 讓他們沒有控制權而導致安全感不足及缺乏自主性,因此需要家人或他人陪伴而無法 進行自主旅行(Independent travel)。因此,若整體社會環境結構能為銀髮族建構一 個「安全、無虞」的出國規劃及友善旅遊環境,使其不必過度依賴家人或朋友,或者 不必遷就旅遊業者安排之行程,並能借此活躍銀髮生活,提升生命品質,此為本研究 動機。因此,以伴隨年紀而存在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等問題,來探討銀髮族國外 旅遊之「縫隙」(Gaps),亦即銀髮族在旅遊過程中所意識到具體的需求是什麼?潛 在需求又是什麼?更期望透過真正瞭解銀髮族無接縫旅遊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除 了增進銀髮族自主旅遊,並透過此旅遊提升產業對銀髮族旅遊之服務品質,而達到活 躍身心、成功老化之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為能找出銀髮族於國外旅遊之「縫隙」(Gaps),將逐一由食、住、行、遊、購、 娛等六大方向,以貼近長者需求找到影響其旅遊之縫隙,並為此量身提供的旅遊提出 建議,乃本研究之目的。則本研究預期之貢獻如下: 1.提升銀髮族旅遊之安全感與便利性,使銀髮族旅遊阻礙降低。 2.促進銀髮相關產業,以更貼近長者需求之遊程設計。 5.

(14) 3.提供建構「安全、自主、安心、無虞」的無接縫旅遊模式與平台之方向,以創造藍 海遊業務量。. 第三節 名詞界定 銀髮族(Seniors) 「老」是個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老」字,是一個老人的形象,象徵著駝了背、 白了髮、長了鬍子、扶著拐杖的樣態,西方人尊稱為資深公民(senior citizen)。由 於「銀髮族」一詞是在1980年代於國外文獻才出現的新代名詞,這是對於老年人的尊 敬,因此國內外都稱其為銀髮族(Seniors,Silver peer)。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 (WHO)的定義,屆齡65歲以上稱為老人;而隨著平均餘命的延長,又將老人年齡 界定為初老、中老、老老,初老為65-74歲、中老為75-84歲、老老為85歲以上(蔡璧 娟,2007)。臺灣於1980年通過的老人福利法中所稱之老人,係指年滿65歲以上者。 無接縫旅遊(Seamless Travel): 鄭金謀(2005)提到社會、經濟、環境的因素會對人體、生理、健康以及壽命的 影響,但並不代表心靈也會隨之歸於老化。因此,在銀髮族的旅遊過程裡,若以健康 促進、延緩老化為前提,則旅遊中食、住、行、遊、購、娛等產生之「縫隙」(Gaps), 利用解決方案「銜接」 (Join)起來,便能使銀髮族旅遊需求達到「無接縫」 (Seamless) 狀態,相對銀髮族旅遊阻礙降低、動機提升,這不僅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也使其心 靈對於生活品質的滿意度提升,老有尊嚴於社會中。藉由自由列舉、半結構式訪談銀 髮族及專業帶領銀髮旅遊團之導遊、領隊深入探討長者在旅遊中之需求,以提供服務 產業檢視「銀髮族旅遊」的品質與服務項目,甚或思考設計更貼近銀髮族需求的相關 行程,如此才能達到健康促進以及落實成功老化、活躍老化的概念。 簡而言之,本研究之無接縫旅遊(Seamless Travel),係指在旅行過程中之各個 環節,對銀髮族具安全、安心、便利、自主,也就是無虞並兼顧健康促進的旅遊模式。. 6.

(1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分 3 階段,如圖 1-2 所示,圖示說明如下: 階段 1:先確立本研究之背景、動機及目的,再設定好研究對象和範圍,蒐集國內外 相關文獻及目前銀髮族阻礙現況,並進行資料分析。 階段 2:依據相關文獻及資料分析,以自由列舉及半結構式訪談進行了解銀髮族旅遊 中之食、住、行、遊、購、娛等無接縫需求。 階段 3:收集資料進行編碼,經相關統計軟體分析,整理出本研究之結果,並提出相 關發現與建議,供銀髮旅遊相關業者做參考。. 7.

(16) 研究背景與動 機 建立研究目的. 文獻回顧. 老 化 對 生 理 、 心 理 影 響. 需 求 理 論. 活 動 、 撤 退 、 持 續 理 論. 銀 髮 族 旅 遊 無 接 縫. 資料蒐集與分析. 問卷設計. 預測問卷. 問卷調查. 資料蒐集與分析. 問題與討論. 圖1-2 研究流程圖. 建議. 8. 問卷修改. 1.自由列舉 2.訪談: a.領隊 b.銀髮社團 c.銀髮族代表.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老化相關理論(Theories of aging) 本研究將對老化相關理論中之銀髮族界定的方式、老化對生理、心理影響、活動 與撤退理論、持續理論、需求理論、推拉理論逐一探討,找出老化所帶來旅遊縫隙 (Gaps )問題。 一、 銀髮族界定方式: (一)以年齡區分 1.中國古代:將老人年齡分為五個階段(Fang,2006) 艾:50 歲以上 耆(ㄑㄧ/):60 歲以上 耊(ㄓ\):70 歲以上 耄(ㄇㄠ\)80 歲以上 壽:90 歲以上 2.現代詮釋:將老人年齡界定為初老、中老、老老(蔡璧娟,2007) 初老:65-74 歲 中老:75-84 歲 老老:85 歲以上 (二)依法律區分 許多國家法令的規定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所界定的老人來定義,即 以 65 歲為老年的界限(傅明珠,2004)。在臺灣依照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之勞動 基準法(2013)第五十三條自請退休條件,必須工作十五年以上年滿 55 歲者或 工作二十五年以上者。第五十四條強制退休條件,則須年滿 60 歲者或心神喪 失、身體殘廢不堪勝任工作者。前項第一款所規定之年齡,對於擔任具有危險、. 9.

(18) 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者,得 由 事 業 單 位 報 請 中 央 主 管 機 關 予 以 調 整 , 但 不 得 少 於 55 歲 。 (三)依生理狀況區分 每個人老化速度不同,例如:同樣是 65 歲的銀髮族,一位身體健康狀況良 好、行動自如,而另外一位,則可能已經面臨行動不便或多種疾病纏身。根據 內政部(2009)老人狀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之健康及醫療狀況,分別為(如 表 2-1): 表 2-1. 2009 年老人狀況調查. 健康與身心功能. 單位:%. 55-64歲. 65-69歲. 70-74歲. 75-79歲. 80歲及以上. 16.8. 20.53. 27.84. 30.28. 32.77. 51.8. 68.72. 75.91. 80.20. 82.07. 狀況不好 罹患有慢性或重 大疾病情形者 本表由研究者製作(資料來源:內政部,2009) 由以上資料可了解隨著年紀越大,所面臨的身心問題逐年上升,因此本研究年齡 界定即以法律區分之 65 歲為準,65 歲以上者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 二、 老化對生理之影響: 從健康促進角度來看,從銀髮族活動組織、活動形式到整體休閒環境的提供,對 其心靈層面之滿足與安適的建立。由 Hsu 等人依生理、心理和社會等面向提出「活 躍老化」六項要素(徐慧娟、張明正,2004),如表 2-2:. 10.

(19) 表 2-2 活躍老化六要素 生理上健康 沒有日常生活上的失能(ADL):. 心理健康. 社會健康. 認知功能正常(SPMSQ) 良好社會支持. 沒有困難或發生困難的時間少於三 個月。 沒有工具性日常生活的失能. 沒有憂鬱傾向(CES-D). 投入生產力活動. (IADL):沒有困難或發生困難時間 少於三個月。 資料來源:徐慧娟、張明正,2004 世界衛生組織(WHO, 1998)指出,生理活動是打破機能下降的最佳方式,此有 助於老人調適與強化其獨立,並提升其從事娛樂與休閒活動的能力。但內政部(2009) 老人狀況調查中,罹患慢性或重大疾病狀況者,55~64 歲以循環系統疾病比例較高, 其次是內分泌及代謝疾病;65-69 歲循環系統疾病佔 39.51%、其次為肌肉骨骼系統疾 病佔 20.99%;70-74 歲循環系統疾病佔 44.23%、其次為肌肉骨骼系統疾病佔 25.07 %;75-79 歲循環系統疾病佔 50.84%、其次為肌肉骨骼系統疾病佔 24.53%,眼、耳 等器官疾病佔 20.92%;80 及 80 歲以上,循環系統疾病佔 51.53%、其次為肌肉骨骼 系統疾病佔 27.23%,眼、耳等器官疾病佔 20.34%,由此可見社會對於老人醫療負擔 將越來越多(內政部,2009)。 另外,「生命週期理論」(life cycle theory)中強調老化過程只是生命中的一個 階段。隨著年紀增長,人類的身、心都會有退化問題,不過老化速率因人而異,其差 異上有著多層面的影響,如:基因遺傳、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大致上來說, 無 論是老化帶來的退化或生理變化或是疾病帶來的身體不適,因而影響心理情緒及生活 不便,都凸顯「老化」是影響銀髮族生理、心理變化很重要的因素。老人身心變化跟 疾病間之關係是持續、進行的變化,並存在個別差異以及多重因素影響,其直接或間 接之健康影響,如表 2-3:. 11.

(20) 表 2-3 老化在生理、心理上直接或間接之健康影響 系統器官. 生理、心理變化. 神經系統. 記憶力與學習反應上減弱. 作者/ 年代 Ashford et al.,2001/2007. 眼睛. 1.視力對光及距離調節變差 2.老花眼、白內障. 1.Ashford et al., 2001/2007 2.夏群等,2007. 1.對高頻鑑別力降低 聽覺. 2.重聽. 劉俊榮、林鴻清, 2006. 3.內耳不平衡. Mistretta, 1984;引. 感官系統 味覺. 味覺退化性遲鈍. 自Hooyman & Kiyak, 2002/2003. 嗅覺. Hooyman & Kiyak,. 靈敏度降低. 2002/2003 觸覺. 呼吸系統. 1.皮脂腺分泌減少,易乾燥、怕冷. Hooyman & Kiyak,. 2.對溫度感應及痛覺反應變差. 2002/2003. 肺泡彈性改變而導致肺活量下降. Hooyman & Kiyak, 2002/2003 1. Ashford. 心臟血管系統. 血管彈性減弱,周邊阻力增加易造成高. etal.,2001/2007. 血壓。. 2.洪瑄曼、陳桂 敏,2008 1.Ashford et al.,. 消化系統. 1.因掉牙、蛀牙、假牙、牙周病等問題,形. 2001/2007. 成味覺退化。. 2. Hooyman &. 2.大、小腸蠕動緩慢形成便秘及痔瘡. Kiyak, 2002/2003. 3.胃酸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吸收及排泄問題。. 3.林薇、李雅雯、 李蘭,2002. 生殖泌尿系 統. 1.Hooyman &. 1.頻尿及多尿. Kiyak, 2002/2003. 2.男性:攝護腺肥大。 3.女性:生產、肥胖所造成之尿失禁問題。. 2.Dash, Foster, Smith,& Phillips,. 12.

(21) 2004 3.張文華,2007 內分泌系統. 1.賀爾蒙減少所帶來之心血管、骨鬆問題. 1.Hooyman &. 2.胰島素衰退而致葡萄糖耐受性低, 造成血. Kiyak, 2002/2003. 糖濃度升高,導致衰弱的形成。. 2. 謝昌成等,2010 1.Kohrt & Holloszy, 1995;引自. 骨骼肌肉. Hooyman & Kiyak,. 1.肌纖維數目減少性 2.骨密度降低導致骨質疏鬆問題. 系統. 3.骨關節退化發炎與疼痛。. 2002/2003 2. Doherty,2003 3.林銀秋,2003 4.蔡岡廷、蘇世斌、 翁子傑,2011 1.Hooyman &. 免疫系統. 1.體能變差. Kiyak, 2002/2003. 2.胸腺質量從15歲到75歲減少了91%. 2.陳人豪、嚴崇仁, 2003. 註:本研究整理 因此,旅遊過程中,銀髮族有較多慢性疾病問題之急性變化導致的傷害,對其而 言是應做好的預防措施。Hooyman and Kiyak(2002/2003)曾提出如果人與外在環境 保持和諧的關係,須透過學習來適應老化的過程,延遲老化的進展(陳瓊芬,2009)。 所以掌握旅遊多為快樂心情的當下,使學習效果更佳,不過,這部分不僅是對銀髮族 旅遊醫療資訊的衛教工作,更是旅遊相關業者,如導遊、領隊須加強對銀髮族健康照 護的教育(謝孟芸、黃獻樑、侯君穎、洪孜幸、雷永兆、陳如欣、趙雁南、楊世仰、 邱泰源、黃國晉等,2009)。以上論述值得反觀目前銀髮族是否曾因生理上問題而影 響旅遊?甚或出遊前自身或旅遊相關單位是否曾就老化生理相關衛教提醒或提供注 意事項及預防措施?可於半結構式訪談中探索。. 13.

(22) 三、 老化對心理之影響: Erikson(1968)的發展理論(Development Theory)中提到老年階段是人生的反 射和評鑑時期,重視的是整個心理社會在生命週期的發展,亦即表示若銀髮族對於自 己人生滿意,則達到自我統合,取得平衡,產生智慧,若無法達成就是絕望,呈現的 是負向感(陳瓊芬,2009)。心理老化即是指個體對整個老化過程的知覺(呂寶靜, 2003),因此該如何將老化所帶來的心理影響引導為高功能正向感,非常重要。尤其 老化所帶來的自我概念及心像負面形象非常多,比如:皺紋、髮量少、假牙、肌肉鬆 軟、動作慢、老花看不清、聽力減退、變矮、變駝、變胖,使銀髮族自卑及感覺無望, 加上退休、子女離家及喪偶和失去親友等因素而造成社會角色改變,導致人際關係改 變,其中也包含權力改變、收入減少的影響(Hooyman & Kiyak,2002/2003),多出 來的時間增加了寂寞以及與家人相處的壓力,這些皆會加速銀髮族心理的老化。另 外,目前市場針對老人使用之產品,無論是電子化或是生活居家設計皆朝向銀髮族便 於操作的界面導向,因為若不注意老年人操作的心理反應,將影響而造成意識老化; 而心理上的老化,也將使其不喜歡熟悉事務以外的接觸,將更加速老化(施惠真, 2002;周千清,2003)。所以,我們很容易見到老人呈現焦慮、抱怨、哀傷、憂鬱、 囉唆、答非所問的現象(許忠信,2003;陳美芬、鍾全勝、蔡必焜,2010)。 總而言之,在老化過程中無論是因身體退化、生理變化或是疾病帶來之身體不適 而導致影響心理情緒及生活不便,皆凸顯「老化」的確是影響銀髮族生理、心理變化 很重要的因素,再加上,老人的身心狀況並不相同,所需要的照顧服務內容就有所差 異。身心健康的老人不需要他人提供身體照顧,也能自理生活,但若能提升生活品質, 增加個人可自由運用的時間,並減少身體的勞動,將會是一個美好的生活型態(蕭文 高,2010)。以上文獻提供很重要的訊息,即為減輕老化所帶來的心理影響,就是鼓 勵銀髮族多參與活動,活動的高功能正向感越強烈,老化所帶來的自我概念及心像負. 14.

(23) 面形象就會越薄弱,但其中關係到何種因素使其願意參與旅遊或拒絕參與旅遊,因此 應先瞭解活動、撤退與持續理論。 四、 活動(Activity theory) 、撤退(disengagement theory)理論與持續理論(continuity theory) kingnet 國家網路醫院(2000)中,高雄醫學院與成大醫學院精神科對台灣地區 1500 名,65 歲以上的老人做社區調查中發現,老人憂鬱症患者竟高達 21.1%,造成此現 象的五項理由中有兩項直指高齡化所帶來的影響:一是,國人平均壽命增加,老人人 口增加,老人憂鬱症患者增加比率正相對提高。二是,環境變遷快速,年紀越大的人 越不易適應新世代的變化速度、越難承受太大的壓力而發病。加上,進入老年後腦力 衰退、知覺變差、自我形象改變、自我領域改變、分離與失落、自尊心降低,這些皆 與年輕時不同,若身體變差、活動力下降、社會資源減少、抗壓性降低、生活無中心、 家庭及社會支持性差、缺乏休閒安排,若遭到不如意的事,就很容易發生憂鬱問題(董 氏基金會網站)。 由此發現工作轉變即退休就對憂鬱有影響(汪珮琦,2011),所以能讓退休銀髮 族成功適應社會角色的改變,是奠定成功老化的要素。撤退、活動與持續理論是解釋 老化過程的古典理論,也常被運用於老人休閒行為之分析,並受到國內外學者之引用 與討論(黃雅玲、蕭文高,2012)。 (一) 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活動理論為 Maddox 於 1963 年所提出,其認為社會因老年缺乏社會功 能而將其排除在有意義的社區活動之外,而造成老年人具有「無角色之角 色」(roleless role)(取自:蔡承家、阮惠玉、陳依卿、劉秀華,2011), 說明社會參與之活動力對銀髮族的影響性。也就是說,銀髮族持續活動能 促進身心健康及性生活滿足,並且相信個體在晚年若保持參與社會活動的 最佳狀態,則能帶來生活上的滿足,越是積極參與,老化越慢(沙依仁, 1996)。因此,銀髮族退休後,如何藉由其他替代性活動(substitute activties) 15.

(24) 來彌補或替代所失去的角色,以保持活躍及社會參與(蔡承家、阮惠玉、 陳依卿、劉秀華,2011),重新建立新的人際與社會關係,與他人進行互 動並拓展社會支持系統,藉由活動參與,能使他們在退休生活的調適與品 質上所有幫助,同時也強化身、心健康,因為活動力越大的老人,與社會 連結性高,顯得年輕以外,更能透過活動中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葉俊郎, 1994;許坋妃,1997;呂寶靜,2000;余月嬌,2004)。在文獻中可以理 解,在旅遊過程裡,何種活動能延續銀髮族社會功能、替代退休生活之角 色並使其期待下一次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因此,訪談設計中須考 量,會增強其旅遊意願的形態與方向。當然,也必須瞭解會使其退縮的遊 程概念。 (二) 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是由 Cumming and Henry 在 1961 年提出,說明老年人從退出職場後對 於自己、家庭、社會秩序的影響。從生命中最黃金的職業生涯退場後,回 歸家庭,無可避免會降低與他人的互動,相對的過去職場應酬與忙碌也減 少,又或者是因子女遠離、喪偶、喪親…等因素,使其撤退。一旦撤退開 始,長者就難以再形成新的聯繫,而會逐漸減少對他人與外在環境的情感 投入及互動(Havighurst et al.,1968;蕭文高,2010),這並不是銀髮族所期 待的退休生活。許多人將「老化」等同於「退化」,使得退出職場的銀髮 族之價值與貢獻常被社會所低估,間接促使部份老人消極地看待個人的行 為與角色。而活動理論與撤退理論兩者是相對立的,由哈維赫斯(Havighurst, 1963)及其同儕提出,他們認為老年人會持續中年時期的生活型態,並否認 已老的事實,故不主張減少活動、興趣及參與,建議在面對老化的過程中, 反而更應該持續活動,包括體力、心理及社會的活動(鍾國文,1998), 找到足以代替先前地位與角色的有意義的活動和自我定位。由於每位銀髮 族其健康與經濟條件並不相同,再者其年齡、性別、性格、生活環境與背 16.

(25) 景可能也將帶來結構性的阻礙,而造成限制或降低旅遊意願。所以,根據 以上理論,如何在銀髮族的差異性中,找到可利用之替代性活動,如:志 工服務、休閒學習、旅遊…等,來轉移心理上的需求,達到心理與社會調 適並實現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事。 (三) 持續理論(continuity theory) Neugarten 等人(1968)說明人類會為了適應人生不同階段的生活,從 生、老、病,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模式發展自己的老年生活而走至人生終點。 Long(1987)對英國退休男性的研究所作結論,「退休後適應最好的人就是那 些需要做最少改變的人」。(取自:李瑞金,1996)。因此,在失去原有社會 角色的銀髮族,會期待何種旅遊型態來取代並持續去維持、替代,用來穩 定心理上的需求?滿足心靈上的肯定,值得探索。 整合活動理論、撤退理論與持續理論中老化所帶給銀髮族影響之觀點,本研究將 於銀髮族出國旅遊產生之需求進行探討。 五、 需求理論(Demand Theory) 人類隨著年齡、經濟條件、生理條件的不同而使得不同年齡對於各種需求有著不 同的要求,銀髮族也不例外。從 Maslow 的需求層級理論來看,人性需求共分為生理 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等五個層次。洪崇彬、王慧媚 (2012)強調如果能夠使銀髮族充分有的社會參與,不但可增加其社會互動,更能滿 足愛與自尊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求。 在影響銀髮族參與旅遊的因素中,外在社會環境的支持與內在心理動機均扮演重 要的功能,並決定後續從事旅遊的意願與企圖(Jang et al., 2009;黃雅鈴、蕭文高, 2012)。李瑞金(1996)則指出,退休後的老人,在衣食無虞的情形下,就會進而追 求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滿足,例如志願服務、社區活動、旅遊等。可惜的是,目前對 於銀髮族的休閒思維,經常陷入銀髮族即是走得慢、吃得軟、睡不好、看得少此等年 老力衰樣態以及沒有收入、需要被照顧的迷思中。因此,多數商品及服務只是滿足銀 17.

(26) 髮族在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兩個層次,而忽略了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龔俊光、簡文強,2004)。所以為了鼓勵銀髮族重新參與社會活動,增進人際關係、 激發潛能與創造力,對於銀髮族晚年生活規劃是有著實質上的意義。為此,臺灣衛生 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有鑒於長者是醫療院所的主要使用者,為協助國內健康照護機構 提供長者專業且正確的健康照護及早因應高齡海嘯來臨,於 2010 年綜整 WHO 出版 之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原則及健康促進醫院標準推動「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機構認證」, 而其認證架構以活躍老化為目的,採取生命歷程 (Life Course)視角,導入風險管 理與事前預防,積極從前端思考,儘早為民眾健康老化做好準備,從 2011 年起正式 受理醫療院所申請,至 2013 年 11 月止已有 42 家醫院獲得認證(衛生福利部國民健 康署,2013)。 此外,教育部為鼓勵高齡者學習動機,增進其身心健康,自中華民國 97 年起推 動高齡教育,結合各級學校、機關、民間團體,合力建置各鄉鎮市區「樂齡學習中心」, 同時結合大學校院開設「樂齡大學」,以 55 歲以上國民為主要族群,開創其多元的 終身學習管道,以期創造「快樂學習、樂而忘齡」,亦藉此鼓勵國內長者活到老、學 到老的終身學習精神(教育部樂齡學習網,2013)。 那麼在促使銀髮族活躍的旅遊中,所產生的食、住、行、遊、購、娛等過程,銀 髮族將面對之生理與心理健康需求為何?鮮少人深入去探索彼此間之相關性。此乃本 研究期待瞭解之部分。因此本研究將從食、住、行、遊、購、娛等六大方向繼續進行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銀髮族旅遊縫隙 本研究將探討的是銀髮族旅遊阻礙,但過去的文獻中,以休閒阻礙為多,旅遊阻 礙較少。故本研究在此一併提及休閒阻礙之概念。Jackson & Dunn(1988)將休閒阻 礙視為無法參加休閒活動之各種原因,因此休閒阻礙的認定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仍須 18.

(27) 視研究目的與動機而定。陳漢志(2002)提到銀髮族感受到的休閒阻礙因素有「休閒 設施便利性與安全性」、「缺乏合適的友伴」、「休閒場所環境衛生」、「身體健康 狀況」、「休閒場所治安」、「金錢與交通」。更有研究將休閒阻礙定義為:影響減 少休閒活動參與次數與愉快程度的種種因素,包括時間、費用、安全、交通、設備、 同伴、資訊等(洪升呈,2010)。總括來說,凡是任何影響休閒喜好、休閒參與決策 過程及休閒遊憩體驗,而導致銀髮族無法、不願意或減少參與休閒活動的因素統稱都 叫做銀髮族休閒阻礙因素。 林佳蓉(2002)在台灣地區老人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研究中,長者自評比率最 高前五項為:年紀太大、有病在身、害怕受傷、只有和朋友在一起才會去參與、沒有 一起活動的人。黃榮鵬、蔡憲唐(2002)將銀髮族出國旅遊障礙分為三大面向:旅遊 者(Traveler capability Dimensions)、旅遊直接供應者(Travel direct suppliers)、旅 遊間接鼓勵者(Travel Indirect Motivator)。Francken and van Raaijj (1981) 將阻礙分 類為「外在阻礙」(缺少時間,金錢,地理位置,和設施) 和「內在阻礙」(個人的能 力,知識和興趣等);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則將休閒阻礙以其對偏好和參與的 影響,分為 3 類:「個人內在阻礙(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指個人內在心理狀 態或態度而影響其休閒喜好或參與的因素,如壓力、憂鬱、信仰、焦慮、自我能力、 及對適當休閒活動的主觀評價等;「人際間阻礙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係指 個體因沒有適當或足夠的休閒伙伴, 而影響其休閒喜好或參與的因素;及「結構性 阻礙(structural constraints)」 ,係指影響個體休閒喜好或參與的外在因素,如休閒資源、 休閒設備、時間、金錢及休閒機會等(Crawford& Godbey, 1987)。無論是旅遊者、旅 遊直接供應者、旅遊間接供應者或是個人內在、外在阻礙及結構性阻礙,皆是影響銀 髮族無法旅遊的縫隙(Gaps),因此本研究將從旅遊中之飲食、居住、移動、旅遊景 點、購物、娛樂等在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阻礙,釐清銀髮族旅遊之縫隙。 一、 飲食縫隙:. 19.

(28) 生命在不同階段,依據生活型態與運動量不同,再加上個別差異,每個人都擁有 不同的營養需求。人體組織、細胞、器官的正常結構和生理功能維持,有賴均衡的飲 食,所以當飲食結構不均衡即是導致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吳德清、戰捷,2011)。 衛生署福利部(2008)老人營養餐食手冊之老人飲食建議內容提到有關老人一天基本 能量需求、水份的攝取、六大營養素的攝取量及維生素補充、食材建議、飲食的調味 等。在出國旅遊時,因高齡所伴隨而來的慢性疾病、生理功能退化以及環境因子,皆 可能導致銀髮族旅遊之「飲食縫隙」(Gaps),如表 2-4 飲食縫隙綜合分析表: 表 2-4 飲食縫隙綜合分析表 探討面向. 縫隙 新陳代謝慢. 涵蓋內容 總熱量攝取過多或過少 誘發急性病症發作,如: 1.糖尿病:忌澱粉、高糖、高熱量. 生理. 三高問題. 2.心血管疾病:忌多油、高膽固醇、高鈉 3.消化系統疾病:忌酸、辣、冰及醃漬發酵物 4.痛風:忌海鮮、高普林,否則易誘發痛風發作 5.腎疾病:限水. 牙齒問題. 食物質地需改變. 疾病用藥問題. 須定時(規律)用餐 1.陌生食材及烹調. 心理. 不安全感. 2.食物清潔(乾淨) 2.飲食環境與衛生. 時間因子 社會環境. 銀髮友善程度. 用餐時間太短(趕行程) 1.有無餐廳客製化服務 2.銀髮餐飲資訊暢通否. 資料來源:林薇、李雅雯、李蘭,2002;黃純甄、蔡仲弘,2013 無論是慢性疾病、組織結構的退化,皆能讓我們理解銀髮族會有不同飲食調整的 需要,因此旅遊中個別化飲食比一般人來得更為重要。令人擔心的是,老年人飲食營 養知識欠佳,尤其是對「疾病與飲食營養的關係」(林薇、李雅雯、李蘭,2002;黃 純甄、蔡仲弘,2013),其自身對飲食控管認知度不足,再加上遊程安排與相關餐飲 20.

(29) 單位也無此關照,那麼旅遊時,銀髮族極易因飲食縫隙而影響原有慢性病的變化。因 此,「飲食縫隙」之銜接就能降低銀髮族旅遊時疾病與營養所帶來之威脅,而避免疾 病突發風險。 二、 居住縫隙 先進國家無不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務以保障老人的生活。「就地老化」(Aging in place)乃成為國際性的長期照護政策之目標,從瞭解老人的健康狀況、經濟情形、 居住安排及老人福利措施之需求外,對老人的住宅和居住環境(hous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之瞭解提及對於老人居住問題,不應只侷限在實質的住宅空間環境,而 是老人如何將住宅空間的體驗轉換成「家」的過程,也就是對家的依附關係(home attachment)之發展,對家的依附關係是維持老人情緒和身體健康所必需的成分(吳 淑瓊、呂寶靜及盧瑞芬,1998;陳正芬、吳淑瓊 2006)。依附與老化過程中的生理、 心理的、社會的等層面有關(呂寶靜,2002)。 另外,根據國內外現有資料推估,到民國 140 年時,每 5 名國民當中,就有 1 名是遭受聽力問題困擾的老人。聽力問題不僅是個人生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對心理 與行為、家庭與社會等多方面產生影響(劉俊榮、林鴻清,2006),旅遊中是否此因 素常造成銀髮族居住不安全的潛在性阻礙問題?如:當有火災或警告廣播時聽不見? 或是噪音過大而產生焦慮與失眠問題?因此,出國旅遊中,如何使銀髮族賦予旅遊居 住場所在心理和社會的意義,使其有家的感覺,並提升行動及熟悉度的辨識介面,將 可降低退化所產生造成「居住縫隙」(Gaps),如表 2-5 居住縫隙綜合分析表:. 21.

(30) 表 2-5 居住縫隙綜合分析表 探討面向. 縫隙. 涵蓋內容 1.照明. 視力退化. 2.住房內地板是否平坦、無門檻 3.操作界面字體大小. 生理. 1.浴廁是否有扶手、止滑設計 下肢肌力減弱. 2.床沿高度是否恰當 3.座椅是否高度適當、有靠背及扶手. 聽力退化. 1.緊急警告系統辨識 2.聯絡管道提供 1.擔心離家不習慣. 心理. 不安全感. 2.陌生環境的可親性 3.尋求資源管道是否容易. 採光 社會環境. 居住操作介面. 調光設備 1.浴室盥洗、飲食冷、熱標識 2.娛樂器材操作簡易說明. 註:本研究整理(資料來源:王宗吉,1992;呂寶靜,2003;洪瑄曼、陳桂敏, 2008) 倘若家是一個居住的單元,在這個單元的環境下,自身能掌控的權力很大,同時 也提供了相對性的安全感與自我表現機會。如何將旅遊居住狀態營造有家的感覺,或 者將居住阻礙的具體及潛在性問題克服,以增加自身能掌控的權力,便能增加銀髮族 旅遊的安全感。因此,「居住縫隙」之銜接就能降低於旅遊中因居住所產生的身心與 疾病之影響。 三、 移動縫隙 探討「行」的縫隙之前,先將旅行中探討行的範疇做一解釋,從教育部國小字典 的二部中「行」字能包含旅行範疇的解釋有,走,如步行;駕駛,如:行車、行駛; 和出門有關的行動,如:行程。為此在旅行中行的縫隙中統稱為「移動縫隙」。以下 便是移動縫隙之探討。. 22.

(31) 人類從出生到開始學走路的階段,由於神經、骨骼、肌肉系統的發育成熟,讓走路變 成一個不須思考就能執行的動作(呂東武,2001),同時搭配著不同地面狀況,如平 地、路不平、上坡及下坡等,我們的步態會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而老化卻使神經、 骨骼、肌肉系統逐漸衰退,行走就不如年輕時來得輕鬆,相對的步態也將變得不同。 舉例來說,老年人行走在斜坡時,從單腳承重到雙腳承重的轉換期間,身體質量中心 和足底壓力中心夾角較年輕人小,證明老年人行走策略較保守,且斜坡路面所造成的 剪力,容易產生滑倒(Horak & Nashner, 1986;黃彥慈、邱文信 2008;詹文祥,2011), 因此對於銀髮族上下階梯或者行走斜坡均須考量,否則因步態不穩易致跌倒意外。尤 其老人跌倒的原因複雜,很多是潛在因素,從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疾病在 身或是營養不良,甚至連藥物影響、環境因素,都會造成老人跌倒(徐慧娟、吳淑瓊、 江東亮,1996)。而跌倒的危險因子主要分成三大類:內在、外在及環境因素。內在 生理因素有:下肢無力、握力不足、平衡功能不良、視力或聽力不良、認知功能降低 等。外在因素有多重藥物(超過四種以上),其中以精神科用藥,如精神科用藥、鎮靜 劑、安眠藥、心臟疾病用藥等。環境因素有光線不良、地毯滑動、浴室未裝設扶手與 防滑地板等安全設施、不平地面或對比不明顯的的樓梯、破損或濕滑的地板、未固定 的電線等(陳玉枝、林麗華、簡淑芬,2003;Tinetti ME,2003)。 另外,在旅遊接駁、轉乘部分,由於下肢肌力減退,老年人行走距離勿過遠,適 當距離安排接駁或休憩場所;轉乘接駁工具是否為無障礙,皆攸關銀髮族抬腿上車的 舉動,對於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之老人易造成站立不穩及跌倒風險。以上皆為無接縫旅 遊移動中非常重要的移動安全問題。吳劍秋(2005)強調轉乘決策越多,將降低旅遊 意願。Blazey 的研究中也指出,銀髮族的旅遊障礙可能與其健康狀況、體力與年齡有 關,而遊程移動路線變化較居家為多(取自:Wu, C. C. ,2005),因此出國旅遊中, 由於高齡所伴隨而來的慢性疾病、生理功能退化以及環境因素,因此,導致對於銀髮 族旅遊之「移動縫隙」(Gaps)必須詳加考量,如表 2-6 移動縫隙綜合分析表: 23.

(32) 表 2-6 移動縫隙綜合分析表 探討面向. 縫隙. 涵蓋內容 1.路面平坦度. 下肢肌力減弱 生理. 2.行走距離、接駁型態 3.樓梯、斜坡路段能否減少 4.轉乘交通乘坐高度及舒適性. 聽力退化. 轉乘資訊清晰度. 視力退化. 轉乘資訊辨識度 1.怕沒搭上車. 心理. 不安全感. 2.怕坐太久 3.怕太勞累、怕體力耗盡. 社會環境. 轉乘工具. 無障礙設備 平穩性與速度.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資料來源:廖英壹,2006,取自:詹文祥、邱文信,2011; Horak & Nashner, 1986;黃彥慈、邱文信 2008) 無論是慢性疾病、組織結構的退化,皆能讓銀髮族會有不同移動調整的需要,因 此旅遊中移動比一般人來得更為重要。而王淑芬、吳瑞屏(2006)研究顯示,中老年 人因為慢性疼痛所產生的周圍及中樞敏感生理現象,與對動作後產生疼痛的恐懼排斥 感,使得這些罹患慢性肌肉骨骼系統疼痛患者,過早判斷自己無法達成目標而放棄活 動,甚至喪失休閒、旅遊及運動參與意願。胡凱揚、陳冠中(2009)研究指出,中老 年患者常因患部疼痛造成心理恐懼與壓力,更由於害怕疼痛或擔心再次受傷,而拒絕 身體活動或參與復健行為等心理障礙之外,再加上銀髮族亦缺乏運動益處的知識及遊 程移動安排並無考量銀髮族之需求,因此旅遊時,銀髮族極易因移動縫隙而有意外的 風險。另外,依據交通部觀光局(2013)國人選擇參加或規劃旅遊據點時的考慮因素, 以「交通便利」的重要度排名第 1 來看,「移動縫隙」之銜接就能提高銀髮族參與旅 遊之動機,並促進其身心健康。不過,移動縫隙除了考慮銀髮族本身的身心功能外,. 24.

(33) 還必須配合遊程動線變化的體貼性考量,如此才能使「遊程縫隙」縫隙縮小。因此, 接下來繼續針對「遊程縫隙」來做探討。 四、 遊程縫隙: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 101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國人旅遊時主要從事的遊憩活動以 「自然賞景活動」的比率佔 57%為最高,其中從事「觀賞地質景觀、溼地生態」最多, 有 40%,其次是「品嚐當地特產、特色美食」佔 37%,再其次是「逛街購物」有 34%。 另外,全國老人生活幸福感調查報告(黃富順、林麗惠、吳淑娟 ,2010)分析中, 會使生活快樂的方式,如表 2-7 使老人生活快樂的方式: 表 2-7 使老人生活快樂的方式 項目. 內容. 休閒旅遊. 爬山、出遊、國內外旅遊及郊遊等休閒活動. 參與學習. 閱讀、上課、學習才藝、語文. 運動. 打球、散步、騎自行車、爬山及各類運動等. 文藝興趣. 百分比 12.84 12.16 11.24 10.62. 與家人朋友聚餐. 9.87. 擔任志工與協助他人. 8.11. 與家人相處及照顧孫子女. 7.24. 與家人朋友聊天分享心事. 6.92. 做家事及煮飯菜. 6.13. 交友與訪友. 2.34. 參加宗教與心靈成長活動. 1.65. 參加社團及社區活動. 1.5. 逛街購物. 1.39. 註:本研究整理(資料來源:黃富順、林麗惠、吳淑娟 ,2010) 從上表,可以瞭解高齡者最喜歡的活動為:休閒旅遊、參與學習活動、從事各類 運動及參加文藝活動。因此,建議高齡者應多參加上述活動,促進生活的快樂程度。 但旅程中,由於銀髮生理、心理變化,使得其喜歡的景點,不一定適合其前往,例如: 在自然景觀裡,1990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黃山,若無事前考. 25.

(34) 量配套方案,易促使銀髮族膝關節問題及高山氣壓、溫度調適不良狀況而對其造成健 康影響。因此也產生「遊程縫隙」,如表 2- 8 遊程縫隙綜合分析表: 表 2-8 遊程縫隙綜合分析表 探討面向. 縫隙. 涵蓋內容 1.主題公園:怕走太久 2.自然景觀:障礙過多(路不平). 下肢肌力減弱. 3.名勝古蹟:因建築物禁建,使 得無障礙設施缺乏. 生理. 1.運動賽事:怕過於激動. 慢性疾病. 2.遊樂設施:怕太刺激、怕眩暈 1.高山:怕太冷. 感官問題. 2.潛水:怕水壓過大 3.玩雪:易凍傷 1.沒經驗(掌控感不佳). 心理. 2.聽不懂玩法. 不安全感. 3.怕跟不上團體 4.擔心體力不好. 社會環境. 接駁設備. 銀髮友善規劃程度. 無障礙替代方案平穩性與速度. 註:本研究整理(資料來源:廖英壹,2006,取自:詹文祥、邱文信,2011; Horak & Nashner, 1986;黃彥慈、邱文信 2008) 由於旅遊地點眾多,根據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中華民國 101 年國人旅遊狀況調 查,國人從事出國觀光目的旅客選擇旅遊國家(地區)的主要原因,以「親友邀約」(35%) 最多,其次為「好奇,體驗異國風情」(23%),再其次為「離開國內,疏解壓力」(14%)。 而出國旅次中到訪亞洲地區約有 88%,並以到訪「大陸」最多(40%),其次為「日本」 (19%)。到訪「韓國」較 100 年增加 2%。因此,本研究將以銀髮族至亞洲地區出國旅 遊為目的地的遊程縫隙做主要之探討。. 26.

(35) 五、購物縫隙: 根據美國旅遊協會(Travel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TIA)的統計資料顯 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旅遊次數在 2000 年呈現大幅成長,約為 245 百萬人次,而每 趟旅遊的平均消費支出約為 479 美元(不包含運輸成本),另外,旅遊次數與每次旅遊 平均費用皆高於其他年齡層(Travel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2001)。在臺灣, 內政部指出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逐漸邁入 65 歲,未來高齡人口 將會呈現逐年增加趨勢,整個國家人口結構將為之大變(內政部,2013)。同時隨著 人口結構的重大轉變,老化所衍生的需求逐漸受到重視,並形成與發展出另一種銀髮 經濟(silver economy)或熟齡市場(senior market)。其中,戰後嬰兒潮出生的高齡人口預 期將會成為熟齡市場中重要的消費群,並已有研究預測上看千億商機(取自:郭曉怡、 盧慶龍,2012)。由臺灣消費市場觀察 2012 年消費大趨勢(遠見雜誌,2012)來看, 針對銀髮族開發的相關產品及產業快速崛起。根據工研院 2008 年估計,2025 年臺灣 高齡產業市場規模將達 3 兆 5,937 億新臺幣,所帶動的新興產業與就業機會更難以計 數,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各國莫不積極投入產官學研資源發展相關產業。MasterCard 國際組織亞洲地區首席經濟顧問王月魂(2007)估計台灣老年家庭之非必要支出發 現,2005 年老年家庭非必要性支出(外食與娛樂、購物、旅遊與休閒活動、個人醫 療保健與昂貴藥品、汽車、個人電腦、行動電腦。)有 125 億美元,預估 2015 年將 到達 191 億美元,其中,「旅遊與休閒活動」此項類別是老年家庭中最主要的非必要 性支出,顯示休閒旅遊是老年家庭重視的活動並成為老年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 Moutinho(1987)對資訊收集所下的定義:資訊收集是購買決策之前所作的各種諮詢, 如:決定時間、地點、食宿、交通、天數、活動、財務,皆需要規劃(Filiautrault and Ritchie, 1980; Jenkins, 1978; Snepenger,Meged,Snelling, and Worrall,1990)。根據常春月 刊 329 期向 IMS 寰宇藥品資料公司(為專業藥品銷售市調公司)所取得的最新統計 資料顯示,藥局販售前 5 大熱賣非處方藥品(OTC, Over the counter,包括指示用 27.

(36) 藥及成藥)與 「銀髮族健康」、「治小病小痛」及「健胃整腸」等在藥局最熱門。 排名第 1 及第 2 名的藥品都是針對銀髮族。 近年來,鑒於國人參加旅行團出國(赴大陸)旅遊偶有發生購買到瑕疵品或贗品而 衍生糾紛情事,依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交通部,2004)第 32 條規定,旅行業者如 安排旅客購物,應於契約中所列行程中預先載明(如購物站名稱等),並事先告知旅 客,避免衍生糾紛。旅行業管理規則及領隊人員管理規則(交通部,2013)有關安排 旅客購物相關規定,如果經由旅行社安排之購物店購物,其所購物品有貨價與品質不 相當或瑕疵時,旅客於受領所購物品後 1 個月內請求旅行社協助處理時,旅行業者應 妥善因應處理,不得推諉卸責。但就品保協會 1990 至 2014 年旅遊糾紛案由分類統計 中瞭解,購物仍是常見之問題。 老年人消費心理特徵是理智、精打細算,會按照自己的實際需求購買商品,包含 對商品的品質、價格及實用性(馬中寶,2011)。1960 年代初期,老人學的研究者開始 探討老化、智力與記憶的關係,發現認知能力隨年齡的增高而下降(黃富順,2004)。 再加上認知功能衰退也受遺傳、環境等因素影響,有其個別差異(Spirduso, Francis, & MacRae, 2005)。所以,腦的認知功能下降是一個必然趨勢,也是一種持續而不可逆 的過程。那麼銀髮族購物行為是否可能因知能退化的影響,無法判斷商品的適用性而 錯買,或因情感上難以抵抗推銷而採購,因而便從中產生「購物縫隙」(Gaps),如 表 2-9 購物縫隙綜合分析表:. 28.

(37) 表 2-9 購物縫隙綜合分析表 探討面向. 縫隙. 涵蓋內容. 生理. 腦神經退化. 思考、判斷力退化. 心理. 不安全感. 1.擔心不保養會生病 2.怕少買、買貴 3.怕買錯 4.對推銷不懂拒絕. 社會環境. 銀髮友善資訊. 業者消費資訊透明、標示易懂、 字樣清晰. 註:本研究整理(資料來源:楊承芳,蕭伃伶,謝佳容,劉淑娟,2007;常春 月刊 329 期、蔡育真,2012;馬中寶,2011;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 倘若預先瞭解銀髮族對於旅遊中之購買需求,即可透過行前認知學習以防患未 然,並降低因錯買不適當的藥品或保健品而傷身,所以「購物縫隙」之銜接能減少旅 遊中,因購物而產生的身心不安全感。最後,由於多數國外旅遊團體中關於娛樂休憩 的選擇,較少真正為銀髮族量身考慮,由於老化所帶來之身心變化於旅程中之娛樂安 排,亦是會增進或削減其旅遊之動機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將繼續探討銀髮族娛樂相關 縫隙問題。 五、 娛樂縫隙: 遊程進行些什麼娛樂,是旅遊者期待之事,對銀髮族來說亦是如此,倘若每項娛 樂項目皆以健康促進觀點作規劃,將能提升銀髮族旅遊效益。大腦細胞功能的衰退或 損傷是老化常見的現象,如何透過腦細胞活化,減緩或降低其壞死來延緩老化?神經 學研究已證實,大腦可以藉由新刺激、新經驗與新行為而自我重組(楊承芳、蕭伃伶、 謝佳容、劉淑娟,2007)。王宗吉(1992)的運動制度化分類來分析高齡者參與的休 閒活動運動類型與內容,將運動區分為:非正式運動、半正式運動、正式運動、職業 運動。其中非正式運動,指的是以參與者的樂趣為首要目的,沒有高難度技巧,可依 其意願更改;半正式運動:要有一定成隊方式、規則、相關團體與組織形式,運動體 系雖然具有組織性,但仍然可由參與者加以控制;倘若旅遊體驗的經驗是美好的,那 29.

(38) 麼將會增強銀髮族下一次旅遊的動機。早期社會學家對遊客體驗特質有著清楚的說 明,如表 2-10: 表 2-10 遊客體驗特質文獻摘要 學者/年代 Boorstin (1964, pp.77-117). 摘要 遊客體驗是一種表面、不重要且微不足道的親身經歷追求, 並認為這是種長時間累積的遊客態度,同時在體驗上有明顯 的好惡程度。. MacCannell. 對於遊客的體驗不能只分析他們的反應,其相信遊客體驗是. (1973, p. 593;1973, p. 600). 一種認真的尋找真實性(authenticity),是人生旅程的一部份。 不同類型的人,可能會渴望有不同遊客體驗的模式。 區分了五種遊客體驗的主要模式: 一、娛樂休閒模式(the recreational mode): 享受旅程,透過旅遊體驗,重建生理與心理上的能 量並賦予幸福感,可充分得到娛樂的滿足。 二、轉移注意力模式(the diversionary mode): 單純逃離一成不變的生活,藉由旅行可能會治癒身 體與精神上的疲憊。是最簡單並且可以隨著不同娛 樂類型而有所體驗 三、經驗模式(the experiential mode):可分為二. Cohen (1979). 以宗教為導向:遊客扮演的虔誠朝聖者的心而獲得 心靈慰藉;以體驗為導向:實際體驗是美學藝術帶 來的感受,但是不會產生真正的宗教體驗。 四、實驗模式(theexperimental mode): 遊客內在與外在所探尋的中心其實是一致的,藉由 尋找的過程,而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但通常不清 楚尋找的是什麼以及真正的需求與渴望。 五、存在模式(the existential mode): 不同於前面四種模式將體驗當作是搜尋者的角 色,而是個人認同於「自我選擇」的精神中心,對 於旅行及當地往往抱極高期望,若發現該處與家鄉 相似,心靈會受到極大打擊。. 資料來源:周淑惠、趙偉琛、簡儀佳,2009 Edginton, Hanson, Edginton & Hudson (1998) 認為創造優質的休閒經驗,須重視 休閒活動發生的個別環境、實質社會及自然環境,藉由這些休閒環境,能促使休閒活 30.

(39) 動順利進行。影響遊憩品質的五個因素為遊客心理、遊憩活動、環境屬性、社會屬性 及經營管理等(張啟良,1988),唯獨沒有討探討銀髮族生理可能影響遊憩品質。王彬 如(1996)提到遊客會因遊憩設施、景觀環境偏好、現場擁擠程度、遊憩區經營管理問 題、餐飲住宿服務、天候、意外事件而影響其遊憩體驗。倘若旅途的娛樂安排能越貼 近高齡者休閒活動體驗和互動,如:各地美食文化如何養生、服裝禮儀或安排博覽會、 慶典、舞會、音樂會等特殊活動的連結,甚至使高齡者從中獲得美學知覺、新奇、愉 快、興奮及社會互動等不同休閒效益。可惜高齡者在休閒活動的概念與需求上相對被 動,不會為自己爭取應享有的福利與利益(李晶,2006)。隨著年紀的增長,自覺健 康狀況不良的情況也會增加,造成自覺健康狀況不佳的原因包含慢性疾病、長期或短 期失能與疼痛。另外,沒有休閒娛樂與社團活動參與的老人,也比較可能呈現出不良 的自覺健康狀況(林佳臻、杜明燦、陳俊傑、陳宣志、顏啟華、李孟智,2013;葉肅 科(2005)也提到在考慮促進老人生活品質的方法上,我們較少注意到,可給予他們 參與藝術與文化活動。因此「娛樂縫隙」(Gaps)出現,如表 2-11 娛樂縫隙綜合分 析表: 表 2-11 娛樂縫隙綜合分析表 探討面向. 縫隙. 涵蓋內容. 記憶力不佳、反應差 生理. 體驗時間及說明清晰度 體能活動考慮漸進式的肌力訓練、平衡. 肌力減弱. 訓練、及走路訓練、抓握訓練 1.擔心身體無法負擔. 心理. 不安全感. 2.好強,不服老 3.過度興奮. 社會環境. 銀髮友善規劃. 娛樂資訊清晰. 註:本研究整理(資料來源:常春月刊 329 期;葉肅科,2005;鄭金謀,2005; 蔡育真,2012;黃富順、林麗惠、吳淑娟,2010;許馨文,2008). 31.

(40) 因此國外旅遊時,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鼓勵老年人多做體能活動,有益其體驗旅程 之好感,因此每個娛樂縫隙的銜接,如能事前考量,就能避免發生阻礙問題。事實上, 「老人福利」是世界各國關注的議題,聯合國於 1974 年發表老年問題報告,建議應 以「老年」代替「年老」;1982 年制定「國際老化行動計劃」作為人權的重要內涵。 1990 年將 10 月 1 日定為「國際老人節」並提出重要政策,以活躍老化邁向成功老化 為主要觀點(吳玉琴,2011)。為營造銀髮友善環境,在軟體部分:敬老教育,提供 老人再教育即再參與社會的機會;硬體部分:通用設計環境,如交通運輸加強無障礙 設備、強化人行道安全以減少老人外出阻礙。但是,對於銀髮族出國旅遊來說,排除 外出阻礙,只降低行走部分還不夠,為促進銀髮族走得更遠、更健康,在休閒旅遊領 域方面,該提供甚麼樣友善照顧,以避免因對銀髮族旅遊需求認知不足,以致無法提 供適切的服務而導致健康風險是值得關心的事。總括來說,從心理、生理、社會,結 構旅遊中之食、住、行、遊、購、娛等六大面向,期望於研究中將縫隙(Gaps)找出 來,以提供銀髮政策及產業建構更完整的接縫服務。. 32.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根據觀光局 2012 年統計,北部地區國人為國內、國外旅遊主要客源,占 55%最 多,其次南部地區為 23%、中部地區占 19%,推估北部都會地區的銀髮族出國比例 較其他地區高。另外,102 年教育部推動全國 100 所樂齡大學,大台北地區(包含臺 北市、新北市)就佔了 17 所,全國 283 所樂齡資源中心,大台北地區共 33 所,以上 已進入活躍老化學習階段的銀髮族為本次研究之對象。另外,內政部(2011)統計, 我國總人口性比例持續下降,係因男女老化結構因素所致。性比例係指每一百個女性 相對的男性人口,我國人口性比例自民國 36 年之 101.45 逐漸上升,民國 50 年至 80 年之間均達 105 以上,而後隨政府早年播遷臺灣之職業軍人逐漸凋零及近年女性外籍 及大陸配偶移入人口增加,致性比例逐年下降,民國 100 年降為 100.57 之歷史低點 (內政部統計處,2011),另從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中得知,台北市、新北市 65 歲 以上 2012 年人口數及性別比如表 3-1。. 33.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Table 4.2.1: Annual Environmental Report Condition or table if relevant Parameter Format or form1 - Summary of any failure or malfunction of any pollution control equipment and

8 Turkish killed • Turkey asserted jurisdiction over French master of the watch resp for negligent nav • Convention Lausanne 1923: Art 16 – “all questions of jurisdiction 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