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不到9%西方企業自俄撤資」摘譯
Bebas
12
0
0
Teks penuh
(2) 的美國子公司中僅不到18%被完全「剝離」 。日本企業比 例為15%,而歐盟企業僅有8.3%。留在俄國的企業中, 19.5%是德國公司,12.4%是美國公司,7%為日本跨國 公司。 實際上,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許多總部位於歐盟 及 G7國家的企業承受來自政府、媒體及 NGO 要求離開 俄國市場的壓力。惟此調查結果顯示,這些西方企業是 否願意與其政府視為地緣政治的競爭對手進行經濟脫鉤, 令人懷疑;同時此調查報告亦就國家安全問題和地緣政 治正導致全球化從根本上解除的說法進行現實的檢驗。 二、 研究背景 地緣政治競爭加劇導致部分政策制定者提倡國家經 濟脫鉤,然而減少商業聯繫代價高昂。觀察去年2月俄 烏衝突爆發隨後的企業決策,有助瞭解歐美國家企業在 多大程度上準備好切斷被政府視為地緣政治競爭對手國 之間的商業關係。 三、 研究重點 面對母國官方及媒體在俄國停止業務並自俄國市場 撤資的呼籲,許多歐美企業仍可能無法退出市場,相關 原因甚多,如其產業別不受官方制裁所限,企業可能評 估拋下未參與入侵烏克蘭的俄國客戶並不妥適;抑或是 不想放棄與員工、供應商的長期關係;因企業提供的產 品及勞務有社會關聯性,如維繫生命安全的藥品。即使 2.
(3) 企業決定退出俄國市場甚至公開承諾,最終仍可能無法 履行,例如,可能無法找到願意支付足夠價格的買家購 買其子公司。 即使找到,俄國政府也可能設置障礙,阻礙或延遲 銷售,或最終阻止資金轉移。根據俄媒本(2023)年1月17 2. 日轉述《金融時報》報導 , 俄烏衝突爆發近一年後, 僅有少數歐美銀行離開俄國市場,且付出高昂代價—— 而其他銀行則選擇留在俄國發展業務。對於大多數嘗詴 出售在俄資產的企業來說,總統普丁去年宣布來自「不 友好國家」外國所有者未經批准將無法進行交易時,即 意味難以快速退出市場,受害者名單包括 45 家在俄設 有子公司的銀行。 由於前述原因,可觀察到歐盟及 G7企業並未將其 資產自俄國剝離。因此,報告研究重點訂為在衝突之初 在俄國市場有積極股權投資的歐盟及 G7企業中,截至 2022年11月年底有多少企業已「剝離」至少一家子公司。 四、 研究範圍 將分析範圍限制於總部位於歐盟和 G7 國家的企業 之子公司,係因為其母國政府為制裁俄國採取高調的聯 合措施,政府為說服本國企業退出俄國市場做出明顯舉 動,國家媒體鼓勵退出,同時譴責未退出者。 其次,研究局限於股權剝離,而非股權商業關係例 2. https://inosmi.ru/20230117/banki-259777036.html?ysclid=le4765p43q774811258 3.
(4) 如出口、許可和特許經營,因後者的資本投資規模通常 較收購或建立股權小,銷售損失及資本註銷也更容易承 受;此外,對非股權商業關係,退出規定通常相對寬鬆。 而股權通常涉及與放棄盈利資產、與經銷商、員工 和供應商等的關係相關的更高成本。例如,法國食品集 團達能(Danone)預計將註銷 (Write off)10 億歐元,處 置13家在俄生產乳製品的工廠。 簡而言之,部分企業退出俄國市場較難完成,成本 亦較高。對股權撤資的觀察,旨於說明當退出成本預計 更高時,歐美企業實際退出俄國市場的程度。倘有高比 例的歐美股權投資被「剝離」,則說明歐盟及 G7國家在 俄對烏軍事行動後9個月內放棄商業營運的意願及能力。 五、 研究數據 為確定歐美企業於俄國進行股權投資之數量,研究 採用國際公認 ORBIS 資料庫,擁有最全面可靠的外國股 權投資紀錄。以2017年至2021年期間年營業收入至少為 100萬美金為門檻,可查得去年4月22日共3,444家之外 國公司子公司於俄國積極從事商業活動,其中2,405家 為 G7或歐盟企業子公司;總部設於賽普勒斯者可能係由 俄羅斯公民所有擁有,不列入樣本數。 部分外國企業擁有不只一家在俄子公司,例法國雷 諾(Renault)汽車即有22家滿足條件之子公司。鑒此,有 必要將子公司總數與外國公司總數予以區分。2,405家 4.
(5) G7或歐盟企業子公司隸屬1,404 家總部位於歐盟及 G7 之 企業。在1,404家歐美企業中,截至2022年11月,已「剝 離」至少一家子公司的企業有120家(詳附件),佔總數約 8.5%。未「剝離」所有子公司者達1,284家,佔9成以上。. 圖1:未達9%之歐盟及 G7國家企業自俄撤資計算方式. 六、 退出企業之商業活動 前述未達9%退出投資之母國企業,在俄投資占比 有可能很高,惟經檢視並非如此 ——該等企業佔所有在 俄活躍運營之企業稅前總利潤5.7%、有形固定資產8.6%、 總資產8.6%、營業收入10.4%以及員工總數15.3%。意即, 帄均而言,與留在俄國的企業相比,退出企業本身盈利 能力方面表現較差且僱用較多的勞動力,退出者在俄員 工比例達21.4%。 5.
(6) 總部設於美國的企業中確認退出者數量多於總部設 於歐盟及日本的外國企業。然而,只有不到 18% 的美國 子公司真正被「剝離」。換句話說,雖然美國企業較歐 盟和 G7企業 更頻繁撤資,但迄今為止,也僅有不到五 分之一的美國企業完成退出。 而已退出的歐盟和日本企業通常具有極低的盈利能 力。與製造業和服務業相比,歐盟和 G7七國企業在農業 和礦業確認退出數量較少。確實離開的農業和採礦業企 業公司盈利高於帄均值利,而退出的製造企業盈利能力 極低。 總而言之,分析表明在去年 11月底前退出者,佔歐 盟和 G7企業企業整理在俄國市場份額非常小。換句話說, 當根據商業活動的合理指標進行加權時,大多數在俄國 經營的歐盟和 G7企業都留在原地或尚未完成任何「剝 離」計劃。. 6.
(7) 七、撤資者及未撤資者之母國比例. 圖2:撤資者及未撤資者之企業母國比例 圖2左側為已「剝離」至少一家俄子公司的外國公 司原國籍,右側則顯示仍在俄國市場活躍(未「剝離」任 一家子公司)的外國公司原國籍。 美國和芬蘭在退出公司所佔比例為25.5%及12.5%, 較留下來的比例高得多;英國、丹麥及法國企業亦如此。 7.
(8) 與退出的公司相比,總部位於義大利的公司在留下 企業中比例更高,日本亦是如此。其中,總部設於賽普 勒斯者佔留下者比例達六分之一,很可能係由俄羅斯公 民所有擁有,已由結論數據中剔除。 自衝突爆發以來,總部設於美國的外國企業退出之 比例高於總部設於歐盟及日本的企業。然而,在俄運營 的美國子公司中僅不到18%被完全「剝離」 。日本企業比 例為15%,而歐盟企業僅有8.3%。留在俄國的企業中, 19.5%是德國公司,12.4%是美國公司,7%為日本跨國 公司。 八、 研究評估 研究得出之數據,可說明撤資程度高的說法被誇大。 更何況相關數據將一家子公司被「剝離」即將母公司視 為完全撤資。此外,在「剝離」過程中,部分外資企業 與子公司買家簽訂「回購」條款,可使外國母公司待情 勢和緩之際回歸市場。例如,Nissan 汽車將俄羅斯子公 司(汽車廠)以1歐元價格出售予中央科研汽車及汽車發動 機研究所 NAMI (Central Scientific Research Automobile and Automotive Engines Institute)並設有6年回購條款;麥 當勞可於15年內回購俄羅斯業務。 此外,根據 Moral Rating Agency 本年1月20日發佈 「Writing off isn't selling off」報告,強調全球200大企業 中有11家企業未實際退出俄羅斯市場,包括德國化學公 8.
(9) 司巴斯夫(BAST)、西門子(Siemens)、英國 BP 公眾有限 公司(前稱英國石油)、美國奇異公司 (General Electric)及 百事公司(PepsiCo)、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 (TotalEnergies) 、荷蘭皇家殼牌石油(Royal Dutch Shell) 及日本丸紅株式會社(Marubeni)、三井物產(Mitsui)、三 菱(Mitsubishi)及住友商事(Sumitomo)。相關企業透過註 銷資產(Writing off)而非出售方式,退出俄羅斯市場。然 而減計或註銷只意味者當下資產價值較低或為零,係帳 面價值。倘若企業拖得夠久留在俄國市場,價值則可在 世界形勢發生變化時持續增值。 歐美政府對俄軍事行動強烈反應,提供檢視西方企 業在面對嚴重地緣政治風險時準備切斷海外商業聯繫之 意願、能力及速度。許多外資已花費數十年和數十億美 元、歐元於地緣政治競爭對手之市場建立業務,似尚未 準備好讓全球化倒轉。. 九、 附件:已「剝離」至少一家子公司的120家企業 No.. 公司名稱. 1. AB ELECTROLUX. 2. AB SKF. 3. ACCENTURE PUBLIC LIMITED COMPANY. 4. ARLA FOODS AMBA. 5. ATOS SE. 6. ATRIA OYJ. 7. BALL CORP. 8. BITTEN OG MADS CLAUSENS FOND. 9. BP PLC 9.
(10) 10. CAVERION CORPORATION. 11. COMCAST CORPORATION. 12. COMPASS GROUP PLC. 13. CUSHMAN & WAKEFIELD PLC. 14. DENTSU GROUP INC.. 15. DEUTSCHE BANK AG. 16. DEUTSCHE TELEKOM AG. 17. DR. AUGUST OETKER KG. 18. DXC TECHNOLOGY COMPANY. 19. ELKO GRUPA AS. 20. EMERSON ELECTRIC CO. 21. ENEOS HOLDINGS INC. 22. ENI S.P.A.. 23. EPAM SYSTEMS, INC.. 24. FANUC CORPORATION. 25. FISKARS OYJ ABP. 26. FLOWSERVE CORP. 27. FMC CORP. 28. HAYS PLC. 29. HEMPEL FONDEN. 30.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COMPANY. 31. HOWMET AEROSPACE INC.. 32. HP INC.. 33. HUHTAMAKI OYJ. 34. HYVE GROUP PLC. 35. IMCD N.V.. 36. IMI PLC. 37. IMPERIAL BRANDS PLC. 38. INCHCAPE PLC. 3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40. INTRACOM HOLDINGS S.A.. 41. ISS A/S. 42. J. RUCKDESCHEL & SÖHNE GMBH & CO. KG. 43. JABIL, INC.. 44. JOH. VAILLANT GMBH & CO KG. 45. JONES LANG LASALLE INC. 46. KELLNEROVA RENATA. 47. KEMIRA OYJ. 48. KERRY GROUP PLC. 49. KINGSPAN GROUP PLC 10.
(11) 50. KINROSS GOLD CORPORATION. 51. LAMB-WESTON/MEIJER V.O.F.. 52. LINDSTROM OY. 53. LPP S.A.. 54. MARSH & MCLENNAN COMPANIES INC. 55. MAXINGVEST AG. 56. MCDONALD'S CORPORATION. 57. MCKINSEY & CO INC. 58. MORGAN ADVANCED MATERIALS PLC. 59. MR GEIGER REYNOLD. 60. MR GEORG RUDOLF OTTO HAUB. 61. MR JAN BRAND. 62. MR PIERRE BELLON. 63. MRS KAARINA SALASTIE PAULA. 64. NCAB GROUP AB (PUBL). 65. NIKE INC. 66.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67. NIPPON YUSEN KABUSHIKI KAISHA. 68. NISSAN MOTOR CO., LTD.. 69. NVENT ELECTRIC PLC. 70. OMNICOM GROUP INC. 71. OPENWAY HOLDINGS LIMITED. 72. OTIS INVESTMENTS, L.L.C.. 73. OWENS CORNING. 74. PARKER DRILLING COMPANY. 75. PARKER HANNIFIN CORP. 76. PETRO WELT TECHNOLOGIES AG. 77.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78. PHX ENERGY SERVICES CORP.. 79. POLAR SEAFOOD DENMARK A/S. 80. PONSSE OYJ. 81. PPG INDUSTRIES INC. 82. PRIMO WATER CORPORATION. 83. PUBLICIS GROUPE S A. 84. RAG-STIFTUNG. 85. RAISIO OYJ. 86. RENAULT. 87. RETHMANN SE & CO. KG. 88. REXEL. 89. SAMSONITE INTERNATIONAL S.A. 11.
(12) 90. SCHMITZ CARGOBULL AKTIENGESELLSCHAFT. 91. SCHNEIDER ELECTRIC SE. 92. SHELL PLC. 93. SIEMENS AG. 94. SOCIÉTÉ GÉNÉRALE. 95. SONY GROUP CORPORATION. 96. STADT DÜSSELDORF. 97. STANLEY BLACK & DECKER, INC.. 98. STARBUCKS CORP. 99. STORA ENSO OYJ. 100. STRABAG SE. 101. STUDIO MODERNA HOLDINGS B.V.. 102. SUOMEN OSUUSKAUPPOJEN KESKUSKUNTA. 103. SYLVAMO CORP. 104. TECHNIPFMC PLC. 105. TELIA COMPANY AB. 106. TERADATA CORPORATION. 107. THALES. 108. TIETOEVRY OYJ. 109. TÖNNIES HOLDING APS & CO. KG. 110. UNIVAR SOLUTIONS INC. 111. UNIVERSAL MUSIC GROUP N.V.. 112. VALIO OY. 113. VITOL HOLDING II S.A.. 114. WARGAMING GROUP LIMITED. 115. WARTSILA OYJ. 116. WEIR GROUP PLC (THE). 117. WEWORK INC. 118. WHIRLPOOL CORP. 119. WPP PLC (NEW). 120. YIT OYJ. 12.
(13)
Dokumen terkait
資料一:十八世紀末的日本,一些地方大名因為發不出俸祿,使得部分武士的生活陷入困 頓而被迫轉業,有些成為醫生,有些成為老師,有些成為工商業者,比較悲慘的 則淪為浪人。至於那些財政窘困的大名,轉向富商借貸,有些富商會利用債權換 取武士身分或參政權利。 資料二:十九世紀中葉,日本的白銀與黃金兌換比約為5:1,但國際市場的比例卻是15:1。
靑年志工力量大 教育與服務結合的「企業概論」 企業概論是什麼樣的課程?在學生記憶中是理論 佔多數的課程。但吳老師的課程設計,卻對學生來 說充滿挑戰。 課程中,學生透過分組與同儕模擬經營公司, 協助推廣、銷售非營利組織的義賣商品,從中更瞭 解企業運作模式。 吳老師說道:「我原先的構想是以『從做中學』為 思考方向,可能過去一直在做服務學習,與公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