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華民國 109 年第 16 屆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 競賽辦法
一、緣起和目的
地理在學科本質上,具有跨自然與人文社會學科的特質,強調自然與人文環境的 互動,著重地方、區域、國家、全球的關連,是啟發學生統整思考和人文關懷的重要路 徑。為鼓勵國人正視地理素養在全球化時代的積極意義,並銜接國際教育發展脈動,
地理學界結合中小學教師,自民國94年起辦理「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
本競賽發展至今,主要包括兩項賽事:著重實務操作的「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 力測驗」與包含多元題型的「地理知識能力測驗」,除了鼓勵國中小學生自主與深入學 習廣博的知識與概念,也著重地圖繪製(含地理資訊、遙感探測、全球定位等3S科技)、 環境觀察、議題討論等技能,希望培養學生觀察環境及以地圖展現觀察結果的能力,
進而理解地方與全球的生活環境。本競賽辦理目標為:
激發學生主動關懷人與環境的關係,並具備宏觀的國際視野;
讓具備地理、社會和環境統整能力的學生,有被肯定的機會;
鼓勵社會領域教師落實培養高階思考能力和實作的教學方法;
促進國民對環境與世界的關懷,並體認社會領域教學的價值。
二、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科技部
主辦單位:中國地理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立大學
協辦單位:各縣市教育局處、社會領域輔導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農委會農林航空測量所 承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贊助單位:應雲崗先生紀念基金會、野柳地質公園
三、參賽對象:經政府核准立案之國中小及海外僑校、台商學校的五年級至九年級在 學學生,且年齡16歲(含)以下者。
四、競賽項目
2
(一) 競賽項目:分為「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簡稱手繪地圖測驗)、「地理知 識能力測驗」(簡稱地理知識測驗)兩項,各校可同時參加兩項或擇一參加。
(二) 競賽組別:分為國中組、國小組。
五、重要日期(以下日期均為民國109年,若有更動,將公告於官網)
(一) 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
3月上旬:寄發競賽海報與公文。
5月5日(週二)至9月7日(週一)止:學校線上報名,請見第八條報名須知。
9月7日(週一)前:各校指導老師線上登錄「手繪地圖測驗」學生名單。
9月8日(週二)至14日(週一)17:00止:線上繳交地圖作品、觀察報告、基礎
底圖及授權同意書共4項,詳見第六條第(一)款第7項作品繳交之說明。
10月19日(週一):主辦單位線上公告「手繪地圖測驗」得獎名單。
10月31日(週六):優秀作品展示與頒獎典禮。(與「地理知識測驗」決賽一
同辦理,參見附錄2)
(二) 地理知識能力測驗
3月上旬:寄發競賽海報與公文。
5月5日(週三)至9月7日(週一)止:學校線上報名,請見第八條報名須知。
5月中旬至9月上旬:學校初賽,各校自行辦理。
9月7日(週一)前:各校線上登錄晉級縣市複賽的學生名單。
9月19日(週六):縣市複賽,上午進行測驗並頒發初賽優勝證書。(附錄1)
10月8日(週四):主辦單位線上公告晉級全國決賽之學生名單。
10月31日(週六):全國決賽,上午進行準決賽、頒發複賽優勝證書;下午進
行總決賽與頒獎典禮。(與「手繪地圖能力測驗」一同辦理,參見附錄2)
六、辦理方式
(一) 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繳交手繪地圖、觀察報告、基礎底圖及授權同 意書共4項。
1. 參賽名額:每所參賽學校之國小組或國中組,均各以 5 隊為限,名額不得流 用,且每隊每屆只能繳交1件參賽作品。
2. 隊伍組成:每隊由參賽學校之 1或2位學生組成,且每位學生每屆只能參加 1隊。
說明:本競賽報名期間從五月至次學年的九月,國小六年級或國中九年級應屆畢業同學若欲 報名,請先詳閱第八款--報名須知、第五項--其他。
3
3. 指導老師:每隊可由該校 1-2 位專任老師擔任指導老師(含代理代課與實習 老師),1位老師可擔任多隊的指導老師;惟若無實際指導的老師,則可免列。
4. 作品主題:參賽隊伍任選一個與環境相關的主題,根據親身觀察的結果,繪 製一幅「主題地圖」,並寫出「觀察報告」,圖名自行訂定。
5. 觀察範圍:以參賽學生自己的生活環境為範圍,可以是住家所在村里或部落、
就讀學校的校園,或是校園外的環境,即觀察範圍的大小不拘,但必須是親 自觀察的結果。
6. 作品格式:包括「手繪地圖」作品與「觀察報告」兩部分。
(1) 手繪地圖
繪圖格式檔案可於競賽官網下載(同步於報名日起上線公告),以A4 紙採黑白列印即可,所使用紙張不宜太薄,以免擦拭破損。
提醒:繪圖格式檔的圖面上標示有1 x 1公分的格子,格線設定為灰階線條,列印時 請不要更改顏色,避免顏色過深,影響成圖美觀。
也可自行選用空白紙張繪圖,惟需考量繳交之作品必須為A4尺寸,
宜注意縮放地圖時之圖面空間配置問題。
得以各類色筆(含色鉛筆、水彩筆等) 繪製。
地圖符號可以色彩或符號表示,例如:草地 ,紅綠燈 。
(2) 觀察報告
應配合地圖作品撰寫,至多不得超過1500字,撰寫體例可於官網下載
(5/5起線上公告)。
請用A4直式格式打字;標題同地圖作品名稱,14號字;內文均採標 楷體12號字、單行間距;上下左右邊界均為2公分。
內容則應包含「觀察記錄」、「觀察說明」和「實作心得」三部份:
觀察記錄:簡要說明主題選擇的原因,進行戶外觀察的日期、
時間與方式、有無陪同人士等;
觀察說明:說明在戶外進行觀察之主題的特徵、分布與類型 等;
實作心得:反思這次參賽的收穫、挑戰,同儕合作經驗(若為 一人作品,此項可免)等。
7. 作品繳交:共需繳交下列4個檔案,檔案名稱均以xxx_yyy_zzz_nn命名,xxx 為學校所在縣市、yyy為就讀學校、zzz為參賽者姓名、nn為檔案流水號 01-
04(學校名稱採簡稱即可,例如:芳苑國中、土牛國小、師大附中國中部)。
作品一旦繳交,不得更換;其他年度作品不得重複參賽;繳交內容不完全者 不予受理。檔案流水號nn定義如下:
4
01手繪地圖作品:應以 300 dpi 解析度掃描成電子檔,以 Adobe Acrobat
*.pdf 格式繳交,檔案大小不得超過 10 MB。
02觀察報告:以 Microsoft Word *.doc或*.docx 格式繳交,檔案大小不得
超過 10 MB。
03基礎底圖:以 Adobe Acrobat *.pdf 格式繳交,可以是Google Earth衛星 影像或其他來源的地圖,檔案大小不得超過 5 MB。
04授權同意書:應以 300 dpi 解析度掃描成電子檔,以 Adobe Acrobat
*.pdf 格式繳交,檔案大小不得超過 3 MB。
8. 作品授權:參加本項測驗所繳交之作品,主辦單位將保留使用權,提供作非 營利目的之教育研究和推廣使用;授權同意書請自競賽官網下載,親筆簽名。
9. 競賽評審
初審:由承辦單位審查各參賽隊伍繳交之作品與資料是否完備,凡符合 規定者,即可進入複審階段。
複審:由主辦單位聘請地圖與地理教育相關領域學者專家或各級學校教 師7-15位,根據本競賽評分原則審查。每件作品至少經2位評審評定,分 組排序前半數者,可進入決審階段。
決審:由主辦單位聘請地圖與地理教育相關領域學者專家或各級學校教 師5-7位,組成評審委員會;委員各自評審後,再召開決審會議確認各作 品之獎項。
10. 評分原則
具備地圖的基本要素(圖名、方位、圖例、比例尺、註記等)
方位正確性、設計適宜性
圖例表達方式與內容的一致性
圖名與註記適切性
內容主題明確性
整體構圖平衡、色彩和諧
整體表現的創造力
觀察記錄與心得(所佔配分比重由決審會議討論決定)
其他:視實際需要由決審會議增訂
(二) 地理知識能力測驗:屬個人賽,分為三階段紙筆測驗與現場比賽。
1. 參賽名額
(1) 學校初賽:國小組所有五、六年級學生可參加,國中組所有七至九年級 可參加;惟實際執行時,由各校自行規劃。
5
(2) 縣市複賽:參賽各校得派出參加縣市複賽的名額,國小組依5~6年級班 級總數計算,國中組依7~9年級班級總數計算,若為國中小學,兩組名 額需個別計算,不得流用。依上述之班級總數:
凡1~10班之學校,得推派至多3位同學;
凡11~20班之學校,得至多推派4位同學;
凡21~30班之學校,得至多推派5位同學,以此類推。
舉例:甲國小五、六年級共有8班,該校可推派至多3位代表;乙國小五、六年級共有 12班,該校可推派至多4位代表;丙國中七~九年級共有39班,則該校至多可推派6 位代表。
2. 指導老師:每位學生可由該校1位專任老師擔任指導老師(含代理代課與實習 老師),且1位老師可擔任多位學生的指導老師;惟若無實際指導的老師,則 可免列。
說明:若協助報名的「聯絡老師」,沒有實際指導學生參賽,可免列於「指導老師」。
3. 競賽階段與測驗項目
(1) 學校初賽:各參賽學校自行決定採用筆試或推薦方式。
推薦:各校自行擬定推薦辦法。
筆試:各校自行命題或使用主辦單位提供之試題,並自行閱卷。
提醒:
各學校完成報名後,主辦單位隨即提供範例試題,以為初賽筆試參考。
初賽時若有多位學生同分,需請指導老師另行安排甄選方式,恕不得以此理由申請增加 複賽參賽名額。
9月7日前,各參賽學校務請完成線上登錄晉級複賽之學生名單。
(2) 縣市複賽:9月19日(六)上午,由各縣市承辦學校擇一地舉行(地點另行公 告);紙筆測驗,包含多元題型。
(3) 全國決賽:10月31日(六)全日,在臺灣師大校本部舉行;分為準決賽和總 決賽兩部份。
國小組:根據「準決賽紙筆測驗」選拔優勝者。
國中組:根據「準決賽」選拔出前 10 名參加「總決賽」。準決賽可 包括選擇、簡答、問答、製表、繪圖等各種題型;總決賽採現場問答 進行,可能包括簡答、搶答、輪答、實做等方式。
4. 晉級全國決賽名額:以國中組100名、國小組40名為原則。
各縣市的國中和國小組至少各有一名保障名額,可參與全國決賽。
由該年度「各縣市之參賽學校數」和「全國之參賽學校總數」的比例 而定;國中組及國小組名額分別計算。
舉例:假設全國決賽名額共90名,共有甲、乙、丙三縣市參賽,參加初賽學校數 依次分別是10所、15所、5所,比例為2:3:1,則甲縣市前30名、乙縣市前45 名、丙縣市前15名學生得參加全國決賽。
6
5. 競賽評審:由主辦單位聘請地理領域專家1人擔任「地理知識能力測驗」命題 委員會召集人,負責邀請地理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或各級學校教師,進行各階 段測驗之命題、審題、組卷與評分、審查、核定晉級名單等工作。
(1) 學校初賽:進行方式由各參賽學校自行擬定、辦理。
惟命題委員會仍將編製初賽參考試題乙份,寄送給各參賽學校之承辦師 長。
(2) 縣市複賽、準決賽:命題委員會負責編製試題本乙份,於複賽前5日寄送 給各縣市複賽承辦師長;評分方面,選擇題採電腦判釋閱卷,開放式問 題(非選擇題)由命題委員會召集人邀請高中教師或地理系所博碩士研 究生5-9人評定之。
(3) 總決賽:由主辦單位邀請大專院校相關系所或高中地理教師5-7位委員組 成「總決賽評審委員會」,負責審查總決賽題目與現場評定選手答題狀況。
七、競賽獎勵與獲獎比例
獎項分為國中組、國小組之「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和「地理知識能力 測驗」,頒發金牌、銀牌、銅牌、優勝/佳作、入選(或相當之獎項)。
(一) 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每件作品至多由2位學生合作、2位老師指導)
1. 獎項與名額
原則依下列比例決定得獎名額,惟決賽評審團得視情況調整各獎項得獎數,首 獎可能從缺。
國小組:獲獎名額以參賽作品之半數或 24 件作品為原則;金牌、銀 牌、銅牌、佳作、決賽入選的比例以1:2:3:6:12為原則。
國中組:獲獎名額以參賽作品之半數或 45 件作品為原則;金牌、銀 牌、銅牌、佳作、決賽入選的比例以1:2:5:12:25為原則。
潛力獎:決賽評審團得視該屆作品表現,自未獲金、銀、銅牌以外之 作品 (含未入選作品),依作品表現擇優推薦,不分組別,以3-5件為 原則。
2. 獎勵
(1) 學生
金牌、銀牌、銅牌與佳作作品之選手,可獲頒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 署製發之獎狀各1張。
金牌、銀牌、銅牌作品之選手,可獲頒主辦單位製發的獎牌1只。
決賽入選與潛力獎作品之選手,可獲頒主辦單位製發之獎狀各乙張。
通過初賽審查之選手,可獲得主辦單位製發之參賽證書1張。
7
(2) 指導老師
指導選手通過初賽審查之指導老師,可獲得主辦單位製發之指導證書 1張。
金牌、銀牌、銅牌、佳作與決賽入選、潛力獎作品之指導老師名單,
主辦單位將於賽後函請國教署轉各縣市教育局處,由各縣市或各校本 權責予以敘獎等。
(二) 地理知識能力測驗全國決賽(每位選手至多由1位老師指導)
1. 名額
國小組:全國決賽獲獎名額以 10 人為原則,金牌、銀牌、銅牌、決 賽優勝的人數以1:2:3:4為原則。
國中組:全國決賽獲獎名額以 20 人為原則,金牌、銀牌、銅牌、決
賽優勝以1:2:7:10為原則。
2. 獎勵
(1) 學生
全國決賽金牌、銀牌、銅牌與優勝(相當佳作)之選手,可獲得教育 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製發之獎狀各1張。
金牌、銀牌、銅牌之選手,可獲頒主辦單位製發的獎牌1只。
縣市複賽獲得前三名或晉級決賽者,主辦單位將於賽後函請國教署轉 各縣市教育局處,請製發優勝獎狀1張及敘獎鼓勵。
學校初賽表現優異且晉級複賽者,可獲得主辦單位製發之初賽優勝證 書1張。
(2) 指導老師
指導學生參與縣市複賽者,可獲得主辦單位製發之指導參賽證書1張。
晉級決賽學生之指導老師名單,主辦單位將於賽後函請國教署轉各縣 市教育局處,由各縣市或各校本權責予以敘獎等。
八、報名須知
(一) 初賽報名:5月5日至9月7日止,含「學校報名」與「學生名單登錄」。 1. 線上填寫學校報名資料:
http://promotinggeog.geo.ntnu.edu.tw/ 國家地理知識大競賽報名專區 2. 下載並列印參賽報名表,請學校用印後掃描為 PDF 格式,上傳至報名系統。
提醒:各校可以同時報名「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和「地理知識能力測驗」,亦可僅 擇一參加。各校報名成功時,系統將會寄出成功通知信。
3. 指導老師完成「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學生名單線上登錄。
8
4. 指導老師完成「地理知識能力測驗」晉級複賽學生名單線上登錄。
提醒:務請於9月7日前線上登錄學生姓名,以確保學生的參賽機會,不論採推薦或筆試方式 皆然。
5. 其他:每年六月為應屆畢業之六年級或九年級學生,若欲參加本競賽「環境 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需先獲得所屬學校或未來就讀學校之同意方可 報名,且依據所屬學校層級,決定其參賽組別,名額納入該校該組別計算。
例1:國小六年級應屆畢業學生,獲得該國小同意,為其報名,則參加國小組 比賽;
例2:國小六年級應屆畢業學生已知所就讀國中,且獲得該國中同意,為其報 名,則參加國中組比賽。
例3:國中九年級應屆畢業學生獲得該國中同意,為其報名,則參加國中組比 賽;
例4:國中九年級應屆畢業學生已知所就讀高中,且獲得該高中同意,為其報 名「高中地理奧林匹亞」之實察繪圖組,則參加高中組比賽。
說明:高中地理奧林匹亞報名截止日期為每年6月20日;本項規定將試行一年,再做調整。
(二) 「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作品繳交日期
作品繳交日期自9月8日起,至9月14日17:00止,一律採網路線上繳交,
逾期無法受理。
提醒:為避免收件截止前網路擁塞,請提早繳交。
九、其他注意事項
1. 補助申請:參加本競賽免付報名費,惟參賽師生需自理參加各階段競賽所需之 食宿交通費用,參賽學校需自行負擔學校初賽的所有開支。又,若本屆經費許 可,將酌予補助領有清寒證明或離島選手的參賽交通費用,若有此需求,請指 導老師主動告知。
2. 活動流程公告:縣市複賽和全國決賽的活動流程和注意事項(附錄1、附錄2), 將於公告晉級名單時,同時公告於競賽官網或粉絲專頁。
3. 指導老師:以指導其專任學校的學生為原則,惟在參賽年度之暑期,因調校而 至他校服務的老師,在原學校同意下,可繼續擔任指導老師。
4. 整體表現的創造力:其他年度作品不得重複參賽;若以過去作品相同的場域為 觀察與繪圖對象時,應呈現新的觀察重點或繪圖表現方式,以避免有抄襲之嫌。
5. 證書/獎狀製發:
9
(1) 本競賽製發學生與指導老師的證書或獎狀,乃參照線上填寫資料,務請詳 實填寫。
(2) 學生或指導老師姓名的錯別字之更正,請依據下列流程辦理:
晉級決賽名單公告前,需填寫證書/獎狀更正申請書,請校長和學務/
教務主任用印後,採拍照或掃描方式,將影像檔案email寄給承辦單 位;
晉級決賽名單公告後,需正式發文予承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辦理。
(3) 「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能力測驗」在繳交作品後,「地理知識能力測驗」
在縣市複賽舉行後,不得申請更換或新增選手、指導老師,若因特殊狀況 需提出申請,則應由校方出具公文(函)說明確切事證。
6. 證書/獎狀領取
(1) 「環境觀察暨手繪地圖測驗」:優勝者應於全國決賽日親臨頒獎典禮,領 取獎狀與獎品,並接受表揚;若不克出席,則獎狀將於賽後郵寄至得獎選 手就讀學校教務處,獎品不另行寄送。
(2) 「地理知識能力測驗」:學生初賽優勝證書與紀念品於縣市複賽日發給;
複賽優勝證書與紀念品於全國決賽日發給;全國決賽獎狀於頒獎典禮時 頒發。
(3) 指導老師證書,由主辦單位製發,統一在報名網頁線上下載。
7. 紀念品領取:各階段競賽紀念品以贈送出席學生為原則,若不克前來,不會另 行郵寄獎品。各屆紀念品內容,視各年度贊助狀況而定。
8. 公差假與敘獎
(1) 為方便師生參賽,在公告晉級複賽或決賽名單後,承辦單位將發文至各縣 市教育局處,請准予參賽師生公差假。
(2) 為方便各縣市複賽承辦學校作業,在獲得各校初步同意後,承辦單位將發 文請各縣市教育局處,同意學校承辦複賽,並建請於賽後給予協辦師長敘 獎。
(3) 為獎勵表現優異之參賽師生,承辦單位在競賽結束後,將發文各校通知得 獎名單,並副知各縣市教育局處,建請給予參賽師生敘獎。
9. 活動聯絡:活動期間相關事宜將公告於競賽官網或粉絲專頁,重要通知則將另 以電子郵件通知指導老師和參賽學生。如有其他問題或建議,請盡可能以電子 郵件連絡承辦單位,謝謝合作。
主 辦 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沈淑敏老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退休)李明燕老師
10
聯 絡 人:林詩洹小姐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eotngc/
競賽網頁:http://promotinggeog.geo.ntnu.edu.tw/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競賽專線:02-77341660
地址:106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十、競賽辦法如有修正,以主辦單位官網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