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下 第六單元 戰後台灣的經濟與社會文化 一、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重整
1.幣制改革:民國30年代後期台灣經濟狀況不佳。政府為重整經濟發行新台幣
2.土地改革:政府陸續推動「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政策
3.美國援助:民國4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恢復對我國的經濟援助,補充了台灣的物資供給,
也提供了工業發展所需的原物料
(二)進口替代 時間:民國42年起
目標:1.減少對進口物資的依賴,積極生產民生必需品
2.大量外銷農業產品與其加工品以賺取外匯,最為發展工業的基金
(三)出口擴張:
時間:民國50年代
背景:美、日資本家開始在台設廠
特色:1.以拓展海外市場、賺取外匯為目標
2.在高雄、台中等地成立加工出口區,吸引外國資金、技術來台,
同時獎勵民間中小企業發展
影響:工業的生產總值超過農業,經濟型態逐漸轉變
(四)能源危機與十大建設 時間:民國60年代初
背景:國際油價大漲,產生全球性能源危機
策略: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計畫,
以增加基礎建設來創造就業機會,景氣復甦 影響:1.對外貿易持續成長,並長期保持出超
2.與香港、南韓、新加坡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五)產業升級 時間:民國60年代末
背景:台灣勞動成本增加,政府開始推動「產業升級」策略 特色:民國69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
影響:台灣轉而展資本與技術密集的高科技工業
(六)貿易自由化與國際化 時間:民國70年代以後
目的:促進貿易自由化與國際化
策略:大幅降低關稅,放寬進出口管制
成就:民國80年代先後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積極拓展貿易空間
二、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一)社會的變遷 民國38年前後:
1.百餘萬軍民隨政府遷台,豐富了台灣族群的多樣性 2.引進中國各地飲食和生活方式
民國40~50年代:
1.中、美關係緊密
2.美式飲食與文化也逐漸在台流行
民國50年代後:
特色:邁入工業化社會,大量人口移往都市
缺點:都市出現許多新問題,例如:環境汙染、交通擁擠、人際關係疏離等 優點:1.經濟逐漸發展,民眾的物質生活有了改善
2.收音機和電視機逐漸普及,廣播及電視節目改變了台灣人的休閒活動
解嚴後:
特色:社會逐漸開放,民眾以社會運動爭取權益
政府政策:1.成立原住民委員會、客家電視台;開辦全民健保與國民年金 2.民國80年代修憲,原住民族的土地、教育與經濟等多項權益,
在法令上終於有所依據
當前課題:人口老化、少子化以及外籍勞工、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等社會議題
(二)教育的發展
40年代:推行國語運動,禁用方言
57年:1.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 2.廣設職業學校
80年代:1.「教育改革」呼聲出現 2.推動多元入學、開放教科書一綱多本 近年:推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
(三)文化的發展
40~50年代:在戒嚴與反共的氣氛下,文學內容多以批判共產思想的反共文學、
懷念大陸故土的鄉土文學為主流
60年代:經濟起飛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加上內政、外交上面臨諸多困境,
作家開始將目光轉移到台灣本土發展,關懷農工階層的生活,帶動鄉土文學 近年:
1.資訊與電腦普及,文學藝術的表現有新發展
2.網路文學發達,「部落格」盛行,流行音樂更是百花齊放
3.身處在多元文化並立的台灣社會,如何調適與彼此尊重,是社會大眾必須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