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DF 顧炎武學習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DF 顧炎武學習單"

Copied!
9
0
0

Teks penuh

(1)填空:67% 單選 12%多選 27%. 海山高中國文科教學講義. 顧炎武學習單. 洪芬馨老師編寫. 一、字號: 明亡前. 1.本名:( 絳 ) 2.字:( 忠清 ). 明亡後. 4.更名:(炎武) 5.字:(寧人)6.易名:(蔣山傭)7.學者稱: (亭林先生). 3.學名:( 繼坤 ). 二、生卒年:明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 ~ 清聖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 三、生平簡介: 1. 顧氏為江南四大望族之一,從顧炎武的高祖開始,三代( 進士 ),並相 繼在朝為官。明世宗嘉靖卅三年遭倭寇搶掠,家道漸趨衰落,其叔祖蠡源 公獨子早夭,遂將尚在襁褓中的亭林過繼為嗣。 2. 亭林六歲讀( 大學 ) ,七歲入( 私塾 ) ,九歲讀( 周易 ) ,十歲讀(孫 子)、( 國語 )、( 戰國策 )、( 史記 ),十一歲讀( 資治通鑑 ),十四 歲讀( 詩經 )、( 尚書 )、( 春秋 )。蠡源公除答難析疑外,還針對學 風時弊予以指導。其後亭林治學力排理氣性命之玄談,強調(經世致用 ), 引古籌今,從而開有清一代之學術風氣,實與蠡源公之教導有密切關係。 3. 十四歲,,亭林與同鄉摯友( 歸莊 )一起加入復社,並考中秀才,然日 後幾次鄉試皆名落孫山,始終未取得舉人資格。 ※關於復社: 創設者. 明思宗崇禛初年, ( 張溥 ) 、 ( 張采 )於尹山集合不滿當權者腐敗統治的江 南士大夫,以「 復興絕學 」為宗旨,將各地文社合併組織為「復社」。. 社團宗旨. 提倡風雅與名節,並繼承( 東林黨 )精神,以( 講學論道 )為名,評議 國事。為明末最有影響力的文學社團之一。. 活動盛況. 以文會友,詩酒唱和,全盛時期共有成員近三千人,較知名者如侯方域、楊 廷樞、吳應箕,不少人後來成為抗清義士。復社於崇禛年間曾開三次大會, 聲震朝野。. 沒落. 南明弘光王朝遭奸黨馬士英、阮大鋮打擊,清世祖順治九年為清廷所取締。. 4. 廿七歲,開始撰寫( 肇域志 ) 、 ( 天下郡國利病書 )這兩部有關國計民 生的大作。廿九歲摒棄科舉,發憤讀五經、二十一史、大明統一志及府州 縣志等書,力圖詳悉與國計民生有關的事務。 5. 清世祖順治二年,卅三歲,亭林受崑山縣令楊永言舉薦,出任南京弘光王 朝的兵部司務,攜帶( 軍制論 ) 、 ( 形勢論 ) 、 ( 田功論 ) 、 ( 錢法論) 等策論,冀弘光王朝採納。未料弘光帝耽溺酒色,馬士英、阮大鋮之流排 除異己,只得失望返鄉。同年五月清軍占領南京,官員紛紛迎降,崑山知 縣閻茂才下( 剃髮 )令,亭林與( 歸莊 )、( 楊永言 )率眾抵抗,清 兵趕來鎮壓,亭林等人死守二十日,崑山失陷。嚴守嗣母遺訓,終身不事 異姓,隱匿於太湖山區讀書寫作,不剃髮不改裝,與抗清義軍密切聯繫。 6. 為避官僚葉方恆迫害,45~55 歲亭林旅居於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完 1.

(2) 成「交友」、「訪士」之心願。其間結識(張爾岐) 、(馬驌)、(傅山)、(李 顒),並繼續撰寫( 日知錄 ),完成( 山東考古錄 )、( 昌平山水記 ) 等經世濟民之作。其後定居陝西,至交王山史在華陰為亭林蓋屋,使其得 以專心著述,安度晚年。 7. 五十九歲,亭林納妾亟欲求子,然事與願違。弟子潘耒將族子衍生過繼亭 林,以便照料起居。此時亭林已是名滿天下之大學者,主持明史館的理學 名臣( 熊賜履 )邀其助修( 明史 ),遭亭林以「果有此事,不為介之 推之逃,則為屈原之死矣!」悍然拒絕。 8. 晚年亭林雖健康不佳,仍四處探訪學友。康熙廿一年,70 歲,亭林至山 西曲沃訪友,回華陰途中,不慎自馬背摔落辭世。當年三月由衍生扶柩歸 里葬於祖瑩,結束後半生二十五年的漂泊生涯。 四、學術思想及成就: (一 )學術思想:.亭林於( 經學 ) 、 ( 史學 )、 ( 音韻學 ) 、 ( 諸子百家 )、 ( 國家典制 )、( 天文 ) 、( 河漕 ) 、( 兵農 )等,無所不通,而尤留心(經 世致用)之學。與( 黃宗羲 ) 、 ( 王夫之 )共同奏響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華彩 樂章,世稱「清初三先生」。 1.亭林之學術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兩端: (1) 「 博學於文 、 行己有恥 」的崇實學風---亭林以為「士而不先言恥, 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主張「 博學於文 」,反對八 股文及空談天道性命的玄虛之學,一掃晚明「束書不觀,游談無根」之陋習。又 標舉「 行己有恥 」強調民族氣節。 (2) 「 經世致用 , 明道救世 」的為學目的---亭林認為「君子之為學,以 明道也,以救世也。」因此「凡文之不關於六經之旨、當世之務者,一切不為也。」 其一生涉足經學、史學、金石考古、輿地、詩文之學,目的即是希望對國家社會 生民有所助益。 2.開清代( 樸學 )風氣,為( 乾嘉學派 )之先導。 (1)儒學. {. 宋學-雜(佛 、道 )思想,侈談心性。 。 漢學-重( 訓詁 )、( 考據 ),且距孔孟時代較近。. (2)清初學者如顧炎武、黃宗羲皆具有濃厚反理學、反異族壓迫的思想,因此 排斥宋學,重視訓詁考據,主張以( 經學 )取代( 理學 ),恢復漢儒之 學。然顧氏等人治學的目的在經世致用、思想啟蒙,訓詁考據只是手段而 非目的,故清初漢學以( 博大 )為特色。 (3)乾隆、嘉慶年間,清廷大興文字獄,學者群趨( 訓詁考證 ),漢學達於極 盛,形成清代的一個主要學術流派---乾嘉學派,亦稱( 樸學 )、(考 據學派)。 (4)乾嘉學派先後分為吳皖兩派: 吳派:以( 惠棟 )為代表-博學好古,固守漢儒舊說。. 2.

(3) 皖派:以( 戴震 )為首--主張實事求是,不拘漢儒舊說。弟子段玉裁、 王念孫、王引之更在音韻、文字學上成就卓著。故乾嘉漢學以( 專精 ) 為特色。但自此已不具顧炎武經世致用的積極認知,僅止於訓詁考據,流 於偏枯。 3.評價: (1)梁啟超認為亭林之學,乃對「 明學 」的反動。其言: 「論清學開山之祖, 捨亭林沒有第二個人」 (2)王國維以為亭林乃清初「經世之學」的領導人物。 (二)文學成就: 1.主張:文須(有益於天下),立言之旨是(為時為事)而作,並非為文學而文 學。 2.創作技巧:反對模擬和刻意求古。 3.成就: (1) 詩:現存各體詩 420 首,十之八九寓有強烈的家國興亡之感,帶有(史 詩)的特色。就其全部作品考察,可發現其為(杜甫) 、 (白居易) 、 (陸游) 等人之繼承者。 (2). 散文:風格純樸,不事藻繪,簡潔明快。. 五、重要著作 1.日知錄:亭林以三十多年時間寫成的讀書札記,凡 32 卷。 命名. 取義於論語子夏之言: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內容. 涵蓋(經義) 、 (吏治) 、(財賦) 、(史地)、 (兵事) 、(藝文)。. 宗旨. 明道淑世. 特色. 每一事必詳其始末,參以佐證,而後筆之於書,故引證浩繁,而牴啎者少。 (四庫 全書總目提要). 評價. 此書內容充實謹嚴,,以考據經審著稱的經學大師(閻若璩) ,對此書推崇備至。. 2.天下郡國利病書:亭林二十七歲動筆,歷時二十多年完成,是一部資料性 的經濟地理書,凡 120 卷。 命名. 以「利病」為名,反映亭林(經世致用)的一貫旨趣。. 內容. 包括全國各地的(農田) 、 (賦役)、 (水利) 、鹽法、礦產、(交通)、 (疆域) 、(關 塞) 、 (兵防)等情況。. 目的. 亭林按照明代行政區域分類匯集資料,從明代(方志)中輯錄有關各地民生利害、 政治經濟利弊、 (軍事得失)等而成,目的在(鑒往知來)。. 參考. 二十一史、天下郡國志書、名人文集、奏章典策,並旅行近三萬里作實地調查。. 資料. 3.音學五書:亭林實地考察各地方言狀況,寫成的探討古今音韻演變的學術 著作。 4.亭林詩文集:全書共 17 卷,含亭林文集六卷、亭林餘集一卷、蔣山傭殘 稿三卷、亭林佚文輯補一卷、亭林詩集五卷、熹廟諒陰記事一卷。 3.

(4) ◆形音義辨別: 1.蓋: 音. 義. 例句. ㄍㄞˋ. 大概.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禮記禮運). 實在是. 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蘇軾留侯論). 車蓋.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掩蓋、勝過.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 (蘇 軾留侯論). 傘. 今已亭亭如蓋矣。(歸有光項脊軒志). 因為. 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發語詞.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 (蘇轍黃 州快哉亭記). ㄏㄜˊ. 通「盍」,何不 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 矣!(孟子梁惠王上) 通「盍」,何、 善哉!技蓋至此乎?(莊子庖丁解牛) 怎麼. 2.其: (1)豈。例: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2)他、他們。代詞。例: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 (3)大概、或許。例: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字辨: (1)悖,音ㄅㄟˋ,悖禮、悖亂、狂悖。 (2)勃,音ㄅㄛˊ,蓬勃、勃然色變、勃然大怒、狂勃。 (3)餑,音ㄅㄛ,餑餑(北平方言,指糕點或饅頭一類的食品)、香餑餑(比喻 受人喜愛的人或事物)。 (4)浡,音ㄅㄛˊ,水興起貌。例:浡興。 (5)渤,音ㄅㄛˊ,渤海。 4.固: (1)本來,必定。例: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2)地勢堅固。例: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賈誼過秦論) (3)豈、難道。例:副元帥固負若屬耶?(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4)堅決。例: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5)因此。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王羲之蘭亭集序) 5.伏: (1)服。例: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4.

(5) (2)趴。面向下、背朝上俯臥著。例: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方苞左忠 毅公逸事) 6.閹: (1)曲意逢迎。例: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2)宦官。例:逆閹防伺甚嚴。(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7.字辨: (1)奄,音ㄧㄢ,氣息奄奄、奄官。 音ㄧㄢˇ,奄忽、奄然而逝。 (2)閹,音ㄧㄢ,閹然、閹官、閹雞。 (3)醃,音ㄧㄢ,醃肉、醃製、醃瓜。 (4)掩,音ㄧㄢˇ,掩護、掩飾、掩耳盜鈴、瑕不掩瑜、遮遮掩掩、掩人耳目。 (5)俺,音ㄢˇ,俺家(我)、俺們。 (6)庵,音ㄢ,庵寺、小庵。 ◆本課相關文選 1.管子‧牧民(節選)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 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 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 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 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語譯】 人民有足夠的財富,才懂得禮節與榮辱;上位者服從法度,親人才會和睦;四維伸張,國君 的政令才能施行。所以要減少刑罰事件,關鍵是禁絕以文亂法;保有國家的法度,在於整飭四 維……四維不得伸張,國家就會滅亡。 國家依賴四維,一維斷絕則國家傾斜,二維斷絕則國家危險,三維斷絕則國家倒覆,四維斷 絕則國家滅亡。傾斜時尚可扶正,危險時尚可安頓,倒覆時尚可救起,一旦滅亡就無法再處置了。 何謂四維?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禮就是不逾越節度,義就是不心存僥倖而求進, 廉就是不掩蔽罪惡,恥就是不屈從邪曲。所以不逾越節度,則上位者安於其位;不心存僥倖而求 進,則人民不會行使詭詐的技倆;不掩蔽罪惡,則德行自能周全;不屈從邪曲,則邪惡的事 無從 發生。. 2.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語譯】 風雨交加寒氣多,耳聽雞兒唱著歌。既然已經見到你,怎能說我不快樂? 風聲雨聲鳴瀟瀟,耳聽雞兒喔喔叫。既然已經見了你,能說我病還不好?. 5.

(6) 風雨天色暗沉沉,耳聽雞兒叫不停。既然已經會見你,哪能說我不歡欣?. 4.顏氏家訓‧名實(節選) 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 今不脩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 士竊名。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脩身慎行, 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姦,干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 也。 【語譯】 名聲與實際的關係,就好像形體與影像的關係一樣。一個人的德行才幹周全厚實,則名聲必 然美好;一個人的容貌姿色漂亮,則影像也必然美麗。現在某些人不注重修身,卻企求美名能傳 揚於社會,就如同相貌很醜陋卻要求漂亮的影像出現在鏡子中一般。上等德行的人不在乎名聲, 中等德行的人企求樹立名聲,下等德行的人竭力沽名釣譽。不在乎名聲的人,能夠體察事物的道 理,使言行符合道德的規範,因而享有鬼神的賜福、保佑,所以他們不是刻意去求取名聲;樹立 名聲的人,努力提高品德修養,行為審慎,擔心自己的榮譽不能顯揚,所以他們對名聲不會刻意 謙讓的;竊取名聲的人,貌似忠厚而心懷大奸,求取浮華的虛名,這是不會得到好名聲的。. 【試題觀摩】 一、單選題 (12 題) (. ) 1. 下列各句出處,何者「錯誤」?. (A)「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五代史記 (B). 「行己有恥」:論語 子路篇 (C)「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孟子 盡心 上 (D)「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 鄭風 風雨。 (. ) 2. 「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句中「而」字用法與下列何者相同? (A)人「而」 不仁,如禮何 (B)吾時俯「而」不答 (C)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 (D) 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 (. ) 3. 下列「 」中的讀音,何組完全相同? (A)「悖」禮/「勃」然/巨「擘」 (B)「閹」然/「庵」居/定「讞」 (C)拓「跋」魏/打「靶」/釘「耙」 (D)「摯」友/旗「幟」/「窒」息。. (. ) 4. 下列各句中的「無恥」,何者的意義與其他三個不同? (A)人不可以「無 恥」 (B)無恥之恥,「無恥」矣 (C)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 (. ) 5. 下列各選項「 」內的字,字形使用正確的是: (A)「忝」不知恥 (B) 「悖」禮犯義 (C)姦人「搆」陷 (D)「恭」逢盛會。. (. ) 6. 三代之後,世上充斥捐棄禮義廉恥之徒,顧炎武為此慨嘆不已。但顧炎武 以為亂世之中仍有獨醒而不同流俗之人。以下選項皆為成語,何者為顧炎武 所稱許的道德操守? (A)知白守黑 (B)惡衣惡食 (C)芝蘭之室 (D)狷介 高風。. (. ) 7.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關於這一段話,下列敘述錯誤的 選項是: (A)第一、二、四個「恥」字都是名詞,指羞恥心 (B)第三個「恥」 字是動詞,指感到羞恥 (C)「無恥之恥」 ,即「恥無恥」的倒裝句。之,表 賓語提前的助詞 (D)此句語出孟子 盡心篇。. 6.

(7) (. ) 8.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閹然媚於世」與「逆閹防伺甚嚴」二「閹」字 音義皆同 (B)「一生伏案臥」與「以此伏事公卿」二「伏」字音義皆同 (C)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句中四個「恥」字,詞性皆同 (D) 「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句中「歲寒」與「風雨」皆喻亂世。. (. ) 9. 下列關於方苞、顧炎武的比較說明,何者正確? (A)前者重視 「文道合一」 , 後者留心「經世之術」 (B)前者論學以漢儒為宗,後者論學以宋儒為宗. (C). 前者為樸學導師,後者開桐城一學 (D)兩位均恥身仕於異族,皆以明朝遺 老自居,專心著述以終。 (. )10. 請依以下人物年代先後次序排列,正確的選項為何? (A)顧炎武、方苞、 劉鶚、陶淵明、韓愈、杜甫 (B)陶淵明、韓愈、杜甫、顧炎武、方苞、劉 鶚. (C)陶淵明、杜甫、韓愈、顧炎武、方苞、劉鶚 (D)陶淵明、杜甫、韓. 愈、方苞、顧炎武、劉鶚。 (. )11. 下列各文句中「為」字的用法,何者非「動詞」? (A)「為」機變之巧者, 無所用恥焉. (B)背筐,手長鑱, 「為」除不潔者. (C)或異二者之「為」 (D). 「為」掩戶,叩之寺僧。 (. )12. 齊朝士大夫謂顏之推曰: 「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 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顏氏俯而不答。顏氏俯而 不答的原因是: (A)默許 (B)惶恐 (C)沉痛 (D)欣羨。. 二、多選題 (9 題) (. ) 1. 有關廉恥一文的說明,何者正確? (A)作者顧炎武,清代樸學導師,學者 稱正學先生 (B)作者特別推崇宋、明心性之學,故「行己有恥」 、「博學於 文」可視為其學術的大綱 (C)引管子說明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 (D)引 孔、孟之語闡明恥在立身處世的重要 (E)文中推許顏之推有「小宛詩人」 深自警惕之意。 (. ) 2. 下列有關兩部五代史的敘述,何者正確? (A)薛居正奉敕撰寫五代史記; 歐陽脩則私撰舊五代史 (B)二書的體例俱是紀傳體 (C)新五代史列入正 史,舊五代史則未列入正史 (D)二書均主要記後梁、後唐、後晉、後漢、 後周五朝歷史之事 (E)廉恥所用「五代史 馮道傳論」的文字,乃出於舊五 代史。. (. ) 3. 顧炎武先生為清代樸學導師。樸學所重係指考據之學。以下關於考據之學 的敘述,請選出正確的選項: (A)漢代已有,清代最盛 (B)清代學者稱為 樸學,有惠棟、戴震兩派 (C)注重實事求是,無徵不信 (D)顧炎武 日知 錄、王念孫 讀書雜誌、俞樾 諸子平議等書皆與考據有關 (E)六祖壇經、 朱子語錄,考證經史,訂正舊文,亦為考據學名著。. (. ) 4. 廉恥一文常引古證今,再抒發作者本身的論辯,請指出以下何者出於顧炎 武自出機杼的見解?. (A)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B)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 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 (C)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 無恥也 (D)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E)異哉!此人之教子也。. 7.

(8) (. ) 5. 有關廉恥一文之句法與修辭,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廉恥「無恥之恥」 句,原句應為「恥無恥」的倒裝省略 (B)本文引顏氏家訓 齊朝士大夫教子 一事,以斥責媚外的漢人 (C)文中引文之處甚多,故論證頗為有力 (D)「國 之四維」四句,以「維」代寫綱紀,是為頂針修辭 (E)亭林因遭亡國之禍, 悼風俗之衰,故通篇文字借古諷今,措辭懇切,耐人尋味。. (. ) 6. 關於五代史之敘述,何者正確? (A)共有兩部,分為新五代史、舊五代史, 皆為二十五史之一 (B)新五代史係宋太祖時薛居正等奉敕撰,又稱五代史 記;舊五代史係宋仁宗時歐陽脩所撰. (C)兩部書均記載後梁、後唐、後晉、. 後漢、後周 五代和同時十國的史事 (D)新五代史係唐以後唯一列入正史的 私撰史書 (E)廉恥一文所引之文為新五代史。 (. ) 7. 有關廉恥一文,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A)選自日知錄,說明廉恥與國運興 衰之關係 (B)顧炎武認為,禮義廉恥,四者之中,禮尤為重要 (C)顧炎武 認為,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D)文中所謂「雞鳴不已於風雨」 ,以此比 喻君子道消,小人道長 (E)末段引顏之推之言,暗諷當時「閹然媚世」之 人含蓄深刻,令人反思。. (. ) 8. 關於廉恥一文的段落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分前後兩大部分,一、 二段抒情,三、四段議論 (B)一、二段論廉,三、四段論恥 (C)第一、二 段針對四維逐層推論,得出「恥尤為要」的小結 (D)第三、四段以顏之推 為「獨醒之人」 ,對比閹然媚世者 (E)第一段和三、四段之間有呼應和對比 的關係。. (. ) 9. 廉恥一文情真意切,結構緊密,議論緊要,堪稱警世之文中的佳作。而修 辭策略亦是文章生色的重要因素。以下所列為廉恥佳句的修辭,何者正確? (A)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回文 (B)棄禮義、捐廉恥:句中 對. (C)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引用 (D)松柏後凋於歲寒:譬喻 (E)之推不. 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世者,得無愧乎: 層遞。. 三 、 文 章 分 析 ( 占 18 分 ) 閱讀框線內的文字,說明:(一)歐陽脩如何藉管仲的言論提出自己的觀點?(二) 顧炎武「自己」所強調的觀點是什麼?(三)三人(管仲、歐陽脩、顧炎武)言論所構 成的文意脈絡,呈現何種論述層次?答案必須標明(一)(二)(三)分列書寫。(一)、 (二)、(三)合計文長限 250 字—300 字。(99 學測)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 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 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 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8.

(9)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顧炎武〈廉恥〉). 【試題觀摩解析】 一、單選題 (12 題) 1.. 解析. (A)管子 牧民。. 2.. 解析. (A)如也,若也。. 3.. 解析. (A)ㄅㄟˋ/ㄅㄛˊ/ㄅㄛˋ (B)ㄧㄢ/ㄢ/ㄧㄢˋ (C)ㄅㄚˊ/ㄅㄚˇ /ㄆㄚˊ (D)ㄓˋ。. 4.. 解析. (A)(C)(D)之「無恥」 ,謂沒有羞恥心 (B)之「無恥」謂遠離恥辱。. 5.. 解析. (A)恬 (C)構 (D)躬。. 6.. 解析. (A)雖知光明可貴,卻寧可投身黑暗之事 (B)生活貧困 (C)比喻良好的環 境 (D)耿介清高不同流俗。. 7.. 解析. (A)第四個「恥」字是「恥辱」之意。. 8.. 解析. (A)「閹然」,遮掩貌/逆「閹」 ,宦官的通稱 (B)趴/通「服」 (C)第三 個「恥」字為動詞,餘皆為名詞。. 9.. 解析. (B)前者宗宋學,後者重漢學 (C)相反 (D)方苞曾仕於清,於乾隆朝並累 官至禮部侍郎。. 10. 解析. 陶淵明(東晉)/杜甫(盛唐)/韓愈(中唐)/顧炎武(明末)/方苞 (清初)/劉鶚(晚清)。. 11. 解析. (A)從事、做 (B)偽裝 (C)行為,表現:名詞 (D)替;介詞。. 二、多選題 (9 題) 1.. 解析. (A)亭林先生 (B)反宋 明理學 (C)此乃顧炎武之語。. 2.. 解析. (A)薛居正奉敕撰舊五代史。歐陽脩私撰五代史記 (C)皆為正史 (E)新五 代史。. 3.. 解析. (E)六祖壇經為佛教 禪宗經書,朱子語錄為札記,均與考據學無關。. 4.. 解析. (A)暗引管子 牧民 (E)明引顏氏家訓。. 5.. 解析. (D)「維」引申為綱紀,非代寫。. 6.. 解析. (B)宋太祖時薛居正等奉敕撰為舊五代史;宋仁宗時歐陽脩所撰為新五代 史。. 7.. 解析. (B)恥尤為要 (D)比喻君子處亂世,不改其操守。. 8.. 解析. (A)均為議論. (B)一、二段先並提四維,終側重於恥;三、四段兼及敘事,. 並以齊士夫與顏之推對比,總結於「恥」之重要性。 9.. 解析. (A)非回文 (B)單句對 (E)映襯、婉曲。. 9.

(10)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校訓: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10) 宣中家書 各位家長、同學: 您們好!由九月一日開學至今,轉瞬間,半年的時間已過去了。上學期的考試過後, 學校已派發成績表。不論同學們這次考試的成績如何,滿意還是未如理想,我希望同學 們都能夠不驕傲、不氣餒,繼續努力學習,不斷求進,就正如學校本年的主題──「學貴 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