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自 104 年開始,學測與指考都以「101 課綱」為命題依據。學測只考高一、高二學習內容,
包括第一冊臺灣史、第二冊中國史、第三冊前半部中國現代史與後半部世界史、第四冊世界近現 代史,未列入高中課程標準之教材綱要所列概念者不在測驗範圍內,過去幾年也未發現有超出綱 要範圍內的試題,亦即市面上雖然有各種版本的教科書,但學測絕不會出現「偏版本」的狀況,
整份考卷則以單選題為主。根據大考中心的說法,社會科的考題將會著重於相關概念的融會統整
,並注重資料整理、比對、歸納與分析的能力,題型包括簡述、圖表、長文閱讀等,會盡量提供 適當的情境及答題所需的資料和圖表,而歷史科更強調基礎知識、史料分析、研究方法及歷史解 釋等面向的理解與掌握。此外,跨科整合及強調素養導向也是大考中心未來的目標。
2 近五年學測試題分析
(一)範圍題數分析
表一: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試題比例
年度 臺灣史 中國史 世界史 總題數
103 9 6 9 24 104 6 10 8 24 105 5 9 10 24 106 6 9 9 24 107 7 10 7 24 就學測來看,整份社會科試卷的總題數為 72 題,歷史科的題數占整份試卷的 1/3,即 24 題
。根據表一統計,近兩年範圍比例變化不大,其中臺灣史試題占 25%左右,算是接近教材分量 比例,這一點也反映同學可以先從臺灣史入手。近兩年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比例也相當,筆者認為 未來學測在範圍配分上應與此相去不遠。
歷 史 科
文/ 朱詩堯老師
趨 勢 預 測
歷 史 科
文/ 朱詩堯老師
108 年學測
南一大考教學誌
2
學測特輯表二:冊別題數比例
年度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總題數
103 104 6 9 4 5 24 105 5 8 4 7 24 106 6 7 7 4 24 107 7 10 4 3 24 根據統計,可發現各冊的命題比例雖有些微差距,但仍算均衡,此亦基本趨勢。106 年學測
第 35 題的概念橫跨二、三冊,表二列入第三冊。107 年學測中國史命題幾乎都集中在第二冊,
第三冊中國現代史部分完全沒有命題。另,由於104年學測以後採用101課綱,第三冊橫跨中國 史與世界史,故在冊別的分析上不列入103年學測與之比較。
(二)試題性質分析 表三:題型題數比例
年度 史料題 直述、情境題 圖表題 總題數
103 3 18 3 24 104 3 19 2 24 105 4 19 1 24 106 6 13 5 24 107 6 14 4 24 由表三統計可知,直述或情境類型的題目始終是命題的主幹,此類型試題在敘述上可長可短
。一般而言,題幹愈長的試題代表線索愈多,作答時需仔細分析每一項條件。106 年、107 年學 測圖表題比例較高,這是因為有部分試題整合地理或公民為題組。圖表題每年一定會出現,如出 現統計數據,則需具備分析與理解能力,不可忽視。
表四:領域題數比例
年度 政治 社會經濟 思想、宗教、藝術、文化 總題數
103 17 5 2 24
104 14 4 6 24
105 11 10 3 24
106 11 8 5 24
107 11 7 6 27
從領域來看,可發現政治類仍為大宗,但社會經濟的議題與吾人息息相關,相關試題在 105-107年學測比例甚高,近兩年文化、思想類試題也很活躍,值得注意。
3 近五年學測命題趨勢
從題型來看,以直述題或情境題為主的形式未來不會有什麼改變,敘述上基本不會造成閱讀 的困難。圖表題與史料題依然占有一定比例,原則上史料應該會有白話翻譯,但「文言文」資料 仍有可能出現(如106年學測第26題、107年學測第33題)。另外,再提供幾個思考方向:
(一)「近現代史」試題:
這裡所謂的「近現代史」,主要指「開港後的臺灣史」、「鴉片戰後的中國史」及「工業革 命後的世界史」。分析近年來的試題,可以發現近現代史的題目比例相當高,例如 106 年及 107 年學測,臺灣史試題多集中於開港通商後。如果同學翻閱教材,可以發現「近現代史」在臺灣史
、中國史、世界史剛好占1/2。
(二)「社會經濟史」試題:
105 年學測出現了10題,106年學測出現8題,107年學測也有7題,比例相當高。近年來
,社會經濟類的議題相當受學界重視,以臺灣本地的發展來看,民眾也普遍關心這類議題,此一 趨勢將反映在學測命題上。
(三)題組題與跨科整合:
105 年學測以降,可發現跨科整合的題組題愈來愈多,通常位於試卷的最後部分,105 年、
106年學測均有4題,都是歷史與地理的整合;107年學測則共有8個題組題,總共21小題。其 中,至少有3小題可用不同科的知識點解決,而每個題組都至少橫跨兩科。筆者於去年度的趨勢 分析中已預言未來可能會出現歷史與公社整合,甚至史、地、公三科整合的題組,107 年學測證 實了此一方向。跨科整合命題相當有創意,而且非常具有鑑別度,這樣的發展,也可能讓未來的 社會科變成真正的「單科」,甚至改變未來的教學生態與方法。
4 準備方向
一、筆者一直認為從臺灣史入手是準備歷史科的不二法門,此看法至今沒有改變。臺灣史的篇幅 有限,範圍較小,重點易抓,準備起來相對輕鬆,再者「人不親土親」,同學對臺灣史的理 解程度向來高於中國史與世界史。總之,臺灣史應該是投資報酬率相對較高的領域。
二、雖說單純記憶式的試題已愈來愈少,但歷史學習永遠離不開基礎知識,教材是一切根本,對 於課本上的歷史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發展乃至於論點,同學必須完全掌握,如此才能 從題目敘述中找尋解題線索。
三、多注意教材中每個單元的重點提要。有些同學在準備時,往往會一頭栽進課文中,塞了一堆 文字資料卻消化不良。其實,重點提要(或段落標題)已經先行提出重要概念,同學應完全 掌握。
四、歷史學習也與閱讀有關,有時敘述比較長的題目往往會困擾同學。同學在平常就必須培養良 好的閱讀能力,如果是古文,至少要能理解其大概含意,不見得一定要逐字逐句細究。其實
,長篇幅試題不見得困難,它反而能透露比較多的線索。如果覺得不太容易掌握長篇幅的敘 述,除閱讀以外,也可將歷屆試題拿出來練習,熟悉大考中心出題者的書寫風格,對提升試 題閱讀一定有所助益。
五、歷史雖說多與「過去」有關,但它也能反映「現實」。例如:(1)臺灣深受日本影響,因此 日治時期的發展成為命題重點;(2)現代人關心經濟,這幾年臺灣經濟衰退,相關試題必定 不會缺席;(3)英國脫歐後的區域整合成敗備受世人注意;(4)中國近年快速崛起,與臺灣之 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或可多著眼中共的發展史及兩岸關係史;(5)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其
南一大考教學誌
4
學測特輯舉幾個例子,當然不代表來年一定會出現這些題目,但這確實是思考「趨勢」的出發點,相 關問題可多利用網路等課外資源,亦可多與同儕及師長討論。
六、教材內常有許多各類圖表,這些圖表對解釋教材內容幫助很大,同學要學習「解讀」這些圖 表,並研讀圖表旁的說明。
七、多注意歷史、地理、公社三科課程中彼此有關連性的單元,或是任何牽涉到三科的主題或議 題,例如人口、環保、全球化、地球村、區域組織、社會運動、民主政治等等。未來,新課 綱將會非常強調素養導向,而跨科命題做為必然趨勢的前提下,正是大考中心設計素養導向 試題的試驗場。誠然,這類命題仍在草創階段,甚至大考中心也還在摸索中,但筆者相信即 使本學年高三生與新課綱無關,跨科試題在來年學測的比例也必然只升不降。
5 結語
基本上,學測的目的是要測驗學生的基本能力,舉凡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分析與解釋能力皆 包括在內,題目不是在「刁難」學生,所以同學不必過度憂心。分析近年考題,學測社會科的歷 史題目總體而言並未偏離上述的方向,即使是二、三類組同學,也一樣可以取得高分。最後,建 議同學多關心社會脈動及世界局勢,相信一定有所助益!
108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模擬試題
歷史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50 分鐘
題型題數:單選題共 40 題
作答方式:請將答案填入後面之作答欄中
◎註:1. 選擇題答錯不倒扣
2. 此份試題本為模擬學科能力測驗之測驗形式,
作答方式仍以未來實際之測驗形式為準
版權所有
教 師 用
南一大考教學誌
6
學測特輯☉ 單選題(占 100 分)
說明:第 1 至 40 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作答於「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答對得 2.5分。
B 1. 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為「征夷大將軍」,建立江戶幕府,至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頒布
「鎖國令」,僅開放中國、荷蘭商人可至長崎進行貿易。原本進出長崎的中、荷船隻絡繹 不絕,但自某時期開始,來自中國的商船愈來愈少,反而荷蘭商船能維持一定的貿易量。
上述發展的主要原因是:
(A)幕府特重蘭學,中國學術不受重視 (B)中國內部紛爭,朝廷限制民眾出洋 (C)日侵朝鮮,中國幫助朝鮮對抗日本 (D)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經濟嚴重衰退
A 2. 1920年代,孫中山評價一位剛去世的政治人物時說道:「你建立了一個新國家,你向我們 指出了共同鬥爭的道路,你將作為一個偉大的人物,永遠活在被壓迫民族的心裡。」孫中 山評價的人物是:
(A)列寧 (B)威爾遜 (C)甘地 (D)宋教仁
C 3. 南宋朱熹說:「佛老之學,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廢三綱五常,這一事已是極大罪名,其他 更不消說。」清代全祖望則指出:「兩宋諸儒,門庭徑路半出於佛老。」關於兩人的論點
,以下何者為真?
(A)兩人均不合理,因為儒學是本土的學說,而朱熹亦誤解佛老 (B)朱熹正確而全祖望有誤,因為儒家強調綱常,而佛老不重視 (C)兩人不矛盾,因為朱熹雖批判佛老,但其學術內涵受其影響 (D)朱熹錯誤而全祖望正確,因為佛老重視綱常,進而影響儒學
B 4. 某市鎮的發展沿革如下:嘉慶初年是商船聚集的港口,晚清時成為鐵道運輸的重鎮,日治 後期則集中許多來自市區、為躲避轟炸的工廠。某市鎮最有可能是:
(A)淡水河口的八里 (B)臺北盆地的新莊 (C)彰化平原的鹿港 (D)高雄地區的楠梓
A 5. 某時期,有個地方的政治家或軍事家經常被群眾「懷疑權力太大」而受罰,多人遭放逐,
當地一位學者有感而發地說:「如果你生病了,是召集群眾幫你治病呢?還是找技術精熟 的醫生?」上文的「某時期」與「地方」指的是:
(A)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城 (B)西元二世紀的羅馬城 (C)西元八世紀的拜占庭城 (D)西元十七世紀的倫敦
( 1.江戶幕府的建立相當於中國明朝末年,此時中國東南沿
海的海上貿易相當發達,許多海商與日本有密切聯繫,
但到了清初,朝廷為了打擊鄭氏政權而實行遷界令及海 禁政策,禁止民眾出洋,限制了中國與日本的貿易發展
。(A)蘭學頗受重視,但中國學術〔如儒學〕亦維持其地 位;(C)指萬曆朝鮮之役〔文祿、慶長之役〕,發生於 1590年代;(D)十八世紀以後的現象。故選(B))
( 2.(A)列寧與(B)威爾遜都於1924年去世;(C)甘地於1948年去世
;(D)宋教仁於1913年去世。且就題幹所言,只有(A)、(C)、
(D)符合條件;但列寧發動十月革命,並指揮第三國際與孫中 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共同鬥爭〕,故選(A))
( 3.理學的興起與晚唐以來知識
分子對佛、老的批判有關,
但長期以來不同思想的交互 作用,使得儒學基本上受到 佛、老影響。朱熹批評佛老
,是就教義而論,與全祖望 並無衝突,故選(C))
( 4.清代臺灣鐵路僅完成基隆至新竹段,故(C)、(D)不可能,八里位於淡水 河口,非鐵路經過之市鎮,亦不可能。新莊原為清代中葉臺北盆地的 重要港市,後因河道淤積而破落,晚清為鐵路經過的地區〔該路線後 遷至板橋〕,二戰時為躲避空襲,部分市區工廠遷移此處,故選(B))
( 5.題幹的重點是群眾得以放逐政治人物,顯示群眾掌握當地政治權力
,最有可能即是古希臘城邦雅典。當時的雅典設有「陶片流放制」
,公民大會可以投票決定放逐某人,原意是防止單一人士做出危及 雅典政治或公眾利益之事,但卻也形成某種程度的多數暴力。(B)、
(C)、(D)皆無公民直接參政,故選(A))
D 6. 一位政治人物提出解決時局困境的方案:歐洲以整體之姿邁向恢復,是美國提供援助的必 要條件,希望所有歐洲國家能夠合作,打破貿易間的障礙,縮小國與國之間的差距,開創 一個新結構。這位政治人物是:
(A)雷根 (B)歐巴馬 (C)羅斯福 (D)馬歇爾
C 7. 某報社論指出:「對臺灣人而言,白話字或許比較有親密感,但普及了白話字,將會造成 臺灣人怠忽普及國語的努力,而且吾國語中的字語,本身留駐著國體精神。」關於這篇社 論,以下正確的是:
(A)時間為1880年代,反映官府推行新式教育 (B)時間為1920年代,反映新文學作家的訴求 (C)時間為1930年代,反映總督府的官方立場 (D)時間為1950年代,反映本土方言受到打壓
D 8. 某人詩云:「亡秦者誰三戶楚,何況閩粵百萬戶。成敗利鈍非所睹,人人效死誓死拒。萬 眾一心誰敢侮,一聲拔劍起擊柱。今日之事無他語,有不從者手刃汝。堂堂藍旗立黃虎,
傾城擁觀空巷舞。黃金斗大印繫組,直將總統呼巡撫。」詩中「今日之事」指的是:
(A)施琅率軍攻臺 (B)法軍圍北臺灣 (C)日軍攻牡丹社 (D)日本接收臺灣
B 9. 《呂氏春秋》載:「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 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廷亂。」請問:文中 提到的「先王之法」應如何理解?
(A)制禮作樂 (B)宗法體系 (C)郡縣制度 (D)世官世祿
B10. 某王朝統治者解決政治問題的方法是,讓諸侯王的每個兒子都有繼承的權利,這樣諸侯王 原本的領地就會如肢解般地被迫分家;另一方面,要求他們拿出黃金贊助祭祖儀式,如發 現他們有抗命跡象,就藉口黃金成色不純而取消爵位。後來他的方法證明非常有效。這位 統治者應該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宋太祖 (D)明惠帝
A11. 一位十九世紀的社會運動者向群眾高呼:我們要反壓迫、反剝削,我們工人們有著共同的 利益與敵人,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我們必須聯合起來,一起對抗壓榨我們的人。請問:此 人最有可能為哪一組織宣傳?
(A)第一國際 (B)英國工黨 (C)共產國際
( 6.資料指出美國將援助歐洲,而歐洲若能整合,將集體受惠,由
「打破貿易間的障礙」、「縮小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可判斷此 為經濟層面的援助,最有可能是二戰後馬歇爾提出的「歐洲復 興計畫」,目的是幫助歐洲國家重建,避免被共產勢力影響,
故選(D))
( 8.詩文前段描述號召民眾對抗入侵,後段出現「藍旗
」、「黃虎」、「總統」等關鍵詞,推論最有可能 是臺灣民主國,故選(D))
( 9.資料論述西周封建制度下天子至大夫的關係,並採
行嫡長子繼承制,否則將導致爭亂。(A)、(D)雖也 是封建下的制度,但宗法體系最能解釋嫡長子繼承 的概念,故選(B))
(11.十九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主張各國無產階級在追求解放的同時,
還要相互支援,共同合作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第一國際〔國際 工人協會〕於 1864 年由馬克思創辦,與題幹敘述概念符合。
(B)英國工黨成立於 1900 年,主張透過社會立法達成改革目標
;(C)即「第三國際」,也有世界革命的理念,但成立於 1919
(10.此王朝的政治問題是諸侯王勢力過大,顯示該王朝曾實行分 封,則可排除(A)、(C)。明惠帝對付諸侯王的方式是直接削 藩,而漢武帝使用「推恩」,即藉諸侯王諸子皆有繼承權而 削弱其勢力,故選(B))
( 7.由資料可知當時臺灣文壇受白話文影響,但社
論認為白話文有礙於「國語」的推行,推行「
國語」的應為官方,且不同於白話文,故指「
日語」。(A)清治時期無類似爭議;(B)當時本 地新文學作家不會為推行日語而批判白話文;
(D)此時白話文與國語並無衝突,故選(C))
南一大考教學誌
8
學測特輯D12. 某生研究佛教在中國發展的歷史,發現以下三種說法。
甲:戰國燕昭王在位時,沐胥國(印度)有精通佛法的高人,歷經五年而至燕國都城。
乙:《列子》記載,孔子曾聞西方有聖人出,唐代高僧道宣謂「孔子深知佛乃大聖」。
丙:楚王劉英「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漢明帝稱其「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
」。
關於這三種說法,以下何者正確?
(A)三種說法可論證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盛況 (B)三種說法都與史實出入甚大,均難以採信 (C)「乙」出自古代典籍,相較下有可靠依據 (D)「丙」最接近史實,其他二者可信度不高
C13. 十九世紀的英國畫家萊頓(Edmund Leighton)擅長以歷史為素材,右圖 這幅作品描繪古代某種儀式,關於該儀式的意義及起源,以下論述何者 為真?
(A)此儀式與基督教的創立有關,後演變為教會的聖禮 (B)此儀式源於古羅馬,反映共和時代重視法律的精神 (C)此儀式源於中世紀日耳曼人,顯示主從關係的建立 (D)此儀式流行於文藝復興時期,反映以人為本的信念
A14. 儘管全球化是當代才出現的概念,但有人認為第一階段的全球化早自地
理大發現已經展開,它強化了各洲之間的經貿聯繫,而現代意義的全球化始於二十世紀,
資本與投資的流動更加頻繁。請問:比較「第一階段」的全球化與「現代意義」的全球化
,以下何者正確?
(A)前者著重商品交換,後者著重國際分工 (B)前者著重國際分工,後者著重商品交換 (C)二者都以商品交換為主
(D)二者都以國際分工為主
D15. 1566年8月,歐洲尼德蘭地區(今荷蘭、比利時一帶)的部分城市發生暴動,許多手持鐵 鎚、木棒的民眾闖入當地教堂,他們搗毀聖物、聖像,至少 5000 所的教堂被破壞,民眾 甚至打開監獄,釋放被哈布斯堡王室囚禁的宗教犯。關於這場暴動的論述,選項中何者正 確?
(A)這次暴動是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 (B)這次暴動象徵異教徒對基督教的宣戰
(C)這次暴動受到東羅馬帝國破壞聖像運動影響 (D)這次暴動不但是對抗舊教,也是為爭取獨立
B16. 族譜是家族裡用以記載世系關係與重要大事的書,最早多為官修,唐代以後私修漸興,對 於成員的紀錄愈來愈詳細,有些甚至規定三十年一修,「以免久遠難稽」。分析以下臺灣 民間的祭祀對象,何者可藉「族譜」區分二者的差異?
(A)地基祖與有應公 (B)唐山祖與開臺祖 (C)媽祖與五府千歲 (D)保生大帝與三山國王
(12.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點大約在兩漢之際,三則 資料中,只有「丙」最接近史實。「甲」出自 東晉的記載,「乙」出自《列子》〔應為晉人 偽作〕,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說法都只是傳說
,並不可信,故選(D))
(13.畫作主題為冊封騎士的儀式,領主將劍平放於騎士的右肩上,是儀式 過程中的重要動作,冊封者即為受封者的領主。騎士為中世紀歐洲封 建制度下的貴族階級 ,故選(C))
(14.地理大發現後,全球各洲形成大型的商品交換 網絡,例如非洲的奴隸輸入美洲,交換白銀,
歐人用白銀購買亞洲的商品如絲綢、瓷器、香 料等。當代全球化中,雖然商品交換仍然重要
,但大型企業更利用國際分工來降低成本,創 造更大的利潤,故選(A))
(15.(A)三十年戰爭爆發於 1618 年,導火線是波 希米亞新教徒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衝突;(B)應 為基督教內部的衝突;(C)發生於八至九世紀
;(D)尼德蘭地區以新教為主,當地不滿西 班牙的宗教迫害與殘暴統治而爭取獨立,以 暴動的方式破壞天主教會。故選(D))
(16.列入族譜的條件是血緣關係。(A)地基 祖是土地、房舍的守護靈,有應公是無名孤魂
,二者與血緣無關;(B)唐山祖是第一代同姓移 民為求團結而設立,成員不一定有血緣關係;
開臺祖是來臺第一代移民的後裔設立,成員有 血緣關係。二者可以譜系區分;(C)皆是跨族群 的信仰,與族譜無關;(D)分別是泉州人、客家 人的鄉土神,今日已為跨族群信仰,無須譜系 界定。故選(B))
A17. 右表是西漢與唐代的人口分布:甲~丁分別是四個 主要的地區。請問:甲、乙指的是哪裡?
(A)甲是黃河中下游,乙是江淮地區 (B)甲是江淮地區,乙是黃河中下游 (C)甲是兩廣與福建,乙是江淮地區 (D)甲是黃河中下游,乙是西南地區
D18. 梁啟超曾表示:歐洲之所以有今日,乃是因為古學復興,擺脫教會之禁臠,一洗思想界之 奴性,其進步可謂勢不可擋。根據梁氏的說法,以下歷史人物中,何人是歐洲進步的關鍵?
(A)牛頓 (B)伏爾泰 (C)馬丁路德 (D)佩脫拉克
B19. 哈里發是伊斯蘭世界的政教領袖,當今伊斯蘭國統治者巴格達迪即自封哈里發,但未受到 廣泛穆斯林的承認。從歷史發展來看,哈里發頭銜自十六世紀以來已鮮少使用,至二十世 紀甚至遭廢除。哈里發制度漸衰的主要原因是:
(A)歐人壓制伊斯蘭的擴張 (B)哈里發被其他頭銜取代 (C)伊斯蘭教派系林立複雜 (D)哈里發制度與教義不合
B20. 根據研究,十七至十八世紀時,臺灣原住民曾出現一個跨部落聯盟
,有人認為已接近「政權」的形式。荷治時期,該「政權」維持半 獨立,鄭氏時期遭到軍隊攻打,清治時期則因反抗勞役過多而被官 府鎮壓,該「政權」旋即瓦解。請問:該「政權」位於右圖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D21. 某著作記載了一則故事:施先生與他太太沒有子女,兩人只是專門生產絲綢的小戶,但他 們繅出來的絲細圓勻緊,品質精良,拿到市場賣,總是比別家賺得更多銀子。後來生意愈 來愈好,於是買下鄰近的大房,增購三、四十張織機,夫妻忙不過來,就雇了幾十個工人
,加上省吃儉用,僅十年功夫,竟成了坐擁千金的大戶。這個故事最可能出現於哪部著作
?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A)出自馬可波羅的遊記,故事發生在大都 (B)出自施耐庵的《水滸傳》,故事發生在汴京 (C)出自王實甫的《西廂記》,故事發生在揚州 (D)出自馮夢龍的《醒世恆言》,故事發生在蘇州
(17.甲區在西漢時人口占絕對多數,唐代依然冠於各區,由於早期經濟重心在華北,可判斷 甲區應該是黃河中下游。但分析數據可發現,甲區的人口呈現減少,而乙、丙、丁人口 上升,反映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其中乙區人口數高於丙、丁,判斷應為相對發展程度 較高的江淮地區。丙是西南,丁是兩廣與福建,故選(A))
(18.由「古學復興」可聯想文藝復興。「古學」指古典思想,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核心,此時 期學者以人文主義出發,超越神學的束縛,開啟歐洲「現代」的意義。佩脫拉克被譽為
「人文主義之父」,影響文藝復興,故選(D))
(20.臺灣歷史上只有位於中部〔乙區〕的「大肚王國」符合條件。大 肚王國為鬆散的部落聯盟,但盟主有一定的統治力與範圍,包括 仲裁、庇護等。荷治時期,東印度公司曾攻打大肚王國,但最終 只取得通過土地的權利。清代雍正時的大甲西社事件後,大肚王 國在強力鎮壓下瓦解,故選(B))
(21.故事重點包括「絲綢生產」、「銀子」的使 用、「雇用幾十個工人」,反映專業生產及 白銀經濟,符合明代後期以來江南專業市鎮 的特色。(A)、(C)創作背景為元代,大都〔
北京〕非生產絲綢的市鎮,揚州雖位於江南
,但當時專業市鎮尚未形成;(B)內容背景 為宋代,且汴京〔開封〕非生產絲綢的市鎮
。故選(D))
(19.1517 年,鄂圖曼帝國征服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取得哈里發頭銜
,但鄂圖曼蘇丹鮮少使用。「蘇丹」原指總督,十一世紀時,塞 爾柱人以此頭銜控制阿拔斯政權,哈里發成為傀儡。土耳其共和 國建立後,完全廢除哈里發制度〔1924〕,故選(B))
甲 乙 丙 丁 西漢 38,256 7,871 4,364 698 唐代 28,898 12,137 8,081 2,484 單位:千人
南一大考教學誌
10
學測特輯B22. 有一位皇帝想要查核江南的鹽務,於是命令軍機大臣將諭旨寫下後加以密封,函上註明必 須由浙江省地方長官李衛親自開封。接著諭旨轉給兵部的捷報處,以最快速度寄至浙江省
。關於上述情景,以下正確的是:
(A)背景是明朝,顯示君主對大臣的不信任 (B)背景是清朝,顯示君主加強地方的控制 (C)背景是明朝,地方長官指的是巡撫 (D)背景是清朝,地方長官指的是刺史
C23. 一名旅人搭乘漢莎航空(Lufthansa)的班機,空服員向他解釋,Luft是天空的意思,hansa 則取自漢撒聯盟,那是十三至十六世紀時強盛的城市商業聯盟,漢莎航空就是飛翔在天際 的漢撒聯盟。根據歷史因素,試判斷漢莎航空的總部最有可能設在哪一城市?
(A)法國的馬賽 (B)義大利的威尼斯 (C)德國的科隆 (D)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24-25為題組
當前史地教育非常重視實地踏查,它不但改變傳統只是坐在教室內的學習,而且可以使人們更加 了解自己的土地。一位曾經來臺實地踏查的歷史人物表示,踏查有三大原則。
第一:即使生病或有其他事故,當天踏查的事實也必須當天整理完畢。
第二:為達到科學查察的目的,其要訣在於「注意周到」。日後撰文時,如果還有細微不明之處 或疑點,就是當初犯了注意不周的缺失。
第三:以周到的注意查察結果,必須以同樣周到的筆法來記錄。
請問:
C24. 這位歷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清初來臺遊歷的文人墨客 (B)晚清負責開山撫番的官員 (C)日治初總督府的聘雇學者 (D)戰後來臺接收的行政長官
D25. 老師安排一次實地踏查,行程主題包括洋行、長老教會、西醫館,並希望這些主題別太分 散,以避免過度奔波,最佳建議地點是:
(A)萬華 (B)大溪 (C)鹿港 (D)安平 26-27為題組
2018 年,政府為規畫換發身分證而舉辦設計競賽,根據得獎作品,未來新版身分證可能不會出 現「出生地」欄位。早期,身分證上有「籍貫」欄位,後來有省議員建議中央明令規定「出生地 即籍貫地」,如此可「淡化地域觀念,促進內部和諧」,兩年後正式推行,從此身分證以「出生 地」取代「籍貫」。請問:
A26. 此一變革與歷史上的哪一政策類似?
(A)東晉的土斷制度 (B)唐代的租庸調法 (C)明代的一條鞭法 (D)清代的改土歸流
(22.由「軍機大臣」可知時代為清朝,則地方長官的名 稱應為總督或巡撫。此制度是「廷寄」,皇帝可藉 此透過親信直接控制地方,故選(B))
(23.中古後期商業復甦,城市興起,十二、十三世紀時,
為提升競爭力,西歐部分城市出現聯盟關係,其中漢 撒聯盟由歐洲中北部地區城市所組成。(A)(B)(D)都位 於地中海沿岸,只有(C)位於此地區,故選(C))
(24.「三原則」符合科學研究的精神,特別是第二點提到「科學 查察」,則最有可能是日治時期總督府為調查臺灣而聘任的 研究者,這位歷史人物是伊能嘉矩,故選(C))
(25.長老教會、西醫館都與傳教事業有關,洋行是外 人設置、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商行,綜上都與開港 通商有關。安平是開港通商後的四個主要口岸之 一〔其他是打狗、滬尾、雞籠〕,外人可設置洋 行及傳教,故選(D))
(26.(A)永嘉之亂後,北方移民南渡,這些人維持原本籍貫
,並未有當地戶籍。四世紀末,東晉首次規定北方移 民以所居地為戶籍,是為土斷。制度面與題幹的政策 不完全相同,但精神與方式相近;(B)唐代賦役制度;
(C)明代的賦役制度;(D)雍正時實施於西南地區,以中 央派任的地方官取代土司。故選(A))
C27. 關於此變革的時間點,最有可能是何時?
(A)「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時期 (B)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初期 (C)當局推動中央民代全面改選 (D)馬英九總統推動「ECFA」
28-30為題組
1950年代,北緯38度線為韓戰協定簽署的地點,從此出現朝鮮與韓國兩個對立的政權。2017年 9 月美國總統川普在聯合國大會指責北韓金正恩發展核武,並警告將徹底摧毀北韓,但情勢峰迴 路轉,北韓近年對國際社會釋出放棄核武與終結韓戰的善意,並前後與南韓、美國的領導人於板 門店、新加坡舉辦了文金會、川金會,而北韓民眾或許對於自己的國家發生了什麼事不完全知情
,尤其北韓人民從小就被灌輸美國帝國主義的負面形象,如今「川金會」勢必招來不同的看法。
請問:
B28. 北緯 38 度線為韓戰協定簽署的地點,根據內容,「敵對雙方的武裝部隊在停戰協定簽訂 的 12 小時內,停止敵對行為,72 小時內撤出非軍事區」,半島上從此出現朝鮮與韓國兩 個對立的政權。最終簽署該協定共三方代表,請問以下哪兩方參與其中?
(A)中國代表、韓國代表 (B)中國代表、聯合國代表 (C)韓國代表、美國代表 (D)蘇聯代表、聯合國代表
B29. 中國歷史上,最早於哪一時期將「甲」處納入版圖,並設置地方行政官署?
(A)秦代 (B)西漢 (C)北魏 (D)唐代
D30. 根據記載,戰國七雄中,某國曾攻打今半島北方,取國土西境之地約兩千餘 里,並建立政權。「某國」應該是:
(A)趙國 (B)齊國 (C)秦國 (D)燕國 31-32為題組
某時期,中國某政府單位向各國照會:「希即行知貴國各路水 師及各船隻。嗣後遇有前項黃龍旗幟右圖,即係中國官船,應 照外國之例,不准擅動。儻有移動,即照犯禁辦理。」請問:
B31. 上述照會的背景是:
(A)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B)清廷推行自強運動 (C)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D)袁世凱預備稱帝
(27.「省議員」為關鍵詞,可知當時設有臺灣省議會。(A)日治時期 不可能有省議會;(B)該政策具有本土化的用意,不可能實行於此 時;(C)國會改革於1990年啟動,符合題幹的時代背景;(D)1998 年,政府實行「精省」,民選的省議會被裁撤,故馬英九總統任 內〔2008-2016〕不可能有省議會。故選(C))
(28.由年代、協定內容判斷與韓戰有關,協定為《朝鮮停戰協定》〔1953
〕。韓戰肇始於北朝鮮入侵南韓,接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織 聯合國部隊反擊,之後中國以人民志願軍名義參戰。戰爭過程中,蘇 聯僅派極少量的兵力協助北韓,戰後停戰協定並未出席。題幹已明示 簽署者有三方,則最有可能是北韓、中國及聯合國軍代表〔韓國併入 聯合國軍〕。如果選(A),則忽略了聯合國代表;選(C),則忽略了中 國代表。故選(B))
(29.漢武帝時,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郡縣,是中國歷史 上最早將此地區納入版圖的時期,故選(B))
(30.分析地緣關係,以齊國、燕國最接近朝鮮半島,其中 燕國在陸地上與之相鄰,而齊國則隔海與之相對,較 不可能併吞「其國土西境之地」,故燕國最有可能。
「政權」指的是中國典籍記載的箕子朝鮮,故選(D))
(31.黃龍旗是清朝的旗幟。中國原 無國旗的概念,然晚清中國進 入國際社會,與各國日益交流
,特別是根據海上國際慣例,
商船需懸掛國旗。為此,清廷
以黃龍軍旗為船旗,削去一角成三角旗〔避免僭越〕。(A)此時清廷初 接觸國際社會,尚無制訂旗幟的觀念;(C)、(D)民國及洪憲帝制皆不用 黃龍旗。故選(B))
南一大考教學誌
12
學測特輯33-35為題組
下圖是當代某國際組織所有正式成員國(甲~癸)的分布範圍。請問:
C33. 關於該國際組織的成立背景,以下何者正確?
(A)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各國加強經濟交流互惠 (B)以阿爆發嚴重衝突,各國合作減少石油產量 (C)冷戰對抗方興未艾,各國增進彼此政治聯繫 (D)美國領導圍堵政策,各國建立集體防衛機制
A34. 老師在課堂上將甲國與己國列為 A 組,戊國與癸國列為 B 組,並將兩組比較。老師分組 的依據是:
(A)獨立方式的不同 (B)獨立前殖民母國的不同 (C)主流宗教的不同 (D)君主制與共和制的不同
C35. 1990年代後期,該組織為提升經貿競爭力,開始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對話,最初特別針對三 個地區啟動自由貿易談判,稱之為「十加三」,被視為該組織擴編的起步。「三個地區」
指的是:
(A)臺灣、香港、澳門 (B)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 (C)日本、中國、韓國 (D)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 36-37為題組
2018 年世界盃足球賽在俄羅斯舉行,透過轉播,除了見證精彩的球技外,也 能欣賞各國隊伍的特色隊徽,右圖即為一例。十一世紀,法蘭西的諾曼第人跨 海來到某地方,帶來該族的雙獅徽章,從此統治當地。為了區別,他們在徽章 上多加了一隻獅子,做為該地方的標誌。時至今日,當地的足球代表隊仍經常 被球迷暱稱為「三獅軍團」。試回答以下兩題:
(34.甲國〔緬甸〕於 1948 年獨立,過程未與英國發生戰爭;己國〔菲律 賓〕於 1946 年獨立,過程中得美國協助。戊國〔越南〕、癸國〔印 尼〕爭取獨立時分別與殖民母國法國、荷蘭發生戰爭。(B)四國的原 殖民母國皆不相同;(C)緬甸為佛教,菲律賓為天主教、伊斯蘭教,
越南以佛教為主,近代因法國影響而有不少天主教徒,印尼為伊斯蘭 教;(D)四國皆共和制。故選(A))
(35.這是指「東協十加三」,最早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提出,
之後東協成員國數次與中、日、韓舉行峰會,期待將東亞與東 南亞整合,達成自由貿易的互惠目標。當前,東協更進一步將 範圍擴至16個國家,包括紐西蘭、澳洲、印度等,進一步提升 競爭力。題幹問的是東協最初啟動談判的對象,故選(C))
(33.甲~癸依序是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
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及 印尼,這些國家是東南亞國協〔ASEAN,簡 稱東協〕的正式成員國。東南亞國協成立於 1967 年,最初宗旨為在冷戰下維持中立與政 治合作,保障區域秩序。冷戰結束後,著重 於經濟合作與互惠。(A)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於 1997 年,此事件發生於東協成立後;(B)應 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由西亞國 家主導;(D)指美國主導的東南亞公約組織〔
1954-1977〕,但東南亞國家中僅泰國、菲律 賓加入。故選(C))
D36. 6月18日,小組賽首輪,一場精彩對決上演,媒體稱之為「迦太基雄鷹」挑戰「三獅軍團
」,對戰的兩支代表隊是:
(A)摩洛哥、英格蘭 (B)突尼西亞、冰島 (C)埃及、葡萄牙 (D)突尼西亞、英格蘭
B37. 為了本屆賽事,俄羅斯準備 12 座場館,其中一座位於葉卡捷琳堡,該城市的名稱來自一 位早期東正教聖徒,同時紀念彼得大帝的第二任妻子葉卡捷琳娜。彼得過世後,她繼任為 沙皇,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位女性統治者,但對政務較不熱衷,中文根據英文將她譯為 凱薩琳一世。請問:在他們兩人的時代,俄羅斯呈現怎樣的發展?
(A)統治者善用開明專制,收攬人心 (B)擴大在東北歐的勢力,邁向強權 (C)因拿破崙的擴張,國勢一度衰落 (D)內部改革失敗,導致國家的分裂 38-40為題組
由中國主導的國際經濟合作高峰論壇提出,「一帶一路
」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如右圖),作為其對外經貿政策的整體脈絡方針。
目的為努力實現沿線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同時使投 資貿易的效率更有效的提升,建立自由貿易區域網。亦 可見中國近年的對外發展布局及區域局勢動向。
然而中國擔保的「一帶一路」項目貸款,使許多沿線貧 窮開發中國家,大肆舉債,金額龐大的貸款更成為官商
貪腐的溫床,興建的大型建設,成了使用效益很低的蚊子館,當日後無法償還債務給中國又是另 一波問題。請問:
D38. 根據資料,以下民族或政權中,何者興起於古代「絲綢之路」上?
(A)契丹 (B)南詔 (C)女真 (D)大月氏 B39. 召開此高峰論壇的背景是:
(A)中國啟動改革開放,打造沿海經濟特區 (B)面對後冷戰局勢,中國強化政經影響力 (C)中國聯合第三世界,參加「亞非會議」
(D)中國與蘇聯出現路線之爭,欲聯美制蘇
A40. 某國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剛好接近該國與鄰國的領土爭議地區,而中國與該鄰國所 建構的「經濟走廊」,將嚴重影響某國在此領土爭議地區的利益,因此不但拒絕參加高峰 論壇,還提出「香料之路」、「季風計畫」,意圖藉由類似的歷史連結強化與相關國家的 經貿合作。「某國」應該是
(36.題幹指的是十一世紀時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跨海遠征英國〔征服 者威廉〕一事,使法、英兩國出現領地與王位的紛爭,成為百年 戰爭的遠因。迦太基為西元前八世紀起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城 邦,西元前三至前二世紀與羅馬爭奪地中海霸權〔布匿克戰爭〕
,戰敗後滅亡。今突尼西亞即古迦太基之所在,故選(D))
(38.契丹、女真〔約九至十二世紀〕都興起中國東 北;南詔興起於中國西南,大約雲南、貴州一 帶〔約八世紀〕;大月氏興起於中亞草原〔約 西元前一世紀〕,為絲路必經之路,故選(D)
(39.「一帶一路」是中國於 2013 年倡議的跨國經濟合 作計畫。(A)1980 年代;(C)1955 年,中國是應邀 參加,非聯合第三世界一起參加;(D)1960至1970 年代,故選(B))
(37.從題幹指出的不熱衷政務,足以判斷凱薩琳一世
〔1725-1727 在位〕非凱薩琳大帝。彼得大帝〔
1682-1725 在位〕與凱薩琳一世皆為傳統的專制
君主,時代上也遠早於拿破崙時期,故(A)、(C) 錯誤;彼得大帝推動西化改革,在大北方戰爭中 擊敗瑞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使俄國邁向強 權,故(D)錯誤。故選(B))
(40.印尼位於海上絲綢之路,可排除。伊朗、阿富汗〔內 陸國〕雖位於絲綢之路,但根據歷史連結,「某國」
南一大考教學誌
14
14
學測特輯答 案
☉ 單選題
1. B 2. A 3. C 4. B 5. A 6. D 7. C 8. D 9. B 10. B 11. A 12. D 13. C 14. A 15. D 16. B 17. A 18. D 19. B 20. B 21. D 22. B 23. C 24. C 25. D 26. A 27. C 28. B 29. B 30. D 31. B 32. C 33. C 34. A 35. C 36. D 37. B 38. D 39. B 40. A
解 析
☉ 單選題 1. 答案 B
概念中心 十七世紀東亞海權的發展
解析 江戶幕府的建立相當於中國明朝末年,此時 中國東南沿海的海上貿易相當發達,許多海商與日 本有密切聯繫,但到了清初,朝廷為了打擊鄭氏政 權而實行遷界令及海禁政策,禁止民眾出洋,限制 了中國與日本的貿易發展。(A)蘭學頗受重視,但中 國學術(如儒學)亦維持其地位;(C)指萬曆朝鮮之 役(文祿、慶長之役),發生於 1590 年代;(D)十 八世紀以後的現象。故選(B)。
2. 答案 A
概念中心 俄國的十月革命;孫中山的聯俄容共
解析 (A)列寧與(B)威爾遜都於 1924 年去世;(C)甘
地於1948年去世;(D)宋教仁於1913年去世。且就 題幹所言,只有(A)、(C)、(D)符合條件;但列寧發
3. 答案 C
概念中心 宋明理學的發展
解析 理學的興起與晚唐以來知識分子對佛、老的 批判有關,但長期以來不同思想的交互作用,使得 儒學基本上受到佛、老影響。朱熹批評佛老,是就 教義而論,與全祖望並無衝突,故選(C)。
4. 答案 B
概念中心 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
解析 清代臺灣鐵路僅完成基隆至新竹段,故(C)、
(D)不可能,八里位於淡水河口,非鐵路經過之市鎮
,亦不可能。新莊原為清代中葉臺北盆地的重要港 市,後因河道淤積而破落,晚清為鐵路經過的地區
(該路線後遷至板橋),二戰時為躲避空襲,部分 市區工廠遷移此處,故選(B)。
5. 答案 A
概念中心 古希臘雅典政治的發展
學 科 能 力 測 驗 模 擬 試 題 歷史科
南一大考教學誌
16
學測特輯雅典。當時的雅典設有「陶片流放制」,公民大會 可以投票決定放逐某人,原意是防止單一人士做出 危及雅典政治或公眾利益之事,但卻也形成某種程 度的多數暴力。(B)、(C)、(D)皆無公民直接參政,
故選(A)。
6. 答案 D
概念中心 冷戰格局的形成
解析 資料指出美國將援助歐洲,而歐洲若能整合
,將集體受惠,由「打破貿易間的障礙」、「縮小 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可判斷此為經濟層面的援助,
最有可能是二戰後馬歇爾提出的「歐洲復興計畫」
,目的是幫助歐洲國家重建,避免被共產勢力影響
,故選(D)。
7. 答案 C
概念中心 日治時期的統治策略
解析 由資料可知當時臺灣文壇受白話文影響,但 社論認為白話文有礙於「國語」的推行,推行「國 語」的應為官方,且不同於白話文,故指「日語」
。(A)清治時期無類似爭議;(B)當時本地新文學作 家不會為推行日語而批判白話文;(D)此時白話文與 國語並無衝突,故選(C)。
8. 答案 D
概念中心 乙未抗日的過程
解析 詩文前段描述號召民眾對抗入侵,後段出現
「藍旗」、「黃虎」、「總統」等關鍵詞,推論最 有可能是臺灣民主國,故選(D)。
9. 答案 B
概念中心 西周的封建制度
解析 資料論述西周封建制度下天子至大夫的關係
,並採行嫡長子繼承制,否則將導致爭亂。(A)、
(D)雖也是封建下的制度,但宗法體系最能解釋嫡長 子繼承的概念,故選(B)。
10. 答案 B
概念中心 西漢初年的政治發展
解析 此王朝的政治問題是諸侯王勢力過大,顯示 該王朝曾實行分封,則可排除(A)、(C)。明惠帝對 付諸侯王的方式是直接削藩,而漢武帝使用「推恩
」,即藉諸侯王諸子皆有繼承權而削弱其勢力,故 選(B)。
11. 答案 A
概念中心 近代社會主義的發展
解析 十九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主張各國無產階級在 追求解放的同時,還要相互支援,共同合作推翻資 本主義社會。第一國際(國際工人協會)於1864年 由馬克思創辦,與題幹敘述概念符合。(B)英國工黨 成立於1900年,主張透過社會立法達成改革目標;
(C)即「第三國際」,也有世界革命的理念,但成立 於 1919 年;(D)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治團體,無此 理念。故選(A)。
12. 答案 D
概念中心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解析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點大約在兩漢之際,三 則資料中,只有「丙」最接近史實。「甲」出自東 晉的記載,「乙」出自《列子》(應為晉人偽作)
,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說法都只是傳說,並不可信
,故選(D)。
13. 答案 C
概念中心 中古歐洲的封建制度
解析 畫作主題為冊封騎士的儀式,領主將劍平放 於騎士的右肩上,是儀式過程中的重要動作,冊封 者即為受封者的領主。騎士為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 下的貴族階級,故選(C)。
14. 答案 A
概念中心 地理大發現的影響;全球化的發展
解析 地理大發現後,全球各洲形成大型的商品交 換網絡,例如非洲的奴隸輸入美洲,交換白銀,歐 人用白銀購買亞洲的商品如絲綢、瓷器、香料等。
當代全球化中,雖然商品交換仍然重要,但大型企 業更利用國際分工來降低成本,創造更大的利潤,
故選(A)。
15. 答案 D
概念中心 宗教改革的發展
解析 (A)三十年戰爭爆發於 1618 年,導火線是波
希米亞新教徒與神聖羅馬帝國的衝突;(B)應為基督 教內部的衝突;(C)發生於八至九世紀;(D)尼德蘭 地區以新教為主,當地不滿西班牙的宗教迫害與殘 暴統治而爭取獨立,以暴動的方式破壞天主教會。
故選(D)。
16. 答案 B
概念中心 臺灣的民間信仰
解析 列入族譜的條件是血緣關係。(A)地基祖是土 地、房舍的守護靈,有應公是無名孤魂,二者與血
緣無關;(B)唐山祖是第一代同姓移民為求團結而設 立,成員不一定有血緣關係;開臺祖是來臺第一代 移民的後裔設立,成員有血緣關係。二者可以譜系 區分;(C)皆是跨族群的信仰,與族譜無關;(D)分 別是泉州人、客家人的鄉土神,今日已為跨族群信 仰,無須譜系界定。故選(B)。
17. 答案 A
概念中心 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 甲區在西漢時人口占絕對多數,唐代依然冠 於各區,由於早期經濟重心在華北,可判斷甲區應 該是黃河中下游。但分析數據可發現,甲區的人口 呈現減少,而乙、丙、丁人口上升,反映經濟重心 南移的趨勢,其中乙區人口數高於丙、丁,判斷應 為相對發展程度較高的江淮地區。丙是西南,丁是 兩廣與福建,故選(A)。
18. 答案 D
概念中心 文藝復興的發展
解析 由「古學復興」可聯想文藝復興。「古學」
指古典思想,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核心,此時期學者 以人文主義出發,超越神學的束縛,開啟歐洲「現 代」的意義。佩脫拉克被譽為「人文主義之父」,
影響文藝復興,故選(D)。
19. 答案 B
概念中心 伊斯蘭勢力的發展
解析 1517 年,鄂圖曼帝國征服埃及馬木留克王朝
,取得哈里發頭銜,但鄂圖曼蘇丹鮮少使用。「蘇 丹」原指總督,十一世紀時,塞爾柱人以此頭銜控 制阿拔斯政權,哈里發成為傀儡。土耳其共和國建 立後,完全廢除哈里發制度(1924),故選(B)。
20. 答案 B
概念中心 臺灣原住民族的發展
解析 臺灣歷史上只有位於中部(乙區)的「大肚 王國」符合條件。大肚王國為鬆散的部落聯盟,但 盟主有一定的統治力與範圍,包括仲裁、庇護等。
荷治時期,東印度公司曾攻打大肚王國,但最終只 取得通過土地的權利。清代雍正時的大甲西社事件 後,大肚王國在強力鎮壓下瓦解,故選(B)。
21. 答案 D
概念中心 明代專業市鎮的發展
濟,符合明代後期以來江南專業市鎮的特色。(A)、
(C)創作背景為元代,大都(北京)非生產絲綢的市 鎮,揚州雖位於江南,但當時專業市鎮尚未形成;
(B)內容背景為宋代,且汴京(開封)非生產絲綢的 市鎮。故選(D)。
22. 答案 B
概念中心 清代的政治制度
解析 由「軍機大臣」可知時代為清朝,則地方長 官的名稱應為總督或巡撫。此制度是「廷寄」,皇 帝可藉此透過親信直接控制地方,故選(B)。
23. 答案 C
概念中心 中古歐洲的商業復甦與城市興起
解析 中古後期商業復甦,城市興起,十二、十三 世紀時,為提升競爭力,西歐部分城市出現聯盟關 係,其中漢撒聯盟由歐洲中北部地區城市所組成。
(A)(B)(D)都位於地中海沿岸,只有(C)位於此地區,
故選(C)。
24. 答案 C
概念中心 日治初期的調查事業
解析 「三原則」符合科學研究的精神,特別是第 二點提到「科學查察」,則最有可能是日治時期總 督府為調查臺灣而聘任的研究者,這位歷史人物是 伊能嘉矩,故選(C)。
25. 答案 D
概念中心 臺灣開港通商後的發展
解析 長老教會、西醫館都與傳教事業有關,洋行 是外人設置、負責進出口業務的商行,綜上都與開 港通商有關。安平是開港通商後的四個主要口岸之 一(其他是打狗、滬尾、雞籠),外人可設置洋行 及傳教,故選(D)。
26. 答案 A
概念中心 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發展
解析 (A)永嘉之亂後,北方移民南渡,這些人維持
原本籍貫,並未有當地戶籍。四世紀末,東晉首次 規定北方移民以所居地為戶籍,是為土斷。制度面 與題幹的政策不完全相同,但精神與方式相近;(B) 唐代賦役制度;(C)明代的賦役制度;(D)雍正時實 施於西南地區,以中央派任的地方官取代土司。故 選(A)。
南一大考教學誌
18
學測特輯解析 「省議員」為關鍵詞,可知當時設有臺灣省 議會。(A)日治時期不可能有省議會;(B)該政策具 有本土化的用意,不可能實行於此時;(C)國會改革 於 1990年啟動,符合題幹的時代背景;(D)1998 年
,政府實行「精省」,民選的省議會被裁撤,故馬 英九總統任內(2008-2016)不可能有省議會。故選 (C)。
28. 答案 B
概念中心 韓戰的過程
解析 由年代、協定內容判斷與韓戰有關,協定為
《朝鮮停戰協定》(1953)。韓戰肇始於北朝鮮入 侵南韓,接著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織聯合國 部隊反擊,之後中國以人民志願軍名義參戰。戰爭 過程中,蘇聯僅派極少量的兵力協助北韓,戰後停 戰協定並未出席。題幹已明示簽署者有三方,則最 有可能是北韓、中國及聯合國軍代表(韓國併入聯 合國軍)。如果選(A),則忽略了聯合國代表;選 (C),則忽略了中國代表。故選(B)。
29. 答案 B
概念中心 中國與朝鮮的關係
解析 漢武帝時,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郡縣,是 中國歷史上最早將此地區納入版圖的時期,故選(B)。
30. 答案 D
概念中心 戰國時代的形勢
解析 分析地緣關係,以齊國、燕國最接近朝鮮半 島,其中燕國在陸地上與之相鄰,而齊國則隔海與 之相對,較不可能併吞「其國土西境之地」,故燕 國最有可能。「政權」指的是中國典籍記載的箕子 朝鮮,故選(D)。
31. 答案 B
概念中心 晚清的近代化
解析 黃龍旗是清朝的旗幟。中國原無國旗的概念
,然晚清中國進入國際社會,與各國日益交流,特 別是根據海上國際慣例,商船需懸掛國旗。為此,
清廷以黃龍軍旗為船旗,削去一角成三角旗(避免 僭越)。(A)此時清廷初接觸國際社會,尚無制訂旗 幟的觀念;(C)、(D)民國及洪憲帝制皆不用黃龍旗
。故選(B)。
32. 答案 C
概念中心 晚清的近代化
解析 某時期應為自強運動時期,總理衙門為涉外
事務的主管機構,故選(C)。
33. 答案 C
概念中心 二戰後的區域國際組織
解析 甲~癸依序是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
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及印尼,
這些國家是東南亞國協(ASEAN,簡稱東協)的正 式成員國。東南亞國協成立於1967年,最初宗旨為 在冷戰下維持中立與政治合作,保障區域秩序。冷 戰結束後,著重於經濟合作與互惠。(A)亞洲金融風 暴發生於 1997 年,此事件發生於東協成立後;(B) 應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由西亞國家主 導;(D)指美國主導的東南亞公約組織(1954-1977
),但東南亞國家中僅泰國、菲律賓加入。故選(C)。
34. 答案 A
概念中心 二戰後的反殖民運動
解析 甲國(緬甸)於 1948 年獨立,過程未與英國 發生戰爭;己國(菲律賓)於1946年獨立,過程中 得美國協助。戊國(越南)、癸國(印尼)爭取獨 立時分別與殖民母國法國、荷蘭發生戰爭。(B)四國 的原殖民母國皆不相同;(C)緬甸為佛教,菲律賓為 天主教、伊斯蘭教,越南以佛教為主,近代因法國 影響而有不少天主教徒,印尼為伊斯蘭教;(D)四國 皆共和制。故選(A)。
35. 答案 C
概念中心 當前國際局勢的發展
解析 這是指「東協十加三」,最早於 1997 年亞洲 金融風暴後提出,之後東協成員國數次與中、日、
韓舉行峰會,期待將東亞與東南亞整合,達成自由 貿易的互惠目標。當前,東協更進一步將範圍擴至 16 個國家,包括紐西蘭、澳洲、印度等,進一步提 升競爭力。題幹問的是東協最初啟動談判的對象,
故選(C)。
36. 答案 D
概念中心 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羅馬共和的發展
解析 題幹指的是十一世紀時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 跨海遠征英國(征服者威廉)一事,使法、英兩國 出現領地與王位的紛爭,成為百年戰爭的遠因。迦 太基為西元前八世紀起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城邦
,西元前三至前二世紀與羅馬爭奪地中海霸權(布 匿克戰爭),戰敗後滅亡。今突尼西亞即古迦太基 之所在,故選(D)。
37. 答案 B
概念中心 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政治發展
解析 從題幹指出的不熱衷政務,足以判斷薩琳一 世(1725-1727 在位)非凱薩琳大帝。彼得大帝(
1682-1725 在位)與凱薩琳一世皆為傳統的專制君
主,時代上也遠早於拿破崙時期,故(A)、(C)錯誤
;彼得大帝推動西化改革,在大北方戰爭中擊敗瑞 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使俄國邁向強權,故(D) 錯誤。故選(B)。
38. 答案 D
概念中心 漢代的對外關係
解析 契丹、女真(約九至十二世紀)都興起中國 東北;南詔興起於中國西南,大約雲南、貴州一帶
(約八世紀);大月氏興起於中亞草原(約西元前 一世紀),為絲路必經之路,故選(D)。
39. 答案 B
概念中心 當代國際局勢演變
解析 「一帶一路」是中國於 2013 年倡議的跨國經 濟合作計畫。(A)1980 年代;(C)1955 年,中國是應 邀參加,非聯合第三世界一起參加;(D)1960 至 1970年代,故選(B)。
40. 答案 A
概念中心 當代國際局勢演變;歐亞大陸的貿易
解析 印尼位於海上絲綢之路,可排除。伊朗、阿 富汗(內陸國)雖位於絲綢之路,但根據歷史連結
,「某國」自古為香料大國,且利用季風進行海上 貿易,則應該是印度。題幹中的「鄰國」為巴基斯 坦,「領土爭議地區」指喀什米爾,故選(A)。
南一大考教學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