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學科能力測驗公民與社會科試題解析
1. 依據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七條的規定,下列有關監察院組成方式、職權行使和保障的 敘述,哪些正確?
甲、監察院設監察委員若干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 乙、監察委員在監察院內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院外不負責任 丙、監察委員除現行犯外,非經監察院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 丁、監察院對於公務人員的失職或違法情事,有權提出糾舉案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 案】(D)
【概念中心】監察院的組織與職權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下)第十一課「五權憲法原理」
【試題解析】(甲)依據《憲法增修條文》第七條第二項規定,監察院設監察委員29人,
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之,所以本項敘述正確;(乙)在《憲法》
及《憲法增修條文》中,對於監察委員的職權均未提及:「監委在院內之 言論及表決,對院外不負責任。」唯《憲法》第七十二條,才明文規定 立法委員在院內所為之言論及表決,對院外不負責任,所以本項敘述錯 誤;(丙)關於此選項的敘述,《憲法》也僅針對立法委員做保障,而未保 障監察委員。《憲法》第七十四條:立法委員、除現行犯外,非經立法院 許可,不得逮捕或拘禁,所以本項敘述錯誤;(丁)《憲法增修條文》第七 條第一項:監察院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行使彈核、糾舉及審計權。《憲 法》本文第九十七條第二項:監察院對於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認為有 失職或違法情事,得提出糾舉或彈劾案,所以本項敘述正確。
2. 民生主義主張建立社會安全制度,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明文規定,保障特定人民 的醫療衛生和社會福利。這些受到明文規定保障的人民包括:
甲、懷孕婦女 乙、金馬地區居民 丙、身心障礙人士 丁、低收入老人和兒 童
(A)甲丁 (B)乙丙 (C)甲丙丁 (D)乙丙丁
【答 案】(B)
【概念中心】社會安全制度之保障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下)第十一課「五權憲法原理」
【試題解析】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七項規定:國家對於身心障礙者之保險 與就醫、無障礙環境之建構、教育訓練與就業輔導及生活維護與救助,
應予保障,並扶助其自立與發展。又同條第十二項特別指出:國家應依 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 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其 辦法另以法律定之。對於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人民亦同。
3. 我國根據民生主義理論,實施平均地權改革政策。就訂定地價而言,下列有關目前實 施政策與中山先生主張的比較,何者正確?
(A)兩者皆以地主申報的地價為準 (B)兩者皆以政府公告的地價為準
(C)目前政策實施公告和申報並行 (D)中山先生主張公告和申報並行
【答 案】(C)
【概念中心】平均地權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下)第十五課「民生主義的基本主張」
【試題解析】依照孫中山先生的主張,地價應由地主自己訂定。但目前政策的實施方 式則為,各縣市政府對於轄區內的土地,提請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再 計算各宗土地的價格後據以公告。所公告的地價是作為土地所有權人申 報地價時之參考。因此,現行的土地政策是採行公告地價及申報兩者並 行的方式。
4. 中山先生認為中國雖四萬萬之眾,實等於一盤散沙,民眾對國事毫不關心,國家民族 觀念相當薄弱,祇知有自己不知有國家,不能團結。中山先生認為這種現象是受到何 種因素的影響?
(A)中國自古即以天朝上國自居,人民無法產生國家認同 (B)人民「天高皇帝遠」的心態,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滿清專制剝奪人民政治自由,人民無從辨識國家問題 (D)列強對中國採取挑撥與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與互斥
【答 案】(C)
【概念中心】中國的民族問題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上)第六課「民族主義的基本主張」
【試題解析】孫中山先生在其「民權初步自序」中提到:「中國四萬萬之眾,等於一盤 散沙。此豈天生而然耶?實異族之專制有以致之。」有此可知中山先生 認為,當時的民眾對國事不關心、民族觀念薄弱,實因為滿清的專制統 治,剝奪人民的政治自由,人民管不到國事,也因此對國事毫不關心,
終究形成散沙,不能團結。
5. 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中批判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說」。馬克思所謂的「剩餘價值」事實 上就是指下列何者?
(A)資本 (B)勞力 (C)土地 (D)利潤
【答 案】(D)
【概念中心】孫中山先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評論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下)第十六課「民生主義與相關思潮」
【試題解析】孫中山先生將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譯為「盈餘價值」,意即資本和售 價的差額,所以是指利潤。
6. 司法權是我國政府組織五權分立的其中一權,下列有關我國司法體制和司法機關職能
及其運作原則的敘述,何者正確?
(A)司法機關旨在監督執法和裁判訴訟 (B)司法機關運作與政黨政治關係密切
(C)檢調體系具完全自主性且司法獨立 (D)法院的法官有權彈劾失職政府官員
【答 案】(A)
【概念中心】我國司法體制和司法機關職能及其運作原則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下)第十一課「五權憲法原理」
【試題解析】(A)《憲法》第七十七條:「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
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之懲戒。」由此可知,司法權主要在掌管審判、
訴訟之職,而懲戒違反失職之公務人員,則可視為監督執法;(B)司法機 關之運作應獨立自主,不應與政黨政治關係密切而喪失公正性;(C)廣意 的檢調體系可包括在司法體系的架構下,但實際運作上,檢調體系屬於 行政權,而本題題幹是問「司法體制和司法機關職能及其運作原則」。行 政權之特性講求倫理與服從,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有絕對的命令權與指 揮權;(D)彈劾失職政府官員之職應為監察委員之職權。
7. 中山先生為了革命與建國需要,先後完成下列諸事,這些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為何?
甲、組織興中會 乙、發表建國大綱 丙、撰述實業計畫 丁、制訂中華民國 國號
(A)甲乙丙丁 (B)甲丁丙乙 (C)乙甲丙丁 (D)乙丁甲丙
【答 案】(B)
【概念中心】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與建國事業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上)第一課「國父的生平和革命的時代背景」
【試題解析】發生時間分別為:甲光緒二十年(1894);乙民國十三年(1924);丙民 國八年(1919);丁光緒三十一年(1905),因此選(B)。
8. 我國目前實施的公民投票,就是民權主義「主權在民」與「全民政治」主張的實踐。
下列關於民權主義主張與公民投票內涵的敘述,何者正確?
(A)主權在民係以公民投票為先決條件 (B)公民投票實際涵括創制與複決兩權
(C)公民投票的目的在於落實地方自治 (D)政治的難題可透過公民投票來解決
【答 案】(B)
【概念中心】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與建國事業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下)第十課「民權主義的基本主張」
【試題解析】(A)主權在民的意思是指,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屬於國民全體。依照中山先 生的看法,主權在民表現在全民政治上,亦即國家的政權屬於全體人民,
一律享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種民權。由此可知,主權在民並非 以單一公民投票作為先決條件;(B)雖然《憲法》明訂中華民國國民有創 制、複決權,但行憲至今,我們尚未有創制複決法,以至於人民無法行 使此二權;民國92年12月31日,我國公布《公民投票法》,使人民的
創制、複決權有了法律的依據。依照《公民投票法》的內容,全國性公 民投票,分為法律案之複決、立法原則之創制及重大政策之創制或複決;
(C)公民投票的目的在落實《憲法》賦予人民的創制、複決權。地方自治 的落實已在各級地方性的選舉中實現;(D)公共政策若可透過反覆的討 論、協商,較能保障決策的品質。公投則因人數過多,無法進行充分的 辯論、協商,且一般人對複雜的政策缺乏興趣,且認知不足,透過公投 決定,將造成決策品質無法保障。公投只能針對正反意見(「贊成」或「反 對」),作二擇一的選擇,太過簡化。很多複雜的政策問題,選擇方案可 能都多於二,因此,公投並非適宜的立法或決策的工具。公投所涉議題 若缺乏社會共識,又具高度情緒性,在缺乏理性討論的前提下,公投不 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會製造對立與不安。
9. 英國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認為,政府權威的正當性是建立在被治者同意的基礎上。
下列哪項敘述與洛克這項主張的意涵最為接近?
(A)民意機關的代表必須由公民選舉產生 (B)統治者透過選舉獲得人民完全的授權
(C)政府的決策必須經由公民投票來決定 (D)政府組織的分工應配合被治者的需求
【答 案】(A)
【概念中心】英國思想家洛克的民權思想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下)第十二課「民權主義與相關思潮」
【試題解析】洛克的主張是一種「社會契約論」的看法,認為政府的權力來自於被治 者的授權賦予,政府受人民的委託辦事,主權應屬於全體人民;(B)「同 意」並非代表「完全的授權」,故不選。
10. 中山先生在民權主義提出「甲、革命民權;乙、權能區分;丙、均權制度」的理論與 主張,這三種理論中「權」的性質與內容有什麼異同?
(A)甲乙相同 (B)乙丙相同 (C)三者皆同 (D)三者皆異
【答 案】(A)
【概念中心】民權主義的理論與主張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下)第十二課「民權主義與相關思潮」
【試題解析】(甲)革命民權的「權」,指的是人民的權利。孫中山先生認為,人民的權 利是經由革命而來,所以主張革命民權;(乙)權能區分的「權」,意指人 民有權、主權在民。權能區分就是說人民有權,政府有能,並且使權與 能平衡;(丙)均權制度的「權」,指的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的劃分。
11-12為題組
◎ 某民主國家在2007年6月10日舉行國會大選後,由甲黨獲勝,但卻因為政黨之間的 歧見,一直無法產生新的政府,也造成居於多數的荷語區居民和居於少數的法語區居 民的分裂加劇。請問:
11. 由上述訊息判斷該國的政治體制運作,下列敘述哪些最可能?
甲、國家元首須肩負實際的行政責任 乙、國會議員得兼任行政部門政務官 丙、行政首長可以參與表決國會法案 丁、由互不相讓的兩個政黨輪流執政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答 案】(C)
【概念中心】憲政制度的比較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下)第十二課「民權主義與相關思潮」
【試題解析】題幹提及「舉行國會大選後,由甲黨獲勝,但卻因為政黨之間的歧見,
一直無法產生新的政府」,顯見其行政權係由國會獲得過半席次的政黨依 法取得行政組閣權,係為內閣制。
12. 該國的政治、社會處境與中山先生哪項主張的提出背景最相似?
(A)萬能政府 (B)直接民權 (C)濟弱扶傾 (D)民族平等
【答 案】(D)
【概念中心】民族平等
【命題出處】南一版三民主義(上)第六課「民族主義的基本主張」
【試題解析】從題幹中看出,該國有不同語系的居民居住(荷語和法語),卻因為國會大 選後,兩族群的居民分裂加劇。若要消除此一處境,就應提倡民族平等的概念,反對民族 歧視,加強各民族間的團結。
13. 「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五條規定,通訊監察書在偵查中由檢察官依司法警察機關聲 請或依職權核發。大法官會議最近作出解釋,主張該條文違反憲法對人民秘密通訊自 由的保障。依據上述訊息判斷,該解釋文所持的最主要論點是:
(A)國家及他人均無權侵擾人民秘密通訊之權利 (B)職司犯罪偵查之檢察官無權核發通訊監察書 (C)國家限制人民之祕密通訊自由應有法律依據 (D)危害國家安全情節重大者始得發通訊監察書
【答 案】(B)
【概念中心】大眾傳播的制度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下)第十二章「教育與大眾傳播」
【試題解析】依題幹的敘述:「檢察官可依司法警察聲請或依職權核發通訊監察書」, 該條文內容被大法官會議認定違憲。其原因是,我國政府的運作,檢察 官依法代表國家進行偵查、起訴犯罪的人,對於偵查過程中認為有必要 侵犯人民權利之舉動時,需聲請法院同意後才可為之。
14. 右圖為某國男、女勞動參與率的統計圖。
根據此圖判斷,對於該國社會現況的描述 與解釋,下列哪些最合理?
甲、性別角色觀念影響勞動參與率 乙、女性的經濟自主權較男性為低 丙、男性的平均教育程度比女性高 丁、政府並未提供良善的托兒服務 戊、男性的貧窮老年人口比女性多
(A)甲、乙、丁 (B)甲、乙、戊 (C)乙、丙、丁 (D)丙、丁、戊
【答 案】(A)
【概念中心】兩性差異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上)第五章「兩性關係」
【試題解析】從圖中可知,該國男性投入勞動的比率高於女性,由此可知女性的經濟 自主權要低於男性,而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的比率較低,也可能是受到性 別角色觀念的影響,或政府未提供完善的托育服務使得多數女性無法投 入勞動市場。故答案應為(甲)(乙)(丁)。而(丙)(戊)的選項,單從題幹的資 料並不能判斷男性的教育程度及男性貧窮老人的人數。
15. 歌唱比賽節目流行,許多愛好唱歌的年輕人因而紛紛投入各項歌唱比賽。甲、乙、丙 三人引用包括佛洛依德(S. Freud)、顧里(C. Cooley)及米德(G. Mead)等三位學者 的理論解釋上述現象。
甲:在別人掌聲中,個人開始相信自己是個受歡迎的人 乙:在現代的社會,個人的行為常深受偶像歌手所影響 丙:透過參加比賽,人們得以滿足受人喜愛的潛在慾望 甲、乙、丙三人所引用的學者理論,依序應為何?
(A)米德 ── 顧里 ── 佛洛依德 (B)顧里 ── 米德 ── 佛洛依德 (C)米德 ── 佛洛依德 ── 顧里 (D)顧里 ── 佛洛依德 ── 米德
【答 案】(B)
【概念中心】自我形成的理論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上)第四章「自我的形成」
【試題解析】(甲)顧里「鏡中之我」理論。認為個人從他人的反映中發展出自我,我們 經常將他人看做是一面鏡子,透過別人對自己的反映,我們了解到自己 是怎樣的人。選項中提到,在別人的掌聲中了解自己是受歡迎的人,即 是透過他人對自己的反映,而了解自己的一種現象;(乙)米德「重要他人」
理論。米德的自我理論中提到,在「主我」與「客我」相互激盪的過程 中,有時會以「重要他人」的所作所為做為自己抉擇的參考。選項中的
「偶像歌手」即是米德所稱的「重要他人」;(丙)佛洛依德「三個我」理 論。佛洛依德認為,個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本我」、「自我」、「超 我」的影響。「本我」是指本能和由本能控制的心理能量,是藏於潛意中 的部分。「超我」是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 形成的部分。「自我」是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所發展出來對社會負責的心
理狀態。自我的功能在於控制本我的原始內趨力,遷就現實的限制,並 學習如何在現實中滿足需求。從選項中可知,受人喜愛此種潛在慾望是 一種本我的內趨力,藉由參加歌唱比賽這樣的實際表現(「自我」的表現)
而滿足其欲望。
16. 現代國家的政府功能擴張,有別於傳統的「最小政府」觀念,下列哪項政策最能看出 此種政府角色的轉變?
甲、規定乘坐機車必須戴安全帽 乙、制訂法規保障充分契約自由 丙、建立警察巡邏網以維護治安 丁、保障身心障礙人士的工作權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答 案】(D)
【概念中心】現代國家的政府功能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下)第十一章「政治與經濟」
【試題解析】傳統的「最小政府」係指管得最少的政府,現代國家的政府功能擴張,
則是強調政府不只是不能非法干涉人民的自由權,更要「積極」提供人 民生活上安全無虞的保障,例如:「規定乘坐機車必須戴安全帽」,甚至 針對弱勢者提供較多的保障,例如:「保障身心障礙人士的工作權」。
17. 隨著大眾傳播的全球化,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受到已開發國 家生活和消費型態示範效果的影響,對其生活條件心生不 滿。上述情況最可能發生在右圖的哪個象限?
(A)甲 (B)乙 (C)丙 (D)丁
【答 案】(B)
【概念中心】大眾傳播的功能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下)第十二章「教育與大眾傳播」
【試題解析】由題幹所提供的資料,受到全球化的影響,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對於生活 和消費型態的要求也希望能達到如同已開發國家的水準,因此產生高需 求的心態。但由於本身國家的開發程度尚未達到已開發的狀態,對於人 民如此的高需求無法滿足(低滿足),因此人民才會對其生活條件心生不 滿。
18. 在現代民主社會中,媒體識讀是不可或缺的公民素養,其最主要的原因為何?
(A)媒體報導設定了公眾討論的議題低滿足 (B)媒體是政府政策宣導的重要管道
(C)媒體提供了公民正式學習的途徑
(D)媒體能保障人民自由發言的權利
【答 案】(A)
【概念中心】大眾傳播的功能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下)第十二章「教育與大眾傳播」
【試題解析】媒體識讀是指閱讀人能具備自主性判斷媒體訊息的能力,包括了解媒體 訊息的形成,以及思考媒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A)媒體近用權就是強調 每個人都有同等權利透過媒體發表個人對公眾事務的意見,所以說是由 媒體報導設定了公眾討論的議題;(B)媒體可以是政府政策宣導的管道,
但只有在極權國家才會由政府控制媒體作為政府宣導的管道;(C)所謂的 正式學習途徑,應是指學校教育。媒體的資訊傳播是非正式的學習途徑;
(D)媒體是提供人民自由發言的一種管道;法律才具有保障人民言論自由 權的功能。
19-20為題組
◎ 下表為某國民眾對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司法人員清廉度,以及民主制度運作的評價。
請問:
單位:%
滿意度項目 很不滿意 不滿意 滿意 很滿意 無意見 政府官員清廉度 33.7 37.4 16.7 2.6 9.6 民意代表清廉度 30.0 38.4 16.5 1.7 13.4 司法人員清廉度 28.1 33.6 19.0 5.2 14.1 民主制度的運作 16.8 31.4 34.3 6.9 10.6
19. 根據表中的資料,下列對於該國政府和政治狀況的推論,何者最正確?
(A)人民對民主制度未來發展的信心普遍不足 (B)政府部門的清廉度影響人民對國家的認同 (C)司法機關的運作經常遭受不同勢力的干擾 (D)行政、立法、司法部門之間彼此互相對立
【答 案】(C)
【概念中心】現代人的政治生活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下)第十一章「政治與經濟」
【試題解析】(A)(B)(D)的選項,都無法從題目所提供的資料中得到合理的推論。(A)從 資料中僅能看出人民對於民主制度運作的很不滿意及不滿意度,高達 48%,但並未有資料顯示民眾對未來民主制度的發展信心不足;(B)表中 資料並未提供人民對國家認同的看法,僅從人民對政府部門清廉度的不 滿意,無法直接推論此項不滿會影響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D)資料中無 法顯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門間彼此相互對立;(C)司法人員的清廉度 不被人民所認同,比例高達61%,由此可見,司法機關的運作可能遭受
不同勢力的干擾,才導致民眾對其清廉度的質疑與不信任。
20. 根據表中的資料,這個國家最可能會出現下列哪種政治或社會現象?
(A)科層化的程度倒退 (B)政治參與意願低落
(C)政治容忍普遍不足 (D)公共資源遭受濫用
【答 案】(D)
【概念中心】現代人的政治生活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下)第十一章「政治與經濟」
【試題解析】由資料中可看出人民對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司法人員的清廉度普遍不 滿意,可見得這些人可能濫用職權、公共資源,以致人民對其清廉度不 滿。
21-22為題組
☉ 某國政府為解決公民營銀行多年來累積的鉅額呆帳和呆帳戶潛逃外國的問題,實施下 列新政策:
甲、強制銀行以自身盈餘來轉銷呆帳 乙、將金融業營業稅率由5%降為2%
丙、成立金融重建基金以接管經營不善的民營銀行 丁、建立共同追討滯留海外不歸呆帳戶債權的機制 請問:
21. 從上述資訊判斷該國的經濟和社會狀況,下列何者最有可能?
(A)民間資金相當短缺 (B)政府的營業稅收遞減
(C)政府收入少於支出 (D)發生周期性金融風暴
【答 案】(D)
【概念中心】臺灣的經濟問題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下)第十一章「政治與經濟」
【試題解析】題幹中提及:某國政府為解決公民營銀行「多年來」累積的鉅額呆帳和 呆帳戶潛逃外國的問題,顯然該國因為企業呆帳無法解決導致銀行惡性 倒閉,因此陷入週期性的金融風暴。
22. 依據上述資訊,下列何者可能是該國發生銀行鉅額呆帳和呆帳戶潛逃外國最主要的原 因?
(A)入出境的管理制度未臻健全 (B)少數金融財團壟斷金融市場
(C)金融監理制度未能有效運作 (D)金融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失調
【答 案】(C)
【概念中心】臺灣的經濟問題
【命題出處】南一版現代社會(下)第十一章「政治與經濟」
【試題解析】金融問題之產生主要係因訊息不完全而形成人謀不臧。因此若制度不健全小
則從事高風險放款及投資,大則違法挪用資金、掏空資產。因此未來金融監理機關不但應 統合成一元化組織架構,而且應該具備有如中央銀行執行獨立自主之貨幣政策一樣之金融 監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