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PDF 97 赩測試題啚文科 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PDF 97 赩測試題啚文科 解析"

Copied!
16
0
0

Teks penuh

(1)

97 學測試題國文科 學測試題國文科 學測試題國文科 學測試題國文科 - 解析 解析 解析 解析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 :選擇題 : 選擇題 選擇題( 選擇題 ( (佔 ( 佔 佔 佔 54 分 分 分 分) ) ) )

壹 壹

壹、 、 、單選題 、 單選題 單選題( 單選題 ( (佔 ( 佔 佔 佔 30 分 分 分 分) ) ) )

說明:第 1 題至第 15 題,每題選出一個最適當的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 案區」。每題答對得 2 分,答錯不倒扣。

1.下列各文句「」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白髮「皤」皤的老者向西王母祈求「蟠」桃,以期延年益壽

(B)看到遍地餓「殍」,讓人不由心生寄「蜉」蝣於天地的感慨

(C)阿郎誤蹈法網,身陷囹「圄」,面對年邁的父母,只能慚惶不「語」

(D)小麗婚禮的「筵」席,山珍海味應有盡有,看了真令人垂「涎」三尺

【標準答案】(C)

【概念中心】字形、字音、字義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ㄆㄛˊ/ㄆㄢˊ (B)ㄆㄧㄠˇ/ㄈㄨˊ (C)ㄩˇ (D)ㄧㄢˊ/ㄒ ㄧㄢˊ

2.下列各文句□內應填入的字依序是:

甲、讀書人除了追求豐富的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涵養胸襟□識。

乙、他的才華、道德、學問和能力都出類拔萃,不是一般人所能□及。

丙、這兩位網球選手搭配雙打的時間已經很久,因此培養出絕佳的默□。

(A)氣/契/器 (B)契/企/器 (C)氣/器/契 (D)器/企/契

【標準答案】(D)

【概念中心】字形、字音、字義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甲、器識:氣度才識 乙、企及:趕上 丙、默契:雙方不用語言而 彼此情意暗合。

3.詩人常借用動物的特徵為喻。下列甲詩中的「兒子」和乙詩中的「我」所喻指的動 物,依序最可能是:

甲、兒子說/「爸爸,新年快到了/我要買新鞋子。」/爸爸說/「你要我的老 命是不是?」

乙、我來了,一個光耀的靈魂/飛馳於這世界之上/播散我孵育的新奇的詩的卵 子/但世界是一盞高燃的油燈/雖光明,卻是無情/啊啊,我竟在惡毒的燃燒 中死去……

(A)蜘蛛/飛蛾 (B)蜈蚣/飛蛾 (C)蜘蛛/蝙蝠 (D)蜈蚣/蝙蝠

【標準答案】(B)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甲、「蜈蚣」俗稱百足蟲,其附肢從 15 到 181 對不等。故從爸爸對兒

(2)

子買新鞋子的反應可做出判斷(詹冰〈蜈蚣〉) 乙、「飛蛾」有趨光性,

俗諺有「飛蛾撲火自燒身」的說法。因此從「光明」、「惡毒的燃燒中死 去」可知(白萩〈飛蛾〉)。

4.閱讀下文,□內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鳳凰樹別有情懷,抖盡一身花葉,換來一掛掛的長刀,帶刀的枝枒□□□地 挺立著,□□指向灰陰的天空,似乎完全不記省軀體上曾經附著過一排排的□□,

應說是倔強罷,就算北風狂起,它也不肯低頭。(阿盛〈嘉南平原四題‧鳳凰樹〉) (A)興沖沖/欣然/火柴 (B)空盪盪/傲然/火種

(C)靜悄悄/竟然/火星 (D)懶洋洋/凜然/火炬

【標準答案】(B)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抖盡一身花葉」,知枝枒應為「空盪盪」;從「挺立」、「倔強」、「就 算北風狂起,它也不肯低頭」,知應為「傲然」;從鳳凰花的形象上判 斷,以「火種」為宜。

5.下列是一段現代小說,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平安戲院前面的場地空蕩蕩的,不是散場時間,也沒有三輪車聚集。

甲、一回頭卻見對街冉冉來了一輛,

乙、老遠的就看見把手上拴著一隻紙紮紅綠白三色小風車,

丙、她正躊躇間,腳步慢了下來,

丁、車夫是個高個子年輕人,在這當口簡直是個白馬騎士,

見她揮手叫,踏快了大轉彎過街,一加速,那小風車便團團飛轉起來。

(張愛玲〈色.戒〉)

(A)甲丙丁乙 (B)乙甲丙丁 (C)乙丙丁甲 (D)丙甲乙丁

【標準答案】(D)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①因為「沒有三輪車聚集」,故主角「躊躇,腳步慢了下來」。

②先未見三輪車,後才看見「對街冉冉來了一輛」。

③三輪車由遠而近,愈來愈鮮明,故先乙再丁。

6.閱讀下文,推斷作者認為進行歷史研究時,對「研究結果」最具關鍵影響力的選項 是:

我的研究方法,總是在一個固定的時點上切一橫斷面,在下一個時點上再切 一個橫斷面,然後比較這兩個橫斷面相異之處,再在其中尋求變動的主因及變化 的現象。因此我這工作最重要的是選時點,而選時點則往往取決於個人的主觀意 識,甚至帶有冒險性的意味,有時也可能因為原選的橫切面不恰當而導致觀察錯 誤。因此,歷史研究的主觀性使歷史學無法成為精密的科學。(許倬雲《中國古代 文化的特質》)

(3)

(A)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 (B)研究者的選擇與判斷 (C)一套精密的科學方法 (D)冒險蒐集材料的勇氣

【標準答案】(B)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因此我這工作最重要的是選時點,而選時點則往往取決於個人的 主觀意識」可知

7.閱讀下文,選出與本文作者見解最相符的選項:

人的意識像一座冰山,表面看得到的部分只有一點點,下面是龐大的潛意識,

安靜地累積並成長。當我們從事創意工程時,像是從冰山的頂端鑽洞下去探測並 採取那下面的一切,重要的是下面的組成成分是什麼,以及自己鑽洞探索的技術 如何。(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

(A)年齡越長,越適合從事創意工程 (B)創作應破除冰冷虛偽,展現熱情 (C)擴充內在的儲存,有助於啟發創意 (D)潛心鑽研知識,是藝術創作的起點

【標準答案】(C)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文中以「冰山」為喻,其「下面的組成成分」即是創意的來源,它需 要「安靜地累積並成長」,因此「擴充內在的儲存」較符合意旨。

8.沈德潛《說詩晬語》:「性情面目,人人各具。讀□□詩,如見其脫屣千乘;讀□□

詩,如見其憂國傷時。」□□中的二位詩人,與下列選項所論詩人相同的是:

(A)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鬱

(B)讀柳子厚詩,知其人無與偶;讀韓昌黎詩,知其世不能容 (C)王右丞如秋水芙蓉,倚風自笑;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葉微落

(D)子瞻以議論作詩,魯直(黃庭堅)又專以補綴奇字,學者未得其所長,而先得 其所短

【標準答案】(A)

【概念中心】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試題解析】題目考的是「詩如其人」。故「脫屣千乘」應是輕富貴、灑脫率真的李 白,「憂國傷時」自是悲天憫人的詩聖杜甫。

9.閱讀下列改編自《莊子‧讓王》的漫畫,選出最適合形容原憲品德修養的選項:

(4)

(A)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 (B)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C)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

(D)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標準答案】(C)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從原憲與子貢的對話,及子貢面有愧色可知。

【語譯】①原憲在魯國,住在空蕩蕩的小屋子裡,屋頂蓋著新割下的茅草,蓬草編 成簡陋的門,折斷桑條作為門軸,用破甕做窗。

②子貢駕著小小的巷子容不下的高大華貴馬車,前去看望原憲。

③子貢說:「哎呀!先生得了什麼病嗎?」原憲回答:「我聽說,沒有財物 叫做貧,學習了卻不能付諸實踐叫做病。如今我原憲,是貧困,而不是 生病。」

④子貢聽了退後數步,面有羞愧之色。

(A)能發現自己的過失而自我責備

(B)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 (C)穿得破破爛爛,與穿著錦衣玉袍者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絲毫羞愧

(D)穿粗劣的衣服,卻把祭祀用的禮服禮帽做得很華美;住簡陋的房子,但 盡力去興修水利工程

10.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閩越人高荔子而下龍眼,吾為評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噉可 飽。龍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嚙久之,了無所得。然酒闌口爽,饜飽之餘,則咂啄 之味,石蟹有時勝蝤蛑也。戲書此紙,為飲流一笑。(蘇軾〈荔枝龍眼說〉) (A)荔枝宜單獨食用,龍眼則宜配酒而食

(B)荔枝勝在飽滿多汁,龍眼的滋味則在咂啄之間 (C)荔枝、龍眼風味有異,是由於種植地勢高低不同 (D)荔枝、龍眼如搭配蝤蛑、石蟹一起吃,風味最佳

【標準答案】(B)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荔枝如大蟹,飽滿多汁;龍眼如小蟹,味在咂啄之間。

(5)

【語譯】福建一帶的人認為荔枝優而龍眼劣,我為這點做個評論。吃荔枝像吃大螃 蟹,咬破後吃到雪白的蟹肉,蟹膏流出,足以吃飽。吃龍眼則像吃小螃蟹,

啃咬許久也吃不到什麼肉。不過酒足飯飽之餘,吮吸品嘗的味道,小蟹有 時勝過大蟹的滋味。我開玩笑似地寫了這些,讓喜歡美食的人們聊做笑談。

11.寫作常使用「借事說理」的技巧,以提高道理的可信度。下列文中所述「市集人 潮聚散」的事例,最適合用來證明哪一選項的道理?

君獨不見夫趣市朝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 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史記‧孟嘗君列傳》)

(A)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 (B)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

【標準答案】(A)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市集人潮聚集,為的是求物之「利」;人潮散去,乃是已無物之「利」。

故,孟嘗君得勢時,門客眾多;一旦失勢,門客自然離散,這是一定 的道理。

【語譯】您難道沒看到百姓們急赴市集的模樣嗎?天剛亮,人們側著肩膀,搶著爭 先進入市集,到了傍晚過後,經過時揮揮手看都不看物品一眼。這並不是 他們對早晚好惡的不同,而是市集中已沒有他們期望的東西罷了。

(A)富貴的人多賓客,貧賤的人少朋友,事情本來就是如此 (B)在眾人都昏睡沈迷的時候,一定有獨自清醒的人

(C)在上位者欲望少,則不會被外物役使,可以依著正道做事

(D)俗話說:「有錢人家的子弟,不會犯法受刑死於鬧市。」這不是空話。

12-13為題組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 12-13題。

臘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宇清澈。日與山射,

晶瑩耀目,如雪、如冰、如飛瀑、如鋪練、如截肪。顧昔之命名者,弗取玉韞於 石,生而素質,美在其中而光輝發越於外?臺北少石,獨萃玆山,山海之精,醞 釀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於韜光而自匿也。山莊嚴瑰偉,三峰並列,大 可盡護邑後諸山,而高出乎其半。中峰尤聳,旁二峰若翼乎左右。二峰之凹,微 間以青,注目瞪視,依然純白。俄而片雲飛墜中峰之頂,下垂及腰,橫斜入右,

峰之三,頓失其二。游絲徐引諸左,自下而上,直與天接。雲薄於紙,三峰勾股 摩盪,隱隱如紗籠香篆中。微風忽起,影散雲流,蕩歸烏有,皎潔光鮮,軒豁呈 露。蓋瞬息間而變幻不一,開閉者再焉。過午,乃盡封之以去。(陳夢林〈望玉山 記〉)

12.下列敘述,與本文作者對玉山的認識與觀感最相符的選項是:

(6)

(A)玉山終日霧鎖,每日只能在下午才有機會望見 (B)玉山匯聚天地精華,蘊藏豐富玉石,值得開採 (C)玉山終年冰雪,猶如美人冰肌玉骨,嫵媚動人 (D)玉山美而難見,猶如君子沉潛修養,光華內斂

【標準答案】(D)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接近中午時即可看見玉山 (B)蘊藏大量石頭,像玉,而非蘊藏玉 (C) 未言終年冰雪

【語譯】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公館的人跑來告訴我:「可以看見玉山了!」當時接近 中午,風靜悄悄的,空中沒有塵埃,四方清澈,日光與青山相輝映,一片 晶瑩耀眼,像雪、像冰、像飛馳的瀑布、像鋪開來的白絹、像割開的潔白 脂肪。想想從前命名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它如玉藏在石中,天生美好的 本質無法掩蓋,雖內蘊其中卻愈顯揚在外?臺北少石,獨獨聚集在這座山 上,山海的精華醞釀出似玉的模樣,不想讓人親近玩弄,因此隱藏才氣讓 自己躲藏起來。山莊嚴瑰麗雄偉,三座山峰並列,可以完全護佑後方的山 脈,並且比後方的山高出一半。中間那座山峰尤其高聳,旁邊二座山峰像 輔佐在它二旁。二峰凹陷處,夾雜著青色,專注望著,依然感到它的潔白。

不久,雲從天而降,飛到中峰頂端,飄下至山腰,偏斜隱入右峰,三座山 峰中,立刻隱匿了二座。雲絲慢慢飄到左峰,從下到上,到和天齊高。雲 比紙薄,三座山像三角形聳峙,雲像焚香的煙霧繚繞周遭。突然一陣風吹 過,雲影流動飄散,山的潔白光亮、明朗開闊完全呈現。玉山在短時間內 變幻不定,一貶眼景色又不同了。過了中午,才完全看不見玉山。

13.上文自「俄而……」以後,藉由雲的變化,呈現玉山的動態之美。下列關於「雲」

的狀態摹寫,最正確的次序是:

(A)雲自天降→濃雲伸展→游雲上移→薄雲朦朧→風吹雲散 (B)雲自天降→游雲上移→薄雲朦朧→濃雲伸展→風吹雲散 (C)濃雲伸展→薄雲朦朧→游雲上移→雲自天降→風吹雲散 (D)濃雲伸展→薄雲朦朧→雲自天降→游雲上移→風吹雲散

【標準答案】(A)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俄而片雲飛墜中峰之頂」→「橫斜入右,峰之三,頓失其二」→「自 下而上」→「隱隱如紗籠香篆中」→「微風忽起,影散雲流,蕩歸烏有」

14-15為題組

閱讀下列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兩則短文,回答14-15題。

甲、近日學者病在好高,讀《論語》,未問「學而時習」,便說「一貫」;《孟子》,

未言「梁王問利」,便說「盡心」。

乙、或問:「孟子說『仁』字,義甚分明,孔子都不曾分曉說,是如何?」曰:

(7)

「孔子未嘗不說,只是公自不會看耳。譬如今沙糖,孟子但說糖味甜耳。

孔子雖不如此說,卻只將那糖與人吃。人若肯吃,則其味之甜,自不待說 而知也。」

14.下列閱讀《論語》、《孟子》的方法,與上引朱熹言論最相符的選項是:

(A)欲去好高之病,宜先求「一貫」,再求「盡心」

(B)無論讀《論語》或《孟子》,皆應循序漸進,踏實研讀

(C)《論語》說理平易,適合略讀;《孟子》說理詳盡,適合精讀

(D)《孟子》較《論語》義理分明,宜先讀《孟子》,再讀《論語》

【標準答案】(B)

【概念中心】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試題解析】《論語》首章首句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子》首章首句即

「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可知朱熹認為應依序研 讀,不宜貪快求功

【語譯】甲、現在的學者求取學問,大多有好高騖遠的毛病,《論語》首章還未讀熟 就空談「融會貫通」; 《孟子》首章還沒讀透,就妄言書本內蘊。

15.上文朱熹以「吃糖」為喻,目的是希望讀書人明白:

(A)在教學方法上,孔子的身教優於孟子的言教

(B)孔子說理直截了當,語重心長;孟子辯才無礙,得理不饒人 (C)孔子雖少講理論,實教人透過生活實踐以體悟道理

(D)「仁」因孟子的解釋分曉,才得以確立為儒家學說的核心

【標準答案】(C)

【概念中心】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試題解析】《論語》未若《孟子》完整詳說,但重在親身領會、實錢。

【語譯】乙、有的人問:「孟子提到『仁』字,解釋得十分清楚明白;孔子卻不曾把 它說清楚,為什麼?」我說:「孔子早已將它說明白了,只是你不會看而已。

打個比方,今日提到『砂糖』 ,孟子說糖的味道是甜的,孔子卻不去說,

只是直接把糖拿給人吃。人如果肯嚐,便知道是甜的,不需要再說明了。」

貳 貳 貳

貳、 、 、多選題 、 多選題 多選題( 多選題 ( (佔 ( 佔 佔 佔 24 分 分 分 分) ) ) )

說明:第 16 題至第 23 題,每題的五個選項各自獨立,其中至少有一個選項是正確 的,選出正確選項標示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每題皆不倒扣,五個選 項全部答對者得 3 分,只錯一個選項可得 1.5 分,錯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不 給分。

16.現代漢語有一種名詞詞組,是名詞加上名詞組合而成,後面的名詞為量詞,對前 面的名詞具有補充說明的作用,例如:車輛。下列選項中,二者均屬於上述組成

(8)

方式的是:

(A)米粒,麵條 (B)雪花,汗珠 (C)書本,紙張 (D)人口,心扉 (E)馬匹,槍枝

【標準答案】(A)(C)(E)

【概念中心】詞性、修辭與文法結構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B)「花」、「珠」非量詞 (D)「口」、「扉」非量詞

17.教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洵

〈六國〉、蘇軾〈赤壁賦〉等課之後,老師要求同學掌握課文中詞語的原意練習造 句。下列符合要求的選項是:

(A)芒果冰滋味甜美、清涼解渴,在炎熱的夏天吃一碗,真是令人「心凝形釋」,

暑氣全消

(B)她的音質好,又肯努力練習,因此加入合唱團沒多久就「水落石出」,受到大家

的讚賞

(C)中秋夜晚皎潔的月光映照在屏東大鵬灣的海面上,一片「浮光躍金」的景象,

真是美不勝收

(D)老師把自己的薪水捐出來,幫助那些沒有錢繳午餐費的學童,真是具有「抱薪 救火」的情操

(E)參加推薦甄試面談或口試的時候,與其「正襟危坐」,緊張嚴肅,不如放鬆心情,

從容自然

【標準答案】(C)(E)

【概念中心】詞語、成語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精神凝聚,形體散釋。指思想極為專注,簡直忘記了自己身體的存 在。此處運用不當,宜改為「心曠神怡」 (B)冬季水位下降,使石頭 顯露出來。在此意義引申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C)月光照在水面 上閃爍出的金光 (D)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 擴大。此處運用不當 (E) 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形容嚴肅或拘謹 的樣子。

18.在「寒冷將靈魂凍結/我卻還不肯熄滅」這句歌詞中,作詞者運用「化虛為實」

的技巧,將抽象的「靈魂」化為具象的水,可以被「凍結」,看似無理卻饒富妙趣。

下列歌詞「」內的兩個詞語間,使用相同手法的選項是:

(A)就算整個世界被「寂寞」「綁票」/我也不會奔跑

(B)時光隧道裡/我「擺渡」著「憂愁」/孤獨疲憊的我/又將再流浪

(C)「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D)當所有的花都遺忘了你睡著的臉/「群星」在我等速飛行時驚呼「墜落」

(E)有一個地方叫做故鄉/它留些「記憶」叫我「遺忘」/卻總在淚濕枕巾的午夜 哦盪漾

【標準答案】(A)(B)

(9)

【概念中心】詞性、修辭與文法結構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抽象的「寂寞」化為具象的人,可以被「綁票」(蘇打綠〈小情歌〉)

(B)抽象的「憂愁」化為具象的船,可以被「擺渡」(紀曉君〈故鄉普悠

瑪〉) (C)「釉」為塗覆在陶瓷表面,使之有光澤的顏料,故「釉色」

非抽象詞語(周杰倫〈青花瓷〉) (D)「群星」非抽象詞語(陳珊妮〈乘 噴射機離去〉) (E)「記憶」雖為抽象,但本即可「遺忘」並未化為具 體的物(陳昇〈鄉〉)。

19.閱讀下列二段文字,依據文中訊息選出對二位作家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楊牧,早年筆名葉珊,新詩、散文都以抒情典麗著稱。三十二歲改筆名為楊 牧,在鄉土、社會的觀察中,注入濃厚的人文關懷,使作品在原有特質之外,

兼具冷靜含蓄、厚實深沉的內蘊。

乙、鄭愁予,早期詩作語言純淨,意象華麗,性情奔放,內容時見流浪情懷。後 期作品溫婉依舊,但歲月的感觸增多,人生的體悟益深,舉凡書齋的小見聞、

無常的生命觀等,都能隨意揮灑,入於化境。

(A)楊牧擅長冷峻批判現實 (B)鄭愁予擅長刻畫風俗民情 (C)兩人早期作品多抒寫個人情懷 (D)兩人後期作品都追求語言的華麗

(E)兩人因社會關懷或人生歷練,後期作品更趨成熟

【標準答案】(C)(E)

【概念中心】重要作家的地位與成就

【試題解析】(A)楊牧作品充滿人文關懷,未冷峻批判現實 (B)鄭愁予擅長抒情,而 非刻畫風俗民情 (C)二人後期作品均未追求語言的華麗

20.下列各組文句「」內的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聽寒「更」,聞雁遠,半夜蕭娘深院/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B)「俟」案子查明,本府回明了撫台,仍舊還你/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 險以徼幸

(C)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文靜素奇其人,一旦「聞」有客善相,遽 致使延之

(D)無何天寶大徵兵,戶有三「丁」點一丁/明兒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 卯的,你也別抱怨

(E)僕自到九江,已涉三載,形骸且健,方寸「甚」安/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 也,其事「甚」怪

【標準答案】(B)(C)(E)

【概念中心】字形、字音、字義之辨識與應用能力。

【試題解析】(A)音ㄍㄥ,古代表示夜間計時的用語/音ㄍㄥˋ,再、復(孫光憲〈更 漏子〉/白居易〈琵琶行〉) (B)等待(劉鶚《老殘遊記》/《中庸》)

(10)

(C)聽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杜光庭〈虬髯客傳〉) (D)成年男子

/天干的第四位(白居易〈新豐折臂翁〉/曹雪芹《紅樓夢》) (E)很、

非常。(白居易〈與元微之書〉/蘇軾〈留侯論〉)

【語譯】(A)聽寒夜中的更鼓聲,雁叫聲逐漸遠去,孤伶伶的女子夜半獨坐深院/請 你不要推辭,坐下來再彈一曲,我要為你創作一首新詩琵琶行。

(B)君子能夠居心平正坦蕩,等待天命,小人卻要冒險去妄求非分的利益。

(C)臣聽說:希望樹木長得高大,必先穩固它的根本/劉文靜平素就覺得李 世民並非常人,一旦聽說有客人善相面,就立即派人把李世民迎來。

(D)無可奈何,天寶年間朝廷大肆徵兵,每戶人家,三個成年男子中要抽一 個壯丁

(E)我自從來到九江,已過了三年,身體尚稱健康,內心也很安泰/張良接 受橋上老人的贈書,這件是很奇怪

21.地理上具有分界意義的山岳、河海、城關,有時也是內心感覺的分野。人們常想 像:分界的此邊,是熟悉而心安的家園;分界的彼邊,則是令人陌生而憂懼的荒 遠地域。下列選項「」中的詞語,在詩中亦具有此種感覺分野意義的是:

(A)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B)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C)卑南覓近「秀孤巒」,欲訪桃源在此看。菊有黃華能結實,山多青子可加餐

(D)「重洋」遠渡度重陽,載酒尋花花正黃。文苑連朝開霽色,春臺九月著羅裳 (E)東南一脈枕「高山」,屴崱雲端不可攀。山外海天知何處,舟楫從無此往還

【標準答案】(A)(B)(E)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玉門關」一邊是「孤城」、「羌笛」的胡人所在,一邊是有「春風」、

「楊柳」的熟悉家園(王之渙〈涼州詞〉) (B)「陽關」過後「無故人」,

知過此分界,心境將由熟悉而心安,轉為陌生而憂懼(王維〈渭城曲〉)

(C)介紹此地的美景,流露心中賞愛之情(施鈺〈秀孤巒並記〉) (D)

寫己渡海而來所見(夏筠莊〈重陽過海東書院〉) (E)「高山」外「海 天知何處,舟楫從無此往還」,可知高山外是陌生的一切(盧觀源〈臺 陽山川風物迥異中土因就遊覽所及誌之以詩〉)。

【語譯】(A)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 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 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B)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老朋友 請你再乾一杯餞別酒,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C)卑南覓(台東)有座秀姑巒山,在此便可探訪到嚮慕的桃源。菊開黃花能 結實,山多檳榔可加餐食。

(11)

(D)重陽時遠渡重陽,載著酒尋花花開正盛。書院多日來天氣晴朗,九月的 臺灣好似穿著美麗的衣裳。

(E)東南邊有座高大險峻的山脈,深入雲中無法攀登。山外是怎樣一番風貌 無人知曉,因從沒有船隻回來過。

22.楊中偉(地址:台中市東區新秀街11號)要寫信給他任職公司的副理陶青盈(地

址:台北市南港區星光路22號),右圖橫式信封的書寫方式,符合今日規範的選 項是:

(A)寄件人地址的位置 (B)收件人地址的位置 (C)收件人的姓名與稱呼 (D)啟封詞

(E)寄件人姓名的位置

【標準答案】(A)(B)

【概念中心】其他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

【試題解析】(C)如稱對方的職銜,則名字通常寫在職銜之下,故宜改為「陶副理青 盈女士」 (D)「安啟」用在對親族長輩,故此處宜改為「鈞啟」 (E) 寄件人姓名與寄件人地址均寫於左上角處。

23.閱讀下列短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土地一向是農人最根本的信靠,祖先留給他們的,他們據以耕植和養育子女,

因此,一塊土地的好壞端看它的酸鹼程度與會否浸水而定。但由於時勢的發展,

有些人已變得只關心它是不是能蓋房子,並且把他人和整個社會看成賺取的對 象。當金錢成為最高目的時,耕作當然成了笑柄,誠實和辛勤不再是美德,生活 當中的一些原應重視的價值棄置一旁,而貪婪的心則無限伸張。這些人表現於外 的是全然的粗鄙:新建的樓房內外貼滿磁磚、壁上掛的全是民意代表贈送的匾額,

濫飲聚賭,耽溺於坐享其成。傳統農村中溫厚的長者遠了,他們則儼然成了村子 裡的新興士紳和道德裁判者。

這些事實在是很使人洩氣的。但我也知道,我該深記且應頻頻回顧的,乃是 更多的那些默默為自己和下一代努力不懈的人。人的存在若有任何價值的話,並 不是因為他們活著,吃喝睡覺,而後死去,而在於他們的心中永遠保有著一個道 德地帶。(陳列〈地上歲月〉)

(A)以往農人在乎的是土地是否適合耕種,現在所有人則只關心土地酸鹼程度與會 否浸水

(B)新建的樓房內外貼滿磁磚,壁上掛滿民意代表贈送的匾額,是由於當前農村經 濟繁榮與文化水準的提升

(C)傳統農人保有誠實和辛勤的美德,現代農村有些人則顯得貪婪粗鄙,濫飲聚賭,

耽溺於坐享其成

(12)

(D)作者認為,人的存在若有價值的話,不是因為他們的金錢、權勢,而在於他們 心中永遠保有道德地帶

(E)本文反映了傳統農村價值觀的轉變,由原來的誠實辛勤專心耕作,轉變為維護 正義,以期躋身新興士紳

【標準答案】(C)(D)

【概念中心】閱讀及欣賞作品的能力

【試題解析】(A)以往農人在乎的是土地是否適合耕種,而是否適合耕種端看它的酸 鹼程度與會否浸水而定;現在有些人只關心是不是能蓋房子 (B)從緊 接著描述的「濫飲聚賭,耽溺於坐享其成」,可知文化水準並未提升 (E) 由「金錢為最高目的」可知一切向金錢看齊。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 :非選擇題 : 非選擇題 非選擇題( 非選擇題 ( (共三大題 ( 共三大題 共三大題, 共三大題 , , ,佔 佔 佔 佔 54 分 分 分 分) ) ) )

說明:請依各題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並標明題號一、二、三。

一 一 一

一、 、 、文章解讀 、 文章解讀 文章解讀( 文章解讀 ( ( (佔 佔 佔 佔 9 分 分 分 分) ) ) )

閱讀框線內的文章,請簡要歸納作者對文化與藝術的觀點請簡要歸納作者對文化與藝術的觀點請簡要歸納作者對文化與藝術的觀點,請簡要歸納作者對文化與藝術的觀點,,,並從日常生活中舉並從日常生活中舉並從日常生活中舉並從日常生活中舉 例

例例

例,,,印證作者的觀點,印證作者的觀點印證作者的觀點。文長限 150 印證作者的觀點 ~ 200字。

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豐富的文化因素與美感經驗,有來自先天的主體脈絡,也有 包容、吸納外來經驗的空間與環境。文化、藝術並非特定菁英份子的專利與責任,

每個人的文化意涵不因富貴貧賤而有高低多寡之別,體認藝術的社會本質與文化的 基礎,也與學歷、族群、性別沒有太大關係,更不需要高深的理論。(邱坤良〈非關 文化:移動的觀點〉)

【解題思考策略】

(1)「簡要歸納作者對文化與藝術的觀點」即「縮寫」,可以「句號」為分段處,摘取

前後重點。如:每個人都有屬於個人的美感經驗,不因富貴貧賤而有高低多寡之 別。

(2)「舉例印證作者觀點」部分,考生毋須想得過於艱澀,儘量思考自己生活週遭娛 樂。充斥身邊的流行樂、街舞、漫畫……等,與歌劇、芭蕾舞、國畫……相較。

如:國畫大師張大千的《秋海棠》令人驚嘆叫絕,尾田榮一郎的《航海王》亦有 其迷人魅力,前者不因蜚聲國際便顯得高人一等,後者也不因只是漫畫而顯得低 俗,在崇拜者眼中,兩人的作品都是藝術,呈現出來的都是文化。

【原文】非關文化:移動的觀點

1.

世界像大劇場,人生如一齣戲,這句老話最少已流傳百餘年。意思是人世間 的日常事務反映生活智慧與社會體驗,家庭、男女間的悲歡離合與戲劇裡的情 節、場景也無甚大異。如果用眼睛觀察,細心體會,便處處充滿「藝術」的影子,

(13)

生活中也有美學的觀照。而在這個人生劇場,每一齣戲劇所出現的興衰起落、分 分合合,點點滴滴也無不屬於「文化」的範疇。

人類因存在及與環境的互動而開展文化行為,從節慶祭儀、農耕魚猎,社會 組織、族群活動,到藝術、文學,無不涵蓋,無所不在,也皆與生活有關。但如 何展演,卻有一定的脈絡與規範,也有專業的指涉與約定俗成的認知。如同戲劇 反映人生,但不是紀錄某人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的流水帳。劇場的表演有角 色扮演與關目排場,涉及戲劇情節與人物性格的處理,演員的肢體與語言,與包 括舞台、服裝設計在內的劇場藝術,亦屬美學的層次。

與文化有關的事務包羅萬象,其是非成敗、良窳美醜皆由「心」感受,而「人 心不同,各如其面」,加上每個人的體態、外貌不同,富貴貧賤有別,生活背景 互異,文化展現多元型式與內容,並無絕對標準,未必能像機器量產,按件計酬,

或用一個模子製作具象的「文化」,然後放諸四海而皆準。一言以蔽之,文化的 要件以人為本,從「心」出發。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何過生活,以及如何 一起過生活,正是文化的核心與發展的動力。

我印象中,成天把文化二字,掛在嘴巴,是三十歲當了「學者」、「教授」以 後的事。這兩個字有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大至論著、創作,小至飲 食男女,仔細思想,皆與文化有關。正因為如此,許多人聊起與「文化」相關事 務,立刻口若懸河,頭頭是道。

2.

我經驗世界中所涉及的文化印象常隨時空更迭,靈活鮮明。就拿走路這件事 來說,不但是行動的目的,也是過程,更是學習、生活的一部份。從小至大,我 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行動,經常拐彎抹角,變化萬千。光是從家裡到學校這一 段路,我就「開發」出十種以上的行進路線,每天不同,早晚更換。藉著巷弄間 的穿梭,走過每家每戶的正廳、有時還繞過後門,近距離接觸到每戶人家的「底 層」生活,看到沒有「展演」準備的「主角」們。他們穿著最簡單的衣褲,穿木 屐、拖鞋,甚至打赤膊、光腳,正在看報、打盹或罵人,「府上」還傳出陣陣的 菜餚香味、菸酒味,甚至連嬰兒乳臭都聞得出來。

這種「走路」行動的所見所聞,經常是課堂上、課本裡所沒有的教材,難免 會撞見私密的一面,雖無黑白郎君所謂「別人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自己的確 增加一些「正常」孩子所沒有的經驗,路的確永遠是人走出來的。

而後在大城市生活,依然保持這種習慣,在經常往來的固定兩點之間穿針引 線,並非純為尋幽訪勝,或有偷窺慾求,目的僅在避免尋常、刻板的生活軌道,

希望在不同路線的穿梭中變換風景,「不知不覺」抵達目的地。時間隨著空間而 產生變化,擴大效益;空間也因時間的推移而呈現不同景觀。而在大街小巷不同

「行動」的經驗,「不知不覺」感受到社會變遷的脈絡,與生活文化的蛻變。特 別在五○─七○年代,台灣社會轉型最關鍵性的年代。我由小孩「轉」大人,清 楚地看到民眾聽收音機、看電視的生活場景,以及民間藝術、祭典節令、現代科 技在內容、型式的變化。人的生活態度改變、文化參與型式也自然而然改變了。

(14)

同世代的朋友很少像有這般奇怪的興致,這種興致大概只會發生在「日本時 代」的古早人,或有「美國時間」的無聊人身上。普通人或努力求學,或為事業 打拼,或養家活口,一旦立定目標,就全力以赴,勇往直前,「行不由徑」,是最 基本的信念。而在交通與生活動線上,永遠走正道,做正事,不會多浪費一分鐘 在無謂的路途上。

不過,這幾年居然遇到某些同好,他們年齡都很輕,與我相差幾個世代,卻 仍有在兩點之間變化各種不同路徑的經驗,令我大喫一驚。仔細瞭解,才知道他 們不是為了避免路途枯燥,或是好奇、好玩,而是家長再三叮嚀,出門時不要走 相同的路線,以免引起歹徒覬覦,成為被跟蹤、綁架的對象。

相同的時空背景、相同的動作,都有截然不同的目的性,其他可想而知。如 果這也是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則不同的生命態度,對空間、環境與週遭人物就有 不同的觀察、體認與解讀了。

3.

文化的呈現,不論有形、無形,軟體硬體、視覺影像或表演藝術,是美術、

舞蹈或戲劇音樂,它的發展與變遷有其社會因素與時代背景,包括地理環境、歷 史衍變與族群關係。社會所呈現的藝術展演與文化活動部分來自傳統的生活體 認,部份則模仿、複製「先進」國家城市文明。這種現象其實也反映近世紀來的 台灣文化環境,曾長期陷入主體性,與殖民、後殖民的糾葛與辯證。

如果文化是人類因應生活環境而產生的思想、行動。每個人生命中都有豐富 的文化因素與美感經驗,有來自先天的主體脈絡,也有包容、吸納外來經驗的空 間與環境。文化、藝術並非特定菁英份子的專利與責任,每個人的文化意涵不因 富貴貧賤而有高低多寡之別,體認藝術的社會本質與文化的基礎,也與學歷、族 群、性別沒有太大關係,更不需要高深的理論。

探討台灣文化生態,從階層、城鄉、族群,都有不同角度,也有不同體驗。

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同,對藝術也都有不同的感受。文化,是生命的內容、工作 方法,也是生活的態度。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遊戲的興味,挪出一 點「美國時間」,偶爾轉換姿勢,移動觀點,或許能讓自己看得更多,看得更遠,

也讓自己更為有趣。

《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所蒐錄的,是我多年來討論藝術展演、

空間、生活戲劇儀式、社區活動的非學術性文章,都是我個人對當前台灣文化的 觀察與體驗,發表的時間前後差距十年,這些經驗部份受到學院派訓練的影響,

大部份還是來自個人的參與觀察,以及長久以來的文化策展經驗,尤其是時間與 空間的移動概念,基本上就是來自青少年時代的遊戲趣味。

二 二 二

二、 、 、應用寫作 、 應用寫作 應用寫作( 應用寫作 ( ( (佔 佔 佔 佔 18 分 分) 分 分 ) ) )

閱讀下文,試以楚國、齊國或第三國記者的身分,擇一立場擇一立場擇一立場報導此事件,不必擇一立場 不必不必不必 擬新聞標題

擬新聞標題擬新聞標題

擬新聞標題。文長限250 ~ 300 字。

(15)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 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 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

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 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語譯】晏子出使楚國。因為他身材矮小,楚國人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

請晏子從小門進去。晏子拒絕,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

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從此門入城。」負責接待的人只好改道請晏 子從大門中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恐怕是沒有人了吧?怎 麼會派你當使者?」晏子回答說:「齊國臨淄住滿了人,人們展開衣袖可以 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人人肩並著肩,腳碰著腳,怎麼能 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 呢?」晏子回答:「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 出訪賢明的國君,無能的人就派他出訪無能為力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人,

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

【解題思考策略】

(1)確立記者所屬立場,不可自相矛盾

①楚國的立場:原欲羞辱晏嬰,卻反遭到晏嬰羞辱,故在新聞上可能避重就輕,

對此事件輕描淡寫。

②齊國的立場:晏嬰對答如流,順利完成外交使命,故記者下筆應著墨在外交的 勝利。

③第三國立場:客觀觀察,故能超然評斷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應互敬互重,若刻 意羞辱對方,將自食惡果。

(2)可先思考自己閱讀時的想法,是不帶感情的讀完本文,還是稱許晏子的機敏,抑 或同情楚國的難堪。選擇易發揮的角度下筆,較能取得高分。

三 三 三

三、 、 、引導寫作 、 引導寫作 引導寫作( 引導寫作 ( ( (佔 佔 佔 佔 27 分 分) 分 分 ) ) )

雖然時光一去不返,但人們偶爾還是會想像回到過去。

有人想像回到從前去修改原先的決定;有人想像回到事故現場阻止意外事件的 發生;有人想像回到古埃及時期,影響當時各國間的局勢;有人想像回到戰國時代,

扭轉當時的歷史……

請以「「「「如果當時如果當時如果當時如果當時………」」」」為題(刪節號處不必再加文字),寫一篇文章,從自己的從自己的從自己的從自己的 生命歷程或人類的歷史發展中

生命歷程或人類的歷史發展中生命歷程或人類的歷史發展中

生命歷程或人類的歷史發展中,選擇一個選擇一個選擇一個你最想加以改變的過去時空情境選擇一個 過去時空情境過去時空情境過去時空情境,並想像 那一個時空情境因為你的重返或加入所產生的改變因為你的重返或加入所產生的改變因為你的重返或加入所產生的改變。文長不限。 因為你的重返或加入所產生的改變

【解題思考策略】

(16)

(1)可從個人生命歷程拓展,優點是真實動人,缺點是生活經驗不足,可能無法適切 發揮,導致文章顯得平淡空泛。

(2)可從人類歷史發展拓展,優點是取材豐富,缺點是對歷史若不夠嫻熟或僅一知半 解,容易自暴其短,也無法自圓其說。

(3)須寫出自己重返或加入產生的改變,而既是「改變」,便不能到最後回歸原本的歷

史面,應讓自己的存在有扭轉的功效。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有關李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將天際流」可看出作者送別時的離情依依與不捨 B前兩句是從送行人的角度來寫的句子,後兩句是從遠行人的角度來寫的 C從這首詩的內容可以知道作者送別的地點在廣陵 D這首詩的詩眼是「盡」字,表現了作者送別時的深情至盡

而謫來 答案: 關於這篇文章的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本文應是作者貶謫一段時間後的作品,表現了自己閒適的心境 「眾恐而退」是因受到奇女的責備,害怕聲名不保而有的舉動 柳宗元以奇女自況,認為自己心志高遠,雖然被貶但不應受辱 本文以寓言的方式說明被貶後終究會飛黃騰達,一如白龍返天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