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100 分)
說明:第 題至第 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 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4 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 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這個地區曾經隸屬羅馬帝國統治,帝國滅亡時,日耳曼人也來到此地建立政權。後因地緣關 係,此地區長期遭受北歐勢力的侵擾,甚至北歐人也曾在此地建立小王國,與當地日耳曼 人政權的勢力互有消長。到了 11 世紀,決定性的改變形成,一支北歐維京人的後裔征服此 區,日後便長期統治這裡。」請問上述最有可能是在描述何處的發展過程?
英格蘭 法蘭德斯 法蘭西 西班牙
答案:
解析:既然曾隸屬羅馬帝國,又是日耳曼人曾建立政權的區域,因此範圍應鎖定在帝國的西半部。因地緣關 係,長期遭受北歐勢力入侵,範圍可再縮小至大西洋沿岸地區。11 世紀北歐人的後裔入侵,是指 1066 年征服者威廉(諾曼人,北歐維京人後裔)入侵英格蘭的事件,並即位為英王。故選 。
學者認為:「直到中世紀,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仍然是科學教育的示範,他的形上學在天主教 神學中,仍然可以找到蛛絲馬跡。而在政治學領域,亞里斯多德的民主觀念甚至持續 至今
,成為當代思想討論的範例。」請問這位學者是想說明亞里斯多德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是西方諸多學門的開山祖師 是基督教宗教哲學的奠基者 留下豐厚學術遺產以資後進 古希臘民主學說的集大成者
答案:
解析: 亞里斯多德開啟了西方學術諸多學門,例如哲學、邏輯學、政治學、生物學等,也重 視實證,可以 說是希臘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但並非是「開山祖師」。 題目中有提到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對於科 學教育、形上學、天主教神學的影響,以及其民主觀念仍影響至當代,不僅只有在宗教哲學與民主學 說的貢獻。故以綜合性陳述的 答案較佳。
學者指出:「俄羅斯帝國與鄂圖曼帝國在東歐黑海地區長久的對抗,不僅是為了帝國利益, 至 此亦可解釋為文化道統之爭。」之所以會存在「文化道統之爭」,乃因前述兩帝國擁有共 同的文化根源,兩者均認為本身就是此根源的嫡系繼承人。請問此一共同文化根源應為何 者?
阿拉伯帝國 拜占庭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 蒙古帝國
答案:
解析: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俄羅斯自稱繼承羅馬文化傳統,並且認定自身便是東正教的信仰中心。鄂圖曼土 耳其人入主君士坦丁堡之後,便以此城為首都,帝國的統治者蘇丹是仿效拜占庭的風格與制度進行統 治,更以基督徒的保護者自居。故選 。
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家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性,主張「市場自會調節,政府最好無為」。到了
□□年代,他們的主張被英、美等國用以改造二戰後的資本主義。英、美等國政府通過私 有化,不斷地從經濟領域撤出;不過,政府在經濟領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只是首要責任 從財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轉變為激勵個人的獨創精神及財富創造,同時又採取措施以彌補 新政策的缺陷。請問上述英、美等國政策的轉變是在什麼年代?
1950 年代 1960 年代 1970 年代 1980 年代
答案:
解析:此為 1980 年代新保守主義的主張,在經濟上採取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政策,並縮減社會福利,其代表 人物為美國的雷根總統(1981 ~ 1989 年就任)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1979 ~ 1990 年就任)。
「來自關中的勢力統一南北,重建廣土眾民的中華帝國……異族降將獲得國君的重用,沒有強 烈的愛國主義或種族歧視的意識型態,不同種族文化可以共存於此政權的盛世。……在帝 國末期的叛變,席捲半壁江山,成為摧毀帝國權威及其結構的最後一擊。此叛變雖被平定
,但從中崛起的新勢力也結束了此帝國。」請問上述資料所指的中國朝代為:
漢代 唐代 宋代 明代
答案:
解析:由「開創此帝國的勢力來自關中」、「重用異族降將」,以及「沒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或種族歧視」,
四個朝代中以唐代最為符合。唐代開國者為來自關隴統治集團的李淵,前期出現華夷一家盛況,唐末 出現黃巢之亂,重創南方經濟基礎,雖然叛亂遭到節度使李克用、朱全忠的平定,但最後帝國也亡於 朱全忠的篡位,進入五代十國。
圖一為臺灣某項外銷商品、不同品種 的銷售分布圖,這項外銷商品自 晚清開港通商後,始為臺灣非常 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也是東、
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請問 這項外銷商品為何﹖
蔗糖 茶葉 樟腦 稻米
答案:
解析:題幹提及此外銷商品為晚清開港後,始為重要商品,故 糖、 稻米可先排除。由外銷分布圖遍及歐 洲、非洲、美洲及大洋洲各地,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故選 茶葉較佳,臺灣茶葉因品 質優良,在當時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附圖中甲品種為烏龍茶、乙品種為紅茶、丙品種為包種茶的銷 售分布情形。而 樟腦在晚清時主要用於火藥、塑膠賽璐珞的原料,與文化交流無關。
圖一
「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的游牧民族在轉為定居的過程中,原有的部落結構自動變成封建結構,
部落長老和武士逐漸轉變成封建體制下的領主,……隨著時間推移,原有的部族傳統與武 力不斷地削弱,最後朝廷拿起儒家士大夫的衣缽,掩蓋自己蠻族出身,誠心用官吏來統治 定居人民。原先的武士能加入官僚體制的,就會變成官僚系統的一部分,不能加入官僚系 統的,就會被削弱。這個轉化過程在某政權就激起了嚴重的叛亂。」請問上述某政權與叛 亂應為何?
西晉,永嘉之禍 東晉,肥水之戰 北魏,六鎮之亂 唐代,安史之亂
答案:
解析: 西晉永嘉之禍源自匈奴人的叛變、 東晉肥水之戰是北方氐族苻堅欲以武力消滅東晉、 唐代安史 之亂是擁兵自重的地方胡將安祿山、史思明反叛中央;三者皆不符合題幹旨意。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 策導致北方六鎮的鮮卑族不滿洛陽鮮卑族漢化日深,以及自身利益受損,南北隔閡與對立加劇,進而 引發北方鮮卑武將反叛中央的六鎮之亂。
某一時期,英國國會向國王提交一份文件,當中有如下內容:
羅馬教宗派復興和加強的後果,便是國會給國王陛下兩度撥款後,竟於牛津被解散了。
在羅馬教宗派的任何一種抱怨得到滿意解決之前,總是要發生許多更不幸的事故。
《權利請願書》本已在國會全體會議上批准,但由於一項非法宣言而遭毀壞,……現在 請願書已經毫無用處,而只能說明:在法律和自由已經嚴肅而明確地宣示之後,那些大 臣們依然飛揚跋扈,竟敢破壞王國的法律和壓制王國的自由。
……許多其它沉重稅捐仍繼續違法徵收,有些甚至不合理到這種程度……。
請問這份文件應可幫助我們認識哪一件史事發生的原因?
《大憲章》的簽署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清教徒革命
光榮革命
答案:
解析:由「國會遭解散」、「《權利請願書》遭毀壞」,以及「違法徵收重稅」,可判斷為 清教徒革命。
「清教徒革命」肇因於英國國會與國王對立所引發的歷史事件。之所以形成對立,與宗教、稅收以及 國王領導的執政團隊違反既已存在的行政規則都有關聯,因此答案選 。資料已經提及此事發生於《
權利請願書》簽署(1628 年)以後,故 《大憲章》簽署於 1215 年、 16 世紀中葉可先排除。 光 榮革命爆發前,並未發生國會被解散的事件。
曾經,大多數南方人是不吃麵的:一是不想吃,嫌麵食太粗;二是不敢吃,怕麵食有毒;三是 南方也不怎麼種植小麥,想吃麵得從北方輸入材料。但自某個政局經歷大變革後,南方居 民不吃麵食的現象突然產生轉變,城裡的店鋪開始販售各式各樣的麵食,甚至因為小麥和 麵食的需求在短時間遽增,導致南方突然出現麥價比米價還貴的局面,誘使某些南方小農 開始種植小麥。請問生活在此大變革時期的南方人士,可能會經歷下列哪一情景?
以揚州為京畿,穀帛所資皆出焉;以荊、江為重鎮,甲兵所聚盡在焉,常使大將居之,
三州戶口,居江南之半
山右(山西)大約商賈居首,其次者猶肯力農,再次者謀入營伍,最下者方令讀書 新安(安徽)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
汴中呼餘杭百事繁庶,地上天宮
答案:
解析:北宋末年,金兵攻陷首都汴京,到了南宋初年,整個中原地區幾乎成為金國的統治範圍。在改朝換代 的過程中,不願降金的文武百官跟著宋高宗逃向南方。南宋建立的前半個世紀,大量北方難民陸續渡 過長江,在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湖北、湖南等地定居下來。這些來自北方的新移民把飲食、種 植習慣帶到南方。到了宋高宗晚年,不僅江浙地區遍布麥田,許多南方城市街頭更湧現北方麵館。
由「以揚州為京畿、以荊、江為重鎮,甲兵所聚盡在焉」可判斷為東晉。 選項中提及山西、新安
(安徽)崇商風氣的興盛,可判斷為明清時期。故選 ,此文是出自兩宋之際的文人袁褧的作品《楓 窗小牘》,由「汴中」、「餘杭」可以判斷為宋代。
桂冠詩人佩脫拉克曾語帶憤恨地表示:「在耶路撒冷,穆斯林不承認基督,在拜占庭,人們禮 拜時不重視基督。土耳其人雖是敵人,但是分離派的希臘基督徒甚至比敵人更壞。……希 臘人曾說羅馬教會是他們的母親,他們是忠實的兒女,然而他們卻不接受羅馬教宗的號令
。土耳其人因為不太怕我們,所以也不太恨我們。希臘人則怕我們怕得要死,恨我們也恨 得入骨。」請問下列關於佩脫拉克言論的解讀何者正確?
在拜占庭,「人們禮拜時不重視基督」,其信仰熱忱應低於羅馬 佩脫拉克所謂的「土耳其人」,指的應該是「塞爾柱土耳其人」
「希臘人則怕我們怕得要死」,這應與拉丁人曾入侵希臘有關 佩脫拉克的看法,正是引發日後東、西方教會分裂的根本原因
答案:
解析: 「神學」在東羅馬帝國一直是全民熱衷參與的活動,信仰熱忱不會低於西歐。 「土耳其人」所指 應是鄂圖曼土耳其人。 即指 1204 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的事件。 東、西方教會分裂是在 11 世紀中葉發生,應在佩脫拉克出世前發生之事。故選 。
有一本歷史書形容中國某個朝代:「重新打開通向中東和中亞的道路,北方甚至江淮一帶變成 一個馬賽克鑲嵌的路徑,嵌滿了遠及高加索、東歐和西亞進入的各個部落,而首都朝廷中
,則布滿了來自中亞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天文學家和其他學者……。當時學者所編製的曆 法,骨子裡是從中亞穆斯林那兒引進的,蘇淞地區主要經濟基礎的棉紡業則是透過安南路 線從南方海道引進的。但其龐大的官僚組織在技術上的創新是非常乏力的。」請問以上資 料所指的朝代為:
唐代 宋代 元代 清代
答案:
解析: 唐代中央官制為三省六部,是自秦漢以來長期發展形成的制度;基本上唐代沿用了隋代的制度,並 有所補充和發展,使其中央集權體制更加完善,不符合題目中「官僚組織在技術上的創新是非常乏力 的」。 宋代西北邊境有西夏威脅,不符合題目中所述「重新打開通向中東和中亞的道路」。 蒙古 建立的四大汗國,重啟中西文化交流路線,元代有郭守敬編製曆法,木棉樹在此時廣植於江南,使棉 紡織業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主要經濟基礎。 清代西學傳入,編制曆法的是耶穌會傳教士。
圖二是臺灣漢人移民在不同時期的拓殖情形。根據此 圖提供的訊息可知,至嘉慶時期,臺灣仍有許多 漢人尚未開拓的「蕃地」(圖中白色部分),也 就是代表並未實質統治全臺。請問在哪一事件之 後,清帝國才「真正」統治全臺,臺灣島內不再 出現清廷力有未逮的「化外之地」﹖
樟腦事件 羅妹號事件 牡丹社事件 大南澳事件
答案:
解析:羅妹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的發生,皆因清廷在臺官 員表示生番地為「化外之地」的消極立場,導致負 責處理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認為中 國政教不及生番,在其擔任日本顧問時提出「番地無
主論」,鼓勵日本藉臺灣原住民殺害琉球漁民之事發動侵臺戰爭。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採行「開山 撫番」政策,將臺灣生番地實質納入清廷管轄,清帝國才算真正統治全臺。
「歐洲各國在戰爭爆發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熱的態度歡迎它的到來。對他們來說,戰爭脫離了 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興奮和刺激,為國家而戰被認為是崇高的理想……無論對英國人
、法國人還是對德國人來說,戰爭就是保衛和強化國家,在當時沒有比這更好的思想觀念 了。……在戰爭爆發之初,大部分人把戰爭當做短期現象考慮,沒有想到它將可能從 根本 上改變各國的社會和國際的秩序。與當初的期待相違,戰爭經過數個月不但沒有終結,反 而持續了一年又一年,由此展開了不同於過去對於戰爭意義和目標的探討。」請問上述文 字是對哪一場戰爭的評述?
三十年戰爭 七年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答案:
解析: 三十年戰爭(1618 ~ 1648 年)、七年戰爭(1756 ~ 1763 年)爆發之時,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尚 未發展成熟,人民不會有為國家而戰的普遍心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法等國盛行姑息主 義,部分原因是對一戰餘悸猶存,因此人民不會以狂熱的態度歡迎戰爭的到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
,參戰各國民眾走上街頭,熱烈歡送出征的士兵。然而戰爭持續的時間比預期的長、壕溝戰的僵持狀 況令人沮喪、戰爭傷亡人數也為歷來之最,因此轉變了人們對戰爭的看法,認為戰爭是醜陋的、無意 義的行為,戰後的文學也充滿陰鬱、悲涼、空虛與厭世的氣息。
圖二
表四為嘉道年間的銀錢比價表。在嘉慶後期及道光年間,中國銀錢比價上升,物價下跌,造成 嚴重的經濟蕭條。至鴉片戰爭前,銀錢比價已經遠離了正常波動的範圍。請問下列何者「
不是」造成此現象的因素?
表四
1800 年 1829 年 1834 年 1836 年 1838 年 1844 年 1845 年 1849 年
1070 1380 1420 1559 1637 1724 2025 2355
19 世紀上半中南美洲產銀、鑄銀的國度陸續獨立,造成一時之間世界白銀供給的短缺 鴉片走私貿易在中外貿易中所占比重愈來愈大,導致中國大量白銀流出外洋
中國從明代稅法改革以來,白銀使用日漸普遍,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白銀需求與日俱增 洋商利用洋錢較中國銀錢具重量輕、成色低的特點,大量套購中國銀錢謀求厚利
答案:
解析:鴉片戰爭前,自嘉慶後期到道光年間,中國銀錢比價明顯上升,導因於 1809 年開始,玻利維亞、墨西 哥、祕魯等重要產銀國發生獨立革命運動,連帶影響全球白銀的供量。清沿明制,稅賦多以紋銀徵收
,到了鴉片戰爭前財政貨幣化的程度就高達 75 %,加上全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上大筆交易對白銀 的需求上升,造成非主要產銀國且政府長期忽略銀礦開採的中國,白銀價格開始飆升。而鴉片走私貿 易日漸猖獗,白銀的大量外流,更是讓中國脆弱的貨幣經濟雪上加霜。另外從外國輸入的銀元(洋錢
),每經手過一次,都會秤一次,鑑定一次,且外國銀元與中國紋銀的兌換率不一定有利於洋商,所 以 選項不成立。
圖三為臺灣在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日本自 1915 年起在臺共進行 7 次戶口調查,內容涉及各 行政層級的人口數、祖籍/族群/國籍、婚姻狀況、職業別、鴉片(阿片)吸食、纏足、
殘障人口等。
圖三 圖四
其中「種別欄」列於戶口調查簿內,由警察人員依戶口實查分為三種,如下:
第一種 每年查一次 為官吏、公務人員、有資產及行為善良者 第二種 每六個月查一次 為不屬於第一種、第三種者,即一般民眾
第三種 每月查一次 為受禁錮過之受刑人(顯有悔改者除外),需視察人或其他警 察人員特別注意者
至昭和 10 年(1935 年)臺灣總督府令第 32 號修正「戶口規則」附則規定,將戶口調查簿 頁略做修正,其中「種別欄」廢止,以塗黑「■」處理,如圖四。請按照你的臺灣史歷史 素養,以下何者會是將「種別欄」塗黑廢止的可能原因?
日人廢止警察對臺灣民眾的治安監控,給予臺灣人完全的人權尊重 日人預計推動皇民化運動,將臺灣人一律視為日本人故取消種別欄
註記人民前科紀錄是治安監控手段,因當時的治安相對穩定而廢止 註記人民前科紀錄是治安監控手段,民眾經服刑悔改便可消除紀錄
答案:
解析:「種別欄」其實是透過警察定期查察、對民眾進行治安監控的做法,從有前科紀錄者的訪查密度較高
,可知這是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隨著統治時間拉長,在第二階段文官總督統治時 期,臺灣人的武裝民變減少,或轉型為社會運動,相對於第一階段治安來得穩定,故於 1935 年在戶政 事務所保存的戶籍謄本取消種別欄註記,以黑印塗銷,故選 不選 。 取消種別欄並不表示廢止警 察對臺灣民眾的治安監控。 「種別欄」主要針對有前科者加強監控,與皇民化政策(去中國化、加 強日本化)無關。
「在法國,精心慶祝□□的 150 週年紀念,也在歐陸他處迴響。□□這一年,在西方國家的『
官方』心靈中意味著許多不同事物。這個遙遠的年代被視為自由主義勝利、民主建制重生 和工人階級覺醒團結的大日子。倫敦在該年的初春,有一場向國會發動的請願遊行,主要 訴求開放男子選舉權、不具名投票、無須財產資格規定,以及國會成員支薪。日耳曼 在法 蘭克福也有一場類似集會,要為所有日耳曼人成立一個民族國家、設立自由主義憲法; 與 會者雖努力達成共識,最後卻一無所成。」請問文中「□□這一年」是指哪一年?
1789 年 1815 年 1830 年 1848 年
答案:
解析:法國在 1848 年的二月革命除了通過成年男子普選,增進人民參政的機會、建立第二共和外,更引爆歐 洲革命浪潮。英國有一場持續十年的「憲章運動」(1838 ~ 1848 年),是工人階級向國會提出社會、
政治改革訴求的運動。十年間憲章派多次向國會請願。1848 年,在歐陸革命風暴的推動下,憲章運動 再度高漲,然而其請願書再次被國會否決,不久全國憲章協會被令解散,憲章運動也宣告結束。1848 年日耳曼地區出現統一運動,各邦代表在法蘭克福召開國民會議,通過憲法,欲建立聯邦,且選舉普 魯士國王為皇帝。但普魯士國王公開拒絕出任皇帝,使這次和平合法的統一運動失敗,法蘭克福國民 會議不久就無疾而終。
某年,共產國際執委會做出決議如下:「由於中國的中心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者,及其在中國 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而這個民族革命問題的解決直接關係到工人階級的利益,但工 人階級又尚未完全形成獨立的社會力量,所以共產國際執委會認為,國民黨與年輕的 中國 共產黨合作是必要的。」在此決議下,若你身為共產黨員,可能會身處在哪一情境中?
討袁之後,中國大小軍閥勢力開始整併,中國統一道路逐漸清晰 中國民眾對於俄羅斯並無好感,對孫中山聯俄容共一事深表不滿
愛國青年們為打垮軍閥勢力、驅逐外力解救中國,欲從西方思想中找到救贖之道 共產黨員將以友黨黨員身分,集體加入國民黨成為該黨成員,協助國民黨進行改組
答案:
解析:此決議為 1923 年 1 月 12 日,共產黨國際執委會做出的《關於國共合作的決議》。當時孫中山面臨袁 世凱帝制失敗後,中國產生更多地方性小軍閥的割據武力,列強帝國主義者的幕後操縱,軍閥混戰等 原因造成中國內政上的紛亂,自己又失去廣州軍政府的主導權,促使孫中山重新考慮,尋求可靠的革 命勢力為後盾,以完成統一中國的目標。從清末至民初,中國人民對俄國殊無好感。但自 1917 年俄國 革命成功以後,俄國政府連續發表兩次對華宣言,表明願意放棄沙皇時代在中國一切侵略所得的權利
,使中國認為俄國革命是一個侵略強權的舊帝制滅亡,和一個平等博愛的新政權成立,不僅形成一股 親俄風潮,更推銷了共產主義思想,造成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19 年五四運動後,歐美的民主主義
、自由主義思想,馬克思為主的社會主義思想蔚為風潮。在孫中山無法尋得歐美列強的支持下,能夠 在軍事和財政給予支援且伸出友誼之手的俄國,成為孫中山的合作對象。但在共產黨「本黨黨員不得 加入他黨」的規定下,共產黨員只能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
位於義大利半島東北部、亞德里亞海沿岸,有一名為拉維納(Ravenna)的城市,城市的周圍 有沼澤和溼地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難攻,而於公元 402 年被定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476 年,東哥德人瓦解西羅馬政權,成為拉維納新任統治者。查士丁尼大帝於 540 年派軍占領 此地,並將拉維納定為拜占庭帝國西部地區的統治中心,直到 751 年被倫巴底人占領為止
。拉維納被稱為歐洲「馬賽克之都」,城中教堂保存大量壯麗的馬賽克鑲嵌畫作。請問拉 維納之所以被稱為「馬賽克之都」,應與上述哪一件史事關係最密切?
公元 402 年起便被定為西羅馬帝國首都 公元 476 年東哥德人瓦解西羅馬政權 公元 540 年查士丁尼大帝派軍占領此地 公元 751 年拉維納被倫巴底人占領
答案:
解析:馬賽克風格的藝術創作雖然在羅馬帝國時期便已存在,但是被大量創作,並在教堂中形成壯麗的視覺 感受,則是東羅馬時期才具備的特色,故選 。
富察同學在查尋教育史的資料時,找到了一份《奏定學堂章程》,其中明確規定:「無論何等 學堂,均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於純正,而後以西學淪其知 識,鍊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材,各適實用……。」但富察同學一直沒有找到這篇文獻的年 代,請根據你的歷史知識推測,此篇文獻內文的中心主旨,最早可能出現在哪個年代?
1840 年代 1860 年代 1910 年代 1930 年代
答案:
解析:這是張之洞參與 1903 年《奏定學堂章程》制定時奏擬的內容,張之洞做為自強運動洋務健將,從 1895 年在湖北創立兩湖、經心兩書院時,就以「中體西用」做為學習主旨,在《奏定學堂章程》中更是體 現中體西用的指導原則。中體西用最初的倡導者是馮桂芬,在 1861 年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
,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後有做為帝師的孫家鼐,做了更為全面的闡述。而自強運動是以「中 體西用」貫穿始終,「中體西用」也成為近代洋務思潮的總綱與指導思想,提問「最早」,故選 。
某位學者與朋友去山中郊遊,朋友指著峭壁岩石中的一棵花樹,然後問:「天下無心外之物,
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學者回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 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請 問下列觀點中,何者最能得到這位學者的認同?
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 當了
其為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嘗謂聖賢道統之傳散在方 冊,聖經之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晦。於是竭其精力,以研窮聖賢之經訓
從西洋人利瑪竇學天文、曆算、火器,盡其術。遂遍習兵機、屯田、鹽筴(策)、水利諸 書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 盡歸於人,亦無不可
答案:
解析:本文出自《王文成公全書》。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遊玩。朋友指著岩石間的花對王 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
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回答:「你沒有看這朵花時,這花就和你的心一樣,平寂得像是沒有存在過一樣。當你看它時
,它的顏色才在這時明白地展示在你的面前。這樣便知道這朵花並不是獨立於你的意識而存在的。」
在王陽明看來,世界上一切問題,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 是王陽明學習了朱熹「格物致知
」的學說,但苦思冥想七天七夜,沒能想通竹子的「至理」,還染了風寒,成為他建立心學的思想開 端。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萬物,其實沒有哪個是可格的。格物只能在自己身心上下工夫。其 實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知道這一點,自己就有擔當了。」 為朱熹的思想。 為《明史》中對徐光 啟的記載。 摘自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的〈原君〉,意思為「後世的君主就不是這樣了!他們認 為天下利害的大權都操在我手中;把天下的利益都歸我享受,把天下的禍害都推給別人,也沒有什麼不 可以的。」
一位美國總統曾發表如下的聲明:「我已命令第七艦隊前去防止福爾摩沙受到攻擊。因為前述 的行動,我又要求福爾摩沙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進行一切海、空軍事行動;第七艦隊將 確保福爾摩沙的中國政府做到這點要求。福爾摩沙的未來地位,將等太平洋恢復安定,與 日本簽署和平協定,或聯合國審議過後,再做決定。」請問這位美國總統的目的或主張為 何?
重申〈開羅宣言〉,主張將臺灣歸還中國 派第七艦隊與中華民國軍隊一同進攻大陸 維持臺灣海峽中立化,防止戰事繼續擴大 結好中共,與之改善關係以共同對付蘇聯
答案:
解析:根據資料可知此總統為下令第七艦隊巡防臺灣海峽的美國杜魯門總統。從他下令第七艦隊「防止福爾 摩沙受到攻擊」且「福爾摩沙的中國政府停止對大陸進行一切海、空軍事行動」,可知他並非 派第 七艦隊與中華民國軍隊一同進攻大陸。另外,從他認為臺灣地位要等到「聯合國審議過後,再做決定
」,可知 亦不可選。 美國要到 1970 年代後,尼克森總統才進行此一外交政策。
16 世紀末,一位出身低微的小領主取得豐臣秀吉的同意後,開始組織戰船和船員,準備南下 遠征呂宋,並有意占有臺灣。西班牙總督獲得消息後,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派遣兩艘兵船
,前往臺灣偵測港口、地勢,以便搶先占有臺灣。如任務無法完成,則趁機通知廣東、福 建當局,由中國出面阻止日人進入臺灣,但是西班牙人這次出征因風向不利,無功而返,
中國當局則因西班牙人的通報而有所防範。根據以上資料可知,當時各政權對臺灣的企圖
為何?
明朝:意圖將臺灣收為版圖 日本:占領臺灣結好西班牙 西班牙:占有臺灣防衛呂宋 荷蘭:占有臺灣與日本貿易
答案:
解析: 由資料內容可知,當時明帝國只是加以「防範」,並未意圖將臺灣收為版圖。 日本的目的是占領 臺灣,並遠征呂宋,是與西班牙為敵,而非結好西班牙。 荷蘭要到 17 世紀初才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
,積極擴展在東方的商貿事業,且題幹中並未述及荷蘭。
在毛澤東病故後,中國的國家總體政治經濟方向由政治鬥爭轉向經濟建設,新經濟政策除了延 續工業、農業、科技、國防四個現代化政策的發展路線外,在 1970 年代末期,中國經濟生 活領域開始強調地方創新與工人責任的策略,以加速國家經濟發展。在中國開始實行改革 開放後,東部沿海地區因為有交通、勞工等區位優勢,設立了許多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 發區、開放城市等以吸引外資,再加上中共中央推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租稅優惠),
這些政策皆直接或間接促進東部沿海地區早期勞力密集產業與近期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形 成現今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圈。上述提到從 1970 年代末期到 1980 年代新的 經濟趨勢─「強調地方創新與工人責任的策略」,則以下何者符合此特色?
農工生產大躍進 統購統銷 放權讓利 人民公社
答案:
解析:題目提到 1970 年代末期就是 1978 年年底的「改革開放」,其訴求為停止政治鬥爭、全面發展經濟,
例如為配合經濟特區的設置,中共中央制定各項涉外法規、創造各種有利的投資環境與貿易管道,給 予租稅優惠,故選 。 大躍進、 人民公社為三面紅旗下的政策,與改革開放無關。 統購統銷為 1950 年代農村生產集體化的政策,由政府統一收購專賣全國糧食,邁向共產主義。
委內瑞拉曾是南美洲最富裕的國家,已故的左派總統查維茲(Hugo Chavez)在 1999 年當選總 統後,增加該國「最重要」的商品出口,由於當時此商品的國際價格正處於高檔,豐厚的 收入讓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可順利實施,改善委國民眾的生活狀況。但因近年來此出口商 品的價格暴跌,在外匯存底大量減少,以及政府不斷印鈔的狀況下,使委內瑞拉貨幣變得 一文不值,成為目前全球通膨率最高的國家,糧食價格漲翻天,一度是社會主義天堂的委 內瑞拉,淪落到糧食和物資奇缺的窘況。外國記者如欲針對委內瑞拉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 進行深入報導,他必須具備何種語言能力才能與當地民眾溝通?
英語 法語 葡萄牙語 西班牙語
答案:
解析:地理大發現後,巴西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餘中南美國家大部分皆為西班牙殖民地,殖民時期的語 言也影響目前中南美洲所使用的語言。除巴西使用葡萄牙語外,其餘使用西班牙語,所以委內瑞拉的 官方語言以西班牙語為主。
以色列人以及美國總統川普所認定的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在宗教上有其特殊地位,1947 年 聯合國下的某組織投票決定,把英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分割成獨立的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時
,就是不希望任何一方控制此處。請問當時負責進行規劃的是聯合國下的哪一組織?
大會 安全理事會 託管理事會 祕書處
答案:
解析:聯合國託管理事會是聯合國負責監督託管領土行政管理的機構,成立於 1945 年。成立託管制度的目的 是進行去殖民,使託管領土朝自治或獨立的方向發展,尊重託管領土居民的自決。在最後一個託管領 土帛琉於 1994 年 10 月獨立後,託管理事會便失去了功能。因此,聯合國決定暫停託管理事會的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