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DOC tp.edu.tw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DOC tp.edu.tw"

Copied!
8
0
0

Teks penuh

(1)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第 109 期通訊解題題目解答與評析

若正整數

n

的除了

n

本身以外所有正因數的和為s(n)

例如:s(8)1247,s(10)1258,s(20)12451022

如果s(n)>

n

,我們可以稱

n

為超因數,例如20為超因數,但8與10不是。

(1) 試問最小的超因數為何?

(2) 求證當npq時,

n

不為超因數。(這裡的 p,q為不相等的質數)

(3) 試證明:如果

m

為超因數且 p是質數,並且p不是

m

的公因數時,

m p pm

s( )(2 ) 成立。

【簡答】(1) 12 (2)略 (3)略

【詳解】(1)最小的超因數為12 (s(12)1234616)。

(2)由於 p,q為不相等的質數,所以npq這個數必有1,p,q 不失其一般性 我們可假設pq 且可得p2,q3

n pqqq1pq 所以s(pq) pq 故得證

n

不為超因數,另外可以利用

0 2 ) 1 )(

1 ( 1 )

(

s pq pq p q p q pq

(3)如果

m

所有正因數1,m1,m2mk

m

s(m)1m1m2mk並且

m

為超因數 所以1m1m2mk m

可得pm,m這兩數有相同的因數且s(pm)(2 p)m。 且pm還有其他的正因數為p,pm1,pm2,pmk

m

(因為 p為質數且不是

m

的因數,因此上述這些都是新的正因 數)

故綜合上述結果可得

m p m

m p m

m m

m m p

m pm pm

pm p m m

m pm

s

k

k k

) 2 ( )

1 ( )

1 )(

1 (

1 ) (

3 2 1

2 1 2

1

得證。

【評析】本題屬於難度較高的數論問題,同學不只要能計算出正確的數值,更需 要透過對於因數性質的掌握及瞭解,並利用數學符號完整表達論證推 理的過程。本題徵答人數共有15人,其中僅有3位獲7分滿分,其餘 未獲滿分同學主要是書寫方式與表達不完整,或者是在計算中忘記考 慮某些條件導致錯誤推論。整體而言參與徵答學生的數學論證與思考表 達方法,均有待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時給予適切的指導,以有效提升 同學數學論證的素養。

2.參與本題徵答同學的成績如下:

10901

(2)

獲得滿分7分的同學有3人,正確且內容表達優良:

台北市蘭雅國中姜理元、新北市江翠國中蕭明、

臺中市私立衛道高中國中部高暐竣。

獲得6分的同學有6人:

台北市師大附中國中部徐嘉宏、桃園縣文昌國中蔡子暘、

新北市文山國中鄭容濤、新北市江翠國中劉建亨、

新北市江翠國中鍾堡淀、新北市碧華國中謝維庭。

獲得5分的同學有1人:台北市敦化國中葉峻豪。

獲得4分的同學有3人:

台中市東山國中凃皓雲、台北市蘭雅國中魏子翔。

新竹市光華國中張原嘉、

獲得3分的同學有1人:新北市江翠國中張朝凱。

已知x的方程式

2

( 2 1) (2 7) 1 0

1 1

x x

a a

x x

   

          有實數根。求實數a的取值 範圍?

【簡答】 53 a 28

【詳解】設 1 x t x

 ,則t1。原方程式可化為(a21)t2(2a7)t 1 0。 當a2 1 0,即a 1時,方程式為  9t 1 0或  5 1 0t ,即

1 1 9 x x

 或 1

1 5 x x

 ,解得 1

x 8或 1 x 4。 故當a 1時,原方程有實數根。

a 1時,則當 0時,原方程式有實數根。由

2a 7

2 4

a2 1

0

        ,解得 53 a 28。 綜上所知,當 53

a 28時,原方程式有實數根。

【評析】1.本題徵答人數共11人,全部答對得滿分7分者只有1人,是臺中市衛

10902

(3)

3.參與本題徵答同學的成績如下:

獲得7分的同學有1人:臺中市衛道國中高暐竣。

獲得6分的同學有1人:台北市敦化國中葉峻豪。

獲得5分的同學有6人:

台中市東山國中凃皓雲、台北市蘭雅國中洪煜賢、

桃園縣文昌國中蔡子暘、新北市文山國中許皓閔、

新北市江翠國中李可非、新北市南山國中邱曼甯。

獲得3分的同學有1人:新竹市光武國中洪顥宇。

I 是rABC內部一點,且滿足 1 90 2

AIB ACB

     , 1

90 2

AIC ABC

     ,

證明:I 是rABC的內心。

【詳解】

[方法1]

作rABC的外接圓,並延長AI交於點D。 在rBDI中,

BDI ACB

   (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

且 1 1

180 180 (90 ) 90

2 2

BID AIB ACB ACB

               ,

則 1 1

180 180 (90 ) 90

2 2

DBI BDI BID ACB ACB ACB

                   可知BID DBI,則DB DI (1)。

在rCDI中,

CDI ABC

   (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

且 1 1

180 180 (90 ) 90

2 2

CID AIC ABC ABC

               ,

則 1 1

180 180 (90 ) 90

2 2

DCI CDI CID ABC ABC ABC

                  

可知CID DCI ,則DCDI(2)。

由(1)、(2)可知DB DC ,則DAB DAC(同弦長所對的圓周角相等),即 AI為BAC的角平分線。又

1 1 1

360 360 (90 ) (90 ) 90

2 2 2

BIC AIB AIC ACB ABC BAC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仿上述討論也可知BI 為ABC的角平分線,所以I 是rABC的內心。

10903

(4)

[方法2] 設I是rABC的內心,且II, 在rAI B 中,

1 1 1 1

180 180 (180 ) 90

2 2 2 2

AI BABC BAC ACB ACB AIB

                   ,

A I I B, , , 四點共圓。

在rAI C 中,

1 1 1 1

180 180 (180 ) 90

2 2 2 2

AI CACB BAC ABC ABC AIC

                   ,

A I I C, , , 四點共圓。

A I I, , 三點可以確定一個圓,故B C, 都在圓上,換句話說A I I B C, , , , 五點共 圓,也就是說I I, 在rABC的外接圓上,顯然矛盾!

由反證法知II,即I 是rABC的內心。

【評析】1.本題徵答人數共12人,獲得7分者有1人,獲得6分者有1人,獲得5

分者有3人,獲得3分者有7人。

2.現在國中練習寫證明題的機會已經不多了,老師對於同學能夠提起勇

(5)

其中高暐竣同學整體而言已經抓到核心重點,但是犯了細部的邏 輯錯誤,差一點就能滿分,相當可惜!而凃皓雲同學的證明無可 挑剔,相當值得嘉許!

3.參與本題徵答的同學成績如下:

獲得7分的同學有1人:台中市東山國中凃皓雲。

獲得6分的同學有1人:台中市衛道國中高暐竣。

獲得5分的同學有3人:

台北市延平國中何政遠、新北市永和國中鍾葳、

新竹市光華國中張原嘉。

獲得3分的同學有7人:

台北市蘭雅國中郭姿筠、台北市師大附中國中部徐嘉宏、

新北市江翠國中鍾堡淀、新北市江翠國中高瑋伯、

新北市南山國中邱曼甯、新北市碧華國中林瑾冠、

桃園縣文昌國中蔡子暘。

(6)

一對主人夫婦,邀請五對夫婦來吃飯,除了不跟自己的另一半握手外,每個人 都與若干個人握手(可能不握),若除了女主人之外的十一個人,與之握手的 人數都不相同,請問女主人與多少個人握手?

【簡答】女主人共握了5次手

【詳解】令主人夫婦的握手數是(H1, H0),而五對客人的握手數分別為(A1, A0), (B1, B0), (C1,C0), (D1, D0), (E1, E0)

每個人可能的握手數為0, 1, 2, …, 10,

所以除了女主人的十一個人的握手數剛好就是0, 1, 2, …, 10,

考慮握最多的人,不妨設E1=10,如此一來,除E0外,不可能有人是 0,所以E0=0

把此對夫婦拿掉,則其它人每個人握手數都少一(含女主人),

所以除了女主人的九個人的握手數剛好就是0, 1, 2, …, 8,

同樣的方法,再拿掉一對夫婦,則其它人每個人握手數都少一,

如此,除了女主人的七個人的握手數剛好就是0, 1, 2, …, 6,

一直用相同的手法,直到把最後一對客人夫婦拿掉,女主人共少了5 次,故女主人共握了5次手。

【評析】

1. 本題作答者有15人,平均得分5.3分。

參與本題徵答的同學成績如下:

作答完整,獲得滿分7分的同學有8人:

台中市東山國中凃皓雲、桃園市復旦國中傅彥綱、

桃園縣文昌國中蔡子暘、新北市江翠國中李可非、

新北市江翠國中張朝凱、新北市江翠國中劉建亨、

新北市江翠國中鍾堡淀、臺中市衛道國中高暐竣。

獲得6分的同學有1人:新竹市光華國中張原嘉。

獲得5分的同學有1人:台北市敦化國中葉峻豪。

獲得4分的同學有3人:

台北市國北教大實小廖育佑、台北市蘭雅國中施瑋庭、

台北市蘭雅國中陳信杰。

2. 這樣的題目主要的方法是邏輯的推導,利用極端值出發,針對最大值或最小 值的討論,逐一完整的推出可能情形,大部分同學夠細心,都可以完整作答,

值得嘉獎,但有些許的同學只把一種情形寫出,並沒有說明,這無法保證這 是否是唯一的情形。另外,希望同學除了完整回答這個問題之外,也可以想 想,如果推廣到100對夫婦會怎樣,或

n

對夫婦會怎樣?

10904

(7)

【簡答】(1) 5;(2) f(x) = 5x2–15x+11。

【詳解】設α、βf(x) = ax2+bx+c = 0的兩個根,

1<α<β<2,a,b,c都是整數,a>0,

f(x) = a(x–α)(xβ),得

f(1) =a+b+c = a(1–α)(1–β),f(2) = 4a+2b+c = a(2–α)(2–β) 都是正整數,故

1 ≤ f(1)f(2) =a2(1–α)(1–β)(2–α)(2–β) =a2[(α–1)(2–α)][(β–1)(2–β) ]。

∵(α–1)(2–α) = –α2+3α–2 =

4 ) 1 2 ( 3 2

 ≤

4

1 ,同理,(β–1)(2–β) ≤

4 1

∴[(α–1)(2–α)][(β–1)(2–β) ] ≤ 16

1 ,等號於α= β = 2

3時成立,但α<

β,而有a2[(α–1)(2–α)][(β–1)(2–β) ]< 16

a2 ,得1< 16

a2 ,正整數a的 最小值可能是5。

a = 5,則α +β= 5

b ,αβ= 5 c

而1<α<β<2,故2<

5

b <4,b2–20c>0,

f(1) = 5+b+cf(2) = 20+2b+c、–bc都是正整數,

c  –4–bc  –19–2b,11≤ –b≤ 19,b2>20c,得

b2>–80–20bb2>–380–40b,整理為(b+10)2>20,(b+20)2> 20,

解得b=–15,c = 11。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

(1)正整數a的最小值為5;(2) a最小時,f(x) = 5x2–15x+11。

【評析】

本題以上解法,主要應用了一元二次方程式根之性質(韋達定理)與二次函 數之求極值(配方法),完全是代數方法,解題概念相當的基本,解題設計則利 用了一點巧思。同學之答題,關於數值a,大多以窮舉法檢視,幸好a之最小值 不大,總算能有所得,但從數學研究之觀點來看,還是先設法找出a之範圍為 宜。

當然,本題之求解也可以引用幾何方法,幫助釐清思路。依題意,在坐標平 面上,拋物線y = ax2+bx+c上之A(1, a+b+c)、B(2, 4a+2b+c)兩點都是第一象限 內的格子點,而其極小點則在第四象限內,即b2–4ac>0,如此,也可找到整

(8)

a,b,c間之關係。應答同學中有三位應用了類此之幾何圖解,只是相關的討論 與說明還有待精進。

本題共有8位同學應徵答題,成績如下:

獲得6分者2人:

臺中市衛道國中高暐竣同學、臺中市東山國中凃皓雲同學。

獲得5分者2人:

桃園縣文昌國中蔡子暘同學、新北市江翠國中鍾堡淀同學。

獲得2分者4人:

新北市文山國中許皓閔同學、新北市江翠國中李可非同學、

新北市江翠國中高瑋伯同學、台北市師大附中國中部徐嘉宏同學。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某日 Jose 與 Hayato 相約進行台北捷運 Running Game, 在右圖西門到松山的 8 個站中,兩人分別由不同的轉運 站(右圖中同心雙圓的 4 個)進入,再由不同的站出去 (不限轉運站) ,但同一個人不可由相同的站進出,且兩 人各進出捷運站一次,他們共有 ________ 種進出捷運 站的選擇。 11... 新北市立永平高中 104 學年度第 2

得7分者,3人: 臺北縣中和國中梁子慶 臺北市北投國中吳博生 桃園縣中興國中黃紹華 得6分者,7人: 臺北市敦化國中林靖為 臺北市建成國中周忠毅 臺南縣黎明國中朱哲門 基隆市銘傳國中陳亭均 臺北市文山國中陳逸星 臺北縣光復國中王永光 臺北縣淡水國中吳進儒 得3分者,7人 臺北縣碧華國中陳建勳 臺北縣江翠國中于上钧 基隆市銘傳國中陳偉寧 基隆市銘傳國中方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