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寐
一、概述
•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
,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
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 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 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 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 夜不寐。
•
常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贫血 等疾病中。
•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 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
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 得安卧;–
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
病能 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脏有所伤 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
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 , 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
经 · 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
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
能精,夜不得寐也”。
•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
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
《景岳全书·
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 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 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 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
也。”
•
《景岳全书·
不寐·
论治》中指出:“无邪而不寐 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 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 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 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 而神自安也”。• 《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
“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
停,一日胃不和”五个方面。
• 《医效秘传 · 不得眠》将病后失眠病机分析 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卧,若 阴虚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心 藏神,大汗后则阳气虚,故不眠。心主血
,大下后则阴气弱,故不眠,热病邪热盛
,神不精,故不眠。新瘥后,阴气未复,
故不眠。若汗出鼻干而不得眠者,又为邪
人表也。”
病因病机
•
情志所伤——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
•
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此为胃不 和则卧不安也。”
•
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
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盛,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 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 交而神志不宁。
•
失眠的病因虽多,但以情志、饮食或气血亏虚等内伤病因 居多,由这些病因引起心、肝、胆、脾、胃、肾的气血失 和,阴阳失调。•
其基本病机以心血虚、胆虚、脾虚、肾阴亏虚进而导致心 失所养及由心火偏亢、肝郁、痰热、胃失和降进而导致心 神不安两方面为主。•
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阴虚火旺,引起心神失养 所致。•
实证则多由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心神不 安所致。临床表现
• 1 .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
连续 3 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 2 .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
、心神不宁、多梦等。
• 3 .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
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辨证分型
•
心脾两虚 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 力、面色不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胆气虚 心悸胆怯,善惊多恐,夜寐多梦易惊,舌淡、苔薄,脉弦细。
•
阴虚火旺 心烦不寐,或时寐时醒,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心悸,健忘,颧红潮热,口干少津,舌红、苔少,脉细 数。
•
肝郁化火 心烦不能人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头痛眩 晕,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痰热内扰 睡眠不安,心烦懊侬,胸闷脘痞,口苦痰多,治疗方法
1 .基本治疗
•
治则:宁心安神、清心除烦。心脾两虚者补益心脾,心胆 气虚者补心壮胆,均针灸并用,补法;阴虚火旺者育阴潜 阳,只针不灸,平补平泻。肝郁化火者平肝降火,痰热内 扰者清热化痰,均只针不灸,泻法。•
处方:神门 内关 百会 安眠•
方义:失眠一症,主因为心神不宁。治疗首选心经原穴神 门、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宁心安神,为治疗失眠之主穴;百 会穴位于巅顶,入络于脑,可清头目宁神志;安眠为治疗 失眠的经验效穴。诸穴合用,养心安神,恰合病机。•
加减:–
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补心壮胆、安神定志;–
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平肝降火、解郁安神;–
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和胃安神。•
操作:–
所有腧穴常规针刺;背俞穴注意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 度。以睡前2
小时、病人处于安静状态下治疗为佳。2 .其他疗法
⑴ 皮肤针:用皮肤针轻刺印堂、百会、颈 项部及腰骶部背俞穴,每次 5 ~ 10 分钟,
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 l 次。
⑵ 耳针:取心、脾、神门、皮质下、交感。
每次选 2 ~ 3 穴,轻刺激,留针 30 分钟。
每日 1 次。
验案举例
•
金某,男, 56 岁。因工作不顺心,气郁引起失眠 5 年余。伴头痛、头晕、心烦易怒、记忆力减退、纳食不香、口苦咽干、腰膝酸软,时有耳鸣。经多 方治疗效果不显,每天服安眠药亦只能睡 2 ~ 3 小时,醒后头晕胀痛,严重时彻夜不眠,心情极为 苦恼。查:面色黯黄,舌质略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肾阴不足、心肝火旺。嘱其停服安眠药,施以 艾灸涌泉之法。次日,患者十分欣喜来告:昨夜施 灸后即安静人睡 8 小时,这是近几年睡的第一个好 觉。由于信心增强,又灸治 6 次,已能完全正常入 睡。嘱其再灸 1 周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