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视野下中国城乡关系研究述评
任 吉 东 (中國 天津社会科学院)
Ⅰ. 城乡关系简说
Ⅱ. 西方学者的中国城乡理论演变 Ⅲ. 国内学者的城乡关系解读
Ⅳ. 小 结
Ⅰ. 城乡关系简说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 城乡关系因其内涵的复杂性和外延的广泛性而仁者 见仁, 学术界对此也没有严格的或统一的定义. 众所周知, 城乡关系是社会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自城市产生后, 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那样: “分工引起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 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 换为媒介的分工基础, 都是城乡的分离.”1)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的两个空间实体, 是一定地域中互相依 存、互相促进的有机体中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 城乡关系是指城市 和农村这两大类人们生存空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依存关系.2) 同时, 城 乡关系中的“城”与“乡”不仅是地理概念, 更是社会概念,3) 因二者都是由不
* 基金项目: 天津市200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解构与和谐: 近代天津城乡互动 与社会变迁”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TJZL08-005. 韩国高等教育财团2010年度课题“城 市化视阈下的近代中国城乡关系.”
1)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63), p.390.
2) 王思斌 主编, 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p.205.
3) 谢维, 从乡土中国到两个中国 -读彭慕兰腹地的构建: 华北內地的国家、社会和
同的人群组成的, 也是一定范围的地区中人的社会关系的积聚而形成的地 域社会. 因此, 广义上的城乡关系是指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 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 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 映.4)
在西方, 研究城市史的学者十分关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重视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中城乡的联系和互动. 芝加哥学派认为, 城市的发展是与周围的环 境相联系的, 周围环境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前景与特征. 美国后现 代主义的新城市史学派是把乡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过程的两端, 论述城 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西方学者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也始于城乡关 系.5) 中国大陆的城市史研究从个案起步, 逐渐扩展到群体城市、区域城 市、不同类型城市以及制度、体制等各个层面, 其中也多有对城乡关系的 涉猎. 尤其是上个世纪以来, 伴随着明清两代社会与经济研究的细化与深 化, 引起了新一轮城乡研究的热潮.
Ⅱ. 西方学者的中国城乡理论演变
国外学者已经注意到城乡关系对城市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城市史这个概 念是建立在如下观点之上的: 城市有其独特之处. 如果城市与社会的其他地 方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再把‘城市史’当作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进行讨论就没 有意义. 无论城市的特性包括什么—无论它是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还 是文化的, 既然明确是城市, 其特征就应该使其与乡村区分开来. 因此, 任 何综合性的城市史都应该包括对城乡关系的考察.”6)
经济(1853—1937) (史学月刊 2010-7).
4) 蔡云辉, 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 2003-5).
5) 以1964-1965年施坚雅在亚洲学研究季刊连载关于中国农村的市场结构的长文作 为新一代城市史研究的开始.
欧美中国城乡关系史的研究, 是以马克斯·韦伯对中国城市的认识为起点 的, 韦伯用西方的标准进行衡量, 提出了衡量城市的五大标准, 即城堡、集 市、法庭、社团等由市民选举产生的市政机构. 根据这个定义, 韦伯认为中 国从来就没有城市, 中国的城市仅仅是皇权的象征, 而不是经济活动的自然 产物. 韦伯将自己的看法总结为: “‘城市’是没有自治的官僚驻地, 而‘乡村’
则是没有官僚的自治聚落.”7)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 西方史学界基本沿袭 了韦伯的关于中国城乡的理论论断, 如沃弗兰姆·艾伯哈德、罗兹·墨菲、格 兰·特雷瓦尔萨等等. 这一论断的特点在于强调中国城市的特殊性, 同西方 城市相比较, 中国传统城市的封建色彩浓厚, 仅仅作为行政中心和军事驻 地, 封建官僚机构统治着城市政治生活, 商业活动亦受重农抑商政策的钳 制. 到了近代, 中国城市没有担当起近代化的重任, 淹没于中国农村的汪洋 大海之中.8) 正如罗兹·墨菲所强调的“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 差不多伸展到 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 在乡村, 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9) 这种建 立在西方经验下作出的城乡之间存在着鲜明对立, 城市大多是由农村组成 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座孤岛的城乡分离理论也是早期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 城乡关系的总体认知.
进入20世纪60年代, 西方学者开始对韦伯及其追随者的观点提出怀疑和 批评, 指出韦伯及其追随者将中国城市与乡村截然分开, 忽略了城乡的密 切联系, 忽略了中国城市从行政上等级愈低, 乡土气息愈为浓厚的特点.
在批判的基础上, 西方学者还力图从新的角度展开对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而罗兹曼的“城市空间网络”学说10)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施坚雅集市体 6) 〔美〕周锡瑞 著, 孟宪科 译, 华北城市的近代化 -对近年来国外研究的思考 (
城市史研究 21).
7) 〔德〕马克斯·韦伯 著, 洪天富 译, 中国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 p.110.
8) 〔美〕史明正, 美国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的研究 (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 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0).
9) 〔美〕罗兹·墨菲 著, 章克生 等译, 上海 -现代中国的钥匙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p.14.
10) Gilbert Rozman, 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npan (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罗兹曼在中日城市化的比较研 究中, 创立了城市空间网络学说. 他认为, 近世中国的城市人口分布呈“上小下大”的
系和宏观区域学说则开创了城乡和区域研究的新模式, 后者提出了城乡辐 射的中心地理论, 打破了传统上以政治边界(即省份)划分中国的方法, 按照 河流系统从支脉到干流的层次, 把中国境内无数细小的区域, 由小而大依次 结合起来, 最后构成九个宏观区域.11) 尽管施坚雅的学说本身没有涉及中国 社会的城乡观点, 但他所提出的融会贯通的市场网络概念则打破了韦伯式 的城乡壁垒, 暗示着城乡关系的内在紧密性和天然连续性.
而牟复礼在研究明代南京和苏州后得出结论: 中国社会不象西方社会那 样城乡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而是表现出连续性. 换言之,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 是相互开放的, 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空间利用方式相互隔绝开来. 他指出, 城乡一致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是城市, 而是乡村成分规定了中国 的生活方式. 它就像一张网, 上面挂满了中国的城镇. 这张网是用中国文明 的料子织成的.”12) 因此他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为中国城乡差别不明显, 并称 之为城乡连续统一体. 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多数西方研究者的赞同, 如卢汉 超、罗兹曼、周锡瑞等.13)
罗威廉也通过对商业中心汉口的个案研究, 重新审视了马克斯·韦伯在西 方经验下作出的城乡之间存在着鲜明对立的论断, 虽然“罗威廉反驳韦伯的 举证是一个市镇(汉口镇), 而非一个城市. ……他混淆了中国历史上城与镇 的差异,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14) 他的研究突出了县级以下市场中心的重 要性, 突出了汉口作为区域市场中心的作用, “这个城市与其紧邻的周围农 村的联系, 要比它与更为宽广的内地网络的联系少得多——无论是在人 口、产业乃至食品的供应方面.”“换言之, 汉口在地区间贸易与区域市场体 系中发挥的作用, 远比它在汉阳县及其附近的地方市场体系中所发挥的作
金字塔结构, 由于人口集中于众多的小城镇和乡村, 中国的城市化指数(即生活在城 市和乡镇的人口比例)相当低.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寥寥无几, 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 成千上万的村镇里.
11)〔美〕施坚雅 主编, 叶光庭 等译,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 2000).
12) 〔美〕牟复礼, 元末明初时期南京的变迁 (〔美〕施坚雅 主编, 叶光庭 等译: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中华书局, 2000), p.114.
13) 熊月之, 中国传统城市特质的变易与延续 (学术月刊2009-5).
14) 任放, 中国历史上的城与镇 (中国史研究(韩) 2008-6).
用大.”15) 罗威廉的研究论证了施坚雅的理论, 并且与牟复礼相辅相成, “牟 复礼审视了行政中心, 发现它的社会生活与乡村关系密切, 而罗威廉所观察 的镇则具有颇多城市传统.”16)
但是受西方城市史一贯的以大城市为研究对象, 以工业化为研究内容的 惯性思维, 西方学者仍未有意识地将城乡关系问题纳入研究范畴, 只是在论 述城市史时附带地把两者加以联系说明, 而注意力多集中于象上海这样的 大城市上, 如卢汉超的 上海与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问题 , 就是作者在一项 关于民国时期上海市民生活研究中, 所引发的一些理论思考和探讨, 作者以 上海为个案讨论了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城市与近代化、国家与社会关系 等问题.
这种研究取向在论文集中国的城镇和乡村: 身份与透视仍然很明显, 在这本由科大卫和刘陶陶主编, 旨在在城市史和乡村史研究之间架起一座 理论桥梁的学术集成中, 研究者不再仅仅以城市史为中心, 已开始注重以乡 村世界为出发点探讨城乡关系, 所提出的对城乡关系的全新诠释也颇引人 注目, “城乡区分的观念一直外在于中国传统思想, 即便今日也仅是部分融 入中国社会而已”.17) 但全书大多数作者仍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观”的束缚, 以城市特别是上海这样的“特殊城市”为主要研究内容, 无法真正体现出近 代中国城乡关系多元性和复杂性的本土特色.
Ⅲ. 国内学者的城乡关系解读
在中国大陆近代城市史兴起后, 学者们认识到到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应当
15) 〔美〕罗威廉 著, 江溶 等译: 汉口: 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pp.47, 81.
16) David Faure and TaoTao Liu eds.,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Introduction.
17) David Faure and TaoTao Liu eds.,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Introduction.
是且必然成为城市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和拓展方向. 在1991年出版的近 代重庆城市史一书中, 隗瀛涛先生提出了要重视城乡关系研究的问题. “在 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中, 不能仅局限于探讨城市本身的发展, 而必须从城乡 关系的更广阔的背景, 来探讨城市的发展.”18) 该书也从理论上对研究中国 城乡关系特点做了论述, 作者认为, 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线索有两条, 相 互推进, 相互制约, 一条是城市乡村化, 一条是乡村城市化, 既要研究城市 内部矛盾运动, 也要研究城乡关系, 在古代中国是城市乡村化, 在近代中国 则是乡村城市化, 但一些地区城市近代化与乡村城市化并非同步进行的. 而 在城市史研究起步的四大个案城市研究著作中, 著者各自从不同角度部分 论述了近代城市与乡村的关系.19)
在随后的全国范围内个案和区域城市研究热潮中, 城乡关系作为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被反复提及. 学者们立足于不同区域, 突出了城乡关系的地域性 特征, 展现了其发展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在研究领域上形成了各具代表的地 域性成果.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南地区.
张仲礼等主编的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的现代化、长江沿岸城市与中 国近代化分析了早期开放口岸城市对中国近代城乡关系带来的影响. 前者 专门开辟一章展示了近代通商以后东南五口所表现出的“矛盾的统一体”的 城乡关系: 一方面, 农村在大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 既支持了城市的近代化, 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发展的利益, 而另一方面农村又不得不受制于城市, 接受 由于经济、政治差异而形成的城乡不平等关系并且无可奈何地在必要的时 候为城市的现代化付出代价和牺牲.20)
18) 隗瀛涛 主编, 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 pp.18-19.
19) 即张仲礼主编,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隗瀛涛 主编, 近 代重庆城市史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 罗澎伟 主编, 近代天津城市史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皮明庥 主编, 近代武汉城市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0) 张忠民, 城乡互动 -农村经济与东南沿海城市近代化 (张仲礼 主编, 东南沿海 城市与中国的现代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p.520; 张仲礼 主编, 长江沿岸城
戴鞍钢的著作港口·城市·腹地及围绕上海和周围农村的系列论文近代 上海与周围农村、近代上海与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变迁、近代上海崛起 与周围农村经济变化、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近代上海都市文化对市 郊农村的辐射等集中阐释了近代上海开埠后, 都市发展对区域腹地以及市 郊农村在经济、文化、社会习俗、思想观念、职业选择乃至家庭生活等各 方面, 都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和影响.21) 而在近作 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
——以近代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 中又将研究的范围扩展至长三角地 区.22) 张忠民对农村中的非农产业进行了考察, 指出沿江城市周边农村非农 产业的分布以及发展态势, 大致上与沿江城市本身的城市化、工业化的发 展水平成正相关. 其发展原因, 从农家经济本身而言主要在于非农产业大多 具有较高收入的牵动以及农业耕地的天然限制和人口压力产生的内在推 动;从外在条件看又同其毗邻沿江城市的地理区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23) 熊月之则从民众文化角度切入, 说明近代上海是世界性与地方性并存, 摩登 性与传统性并存, 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 由于这种混杂性, 在城市化程度很 低的近代中国, 上海是乡村里的都市. 同时由于居民移居上海的短暂性、同 乡在上海居住的相对集中性、同乡交往的密切性、活动范围的狭小性, 近 代上海人的大多数又其实生活在都市里的乡村.24)
另外, 罗苏文考察了近代上海周边市镇的升降存废, 指出都市与郊区市镇 在人文景观、居民生活方式方面呈现的强烈反差, 显示了近代上海都市的
市与中国近代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1) 戴鞍钢, 港口、城市、腹地: 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 1843-1913年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近代上海与周围农村 (史学月刊 1994-2); 近代 上海与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变迁 (中国农史 1997-2); 近代上海崛起与周围农村 经济变化 (上海研究论丛 9); 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 (学术月刊 2002-5);
近代上海都市文化对市郊农村的辐射 (都市文化与都市生活 -上海、纽约都市文 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22) 戴鞍钢, 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 -以近代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 (社会科 学(上海) 2010-1).
23) 张忠民, 近代长江沿江城市周边农村的非农产业 (学术季刊(上海) 1999-3).
24) 熊月之, 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 -论近代上海民众文化特点 (史林 2006-2).
崛起在地区社会变迁节奏方面有极大的超前性和局部性.25) 张晓虹等人对 开埠后上海东北部地区聚落变迁的研究则指出由于受到上海开埠后租界地 区城市化以及新交通线路形成的影响, 上海东北部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结 构呈现出以租界城市建成区为中心的圈层构造.26) 林星通过对东南沿海通 商口岸城市城乡的研究指出, 城市近代化的历程形成了城乡相互促进、相 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新型结构关系, 近代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周边 农村的经济结构变迁;同时, 城市的近代化也离不开周边农村的依托和支 持.27)
江南地区则以市镇研究为主, 市镇的兴起与发展, 反映了乡村逐步城市化 的进程, 较早对江南市镇作系统研究的刘石吉, 在最近的回顾与展望中, 深 刻地指出, “小城镇”基本上是一个经济的范畴, 也是历史与社会的范畴, 它 依赖于城市, 尤其依赖于乡村, 在性质上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把城乡两个 不同的区域连结成一个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区域;既是城市之尾, 又是乡村 之首;是城市在乡村的延伸, 又是乡村中的雏形城市(从这层意义上讲, 笔 者暂将之列入城市史的范畴加以说明).
明清江南市镇研究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兴盛于八九十年代, 其学术 成果可谓蔚为大观, 在这些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关注到了城乡关系.28) 王卫平在 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以苏州为中心一书中, 就运用施坚雅 的中心地理论, 以市镇为中心地, 将江南市场分为三个层级, 探讨了苏州城 乡经济关系的特点.29) 赵冈从城市发展与乡村的关系入手, 将城市发展规模 的界限与城市外部粮食生产的余粮率相联系, 对中国城乡发展的若干特征 25) 罗苏文, 论1895-1927年上海都市郊区市镇的变化 (史林 1994-4).
26) 张晓虹、牟振宇, 城市化与乡村聚落的空间过程 -开埠后上海东北部地区聚落变 迁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27) 林星, 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以福州和厦门为个案 (中 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7-2).
28) 该领域研究多为明清时期, 但相当一部分研究关注到了近代城乡关系. 参见任放, 20世纪明清市镇经济研究 (历史研究 2001-5); 范金民, 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研 究举要(1976-2000年) (人文论丛 2003-12); 吴滔,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 研究概说 (中国农史 2005-2).
29) 王卫平, 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以苏州为中心 (人民出版社, 1999).
作了颇为独到的解读.30)
陈学文强调市镇对乡村的辐射力, 认为市镇的发展逐渐将城市关系渗入 乡村, 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的演化.31) 樊树志认为研究市 镇结构不能仅仅局限在街市以内, 更重要的是弄清市镇与周围四乡(或称乡 脚)的关系;四乡的范围大体显示了市镇作为一个基层商业中心的延伸面, 是市镇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市镇无疑是“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 .”32) 同时也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 传统农业社会的历史也就是乡村不断城 市化的过程.33) 王家范则指出, 江南市镇与农村之间, 无论从形成途径上, 还是空间格局上, 均存在着纵深联系;江南许多市镇之所以在明中叶之后 呈勃兴之势, 完全是由于其四乡农村经济结构变革的推动.34) 包伟民也认为
“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 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 的结果.”35) 此外, 陈国灿对宋元以降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进程的考察, 单 强、朱小田对近代江南乡镇社会的研究, 也均有参考价值和启发借鉴.36) 但 由于传统城乡界线模糊不清, 以及对市镇仅仅是城乡之间的中介或与农村 实为一体等概念性问题的存在认识上的分歧,37) 对城乡关系进行专门讨论 的为数不多. 在近期的江南市镇研究中, 学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大为增加, 李伯重从经济史视角重新定位了江南郊区市镇工业的性质, 他认为在明清 30) 赵冈,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 2006).
31) 陈学文, 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 1993), p.36.
32) 樊树志,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p.112, p.5.
33) 樊树志, 市镇与乡村的城市化 (学术月刊1987-1).
34) 王家范, 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1).
35) 包伟民 主编, 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知识出版社, 1998), pp.5, 6.
36) 陈国灿, 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单强, 江南 区域市场研究 (人民出版社, 1999); 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研究 (近代史研究 1998-6); 小田, 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7).
37) 刘石吉就认为: 简单而言, 小城镇具有双重性: 一旦小城镇与城市结合, 即具有城 市的属性;若与乡村结合, 则具有乡村的属性. 见刘石吉, 小城镇大问题 -江南市 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章开沅、严昌洪 主编, 近代史学刊2,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5). 李伯重也认为, 市镇应该归入城市地区. 见李伯重,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 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上)(清史研究 2001-3). 而任放则认为: 城与镇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 镇不能划归城市的范畴, 它属于农村, 是农村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文化 中心. 见任放, 中国历史上的城与镇 (中国史研究(韩) 2008-6).
当地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郊区市镇工业尽管与农村工业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 仍然应该归属于城市工业;他还以市镇人口数量、居民职业、空间距离等 因素作为指标, 把市镇定位为“间接城市化”地区, 从而揭示出城乡之间界线 的模糊性.38) 吴建华对太湖流域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动进行了考察,39) 吴滔 以苏州为中心, 指出清代江南社会中市镇与农村之间交流频繁, 呈现出高度 流动性的城乡格局.40) 郑忠则以镇江为中心分析了民国城乡经济衰退的腹 地因素,41) 等等. 这些研究侧重于从市镇与乡村的外部联系出发, 从不同的 角度论述乡村在市镇发展变迁中的互动关系.
在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
隗瀛涛主编的近代长江上游城乡关系研究率先以“城乡关系”研究为主 题, 全书除前言外, 包括: 清代前期四川农业社会的恢复与城乡关系的构 建、城镇与乡村经济的互动过程、场镇及其对乡村的意义、四川中小城市 的发展等9章, 研究范围囊括长江上游地区, 研究时段上溯至清初, 将城乡 关系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和主张大大深化.42)
在关于四川城乡关系的研究中, 隗瀛涛指出由于四川城市的发展十分缓 慢, 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十分有限;与此同时, 由于四川地区农村自然经 济解体水平的低下及农村经济的萧条, 使乡村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 阻 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四川城乡之间的这种非良性互动关系, 成为这 一区域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43) 在田永秀的另三篇文章则分别叙 述了近代城市由于交通地理等的优势, 在经济商业、文化传媒等方面占据
38) 李伯重,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 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上)、(中) (清史研究 2001-3, 2002-1).
39) 吴建华, 明清太湖流域的市镇密度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城市史研究 第11~
12辑).
40) 吴滔, 流动的空间: 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2003).
41) 郑忠, 民国镇江城乡经济衰退的腹地因素分析 (中国农史2008-3).
42) 隗瀛涛 主编, 近代长江上游城乡关系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2003).
43) 隗瀛涛, 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 (中华文化论坛2003-2).
了主导地位以及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 以城市为中心的地方 商业网络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改型, 而近代四川乡村却变成了城市发 展的桎梏, 严重地阻碍了城市的前进.44)
另外, 在西南地区还有张陈呈、李金华对广西城乡关系的梳理, 作者指出 中法战争后, 广西龙州、梧州、南宁先后开放. 随着对外贸易的开始, 近代 广西城市发展也拉开了序幕, 城市的发展呈辐射状地影响到周边农村广大 地区, 引起了周边农村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技术结构等 各个方面的变化.45) 方连英的论文也以广西为题, 指出了广西城乡关系在三 关开埠之后开始了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转变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既有城乡联 系加强和互动的进步意义, 也有因袭浓厚的传统色彩, 又增加了半殖民地 性, 使城乡对立加剧, 城乡互动停留在较低层次上. 城乡对立加剧和低层次 的城乡互动成为解放后广西城乡发展缓慢, 乃至改革开放后广西城乡差距 日益扩大的历史根源.46)
以北京
、
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乔志强主编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中专辟一章探讨了近代以降西方 势力渗透之后华北区域的城乡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认为“传统的华北城 乡关系是建立在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基础上的城乡联合”, 而近代随着乡村 工业的衰落, “农村逐渐转化为城市工业和外国商品的原料供应地, 城乡分 离也因此而日益加剧.”47)
北京方面, 有于德源的北京农业经济史, 作者从农业问题的角度探讨 了城市与周围地区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48) 邓亦兵也探讨了进入民国以后
44) 田永秀, 近代城市统治地位的确立 -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一) ; 城市对农村 的带动 -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二) ; 农村滞后对城市发展的桎梏 -近代四川城乡 关系析论(三) (学术动态 2004-2、3, 2005-1).
45) 张陈呈、李金华, 近代广西城市发展对周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广西地方志
2007-5).
46) 方连英, 近代广西城乡关系变迁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47) 陈亚平,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乔志强 主编,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 人民出 版社, 1998), pp.420, 426.
北京农业的发展情况, 认为1928年迁都带来的地位的下降使北京不得不更 多地依赖于地方农业的发展. 迁都之后北京农业发展最大的变化就在于城 郊农业为城市服务的特点明显化, 但是, 传统性农业生产关系又限制了京郊 农业的进一步发展.49) 邱国盛从不同区域城乡关系之间的比较入手, 分析了 北京与上海两地城乡发展的差异, 指出在同属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背景下, 近代上海依靠内地广大农村的衰败促进了城市的畸形繁荣, 而北京 却陷入城市与农村双重停滞衰败的境地.50)
在天津城乡关系上, 关文斌依据什季堂李氏文书对城居商人地主的经济 行为, 城市化对传统社会和周边郊区社会城乡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做了深入 研究.51) 成淑君的研究以天津郊县为考察范围, 对上述地区在城市化影响下 的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进行了具体考察.52) 樊如森53)和郭锦超54)则从 经济中心与腹地关系的角度对天津和华北内地经济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述.
董智勇的文章以近代天津工业化为背景, 对工业化、收入差距、非农化与 生活水平进行了研究, 认为近代工业化使得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间形成工 资差异, 促进了就业结构的非农化, 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
同时, 非农化的产业工人阶层逐渐形成, 虽然占城市人口比重较大, 但仍处 于城市社会的下层, 生活水平普遍较低.55) 熊亚平以石家庄、郑州和天津为 例, 通过考察铁路运输兴起并形成网络后城乡经济关系的变动与重构, 总结
48) 于德源, 北京农业经济史(京华出版社, 1998).
49) 邓亦兵, 民国时期北京农业述略 (北京社会科学1993-2).
50) 邱国盛, 近代北京、上海城乡关系比较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6).
51) 关文斌, 近代天津商人城乡家庭经济型态一例: 什季堂李氏文书初探 (近代中 国 18, 2007).
52) 成淑君, 近代天津城市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作物种植的影响(1860-1937年) -以 天津郊县为考察范围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
53) 樊如森, 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博士学位论文, 复旦 大学, 2004).
54) 郭锦超, 近代天津和华北地区经济互动的系统研究(1880-1930年代)(博士学位 论文, 南开大学, 2004).
55) 董智勇, 近代天津城乡收入差距、人口迁移与生活水平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第S1期).
出了三种不同的近代城乡经济关系模式.56)
在山东地区, 庄维民的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从烟台、青岛等口岸 贸易引起经济嬗变出发, 论述了商路演变和地区市场的发展, 对近代通商口 岸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新式的工农业发展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 从市场经 济形成的角度分析了开埠通商所引起的城乡间的经济变化.57) 王守中、郭 大松的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则追述了明清至民国年间运河沿岸城市、胶 济铁路沿线及胶东开放城市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近代山东城市近代化的进 程, 指出区域内城市对当地发展的影响.58) 赵彬对烟台城乡关系变迁做了考 察, 指出对外贸易加速了烟台城市的崛起, 推动了农村社会的擅变, 传统城 乡“无差别的统一”关系日益明显地向“对立统一”关系转变, 城乡关系转型中 始终存在着新与旧的斗争.59) 任银睦考察了青岛开埠和山东近代市场网络 的形成, 指出以棉花、花生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的推广和林业的发展使得山 东农村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而随着青岛城市发展导致的对山东农 村的拉力作用又造成“文明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之间的尖锐对立.60)
在华北市镇方面, 从翰香对近代乡村市镇的形成、发展及市镇的社会、 经济功能等作了比较精详的研究, 认为从19世纪末到1930年, 三省乡村已有 工商市镇2248个, 它的勃兴标志着乡村经济的兴盛和商业化的长足发展. 促 进近代三省乡村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兴建, 二 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即农业生产和农村手工业的增长.61) 张学军等论述了直 隶乡村市镇商会的建立和发展, 指出作为近代商人社团的商会, 不仅在各大 中城市普遍创建, 而且对乡村市镇也广泛渗透, 商会组织在乡村市镇的广泛 扩展有效地密切了城乡之间的关系.62) 刘文智对华北市镇的研究指出, 明清
56) 熊亚平、任云兰, 铁路与沿线地区城乡经济关系的重构 -以1888-1937年间的石 家庄、郑州、天津为例 (安徽史学 2009-3).
57) 庄维民, 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 2000).
58) 王守中、郭大松, 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59) 赵彬, 近代烟台城乡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2002).
60) 任银睦, 近代青岛城市发展与腹地农村社会经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 2004-4).
61) 从翰香 主编, 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以来, 华北地区市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比较缓慢, 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这就 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经济合理健康的发展. 其市镇经济发展的薄弱, 没有形 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条件, 遏制了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导致城乡二元化的两 极发展, 造成农村和城市的对立.63)
王玉茹等对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进行了比较, 从市镇的类型、特点和作 用等方面探寻江南和华北市镇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点, 从市镇的发展情 况、市镇的分布格局、市镇的经济功能和市场发育等方面探讨它们的差异, 进而分析了近代华北市镇发展落后的原因.64) 熊亚平、王先明等考察了铁 路与其工商业发展、人口增长及街市扩展、商会等方面的关联作用, 阐明 铁路对华北乡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进而对华北区域社会的近 代化产生的深远影响.65) 刘晖的 交通变革与近代郑州地域构造的演化 一 文也指出铁路交通网络的初成, 使得原本分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布局呈现 集聚的趋势, 由此带来郑州地域市镇的兴衰更替, 传统市镇趋于衰落, 铁路 沿线一批新兴市镇悄然崛起.66)
在其他地区, 有沈毅对东北旅大租借地城乡关系的研究, 作者认为旅大租 借地落后的农业难以成为城市工商业强有力的基础, “旅、大租借地农村的 落后和贫困, 与大连市比较先进的工商业相结合的这种二元经济结构, 阻碍 了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67) 另外还有曾兴对西北地区城乡合作事业的研
62) 张学军、孙炳芳, 清末民初直隶乡村市镇商会发展概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09-3).
63) 刘文智, 明清以来华北市镇发展的缓慢及对近代化进程的阻滞 (理论与现代化
2009-9).
64) 王玉茹、郭锦超, 近代江南市镇和华北市镇的比较研究 (江苏社会科学 2003-6).
65) 王先明、熊亚平, 铁路与华北内陆新兴市镇的发展(1905—1937) (中国经济史 研究 2006-3); 熊亚平, 铁路与华北内陆传统工商业市镇的兴衰(1905—1937) (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5); 熊亚平、任云兰, 铁路运营管理机构与 城镇形态的演变 -以1905—1937年间的华北铁路沿线城镇为例 (广东社会科学 2009-4); 熊亚平, 华北铁路沿线市镇商会初探(1904-1937) (社会科学战线 2009-4).
66) 张志国、耿科研、江沛, 第一届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史学 月刊 2010-6).
究,68) 刘焰对云南长途贸易与城乡市场整合的分析69), 何舸对台山近代城 乡建设发展的研究,70) 等等.
在综合研究方面, 何一民的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一1949)
涉及了许多过去尚未研究的问题或研究薄弱的环节, 在资料上、理论上都 有重要的突破. 书中第六章对前近代时期的城乡关系及其动因、近代城乡 关系变动的趋势、近代城乡关系的特点与影响、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 作了具体的论述. 作者认为中国近代的城乡关系, 不仅弱化了城乡关系中的 联系性及对城乡发展的积极拉动作用, 而且导致了乡村的残破和城市的畸 形发展, 使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低速缓进, 并最终滞缓了近代中国早期现代 化的进程.71) 顾朝林的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一书系统全面 地研究了中国城镇体系的起源、产生、发展, 中国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 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等, 其中有 相当篇幅涉及近代城镇发展.72) 而在中国城市地理中又对从秦汉到近代 的城市发展作了综合论述, 以相当篇幅论述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变 化、城镇分布等问题. 书中关于近代中国部分城市(镇)1843—1936年的发展 趋势的论述, 展示了不同区域、时段的城市的兴衰.73) 虽然两本书立足于城 镇, 但其中涉及到的城市乡镇之间的互动发展对研究城乡关系不无裨益.
熊月之最近撰文认为, 中国传统城市与欧洲古代城市的根本不同之处, 在 于自古以来城乡文化一致性、城乡行政一体性的特点没有改变. 即使近代
67) 沈毅, 近代旅、大租借地的农业与城乡关系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2-3).
68) 曾兴, 西北地区近代城乡合作事业发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大学, 2007).
69) 刘焰, 近代云南长途贩运贸易与城乡市场整合研究: 1840-1936 (硕士学位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08).
70) 何舸, 台山近代城乡建设发展的研究(1854-1941) (硕士学位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09).
71) 何一民,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科学出版社, 2004). 相同 观点亦见蔡云辉, 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 2003-5).
72) 顾朝林, 中国城镇体系 -历史·现状·展望 (商务印书馆, 1992).
73) 顾朝林 等, 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 1999).
通商口岸的出现, 强烈冲击了中国传统城市的体制, 但城乡文化一致性在通 商口岸仍有顽强表现, 城乡行政一体性在非通商口岸依然存在.74) 张利民则 从经济的角度认为“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进程表明, 城乡之间的联系在加强, 也有一些互动, 但由于受到外力刺激与内力积压的双重作用, 城乡对立的关 系不仅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反而呈现城乡发展脱节、城乡差别迅速扩大的 状态.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也趋向于两极化, 广大农村与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 脱节;城市也因为自身动力不足和得不到乡村的支持而畸形发展, 其结果 是限制了近代中国城市整体发展水平, 导致城市缓慢发展.”75)
Ⅳ. 小 结
概观城市史中的城乡关系研究的现状, 可以发现这一分支已经有了可观 的成果数量, 而且具备强劲的发展潜力. 不过, 在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一些倾 向和问题.
理论框架缺失. 总体上, 近代城乡关系作为独立的学科尚未成熟, 这不 仅表现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上存在模糊和分歧, 亟待厘清析明, 而且多数 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 对于近代城乡关系来说, 还没有构建完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权威性的理论体系. 城乡研究的基本内涵和基本 线索、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城乡现代化的主体脉络等有深度的成果难得 一见.
研究方法单一. 运用历史研究方法的成果较多, 而综合运用经济学、社 会学、城市学研究方法的成果尚不多见, 特别是对新文化史、网络分析理 论、空间理论的吸收和借鉴还十分欠缺
研究区位失衡. 在区域方面, 相对发达的沿海和沿江地区的地方史研究 成果较多, 而对内陆和偏远省份的相关研究则很薄弱. 诸如上海、天津、北 74) 熊月之, 中国传统城市特质的变易与延续 (学术月刊2009-5).
75) 张利民, 城市史视域中的城乡关系 (学术月刊2009-5).
京、重庆等重点城市城乡研究集中出现, 关于一些沿海沿江的区域中心城 市, 如烟台、福州、厦门、成都等亦已有所涉猎, 而对一区域性次中心城 市、市镇, 尤其是内陆地区的中等城市和市镇, 则缺乏应有的关注, 而跨领 域的比较研究更为薄弱. 另外, 在选题方面也存在侧重于经济领域, 而对文 化教育、社会生活、民众心态等专题则着力不多.
针对中国近代城乡研究领域存在的上述倾向和问题, 今后的研究应集中 于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科學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根据历史发 展轨迹和当代的演变, 树立问题意识, 搜寻各区域各时段城乡的特色, 通过 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构建或整合整体研究的理论框架.
重视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要一方面大力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不同地区的 具体个案研究. 一方面对区域城乡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 勾画出发展的主体 脉络, 进而形成长线与短线、点与面、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相辅相成, 互为表里的研究体系.
重视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在横向上, 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城乡关系的 特点, 探索城乡关系发展的不同模式. 在纵向上, 加强对传统、近代以及当 代不同时期多个主题, 特别是在城乡信仰观念、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等方 面继承性和融合性的研究.
(abstract)
The Comments of Chinese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in the View of Urban History Research
Abstract: As a essential of Urban history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make significant progres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stream views in the different times of the foreign scholars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with considering some pioneer questions about the drawback and prospects of the field.
(국문초록)
도시사 관점에서의
중국 도시와 농촌 관계 연구 술평
런 지 둥 (任吉东)
중국 성향(城乡) 즉 도시와 농촌 관계 연구는 도시사 연구가 심화됨 에 따라 장족의 발전을 거두게 되었다. 본고는 서방 방자들의 중국 도 시와 농촌의 관계에 대한 시기별 관점의 변화를 살펴보고, 중국 대륙 학자들의 도시와 농촌 관계 연구에 관한 각양의 현상을 정리함과 동시 에 중국 도시와 농촌 관계 연구에서 부족한 점과 향후 연구를 진행할 필요가 있는 요소에 대하여 검토하였다.
도시사에서 도시 농촌 관계 연구는 이미 양적으로나 질적으로 높은 수준에 이르고 있다 그러나 이론 체계의 부실, 획일적 연구 방법, 연구 단위의 불균형 등의 문제점을 안고 있다. 따라서 향후 새로운 이론과 방법의 개척, 미시적 관점과 거시적 관점의 결합, 종적 비교와 횡적 비 교를 통한 종합적 연구가 필요하다.
주제어: 도시사, 도시와 농촌 관계, 연구회고 關鍵詞: 城市史, 城乡关系, 研究回顾
Keywords: urban history,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review
(원고접수: 2011년 5월 4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6월 10일, 수정원고 접 수: 6월 17일, 게재 확정: 6월 2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