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東方雜誌所見之晚清社會改革方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Membagikan "東方雜誌所見之晚清社會改革方案"

Copied!
23
0
0

Teks penuh

(1)

東方雜誌 所見之晚清社會改革方案

范 永 聰 (香港浸會大)

Ⅰ. 前 言

Ⅱ. 關於廢除科舉制度後教育發展的 方向

Ⅲ. 提倡蒙學與女學

Ⅳ. 振興報業, 鼓勵白話文

Ⅴ. 關於發展人民道德觀念的討論

Ⅵ. 關於改革社會歪風的方案

Ⅶ. 鼓吹民族尚武精神

結語

Ⅰ. 前 言

清朝(1644-1912年)末年不僅是近代中國內憂外患非常嚴峻的時期, 也是 中國傳統社會尋求轉化和迅速變遷的關鍵時刻. 面對列強不斷侵略, 中國社 會長期飽受西方文化衝擊, 不少知識分子開始懷疑中國傳統社會裡的種種 弊端正是中華民族的致命傷; 而要使中華民族擺脫衰落的命運, 就必須針對 這些弊端, 加以改革. 在這段時期創刊的東方雜誌(Eastern Miscellany), 作為一份以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的刊物, 刊載了大量討論中國社會發展趨 勢的文章, 並嘗試為廣大讀者提供一些社會改革方案.

東方雜誌為上海商務印書館所創辦, 從1904年3月創刊, 至1948年12月 停刊為止, 歷時四十四年, 是中國近代史上壽命最長的大型綜合性學術雜 誌.1) 前後出版了四十四卷, 共有五百多期, 累計發表文稿二萬二千四百四 1) 黃良吉 撰,東方雜誌之刊行及其影響之研究(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 p.1; 並參方漢奇,東方雜誌的特色及其歷史地位 (方漢奇,方漢奇文集, 汕 頭: 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3), p.278.

(2)

十二篇, 達一億多字.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出版界中, 東方雜誌以其 高度嚴肅性、學術性及豐富的內容, 贏得社會推重, 更被尊稱為‘雜誌界的 重鎮’、‘雜誌的雜誌’, 在廣大讀者心目中享有極崇高的聲望與地位.2)

根據現存資料得知, 東方雜誌在1910年代前後, 每期的銷量約為15,000 份, 深受讀者歡迎.3) 一份富有影響力的雜誌, 必須擁有一個龐大的讀者群;

若從該誌的銷量來看, 可以肯定它是一份富有影響力的刊物. 晚清時期的 東方雜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就是除了刊載讀者投稿、翻譯外稿及各 類文獻資料外, 還經常轉載當時中國各地報刊上的文章.4) 當然, 這些文章 的觀點與立場是與東方雜誌較為接近的, 足以反映該誌在若干問題上的 看法. 這種做法充分顯示了東方雜誌所表達的不只是該誌本身的意見, 且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輿論界及廣大知識分子對某一問題的共同看法, 從而提高了東方雜誌在近代中國報刊界的代表性.5)

細心閱讀晚清時期東方雜誌上所刊載的文章, 不難發現該誌為改革中 國傳統社會提供了多項意見. 這些意見, 充分表現了近代中國思想界、文化 界及學術界對於改革中國傳統社會的主張. 總的來說, 這些見解大致與以下 幾個範疇有關: 一、關於廢除科舉制度後教育發展的方向; 二、提倡蒙學 與女學; 三、振興報業, 鼓勵白話文; 四、關於發展人民道德觀念的討論;

五、關於改革社會歪風的方案; 六、鼓吹民族尚武精神.

2) 方漢奇,東方雜誌的特色及其歷史地位 , p.278.

3) Lo Shuk Ying, Images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in Eastern Miscellany, 1928-1937 (M. Phil thesis,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8), pp.153-154.

4) 黃良吉撰,東方雜誌之刊行及其影響之研究, pp.6-7; 並參Leo Ou‐fan Le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in Urban Shanghai: Som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s” (Wen‐hsin Yeh, ed., Becoming Chinese:

Passages to Modernity and Beyo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p.34.

5) 范永聰著,東方雜誌與近代中國文化的變遷(香港: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論文, 2005), p.12.

(3)

Ⅱ. 關於廢除科舉制度後教育發展的方向

東方雜誌用了不少篇幅來刊載關於教育改革及改善中國人民質素的文 章. 事實上, 近代中國飽受西方列強欺凌而無力反抗, 人民質素差劣是一個 重要原因.6) 故此, 東方雜誌對於中國社會改革的討論, 尤為著重. 在一 篇題為 改良風俗論下 的文章中, 作者可權便明確指出, 如欲改良中國傳統 社會裡的古舊惡習, 便必須“去其五經毒、鴉片毒和迷信毒.”7) 所謂五經毒, 即指傳統科舉制度為中國教育發展所帶來的一連串弊端. 中國傳統科舉制 度, 著重知識分子對詩、書、易、禮、春秋五經的深入了解.

如果要做官, 參加科舉考試是最有效的方法. 雖然科舉制度能促進重視知識 的風氣, 但透過科舉制度而晉身統治階層者, 始終屬於少數. 而此少數人只 因對五經的透徹了解而得以投身官場, 他們的政治才幹如何, 實不得而知.

何況自古以來, 科舉落第人數甚多, 這批知識分子繼續埋首於科舉之中, 有 的甚至終生不能及第, 平白斷送一生光景, 最後潦倒而死. 他們用畢生時間 應付科舉, 除了不斷參加科舉考試之外, 對整個國家及社會可說是毫無貢 獻. 由此足見, 傳統科舉制度毒害中國知識分子甚深, 理應廢除.8)

可是, 廢除科舉制度之後, 中國的教育應向那個方向發展, 才能迎合世界 大勢呢? 畢竟科舉制度作為中國最主要的教育及選士制度, 已經實行了二 千餘年, 一旦廢除, 肯定對整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有重大影響.9) 東方雜誌 為此問題提供了兩個解決方案: 興學堂與修實學. 學堂以教授普通及專業知 識為主, “學一年有一年之用; 學十年有十年之用, 學成即業成.” 即使中國

6) 錄丙午六月十七日時報, 論社會改革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三年 第八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6年9月13日), 社說欄 , p.167.

7) 可權, 改良風俗論下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八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4年10月4日), 社說欄 , p.153.

8) 可權, 改良風俗論下 , p.154; 並參錄乙巳八月十二日中外日報, 論廢科舉後 補救之法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年第十一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12月21日), 教育欄 , p.251.

9) 錄乙巳八月十二日中外日報, 論廢科舉後補救之法 , p.251.

(4)

人民欲成為士、農、工、商內某一階層裡的專業人才, 皆可從學堂中學習 到相關的專業知識, 相比於中國奉行已久的科舉制度, 更能收普及教育的成 效. 若能貫徹學堂教育政策, 中國國內必會湧現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 對於 中國力爭自強的國策, 有莫大裨益. 至於力修實學, 則為針對五經的流毒而 設. 五經是古人的學問, 雖然很有道理, 但始終以推論原理為主, 並非專業 學科, 與現今世界著重專門知識的學術風氣有所違背. 西方人沒有五經, 卻 往往能推陳出新, 發明新理論、新事物; 中國科舉制度以五經理論為主, 卻 使中國人拘泥舊說, 甚至不知變通. 若然中國人能摒棄五經舊說, 看重實學 及專業知識, 則國富兵強, 指日可待.10)

學堂在中國國內是一項新興事物, 其發展必須與實學和西洋新知識結合, 方可有所成就. 故此, 清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不單只是興辦學堂即可, 還 必須振興實學, 讓中國人民有機會接觸由西方傳到中國的各種新知識及實 用專業學問. 如果政府只是一味興建學堂, 但學堂裡的教育模式與傳統科舉 教育沒有分別的話, 則教育改革肯定不會成功.11)

興辦學堂雖然是廢除科舉制度後中國教育發展的最佳出路, 但學堂的運 作經費高昂, 對於清廷的財政狀況來說, 將會是沉重的負擔. 針對中國傳統 教育輕視科學知識的實況, 晚清新式學堂的課程大多著重學生對科學知識 的掌握, 而與科學相關的教材, 大多十分昂貴; 加上學校為了招聘教師, 必 須多備錢糧, 這便對清政府構成極大的財政壓力. 然而, 百孔千蒼的科舉制 度一定要廢除, 新式的學堂教育也必須在中國植根, 中國的教育發展方可呈 現一線生機. 那麼, 清政府應用甚麼方法來應付這危急的情況呢? 論廢科 舉後補救之法 一文提出了一個名為「改良私塾」的方法, 作為對這個問題 的回應. 其具體方法如下:

每縣之中, 官紳當先合力以辦學堂, 至力所不及而止. 而紳民宜先設一私塾 改良會, 討論其鄉之私塾, 平時之利弊若何, 以後之變通若何. 大約各縣之中, 10) 可權, 改良風俗論下 , pp.154-155.

11) 節錄甲辰十二月初四日大公報, 論中國教育宜急圖改良之法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年 第二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3月30日), 教育欄 , p.21.

(5)

民智雖不同, 而必有一二人, 稍能通知外事者, 研究不患其無方. 及研究既明, 條理粗定, 則其中所授之業, 所用之書, 亦必有一目的. 以吾人今日略計之, 大 約於向時鄉塾所授識字與粗淺文理之外, 不能不增入算學、歷史輿地諸科之至 淺略者. 此等之事, 或非平時塾師之所習, 則當勸其先自購書數種, 自行學習.

此等淺理, 文理既通之人, 不難一目了然. 數月之後, 以之授徒, 亦非難事. 私 塾隨鄉而設, 學額不能一定, 惟教科與學費及學年, 則必當有一定限, 不能聽 其隨意高下. 大約教科必極淺, 學費必極廉, 學年必極短, 而後可期其普及.12) 這個方法雖然未必適用於所有鄉村, 但無可否認, 它已提及如何把鄉村內 本已存在的私塾改良, 使其變成接近新式學堂的新型私塾. 而且關於教師的 進修、學科的設定, 以及辦學經費等重要事項均已有所考慮, 說得上是一個 較為全面的構思.

鄉間的學童在完成由‘改良私塾’所提供的初級教育後, 便可在政府安排下 轉到新式學堂學習. 當然, 如果學童的父母不想子女進入新式學堂讀書, 政 府不應勉強. 如是者, 則未有進入學堂資格的學童可先入改良私塾學習; 而 於改良私塾完成學習階段的學童則可選擇是否進入新式學堂學習. 這樣一 來, 改良私塾便能補學堂之不足, 既省經費, 又能持續發展童蒙教育.13)

為了能讓新式學堂在最短時間內吸納最多中國學童, 而又同時使學有所 成的學童有所出路, 學校貢舉私議 一文的作者蛤笑建議清政府應實行“學 校貢舉方案”, 把一些本身已具備若干知識的人才提拔至政府, 為國家效 力.14) 貢舉制度本為科舉制度的前身, 源於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實為一種有效選拔人才的優良制度. 可惜推行不法, 導致流弊叢生, 遂為後 起的科舉制度取代. 蛤笑認為清政府可以再次推行這種制度, 在學校裡舉行 貢舉試, 不試虛無的舊學, 改試實用知識, 藉以選拔良才. 如是者, 學校中 有識之士便可升遷至政府任職, 其讓出的學位即可給予其他學童, 使更多學 童能於短時期內接受新式教育.15)

12) 錄乙巳八月十二日中外日報, 論廢科舉後補救之法 , p.253.

13) 錄乙巳八月十二日中外日報, 論廢科舉後補救之法 , p.254.

14) 蛤笑, 學校貢舉私議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四年 第五期, 上海: 商 務印書館, 1907年7月5日), 社說欄 , pp.80-81.

15) 蛤笑, 學校貢舉私議 , pp.81-82.

(6)

Ⅲ. 提倡蒙學與女學

東方雜誌內的文章, 不少都強調蒙學與女學的重要性. 所謂“先入為 主”, 一個人的童蒙教育基礎是否穩固, 對他日後能否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 有直接影響.16) 其實, 清廷在義和團之亂(1900年) 及八國聯軍之役(1900年) 後, 已十分注重學堂教育的發展, 可惜朝廷把資源過份集中在發展大學及中 學之上, 反而忽略了同樣重要的基礎教育. 朝廷忽視蒙學的發展實非良策, 因為“今者蒙學、小學未盡立, 而大學、中學遍國中, 不以階升, 不以級進, 學生半由招考而來, 柔經剛史, 概未問津, 於是有補習漢文之例. 嗚呼! 倒 行逆施, 本末乖迕, 錦玉其外, 而敗絮其中.”17) 而在某程度上, 女學比蒙學 更為重要. 因為一個人從出生起, 以至成年之前, 母親就是與他最親密的親 人. 母親對孩子的教育與孩子將來的成就, 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孟母三遷’

的典故正是最佳例子. 故此, 年青女子必須接受教育, 因為必先“有賢女, 而 後有賢母, 而後有賢子.”18) 足見女學與蒙學之間的關係甚為密切.

無可否認, 女性在社會上亦可大有作為, 不用只充當男性的附屬品. 例如 法國史上著名的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 1754-1793年), 她把一生都貢 獻給法國革命運動, 功勞甚大. 中國上古之時, 女性還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甚至出現了很多知書識禮的才女, 她們的事蹟散見於 周官 及春秋時代各 國風詩等文獻之內, 可惜自從“女子無才便是德”此一觀念深入民間之後, 女 性便苦無接受教育的機會.19) 至於振興蒙學及女學的方法, 一篇名為 論中

16) 錄八月十七日大公報, 論中國當以遍興蒙學女學為先務 (東方雜誌社 主編,

東方雜誌第十二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1月30日), 教育欄 , p.267.

17) 錄八月十七日大公報, 論中國當以遍興蒙學女學為先務 , p.268.

18) 錄八月十七日大公報, 論中國當以遍興蒙學女學為先務 , p.269.

19) 勇立, 興女學議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三年 第十三期, 上海: 商務 印書館, 1907年2月7日), 社說欄 , p.241; 並參錄丁未三月二十八日南方報, 論女學宜先定教科宗旨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 第四年 第七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7年9月2日), 教育欄 , p.129.

(7)

國當以遍興蒙學女學為先務 的文章則有建議如下:

今宜 明諭各直省督撫嚴飭所屬州縣, 無論城市、鄉鎮, 有子女者, 每百家 設一高等蒙學, 兼設一女學高等之. 蒙學男女自六歲至十二歲, 不入學堂者, 罪其父母. 按戶編上、中、下三等, 歲繳學費若干. 其中中、西教員由各省學 務處慎選派充, 厚其薪資而嚴其考覆. 屆七年畢業之時, 男女一律升入中學, 而小學即可不設矣. 如慮經費難籌, 則統計二十一行省每年民間建醮、演劇、 出會等費, 何止百萬, 得賢牧令, 因勢利導, 挹彼注茲, 細民當無不樂從者.20) 事實上, 蒙學較易發展, 因為只要有足夠的資金興建新式學校, 並進行課 程改革, 便可能獲得初步成功. 然而女學的振興, 除了要吸納多些女子入讀 之外, 還必須多做幾項措施. 首先, 要振興女性的道德. 政府在發展女學的 時候, 務必教導她們何謂國家思想及公共觀念, 幫助她們理解‘現代國民’的 定義. 這是因為婦女大多肩負幼兒教育的責任, 而有高質素的母親, 才會有 高質素的孩童.21) 其次, 禁止女性早婚, 原因是“早婚非獨為男子之害也, 而 亦為女子之害. 文明各國通例, 女子二十以前, 正為修學年齡. 此修學年齡 中, 一生之道德、智識, 皆於是定焉. 苟有所曠, 有所廢, 則其道德、智識, 必無足觀也. ……故今日而不興女學則已; 今日而興女學, 則早婚亦在所必 禁.”22)

女性教育的首要宗旨, 當為培養她們的愛國思想. 正如上文所言, 中國人 民向來缺乏愛國思想, 其中女性又因普遍無緣接受教育, 故其情況尤甚. 中 國積弱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女學不及興盛, 故此國家內有大約一半人口 為文盲人士, 造成中國日益衰弱. 清末時期振興女學的動機, 即為使教育普 及, 人民由弱轉強. 故此, 興辦女學的其中一個教育宗旨, 就是培養中國婦 女的愛國思想. 若中國婦女皆有愛國思想, 則可在家教育兒童, 使他們自小 便富有愛國觀念.23) 清政府在致力發展女性教育的時候, 應讓女性與男性接 受同樣形式、課程的教育. 以往有些言論認為, 女性的教育課程內容應該集

20) 錄八月十七日大公報, 論中國當以遍興蒙學女學為先務 , pp.270-271.

21) 勇立, 興女學議 , p.244.

22) 勇立, 興女學議 , pp.244-245.

23) 錄丁未三月二十八日南方報, 論女學宜先定教科宗旨 , p.130.

(8)

中在一些家居應用知識之上, 因為女性的主要工作仍是以一般家務為主. 這 些言論無疑落後過時, 因為政府興辦女學之目的, 主要為使人民教育得到普 及; 若只需婦女學習家務常識, 何須她們進入學堂? 只須讓她們在家中實 踐一下各種家務便可以了. 故此, 政府應讓女性與男性接受同樣的教育, 務 求使中國女子與男子同樣透過學堂教育習得各種專門知識.24) 若朝廷用這 些方法來振興女學與蒙學, 則不出十年之內, 國家教育將得到空前的發展, 這正是中國走向強大的重要根基.25)

Ⅳ. 振興報業, 鼓勵白話文

除了致力推行新式教育, 興辦新式學堂、新式課程、蒙學及女學外, 發展 與學術文化相關的各項實業也很重要. 例如振興報業, 即為其中一個「廣開 民智」的有效方法, 因為“國民智則強, 國民愚則弱. 國民之智何以智? 國 民之愚何以愚? 無他, 有報館則民智; 無報館則民愚. 泰西十九世紀以前, 民之固塞, 如中國今日之民也; 民之僻陋, 如中國今日之民也. 自報館盛行, 而民智大開, 富強無匹. 然則由此觀之, 報館乃起衰振懦之猛劑, 拯危救亡 之良方矣.”26) 由此足見, 報業在一個文明國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對西方人來說, 報館是國家與人民的耳目和喉舌, 是宣傳國家政策及反映人 民意見的重要工具, 在民主自由國家中絕對不能缺少.27) 當然, 清廷中的有 識之士也知道報館在廣開民智的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故此不少 報館早已在國內成立. 可惜, 這些報館大多為朝廷所開辦, 出版的也盡是充

24) 錄丁未三月二十八日南方報, 論女學宜先定教科宗旨 , pp.131-132.

25) 錄八月十七日大公報, 論中國當以遍興蒙學女學為先務 , p.271.

26) 錄乙巳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新聞報, 論報館之有益於國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年 第四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5月28日), 教育欄 , p.55.

27) 錄乙巳□月□□日順天時報, 論政府宜利用報館並推廣白話演說 (東方雜誌 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年 第八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9月23日), 教育 欄 , p.165.

(9)

當朝廷喉舌的官報. 官報在報導時事時, 總要對一些敏感事件避諱, 加上為 朝廷所操縱, 就更加不能準確、如實地報導時事. 故此, 這些報刊反而會阻 礙民智進步.28)

報館除了富有教育功能, 有助於廣開民智之外, 更無疑是一個國家的耳 目, 可以監察政府的施政, 實為君主立憲政體中不能或缺之物. 所以, 清廷 若要推行君主立憲政體, 必須廣開報館以為配合. 清廷可以資助有心辦報但 卻欠缺足夠資金的商家, 幫助他們完成出版報刊的心願, 促使國內報業更趨 蓬勃. 另外, 清政府也可嘗試減低郵費, 使國內報刊廣泛流通. 如是者, 則 中國人民當可盡快養成讀報的習慣, 這對於他們增廣見聞、增進知識, 自然 大有幫助.29)

要在清末時期的中國國內振興人民讀報的風氣, 還有一個大問題尚待解 決——人民的普遍識字率甚低. 由於中國歷來實行科舉制度, 中國的教育屬 於「精英教育」, 只有極少數人有機會接受教育. 故此, 長久以來, 中國人 民的普遍識字率較低. 清末時期的報刊大多以艱澀的文言文撰文, 一般平民 百姓根本不能看懂, 又如何能要求他們透過這些報刊習得新知識呢?故此, 論政府宜利用報館並推廣白話演說 一文指出, 報刊應多用顯淺易明的白 話文來代替文言文, 這樣便可使人民更易理解各種新知識, 從而達到廣開民 智之目的.30) 何況, 國內報刊若以白話文撰文, 國家更可得到三大效益:

一、透過白話報刊傳達政府的政令, 當可更快、更準確地傳達到民間, 而人 民則更易明白及理解; 二、若政府需要籌集軍餉或募集公債的時候, 只要透 過報刊把相關消息傳達到民間, 便可於短時間內完成整個籌集過程, 收事半 功倍之效; 三、人民能透過白話報刊的報導得知世界大勢, 對於自己國家在 世界中的地位當能更加了解, 並進而培養愛國心, 有助促進民族團結.31)

單單以白話文撰文, 還不足以令全中國的人民受惠. 在一些偏遠地區居住 28) 錄乙巳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新聞報, 論報館之有益於國 , p.55; 並見錄

乙巳□月□□日順天時報, 論政府宜利用報館並推廣白話演說 , p.166.

29) 錄乙巳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新聞報, 論報館之有益於國 , p.56.

30) 錄乙巳□月□□日順天時報, 論政府宜利用報館並推廣白話演說 , p.165.

31) 錄乙巳□月□□日順天時報, 論政府宜利用報館並推廣白話演說 , pp.170 -171.

(10)

的鄉民, 可能根本完全不識字, 他們連白話文也不可能看懂. 所以, 除了鼓 勵白話文風氣, 政府還必須定期派員到國內一些窮鄉僻壤處去舉辦 白話演 說會 , 使那些不識字的鄉民能透過演說會學到一些新知識; 又或了解政府 的政令, 這才可慢慢地使鄉間地區進步起來.32)

除上述各點外, 小說的出版對廣開民智及重整社會道德風氣也有一定的 作用. 小說多由通俗的文言文或白話文寫成, 易於民間傳播, 知識分子與普 羅大眾都能看得明白, 絕對是用於傳播知識及重整民風的上佳工具.33) 事實 上, 縱觀整套東方雜誌, 小說欄 直在誌內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在四十餘 年的出版歷程中, 該誌一直連載國內、外的小說, 足見它確信小說有著十分 關鍵的社會功能. 即使是一些欠缺明顯社會功能的小說, 只要它的內容能充 分表現作者的獨特思想, 東方雜誌也會給予表揚, 因為這些小說能收刺激 人民想像力的功效; 至於一些有著明顯社會功能的小說, 東方雜誌當然會 大力支持,34) 並於誌內的 小說欄 載.

小說既然與社會發展有密切關係, 那麼中國的小說應該寫些甚麼內容, 方 可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有所啟示呢? 篇名為 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下 的文 章, 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些答案: 其一, 該文認為近代的中國小說應以啟導 國民知識為主要內容, 因為大多數小說均由通俗的文字寫成, 較易被平民百 姓接受, 故應運用此優勢, 向廣大人民灌輸來自西方的新知識, 並藉以振興 科學精神, 破除迷信. 其二, 中國人民向來欠缺愛國及民族主義思想, 小說 正好作為一件培養此兩大思想的工具. 其三, 近代以降, 中國道德日漸淪亡, 人心不古, 小說正好發揮其社會教化功能, 透過它廣大的影響力, 重整民風.

其四, 在眾多小說中, 武俠小說可說是影響力較大的一種, 而中國傳統重文 輕武的觀念, 恰巧可以借用武俠小說的內容來加以糾正. 透過向人民灌輸正 義任俠的精神, 當可在社會上培養出俠義思想, 進而刺激尚武風氣的發

32) 錄乙巳□月□□日順天時報, 論政府宜利用報館並推廣白話演說 , pp.165 -166.

33) 錄乙巳五月二十七日時報, 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上 (東方雜誌社 主編, 方雜誌第二年 第八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9月23日), 社說欄 , p.163.

34) 錄乙巳五月二十七日時報, 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上 , pp.163-164.

(11)

展.35)

Ⅴ. 關於發展人民道德觀念的討論

除了致力發展教育, 以期盡快達成廣開民智的理想外, 養成中國人民的良 好品格及正確道德觀念, 也是刻不容緩的事. 清末之世, 中國社會已呈現道 德淪喪之象, 徒有新知識而無正確的道德觀念, 同樣未能一新中國人民的質 素.36) 舉個例說, “有一工傭小民於此, 其不識字固也. 然其勤慎儉樸, 無荒 淫之行. 又一工傭於此, 已受學矣. 而博奕好飲, 不遵約束. 人之擇於斯二 者, 不待其辭之畢也, 乃自其日用常行而言之, 則人人皆知所抉擇.”37) 這個 故事說明了道德、品格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徒有知識而無道德操守是不足 夠的. 中國人民必須達致既有學識、而又富有正確道德觀念的水平, 人民質 素的改革運動才算成功.38)

對清末時期的中國來說, 有三方面的教育發展是刻不容緩的: 體育、智 育及德育. 智育比體育重要, 德育又比智育重要. 體育的重要性在於使人民 體魄強健, 並與發展尚武精神息息相關. 智育即開啟人民的智慧, 其重要性 不用多言. 德育在三育中最為重要, 主要是因為人民的道德觀念與國家的前 途有著密切的關係. 清末以來, 中國多次改革運動均以吸納西方的先進器物 為主. 無可否認, 泰西諸國的器物確實先進, 但畢竟只是屬於實用的器物, 其用途之好壞, 全視乎使用者的道德水平. 若先進器物落入富有良好品格的 人手中, 當可造福人民; 相反, 先進器物若落入壞人手中, 對國家肯定不是 一件好事. 故此, 在吸收西方先進器物與知識的同時, 人民的道德教育也非

35) 錄乙巳六月初八日時報, 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下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 雜誌第二年 第八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9月23日), 社說欄 , pp.165=167.

36) 錄乙巳二月初八日新聞報, 論道德教育之關係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 第二年 第四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5月28日), 教育欄 , p.53.

37) 錄乙巳二月初八日新聞報, 論道德教育之關係 , p.53.

38) 錄乙巳二月初八日新聞報, 論道德教育之關係 , p.54.

(12)

常重要.39)

既然道德教育在改善人民質素的過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重整人民的 道德觀念遂成為清末時期東方雜誌最關心的課題之一. 杜亞泉40) 在 倫 理標準說 一文中指出, 倫理是辦明善惡的重要指標, 也是重振中國傳統道 德觀念的最重要元素.41) 西方學者對倫理學說有深入而精闢的研究, 足為中 國人民參考之資. 總的來說, 他們把倫理標準分為七大類: 第一為神意說, 即以神明的旨意及命令為人間共守的倫理標準; 第二為君主說, 以君主的命 令為倫理標準; 第三為道理說, 以人類的理性判斷為倫理標準; 第四為道德 說, 以人類的良心為倫理標準, 並堅信人類在判斷善惡分別時, 有其直覺天 賦; 第五為他愛說, 以愛他人為出發點, 成就推己及人的倫理觀; 第六為自 愛說, 提倡人類應該自愛, 以正確的倫理觀念為正道, 藉以抗拒邪惡; 最後 一點為實利說或幸福說, 以人類的幸福、富裕及安全為一切倫理的基準.42)

神意說主張以神明的旨意為倫理標準, 其本質為一荒誕說法, 根本沒有準 則可循, 故不足取; 君主說可用於社會蒙昧時代, 但必須依賴一位英明的領 袖. 若由一位荒淫無道的君主來為人民訂立倫理標準, 勢將善惡觀念顛倒;

至於其他各說, 均以人類的良心、行為及思想為出發點, 莫衷一是, 亦難以 提供一個正確、全面而又穩固的倫理觀.43)

若以中國先賢的倫理觀念與上述西方學者的各種學說作一比較, 則可發

39) 錄乙巳十二月十六日中外日報侯官嚴復在環球中國學生會演說, 論教育與國 家之關係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三年 第三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6年4月18日), 教育欄 , pp.30-31.

40) 杜亞泉(1873-1933年), 字秋帆, 有 中國科學界的先驅 的美名. 他在1911年春至 1919年底期間出任東方雜誌主編一職, 在誌內發表大量文章, 宣揚 東西文化調和 論 .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 他更以東方雜誌為學術討論平台, 與支持西化思想的陳 獨秀(1879-1942年)就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問題展開著名的 東西文化論戰 . 有關杜 亞泉的生平思想大要, 以及他與陳獨秀論戰的經過, 詳見范永聰, 杜亞泉的文化 思想與東西文化論戰 (胡春惠周惠民 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 文集, 香港: 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 2001), pp.131-157.

41) 亞泉, 倫理標準說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年 第五期, 上海: 商務 印書館, 1905年6月27日), 社說欄 , p.91.

42) 亞泉, 倫理標準說 , pp.91-92.

43) 亞泉, 倫理標準說 , p.92.

(13)

現雙方大同小異. 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 神意說也絕不足取, 因為它既無固 定的準則可循, 更可能導致人民習染迷信思想, 中國的情況就是最佳例子.

君主說在中國的歷史上未曾出現, 中國歷來只以君主的命令為法律, 然而自 古以來, 中國人民早已明白法律與道德是兩碼子的事. 道理與道德二說, 一 以本能為主, 一以經驗為主, 大約等如中國宋(960-1279年)、明(1368-1644 年)理學‘尊德性’與‘道問學’的分野. 他愛說以‘仁’為本, 最高境界是‘捨己為 人’, 其本意雖良, 但卻使人失卻權利心. 此說與中國傳統墨家學說接近, 其 流弊也自然相同. 自愛說以‘修身’及‘守身’為大義, 但容易演變成自私自利的 性格, 自然與正確的倫理觀念背道而馳. 實利說的最高理想與傳統儒學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接近, 以一個國家、民族的最終利益為學說 之大前提, 但容易產生“為求目的, 不擇手段”的弊病, 自然也與追求最高的 道德倫理標準相背.44) 以上七種學說, 各有優劣, 若能折衷及融會貫通, 將 可得出中國人民應有的正確道德倫理觀念, 即如杜亞泉在 倫理標準說 一 文的結尾部分所言: “倫理之標準, 起於自愛及他愛, 由其本能, 加以經驗而 終. 以人、己之安全、幸福為目的, 或直接, 或間接, 適於此目的者為正為 善; 不適者為邪為惡. 此吾人行為之標準也.”45)

道德、倫理觀念的重振有助於重整中國的民風, 然而對於國家的管理及 運作來說, 法律仍是最重要的一環:

人類社會萬有不齊, 欲求所以整齊而統治之, 固不可不有其道矣. 然政治上 進行之方針, 其所恃以為圖治之具者, 往往不同. 有以道德為統治之具者; 有 以法律為統治之具者. 以道德為重者, 其最終之目的, 欲養成民德, 使風俗純 良, 主治者可不勞而理, 社會間無爭奪相殺之事, 翕然見太平之風. ……然但 偏重道德, 而無健全之法律以輔之, 則外部之組織不強, 固不能納人民於一定 之範圍內, 強制之而使服從, 而政治上往往流於放任, 此其蔽也. 又以道德為 治, 則不能無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關係, 欲養成被治者之道德, 則統治者不可 不先自尊重其道德, 所謂本身作則, 躬行以為天下先者, 胥此義也.46)

44) 亞泉, 倫理標準說 , p.93.

45) 亞泉, 倫理標準說 , p.93.

46) 錄丁未四月初八日時報, 論道德與法律之關係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 第四年 第五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7年7月5日), 社說欄 , pp.96-97.

(14)

由此可見, 道德治國只是一個終極理想, 若能回復中國上古「三代」時的 質樸民風固然最好, 但這亦只是屬於民間風氣的重整而已. 國家與社會的運 作, 始終需要有一套全民共守的法律作為輔助. 法治精神對一個國家十分重 要, 國家的強弱與其法治精神及法律的完善程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泰西 諸國的強盛就是證明這個論點的最佳例證.47) 然而, 在強調法治精神與法律 的重要性的同時, 純以法律治國而完全忽略道德教育也絕對不行. 以下有一 個有趣的例子, 值得深思:

今如有一人於此獨居一室, 偶萌殺人之惡念. 夫殺人大罪也, 然但萌殺人之 念, 而非真有殺人之事, 在刑法上, 只可謂之有其意思, 而無其行為. ……有意 思而無行為, 刑法上不能加以罰則也. 若從道德上觀之, 當然可加以制裁.

……蓋道德所以範圍人之精神, 得入於其內部而監察之, 所以濟法律之窮也.48) 深入觀察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係, 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法治思想與精神是 西方文化產物; 道德教化治國理念則為中國文化產物. 近代中國最需要的, 正是以道德治國的理念來重整淪喪不堪的社會風氣, 並學習西方的法治精 神, 使國家的管治更為有效, 從而使中國由弱轉強.49) 這種想法正好展示了

東方雜誌對東、西兩大文化的看法: 把西方文化的優點融入中國傳統文 化之內, 以期使中國文化去蕪存菁, 從而轉化成一種新的文化, 並帶領中國 再創富強局面.

Ⅵ. 關於改革社會歪風的方案

晚清時期的中國社會, 彌漫著一片腐敗的風氣. 當中, 又可以鴉片、賭博 及迷信為三大弊端.50) 東方雜誌內刊載了不少文章, 為消除這三股社會 47) 錄丁未四月初八日時報, 論道德與法律之關係 , pp.97-98.

48) 錄丁未四月初八日時報, 論道德與法律之關係 , p.98.

49) 錄丁未四月初八日時報, 論道德與法律之關係 , p.98.

50)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 1901-1911(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pp.41-42.

(15)

歪風提供了一些建議.

鴉片如何毒害中國社會, 不用多作論述. 清末之世, 鴉片煙館在中國國內 隨處可見, 甚至在一些窮鄉僻壤裡, 竟也設有煙館.51) 故此, 去除鴉片毒實 為改良人民質素的最重要步驟之一. 可權撰 改良風俗論下 一文指出, 去除 鴉片毒的方法有三: 清流品、重煙燈稅及立演說會. 中國傳統社會不重流品 之分, 只有階級之別. 所以, 即使有財無行, 亦可為官為紳. 不少官紳本身 亦習染鴉片毒癮, 無疑一壞榜樣. 針對此一情況, 可權在文中提議, 無論是 官員、鄉紳, 抑或是公司董事, 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 若有上述人士習 染鴉片者, 旁人可以舉報, 讓政府施予懲戒. 如此一來, 則人人皆知吸食鴉 片為差劣人格的表徵, 假以時日, 吸食的人數定必銳減.52)

當然, 鴉片於中國流播之廣, 已臻極點, 單單禁止售賣亦無補於事. 何況 自鴉片戰爭(1839-1842年)以降, 中國門戶大開, 鴉片貿易其實一直在列強 保護下在中國境內‘合法’進行. 由於關稅控制權淪喪於外人手上, 單以收納 煙稅來控制鴉片流入中國, 根本行不通. 可權在 改良風俗論下 一文中指 出, 廢除煙膏稅, 改為重徵煙燈稅, 或為有效方法. 煙燈為吸食鴉片過程中 不能或缺的工具, 政府可按煙館所持有的煙燈數目多寡來重徵煙燈稅, 藉以 打擊煙館的經濟. 另一方面, 除了在徵收稅項方面下功夫外, 政府亦應多舉 辦演說會, 教育普羅大眾, 遠離鴉片. 在西方文明國家, 演說教育是一種十 分普遍的現象. 政府大可加以仿傚, 於城市和鄉間多辦演說會, 勸導吸食鴉 片者戒除煙癮, 並向中國人民解釋鴉片的毒害.53)

另外, 政府也可以先做一次全國統計, 徹底查明每一處地方有多少鴉片煙 館和吸食鴉片者, 一經登記以後, 便明令該地不得再多設煙館, 亦絕對不能 再增多一名吸食鴉片者, 違者由鄉紳議決如何重懲. 這種政策雖然算不上是 治本方案, 但至少可以控制吸食鴉片的人數, 使其不再增加. 何況, 各處地 方上少一人吸食鴉片, 即代表少一人把金錢花費於吸食鴉片; 也意味著多一

51) 培卿, 論中國社會之現象及其振興之要旨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十 二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1月30日), 社說欄 , p.280.

52) 可權, 改良風俗論下 , p.155.

53) 可權, 改良風俗論下 , pp.155-156.

(16)

人把金錢花費在‘正常’消費之上, 可收刺激地方經濟發展之效.54)

與鴉片的禍害相同, 賭博風氣的盛行同樣為中國帶來很多不幸. 十八世紀 中葉時, 法國國內也十分盛行賭博, 後來由於政府鼓勵教育, 民智漸開, 普 遍國民均意識到賭博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壞影響; 且敗壞民風道德, 必 須禁絕, 是以法國的賭風遂慢慢平息. 法國的例子十分值得中國政府參考.

政府應大力推廣普及教育, 讓全民認識賭博的害處, 當可使中國的賭風漸 息, 民風也可耳目一新.55)

迷信風氣與鴉片、賭博一樣, 毒害中國甚深, 且為時更久. 針對晚清時期 的情況, 東方雜誌上所刊載的一些文章亦提出了若干方法來去除中國的 迷信風氣. 其中修改 時憲書 一項, 可說是結合了西方實用知識思想的一項 倡議. 時憲書 教導農民認識氣節、氣候寒暖及風雨方向, 對農耕工作甚有 參考價值. 不過, 中國傳統 時憲書 內還包含了「天罡河魁、三合六煞」等 風水異說. 這些異說對農民有很大的影響, 促使他們經常舉行各種祭祀儀 式, 迷信風氣漸盛. 因此, 可權在 改良風俗論下 一文中建議修改時憲書 的內容, 把書內一切荒誕及無稽之談全數刪去, 改而刊載環境衛生、各類植 物的種植方法等實用知識, 使農民們能透過參考 時憲書 而增廣見識. 這除 了對發展中國的農業有莫大益處之外, 更有助消除鄉間嚴重的迷信風氣.56)

致力消除中國人民傳統以來的一些荒誕想法, 也是破除中國迷信風氣的 方法之一. 例如中國古時人民遇見天空有彗星飛過, 便會認定其為災兆之先 驗, 然以科學的角度來看, 彗星劃過長空只是正常的天文現象, 與災兆根本 全無關係. 以好里彗星(筆者按: 今譯哈雷彗星)為例, 約每七十五、六年便 會在地球的天空上出現一次, 然僅於南半球可見. 難道其出現之時, 居住於 北半球的人類便因未能看見它而沒有災禍嗎? 事實當為不然. 有些地方永 遠也不可能看到好里彗星, 但卻有不少災禍; 有些地方(如南半球)經常看到

54) 錄十月初六日時報, 論個人生計與地方自治之關係 (東方雜誌社 主編, 方雜誌第十二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1月30日), 社說欄 , p.300.

55) 孫夢蘭, 禁賭私議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三年 第十一期, 上海: 商 務印書館, 1906年12月10日), 社說欄 , p.218.

56) 可權, 改良風俗論下 , p.156.

(17)

好里彗星, 但其出現之時卻又未必會有大災難發生. 翻開中國古時的史書一 看, 漢文帝(劉恆, 公元前202-公元前157年; 公元前180-公元前157年在位) 一朝時, 彗星經常出現, 但卻沒有記載當時有甚麼大災難; 文帝一朝的治績 亦絕對沒有受到彗星的影響. 由此足見, 所謂彗星出現乃災禍臨頭的先兆, 簡直是無稽之談.57)

中國的農村可說是迷信風氣最為盛行的地方. 故此, 論革除迷信鬼神之 法 一文指出, 要去除中國人的迷信風氣, 必須先在農村地區推行普及教育, 協助農民去除迷信思想. 另外, 孩童是未來的社會棟樑, 政府應盡力發展童 蒙教育, 使他們遠離迷信思想.58) 鄉間女性缺乏學識, 亦為鄉村迷信風氣嚴 重的主要成因. 事實上, 基於中國傳統「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 以及科 舉制度把女性拒於門外的歷史事實, 自古以來, 中國女子的教育程度甚低.

在富貴人家中, 每十個女子可能會有一至兩位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 但在 鄉間地方, 則可能絕無僅有. 由於缺乏學識, 故中國女性很容易習染迷信思 想. 由此可見, 為了使女性擺脫迷信, 興辦女學刻不容緩. 當然, 由於女性 的知識水平較低, 在為她們準備課堂內容的時候, 應盡量避免使用過份艱澀 的文字. 由是晚清時期的東方雜誌已開始刊載白話文章, 並大力推廣白話 報刊, 希望透過白話報刊的普及, 使鄉間的女性及農民能先吸收一些新知 識, 藉以擺脫迷信的風氣.59)

除此之外, 論中國前途與醫學之關係上 一文的作者谷音指出, 來自西方 的新式醫學亦為破除民間迷信風氣的一紙良方. 醫學對人類的生存甚為重 要, 亦誠為社會進化的一大關鍵. 醫學發展的背後有著嚴謹而科學的醫學精 神及理據作為其強大基礎, 使醫學成為一種專業學問, 必須花長時間學習, 方有所成. 以日本為例, 醫科學生在國內習醫多年後, 還必須前往西方國家 深造, 回國後再歷經多年臨床實驗, 方能獲得醫學博士學位.60) 醫學的科 57) 錄丁未七月十三日京報, 論彗星之現無關於災異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 雜誌第四年 第八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7年10月2日), 社說欄 , pp.149-150.

58) 錄乙巳三月初五日中外日報, 論革除迷信鬼神之法 (東方雜誌社 主編, 方雜誌第二年 第四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5月28日), 社說欄 , p.90.

59) 可權, 改良風俗論下 , pp.156-157.

60) 谷音, 論中國前途與醫學之關係上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年 第

(18)

學、專業特性, 與迷信風氣正好形成一強烈對比. 中國社會的迷信風氣, 除 了表現在對神明的盲目崇拜外, 還可在人民對醫學的態度上展現出來. 鄉間 民眾有病痛時, 往往會祈求神明庇佑, 遠離病痛, 卻甚少認真求醫. 然而求 神以後, 病痛仍會持續, 足證迷信神明對醫治疾病本無幫助. 因此, 政府應 在民間提倡新式醫學, 並鼓勵國民信任科學, 遠離迷信.61)

當然, 中國也有源遠流長的醫學, 而且當中也不乏一些出色的醫學技術, 如針灸術和解剖術; 中醫草藥的應用亦對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神農氏親嘗百 草的故事雖然未必真確, 但草藥學實為中國醫學的濫觴. 中醫診病時的

“望、聞、問、切”四大步驟, 也有足夠的醫學理據為基礎. 但中國傳統醫學 遇上西方新式醫學時, 便難免相形見拙了.62) 何況中國醫學滲入了道家練製 丹藥的‘獨門技術’, 不少人因誤服丹藥而喪命, 就更暴露了中國醫術科學不 足的弊端.63)

在提倡西方新式醫學的同時, 中國人民還應認真學習西方的衛生觀念.

衛生論 一文指出, 中國傳統以來, 即無‘衛生’觀念: 傳統儒家學說力主人民 要過節儉刻苦的生活, 無形中阻礙了衛生觀念的萌芽; 至於源於道家, 藉練 丹服藥以求長生不死的行為, 就更與衛生觀念背道而馳. 可是, 近代以來, 隨著西方的衛生觀念在中國國內植根, 國人終於知道衛生環境對生活的重 要. 因此, 該文向讀者呼籲, 教育及政治改革雖然對國家振興有著極重要的 影響, 但這些改革還有賴擁有強健體魄的知識分子支持與推行, 此即所謂

“強國必先強種”的觀念.64)

Ⅶ. 鼓吹民族尚武精神

六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7月27日), 社說欄 , p.107.

61) 谷音, 論中國前途與醫學之關係上 , pp.108-109.

62) 谷音, 論中國前途與醫學之關係下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年第六 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7月27日), 社說欄 , pp.112-113.

63) 谷音, 論中國前途與醫學之關係下 , p.113.

64) 錄乙巳五月初八日漢口日報, 衛生論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 年 第八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9月23日), 社說欄 , pp.156-157.

(19)

單單廣開民智、提高人民的知識水平, 振興倫理、道德等觀念還不足以 全面革新中國人民的質素. 要為中國人民塑造一種全新的、適合於二十世 紀生存的性格, 還必須振興他們的尚武精神. 東方雜誌內刊載的文章一再 強調, 人民尚武與否, 絕對是國家強弱的關鍵. 要令人民培養出尚武精神, 必先讓他們理解尚武形式與尚武精神的分別. 尚武形式即學習西方的軍事 知識, 如多購買新式槍炮、戰艦, 派遣軍官到西方國家學習, 振興海軍及增 加兵餉等; 但凡與擴展軍備有關的一切客觀軍事活動, 均屬於尚武形式. 在 這方面, 清政府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 尚武精神則大有不同. 尚武精 神即人民的主觀性格尚武與否. 一群尚武的人民應該決斷、好謀、不懼怕 敵人、在戰場上勇於殺敵, 並富有冒險及進取精神. 尚武形式與尚武精神的 結合將造就出一個尚武的民族, 促使國家走向強大.65)

是以中國不求自強則已, 若要自強成功, 則不可不振作人民的尚武精神.

要振興尚武主義, 政府必須給予軍人崇高的榮譽、提高軍人的地位、讓人 民樂於接受軍國式教育, 使他們以為國家戰死為榮, 以服從兵役為人民應有 的責任, 並以保衛祖國為其天職. 如是者, 可使人民培養出尚武精神, 令中 國在二十世紀中立於不敗之地.66)

再者, 透過培養人民的尚武精神, 還可使他們鍛鍊出勇敢的性格, 無論做 任何事情時都能勇於嘗試, 不怕失敗, 這對國家民族自然甚有裨益:

國之興廢、強弱繫乎民. 民之所以形此興廢、強弱者, 全視乎氣之勇敢與頹 散. 勇於求學術, 則社會之智識廣; 勇於言事功, 則富強之效驗著; 勇於急公 義, 則文明之事業出; 勇於扶同類, 則國家之基礎固; 勇於明公道, 祛非理, 則 人求得良善之域而處之, 一切禍害、侮辱, 無得而成立. 勇者, 乾道也, 德之至 要而不可缺者也. 西人之言社會進化者, 曰冒險、曰進取; 而稱群國政治者, 又必曰自由、曰獨立. 夫孰知皆由勇敢之氣發揮而出者也?67)

65) 節錄乙巳四月初三日時敏報, 論尚武主義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年 第五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6月27日), 社說欄 , pp.98-99.

66) 節錄乙巳四月初三日時敏報, 論尚武主義 , p.99.

67) 錄乙巳五月十四日嶺東日報, 論勇敢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二 年 第八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5年9月23日), 社說欄 , p.158.

(20)

在充滿競爭的二十世紀, 國與國之間的激烈鬥爭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存亡 命運. 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年)的進化論及適者生存論 在西方帶來極大震撼, 使西方諸國之間的軍備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68) 亞洲 作為列強競爭的最主要戰場, 已然有被列強瓜分之勢. 中國面對列強無休止 的侵略, 也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在二千年專制君主統治之下, 中國人民難以 培養出競爭雄心, 而這正正是中國傳統社會的致命傷之一. 所以, 除了急須 培養社會的尚武風氣外, 政府還必須向人民灌輸競爭思想, 讓他們明白在二 十世紀之世, 競爭思想正是一個國家存亡的關鍵.69)

除了向人民灌輸競爭思想, 藉以提高他們的競爭力外, 振興國家整體力量 也是十分重要的. 過往清廷曾進行多次改革運動, 但都以失敗告終. 撇開改 革是否得宜、是否有足夠的深度不談, 清廷對自己國家實際競爭力了解不 足亦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只顧擴充軍備及學習西方的先進器物, 並不能使 中國真正富強起來. 要使中國強大, 除了推行各方面的改革之外, 還必須透 徹了解國家內部的一切, 藉以提高國家的競爭能力. 例如國家擁有的資源、 地理、氣候、精神文明、科技水平、財富分佈、政治制度及組織、各項政 策的推行情況及其成果, 以至軍事力量等資料均為十分重要的參考數據. 缺 乏這些數據, 一切改革也只是徒然. 所以, 對國家透徹了解, 是推行改革運 動前的最重要準備.70)

Ⅷ. 結 語

細心觀察東方雜誌所提出的社會改革方案, 不難察見其對中國傳統社

68) 錄乙巳十二月初九日申報, 說競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三年 第 一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6年2月18日), 社說欄 , pp.16-17.

69) 錄乙巳十二月初九日申報, 說競 , p.20.

70) 錄丁未四月二十六日時報, 論國家之競爭力 (東方雜誌社 主編,東方雜誌第四年 第六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07年8月3日), 社說欄 , pp.106-107.

(21)

會有極深刻的認識. 平情而論, 該誌在清末時期, 實已對中國傳統社會作出 了很客觀的批評. 它所指出的傳統社會歪風或弊端, 如鴉片、賭博與迷信風 氣等; 以及提出的改革方案或建議, 如改良私塾、提倡女學及蒙學、鼓勵白 話文和報刊出版、鼓吹重建人民道德觀念與培養尚武精神等, 無疑都值得 清政府及當時的知識分子多加參考.

晚清時期的東方雜誌已明確指出了白話文對發展社會教育及破除傳統 迷信風氣的重要性, 而後來白話文運動也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其中一 項重要主張, 這足證東方雜誌眼光獨到, 富有非常敏銳的時事及社會觸 覺. 無怪它會成為民國時期一份廣受歡迎的綜合性學術雜誌, 並在近代中國 報刊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22)

(한글요약)

 東方雜誌  에 보이는 晚清 사회 개혁 방안

范 永 聰

청조(淸朝, 1644-1912년) 말년은 중국 전통 사회가 변화를 깊이 있 게 모색하면서 빠른 속도로 변화하던 결정적 시기이다. 오랫동안 서방 문화로부터 오는 충격을 받아오던 중에 적지 않은 중국 지식인들이 중 국 전통 사회 속에 내재하고 있는 각종 폐단이 중화 민족에게 치명적 인 폐해를 미치고 있다는 생각을 하게 되었다. 또한 중화 민족이 쇠락 의 운명을 벗어나기 위해서는 반드시 이러한 폐단들에 대한 개혁이 필 요하다고 생각하게 되었다.

이러한 시기에 창간된 동방잡지(東方雜誌, Eastern Miscellany)는 지식인들을 대상으로 하는 간행물이었다. 이 잡지는 상해 상무인서관 (上海商務印書館)에서 1904년 3월 창간되어 1948년 12월 정간되기까지 44년간 간행되었던 중국 근대사상 가장 장수하였던 대형 종합 학술잡 지였다. 이 잡지는 당시 중국 사회의 발전 방안을 토론하는 많은 글들 을 수록하여 수많은 독자들에게 일련의 사회 개혁 방안을 모색해 볼 수 있도록 하는 동기를 제공하여 주었다.

이들 글에서 토론한 의제들은 아주 다양하고 많은데 그중 상대적으 로 중요한 것들로는 교육 발전, 여성의 사회적 지위, 중국인의 기질과 도덕 관념 문제, 백화문(白話文) 간행물의 문화적 사회적 가치, 사회 정화운동 및 상무(尙武) 정신의 제창 등등이었다. 이러한 모든 논제들 은 근대 중국 사회의 실제적인 모습을 반영하고 있음과 동시에 당시 지식인들이 사회 변화에 대하여 어떤 시각을 갖고 있었는지를 잘 보여

(23)

준다.

그러한 의미에서 만청 시기 동방잡지는 근대 중국 잡지 발행의 역사에서 그 의의가 대단히 크다고 평가할 수 있다.

주제어: 동방잡지, 만청, 사회개혁 關鍵詞: 東方雜誌, 晩晴, 社會改革

Keywords: The Eastern Miscellany, the late Ching Period, social reform

(2009년 11월 14일 원고 접수, 2010년 2월 10일 심사완료 및 심사결과 통보, 2 월 22일 수정원고 및 소명서 접수, 2월 25일 게재확정)

Referensi

Dokumen terkait

預防式職安方案執行步驟建議 預防式 職安方案 SI評量 不法侵害 風險評估 工作負荷 評估 組織報告 職能盤點 平台資源上線 預防性措施 教育訓練 輔導諮詢 工作安排 平台 記錄 依據調查結果, 安排各項措施計畫 施做評量 執行計畫與過程紀錄 性格 彩跡 圖跡 評量結果 關懷名單 企業需要 評估調查 職位角色 調查 專屬 職安平台 根據名單與

附件二 109 年性別帄等教育優良教學方案甄選活動 切結書 本人參加「國立清華大學性/別教育發展中心 109 年性別帄等教育優良教學方案甄選活動」 所設計之教案(教案名稱) (含必要教材) 乙式依「109 年性別帄等教育優良教學方案甄選活動」之規定參與教案設計。 本人保證報名表填寫之個人資料皆真實正確,此作品未曾參與其他競賽獲獎,且無違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