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象山83心学,又称陆学、心学等,是宋代理学的一个分支,是陆王心学的开启者。
宋代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是宋明理学的开启者。宋代理学的形成之因,据现代 新儒家张君劢(1991)说:“理学是以恢复孔子(前 551-前 479)学说以对抗佛教哲学的 学术运动。”(37)张君劢所言佛教哲学,即指宋代禅宗思想——心性论。另据熊琬(1985)
说:“彼理学之产生,盖即汉学注疏之反动,以直探孔孟心传者也。”(17)。综合此二说可 知,因为两汉经学(汉学)的迂腐不前,阻碍了儒学思想的发展,使得禅宗心性思想占据 上风,对儒家思想形成挑战,从而使宋儒发起改革儒学、对抗佛禅的运动:“由于心性思想 是宋代理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因此宋代理学也被称为‘心性之学’。”(方立天,1996:2291)
“此‘心性之学’亦曰‘内圣之学’。‘内圣’者,内而在于个人自己,则自觉地作圣贤工 夫(作道德实践)以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牟宗三,2003b :4)宋代理学由宋 儒周濂溪(1017-1073)开创,继之而有邵雍(1011-1077)、张横渠(1020-1077)、程明 道(1032-1085)、程伊川(1033-1107)、朱晦庵、陆象山等,相继创立学派,推动了理学 的发展,形成著名的濂学、数学、关学、洛学、闽学、心学等学派。
“唐代后期,禅宗几乎代替了其他宗派,垄断了佛教,甚至禅学和佛学成了同义词。”
(任继愈,2003:84)禅宗之所以在佛教内部呈现出如此强势,这与慧能弟子神会与北宗 的不懈抗争不无关系。慧能去世后的二十年间,北宗之渐教大兴,而南宗之顿教沉寂,南 宗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鉴于南宗的不利境遇,开元二十年(732),神会北上,反抗北宗,
争禅宗正统。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僧俗皆可参加的“无遮大会”,与北宗 之代表崇远法师论战,指神秀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宗密,2008:109)由于神
83陆象山,名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
会的不懈抗争,自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南宗即被朝廷立为禅宗正统,北宗自此走向 衰落,而南宗日渐兴盛。
到了宋代,禅宗“五家七宗”皆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心性论,使禅宗心性论的发展达到 鼎盛局面,这对宋代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为对抗禅学、发展新儒学,
“于是,宋代理学家们不得不反求于外,通过援佛入儒的方法来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以 此恢复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葛维春,2008:36)为此,宋代理学家皆有出入佛门、研 究禅学的经历。明儒黄绾(1477-1551)(1983)说:“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12)
现代新儒家徐复观(1904-1982)(2004)也说:“宋代理学,可谓是受了禅宗的启发,几 无一人与禅无关,无一人不受禅之影响。”(39)而且,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有公开的辟佛卫 道理念。正如有学者所说:“宋代及其以后的思想史,是和佛教羼杂在一起的。在研究的 过程中,如果研究者没有佛学知识的储备,看到的思想史是一种面貌;若研究者有深厚的 佛学修养,看到的思想史便是另一种面貌,而这种面貌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心学的提出 者,南宋的陆九渊就是在禅宗的启发下而提出心学之说的。”(赵伟、刘黎红,2008:88)
因此,在本章正式论述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陆象山出入佛门、交往禅僧及研究禅学的 经历,既而再考察其辟佛卫道的理念。
首先,就陆象山出入佛门、交往禅僧的经历而言,据《陆九渊集》载,陆九渊曾与僧 人祖新84、似清85、允怀86、海琼87等有交往,除此之外,陆象山还曾为寺壁题词,如<题新 兴寺壁>、<题翠云寺壁>等88。由此看来,陆象山对佛寺与僧人皆有着特别的感情。
就陆象山研究禅学的经历而言,一是表现在陆象山认为佛教非为异端的态度,<语录 上>云:
今世儒者类指佛老为异端。孔子曰:“攻乎异端。”孔子时,佛教未入中国,虽有老
84参《陆九渊集》,页 140。
85同上,页 220。
86同上,页 245。
87同上,页 255。
88同上。
子,其说未著,却指那个为异端?盖异字与同字为对。虽同师尧舜,而所学异绪,
与尧舜不同,此所以为异端也。(陆九渊,1981:423)
陆象山认为孔子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当代之人指佛教为异端是不合理的。他认为所谓的 异端是,虽然自称以尧舜为师,但所学却与尧舜背道而驰,这才是异端。由此看出,陆象 山是基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作出的客观评价,而非极端的反佛辟佛。
二是表现在陆象山欲辟佛先研究佛的主张方面,<书>云:
虽儒者好辟释氏,绝不与交谈,亦未为全是。假令其说邪妄,亦必能洞照底蕴,知 其所蔽,然后可得而绝之。今于其说漫不知其涯涘,而徒以名斥之,固未为儒者之 善,第不知其与栖栖乞怜于其门者其优劣又如何耶?(陆九渊,1981:163)
陆象山认为,儒士好辟佛,但又不与佛徒接触交谈,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假如佛教所说错 误,儒者亦应当洞察了解,知道其错在哪里,然后才可有理有据辟佛。而今的儒者,对佛 教并未研究了解,又怎么能知道佛教及其门徒的优劣之处呢?因此,盲目辟佛,不是儒者 的正当所为。陆象山这种对待辟佛的态度与主张,反映出其自身辟佛,是对佛教进行过研 究之后才作出的,而不是恣意乱辟。
三是表现在其禅学素养方面。这表现在其与僧人的通信中,陆象山(1981)给似清侍 者复信中说:
若是名山大刹,更尚有缘,顶笠便行,亦且无碍。不须拟议,不劳擘划,在在处处 皆是道场,何处转不得法轮?何人续不得慧命?”(220)
“不须拟议,不劳擘划,在在处处皆是道场”等语句,“显示了他对禅宗之说理解颇为准 确。”(赵伟、刘黎红,2008:90)
四是表现在其禅诗中,<赠化主>云:
学佛居山林,往往仪状野。道人翩然来,礼节何尔雅。职事方珉珉,言论翻洒洒。
安得冠其颠,公材岂云寡。(陆九渊,1981:300)
陆象山曾经去山林间学佛,并被僧人的仪表、礼节、言论所感染,并观照自身往往随意的 仪容姿态,从而由衷生起对僧人的敬佩之心。
五是表现在陆象山与禅僧德光交往学禅的记载中。
《齐东野语》(卷十一)载:
有横浦张氏子韶,象山陆氏子静,亦皆以其学传授。而张尝参禅宗杲禅,陆又尝参 杲之徒德光,故其学往往流于异论而不自知。(周密,1983:202)
《四朝见闻录·乙集》载:
陆象山兄弟早亦与光老游,故考亭先生谓象山满肚皮是禅。(叶绍翁,1989:55)
由上记载而知,陆象山曾与禅宗僧人德光禅师学禅,而且禅学造诣颇深。
其次,就陆象山的辟佛卫道之理念而言,一是辟佛理念,主要表现在其义理之辨中,
<与王顺伯>云:
释氏以人生天地间,有生死,有轮回,有烦恼,以为甚苦,而求所以免之。其有得 道明悟者,则知本无生死,本无轮回,本无烦恼。故其言曰“生死事大。……其教 之所从立者如此,故曰利、曰私。(陆九渊,1981:17)
陆象山辟佛为自私自利。其如此辟佛显然并不客观,主要是由先入为主的门户之见所致,
故与其批佛教为私、为利相反的是,陆象山认为儒家是为公、为义,即所谓:
惟义惟公,故经世。(陆九渊,1981:17)
对于陆象山的辟佛态度,李承贵(2004)说:“总体上看,象山对禅宗认识和理解仍 然是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从而妨碍了他对佛教禅宗的判断和评价的完整性、完善性。”(78)
此说并不确当,象山对禅宗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并不低,辟佛自私自利,这是宋明理学家的 一致共识,即皆反对佛教的出世理念,并皆主张积极入世。这也反映出儒佛的偏重不同,
即儒家重于入世,佛教重于出世。
二是卫道理念,即道统论,<书>云:
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陆九渊,1981:134)
这是陆象山将孟子视为心学之始祖,并自诩为孟子之学的真正继承者与发展成功者,是心 学的实际创始人。“换句话说,他越过周敦颐(按:即周濂溪)、二程兄弟(按:即程明道 与程伊川胞兄弟二人),从孟子直接继承道统,这对朱熹所定义的道统89是个重大的挑战。”
(田浩,2002:235)
由上陆象山的辟佛卫道理念看出,其明确反对佛家的出世思想,鲜明的捍卫儒家道统。
由此看出,其与佛家所追求的终极价值观显然不同。但由陆象山出入佛门、与禅僧的交往,
研究禅学的经历看来,其很有可能受到禅学思想的渗透影响,而且在其心学理论中也彰显 出受禅学影响的痕迹。
陆象山的心学理论概括为三部分,即道德论、工夫论、教化论。陆子的这三部分理论,
皆表现出与禅宗心性论的三部分理论(自性论、悟修论、教化论)的对应类似性。以下笔 者即藉助《陆九渊集》,对陆象山心学的这三部分理论分别予以总结论述,并与禅宗心性 论的三部分理论予以比较,以探讨二者理论内涵之同异。
第一节 禅宗的自性论与陆象山的道德论
陆象山的道德论为心即理,有两层义涵,一是理;二是心即理。其所言理,与慧能所
言摩诃之说相似,且义涵相契;其所言心即理,与同为宋代的禅宗云门宗后人契嵩禅师
(1007-1072)的心即理之说义涵相通。
一、慧能之“摩诃” 与陆象山之“理”
陆象山言“理”,与慧能言“自性”相似,且义涵相契。
<书>云:
89“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周程授受,万理一原。”(朱熹,1996:4446)此可谓是朱子的道 统论。
塞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陆九渊,1981:161)
陆象山认为,理,充塞宇宙。学者为学之目的,即为明悟此“理”。“理”之大,无有限量,
此说与慧能所言摩诃相似,且义涵相契,所谓: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
不可染著,犹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法海,2004:160)
慧能是以虚空之性,喻指人之无分别执著之清净本性,即慧能常称之为自性者。自性如同 虚空一样,含藏万法。
陆象山上述所言理,与慧能所言摩诃(大),皆指人的无对立分别之性体,皆具形而 上学之义。
<书>云:
此理非可以私智揣度傅会。若能知私智之非,私智废灭,此理自明。若任其私智,
虽才高者亦惑;若不任私智,虽无才者亦明。(陆九渊,1981:143)
陆象山认为,理,是不可以以私智能够认识的,以私智(有意识分别)所认识的理,都是 不正确的;若用私智揣度、思维此“理”,即使自身有再高的才能,也不能真正把握理之 真义。若不以私智(无意识分别),即使自身没有任何才能,也能觉悟理之真义。也就是 说,只有不以私智,才会契入此“理”。若能如此认识,此理自明,私智即灭,即为善。
反之,则为恶。但因此“理”是以无意识分别心所证得,故象山所言理,不仅具有含藏正 智(知私智之非、私智废灭)恶智(不知私智之非、任私智)的作用,亦具有随顺正智邪 智之作用。象山此说,亦如慧能所言愚与智之说,所谓:
般若是智慧。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法海,2004:160)
慧能之义为,念念悟而不迷,即为般若行;反之,若一念愚,即是迷人,般若即失。慧能 言“愚”与象山言“私智”义涵相契,皆指恶识(邪智)。慧能言“般若”与象山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