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心性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前期发展出的四宗(菏泽宗、保 唐宗、洪州宗、石头宗)之心性论。保唐宗首先没落。之后,佛教经历了唐武宗(814-846)
毁佛(会昌法难65)的悲剧,神秀创立的北宗灭亡,菏泽宗亦随法难而衰微。洪州宗、石 头宗二系,却劫后重兴、兴旺不辍,成为禅宗乃至佛教发展的主流。
第二阶段即洪州宗系又先后发展出沩仰宗、临济宗;石头宗系又发展出曹洞宗、云门 宗、法眼宗。由洪州、石头二系发展出的这禅宗五家,即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宗禅法;五宗 禅法各有其特色心性论。沩仰宗、法眼宗、云门宗先后衰落,而临济宗、曹洞宗却持续发 展,其各自之心性论,长盛不衰,至今仍在禅门流传。
考察以上提到的各宗衰落之因,由其各宗的创立者的心性论中,可见其一斑。首先是 顿悟渐修的提倡,荷泽宗的创立者神会、沩仰宗的创立者沩山(771-853)仰山(807-883)、 法眼宗的创立者文益,皆主张顿悟渐修,如<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云:
夫学道者须顿见佛性,渐修因缘,不离是生而得解脱。譬如其母,顿生其子,与乳 渐养育,其子智慧,自然渐渐增长。(神会,1996:30)
《景德传灯录·沩山灵佑禅师》云: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沩山)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 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
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释道元,2000:142)
《宗门十规论》云:
理在顿明,事须渐证。(文益,1994:440)
以上皆为顿悟渐修的说辞与理念。
65这是唐武宗李炎在会昌年间(841-846),发起的大规模拆毁佛寺和强迫僧尼还俗的毁佛运动。
顿悟渐修,严格说来,不符合禅宗顿教法门即悟即修、悟修同时的实践要求,即悟即 修、悟修同时,这是由顿教法门的顿悟直行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如禅宗的开创者慧能提 倡顿悟顿修,洪州宗、石头宗,皆提倡顿悟无修,洞山曹山皆提倡实悟实修,皆体现出内 涵有即悟即修、悟修同时的实践要求。
再则,在他们各自的禅法思想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缺陷,如菏泽宗神会的“知”与“知 解”,就明显的与禅宗的悟修论相违背。
首先看神会(1996)之“知”:
无住是寂静,寂静体即名为定。从体上有自然智,能知本寂静体,名为慧。此是定 慧等。经云:寂上起照。此义如是。无住心不离知,知不离无住。知心无住,更无 余知。(9)
对于定慧的认识,神会不仅为“定”树立了无住、寂静、寂静体等名相,也为“慧”树立 了自然智的名相,这就与顿教法门的不执著文字名相、重实悟实修的理念相违背,这是其 不当之一。不当之二是,神会认为这种自然智“能知本寂静体”、“知心无住”,这种说 法就与自然智发生了矛盾,自然智成了能知,寂静体成了所知,寂静体(定)与自然智(慧)
不再是定体慧用的一体不二的关系,自然智成了意识分别心。由此看出,神会立“知”而 阐释的定慧之说,显然与顿教法门不符,会误导他人生出意识分别之心,偏离禅宗心性论 的正确导向。
其次看神会之“知解”,所谓:
未得修行,但得知解,以知解久熏习故,一切攀缘妄想,所有重者,自渐轻微。(神 会,1996:119)
在修行实践之前,要先理解明白佛理,即知解。然后以知解熏修,逐渐消除妄念习气。这 种知解理念,必然导致神会重视研究经典知识,即神会(1996)所谓:
知识,若学般若波罗蜜,须广读大乘经典……大乘经可以正心,第一莫疑。(14)
以上两种知解,皆为著相,前者执著知(智)相,后者执著经典相,显然都不符合禅宗即 悟即修、悟修同时的实践要求。神会自古以来就受人批评66,与上述神会的“知”与“知 解”之见颇有关联。
保唐宗无住的心性论的缺陷,则明显表现在其悟修论方面。无住的悟修论,看上去也 具有顿悟顿修的特征;也符合禅宗即悟即修、悟修同时的实践要求,所谓:
无念即无是,无念即无非,正无念时,无念不自。
为众生有念,假说无念,正无念时,无念不自。(佚名,1990:189)
所谓无念不自,不但无是、无非之念,即无念之观念亦须消除。这种说法,如果能正确理 解,就如慧能的“无念为宗亦不立”之说,即消除任何分别执著之念。但是无住的“无念 不自”,却导致其走向了排斥戒律、经教及不行佛事活动的异端倾向,显得与正统佛教格 格不入。这就使得无住离世之后,其禅法难再有继承者,既而步入没落。
沩仰宗沩山仰山的心性论的明显缺陷,既表现在沩山仰山倡导的“理事不二”67等繁 琐理论,使一般学人不易理解;也表现在仰山所传的 97 种圆相68的教学方便方面,这将本 来崇尚简易直接的顿教法门,发展为深邃奥秘,导致一般根器之人迷惑其中,造成著相之 弊病。
云门宗的创立者文偃的心性论,其缺陷是只将自性之义境指示给学人,却反对对学人 施以方便教学,而要求学人自身孤立的实参实证,所谓:
你把取翻覆思量看,日久岁深,自然有个入路。此个事无你替代处,莫非各在当人 分上。老和尚出世,只为你作个证明。(赜藏主,1994:170)
66孤峰智灿(1879-1976)(1972)说:“后世法眼文益禅师批菏泽禅说:古人(指六祖慧能)授记终不错,如今以立知 解为宗者,即菏泽也。”(143)铃木大拙(1870-1966)(1988)说:“他在对禅的理解方面,知解的成分较马祖、石 头等人要浓厚得多,而这也就是神会一派失却中国人心的原因之一。”(78)杨曾文(1999)说:“他(神会)过于重 视所谓“知见”,又强调读诵《金刚经》的种种功德的部分,是相对于慧能禅法的一种倒退。”(215)
67仰山对众说:“汝何不见沩山和尚云:‘凡圣情尽,体露真心常住;理事不二,即如如佛?’”(净、筠禅僧,2001:
598)
68参《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耽源谓师(仰山)云:‘国师(慧忠)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 老僧。国师示寂时,复谓予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道。次第传授,无令断绝。’吾详此谶事 在汝身。我今付汝,汝当奉持。’遂将此本送与仰山……”(郭凝之,1990:582)
文偃如此要求学人,将使一般学人修行不容易见到成效,造成对其修行法门失去信心。
《人天眼目》云:
大约云门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非上上根,孰能窥其仿佛哉?(智昭,1990:313)
可见,云门宗之教法相当精深高妙,若不具有对应根基,一般之人是难以领悟接受文偃的 这种独特禅法的。
云门宗在文偃之后,也曾盛极一时,“北宋中期,诸帝提倡佛教,云门宗势力达到鼎 盛……(万毅,1996:52)曾出现承古(970-1045)、重显(980-1052)、怀深(1070-1132)、 居讷(1010-1071)、了元(1032-1098)、契嵩(1007-1072)、道潜(1043-1106)等著名 禅僧。受禅宗入世思想的影响,其中有诸位禅师善于与士大夫交游69。 但终因云门宗禅法 给人的感觉过于深奥,不适于普及和长期发展,“云门宗在进入云门之下第八世之后迅速 衰微,到第十世70(约 13 世纪初)以后便传承不明了。”(杨曾文,2006:131)
法眼宗文益的心性论的明显缺陷是理论性太强。文益提倡禅教合一,他的心性论融合 了禅宗前人各家的心性思想,如慧能的自性空及石头宗的即物或物用见性的思想等,也融 入了华严六相71的思想,文益的心性理论繁多庞杂,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理 念相去甚远,这或许就是导致法眼宗后继发展乏力,在五宗中建立最晚,却比云门宗衰落 还早的原因。
由上五宗创立者的心性论看出,皆有其明显的不足,不适合禅宗心性论发展的主流,
这正是其各自宗派不易摄受信众或后继乏人、走向衰落的主因。
洪州宗道一、石头宗希迁的心性论,为南宗心性论第一阶段发展的优秀理论。
69居讷与欧阳修(1007-1072)的交游;了元与周敦颐(1017-1098)、苏轼(1037-1101)、苏轼之弟、尚书侍郎苏辙(1039-1112)、
南昌太守王韶(1030-1081)的交游;承古与范仲淹(989-1052)的交游等。(参杨曾文著《宋元禅宗史》第三章,页 86-218)北宋禅僧契嵩,“《镡津集》卷一 0 收有《上欧阳侍郎书》。同卷尚有上韩琦、富弼及其他名士大夫书……然 而他并不是一个攀援权贵的俗僧,而是热心入世,欲有所作为。”(余英时,2011:78)
70云门宗十世的传法谱系为:第一世云门文偃禅师,第二世香林澄远禅师,第三世智门光祚禅师(生卒年不详),第四 世雪窦重显禅师,第五世天衣义怀禅师,第六世慧林宗本禅师,第七世长芦崇信禅师(生卒年不详),第八世慧林怀深 禅师,第九世灵隐慧光禅师(生卒年不详),第十世中竺元妙禅师(?-1164)。
71《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云:“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 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释道元,2000:631)
洪州宗开创者道一(709-788 或 688-763),受法于慧能门人南岳怀让(677-744)。道 一门下弟子“总八十八人”(慧然,2001:472),著名的有西堂智藏(738-817)、南泉普 愿(748-834)、百丈怀海(749-814)等;其中,百丈怀海最为出色,禅宗有著名的“马 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之说。石头宗创立者希迁(700-790),为慧能门人青原行思(671-740)
的弟子。《景德传灯录》记载希迁门下弟子有二十一人,著名弟子有天皇道悟(748-807)、 药山惟严(751-834)、西山大颠(732-824)等。
临济宗的创立者义玄、曹洞宗的创立者洞山曹山的心性论,为南宗心性论第二阶段发 展出的优秀理论,《曹洞宗门禅》云:
临济宗风广被,中华普天之下皆有临济子孙。曹洞则规模弱小,仅存于南方一隅。
故素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程东、薛冬,1992:6)
可见义玄与洞山曹山的心性论,对本宗心性论的发展皆影响深远。
由洪州宗、石头宗二系产生的这五位祖师的心性论,皆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 用,这也正是其各自心性论皆能保持持续发展、后继者不断的主因。而且这五位祖师的心 性论,各具发展特色,皆体现出符合禅宗心性论的基本要求,即即悟即修、悟修同时的实 践要求。故本章即选取洪州宗系的马祖道一与临济义玄的心性论;石头宗系的石头希迁与 洞山曹山的心性论,分为两节内容,分别展开论述。五位祖师的心性论,皆同禅宗六祖慧 能的心性论的内涵组成,即皆具自性论、悟修论、教化论三部分理论。五位祖师的心性论 是否内涵一致?由下述即知。
第一节 马祖道一、临济义玄的心性论
本节主要探讨洪州宗系两位最有影响的禅师:洪州宗的创立者马祖道一与临济宗的创 立者义玄的心性论,从而认识两位祖师心性论的发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