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2:为纪念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剃度受戒所建“瘗发塔”,位于今广州市光孝寺大雄宝殿之后。
慧能做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其心性论的形成,是禅宗心性论形成的里程碑。慧能自 从弘扬禅宗顿教法门以来,即开始常用“自性”一词,而佛教内部常用的佛性一词则少再 提及。以敦煌新本《坛经》为例,佛性一词在其中仅出现 5 处,而且有 3 处是在慧能接法
之前,2 处是在其接法之后所提到。而自性一词,在敦煌新本《坛经》中则出现 46 处,有 2 处为弘忍所言,有 44 处为慧能所说。“自性是贯穿《坛经》全文的一个基本概念。”(李 昌舒,2006:1)慧能在继承弘忍自性之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性能生三身佛的理念;慧 能的心性论,即是围绕其自性能生三身佛的理念而展开。在对慧能的心性论展开论述之前,
我们有必要首先探析《坛经》中所出现的五祖弘忍及六祖慧能所言自性一词的来源,及弘 忍与慧能对自性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探讨慧能心性论的三部分理论,即自性论、
悟修论、教化论。以下分为两节内容,分别加以探讨。
第一节 《坛经》 “自性”一词之来源及发展
《坛经》中,五祖弘忍所言自性一词源于何处?其对自性之义的发展如何?对此问题,
笔者将依据弘忍之前的历代祖师之相关文献、弘忍所重视的四卷《楞伽经》、《般若经》三 方面,加以探讨;六祖慧能所言自性一词源于何处?其对自性一词之义的发展如何?对此 问题,笔者将依据敦煌新本《坛经》,加以探讨。
一、五祖弘忍所言“自性”之来源及发展
由敦煌新本《坛经》看出,弘忍所言 “自性”有两处,一由弘忍亲口所说,《坛经》
云:
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迷,福门何可求?(法 海,2004:76)
弘忍教导门下弟子,只求福(供养),不求出离生死苦海,即为自性迷。这是敦煌新本《坛 经》首次出现自性一词。
一由别人转述,《坛经》云:
能(慧能)问童子:“适来颂者是何偈?”童子答能曰:“……有一上座名神秀,忽
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书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依此修行,即得 出离。”(法海,2004:90)
这是敦煌新本《坛经》第二次出现自性一词。
对五祖弘忍所言自性一词之探源,我们首先考察初祖达摩、二祖惠可、三祖僧粲、四 祖道信的各种个人传记,如《续高僧传》、《楞伽师资记》、《景德传灯录》等,及各自的著 述,如达摩的《二入四行论》45、惠可的《答向居士来书》46、僧粲的《信心铭》47、道信 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48等,但从中皆不见有自性一词。可见弘忍所言“自性”,并非 来源于之前的禅宗历代祖师。
其次,我们再从弘忍所重视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简称四卷《楞伽经》)与《般 若经》中探析,考察是否源于其中。
(一)四卷《楞伽经》的传授与其自性说
现存的古译本《楞伽经》,有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
(394-468)翻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此又称四卷《楞伽经》;魏延昌二年(513)
菩提流支(生卒年不详)的译本《入楞伽经》十卷,又称十卷《楞伽经》;唐久视元年(700)
实叉难陀(652-710)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称七卷《楞伽经》。《楞伽经》是 印度中期大乘佛教唯识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本经是佛陀所讲的五法、三自性、八识、
二种无我等内容。
弘忍之所以重视四卷《楞伽经》,这是受禅宗从初祖达摩开始,就重视四卷《楞伽经》, 并依四卷《楞伽经》传法的传统之影响。以下即分别展示禅宗初祖到五祖传授四卷《楞伽 经》的情况。
1.达摩
45参释道元:《景德传灯录》,页 645。
46参道玄:《续高僧传》,页 551。
47参释道元:《景德传灯录》,页 640。
48参释净觉:《楞伽师资记》,页 1286。
《续高僧传·释惠可》载:
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经》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 世。(道玄,1990:552)
达摩认为,在汉地,唯有依四卷《楞伽经》修行,学者(仁者)方能得以自度度他(度世)。
另,《续高僧传·释法冲》载:
其经本是宋代求那跋陀罗三藏翻,慧观法师笔受,故其文理克谐,行质相贯,专惟 念惠,不在话言。于后达摩禅师传之南北,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道玄,1990:666)
四卷《楞伽经》的特别之处在于,该经能使人领悟并自觉实践经义,却不执著语言文字,
这正是被达摩禅师欣赏之处。因此,四卷《楞伽经》的特色,与达摩禅师产生了共鸣。达 摩依照四卷《楞伽经》传法,教人达到“忘言忘念无得正观”,即消除分别执著心的境界。
由此而知,达摩为什么推崇四卷《楞伽经》了。
2.惠可
惠可依据四卷《楞伽经》,“创得纲纽……领宗得意者,时能启悟。”(道玄,1990:666)
惠可将四卷《楞伽经》制成传法纲领,使人能领会经中要旨,即所谓“专附玄理。”(道玄,
1990:52)意即惠可善于以玄理解说经义。此玄理之说,虽然源于道家,但在此无疑是指 四卷《楞伽经》之义理。
3.僧粲
僧粲传授四卷《楞伽经》无明文记载,据《续高僧传·释法冲》载:
可禅师后,粲禅师,慧禅师,盛禅师……——已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
可师后,善老师(出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书五卷)……
(道玄,1990:666)
惠可传授四卷《楞伽经》以来,其门下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惠可为首的一派,重口说玄理、
不重以文作著;一派是善于为四卷《楞伽经》作疏或抄。口说玄理一派中的粲禅师,《楞
伽师资记》即认为是三祖僧粲,《楞伽师资记·第四》云:
隋朝舒州思空山粲禅师,承可禅师后。其粲禅师,罔知姓位,不测所生。按《续高僧 传》曰: “可后粲禅师。”隐思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
奉事粲十二年,写器传灯,灯成就,粲印道信了了见佛性处。(净觉,1990:1286)
《楞伽师资记》引述《续高僧传》之“可后粲禅师”,即有认可其为僧粲之意。
上述《续高僧传·释法冲》中的粲禅师,若其果真是三祖僧粲,其承传四卷《楞伽经》
的事实即已不言而明。我们亦可以如此推断:僧粲作为禅宗内部世袭中公认的第三代祖师,
其传授四卷《楞伽经》虽无明文记录,但由僧粲之前的达摩、惠可及僧粲之后的道信、弘 忍皆重视四卷《楞伽经》,并传授该经看来,说明传授四卷《楞伽经》,是弘忍之前禅宗历 代祖师的传统,故知三祖僧粲不会例外,也一定重视并传授四卷《楞伽经》。
4.道信
禅宗至道信时,将达摩禅进行了革新改造,终止了达摩传承的印度僧人的苦行方式—
—头陀行49,因头陀行来去不定、居无定所,不利于安僧接众,道信开始率众开山建寺,
聚众传禅50,使禅宗的发展走向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道路。
道信并将之前历代祖师以四卷《楞伽经》为主之传法,改革为配合《文殊般若经》相 结合之传法,这成为其改革达摩禅的一项特色,〈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云: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
是佛,妄念是凡夫。(净觉,1990:1286)
所谓“诸佛心第一”,出自于四卷《楞伽经》卷一的“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求那 跋陀罗,1990:480)诸佛心,即是四卷《楞伽经》所云“第一义心”,所谓:“以性自性第
49即十二种苦行:一者在阿兰若处(远离人群的寂静处)、二者常行乞食(托钵乞食)、三者次第乞食(不择贫富人家 乞食)、四者受一食法(日中一食,即只在中午吃一次)、五者节量食(在日中一食中也要节量)、六者中后不得饮浆
(午饭后不得饮浆)、七者着弊纳衣(补丁衣服,即百衲衣,又称粪扫衣)、八者但三衣(祖衣、七衣、五衣)、九者 冢间住(在坟墓中坐)、十者树下止(在树坐)、十一者露地住(在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常做不卧)。
50据《续高僧传·释道信》载:“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峯有好泉石,即住终志。……自入 山来三十余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道信,1990:606)道信在教内僧俗二众的邀请下,开始在湖北黄梅县双峰山开山 建寺,在此传禅三十余载,学人无远不至。
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求那跋陀罗,1990:483)这是诸佛由 觉悟自性清净,所证得的相同的出世与入世的相互圆融之心,即无分别执著之心。所谓一 行三昧,道信引《文殊般若经》原句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
‘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 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净觉,1990:1286)一行三昧,即法界一相,
亦即无分别执著心的境界。若要达到一行三昧,应先听闻般若波罗蜜,领悟其毕竟空义,
并观照实践,即能契入一行三昧之境。因此,“一行三昧”,包括修行实践与成就的整个过 程。所谓“念佛心是佛”,道信又引《文殊般若经》原句解释道:“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 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 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
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净觉,1990:1286)
这是以念佛之方便,与般若波罗蜜观照相结合,屏除妄想心、分别心,专注一心,称念一 佛之名,念佛念到念念相续、一心不乱,即是念中,亦即念佛念到了无分别执著心之境。
此时,即见过去、现在、未来之一切佛,皆无差别。如此即成无上觉悟,具备与诸佛同等 的无量功德与辩才,并证入与诸佛等同的一行三昧境界。
上述而知,道信已不像之前达摩禅三代那样,主要依据四卷《楞伽经》传法了,但道 信仍推崇四卷《楞伽经》为首要经典,但结合了《文殊说般若经》,有重视顿教法门发展 的趋向。
5.弘忍
弘忍延续继承了禅宗重视四卷《楞伽经》的传统,在《楞伽师资记·弘忍传》载:
道俗齐会,仂身供养。蒙示楞伽义云:此经唯心证了知,非文疏能解。(净觉,1990:1289)
又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