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上述作者对本文局限性的分析,结合学者近期的研究,下面作者将对未 来的网络善因营销活动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1)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学者们对于网络善因营销的研究较少,主要原因分 为两点,一是企业举办成功的活动案例及其有限,二是学者对于活动的调查范围 较为有限,对于用户在参与网络善因营销活动后的真是感受很难得到较为准确的 数据。随着实践的发展,学者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定量分析的次数,根据数 据结果为有关企业提供有理论支持的建议。
2)调查样本可进行分类分析,在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中,大多学者只关注 用户的感知或者意愿在网络善因营销活动的影响,对于被研究本身的用户样本并 没有进行分类分析,在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岗位的用户,无法提供给企业具有 针对性的营销活动策略,因此建议之后的学者增加相关方向的研究。
3)拓展模型应用范围,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是近年来开始发展的,且处在 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本文问卷选取的“蚂蚁森林”网络善因营销活动只是其中 之一,随着互联网与公益模式的发展,相信未来的网络善因营销还会有更多的活 动形式,因此在新的研究中,可拓展本文的模型,增加该模型的普适性。
4)关注基于网络善因营销中用户的持续参与意愿,因为活动形式的变化导 致用户的持续参与意愿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用户的感知变化是否能继续体
现到活动中,活动操作的提升是否可以提高用户对于举办活动的企业满意度,增 加对企业的忠诚度等,都是未来学者可以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Ana Ortiz de, G., & M. Lynne, M. (2009). Why Break the Habit of a Lifetime?
Rethinking the Roles of Intention Habit and Emotion in Continu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MIS Quarterly,20(3),0-516.
Anne M, L., & Fredric, K. (2003).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Cause-Related Marketing. Social Marketin Quarterly, 9(2), 3-16.
Bhattacherjee, A . (200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systems continuance: an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MIS Quarterly,25(3),351-370.
Chun-Hua, H.,Jung-Jung, C., & Kai-Yu, T. (2016). Explor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 continuance usage of mobile social Apps:Satisfaction habit and customer value perspectives.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15),113-6
Ecem, B., & Fethi, C. (2015). An empirical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of using Facebook.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48(3),181-189.
Hee-Woong, K.,Hock Chuan, C., & Sumeet, G. (2005). Value-based Adoption of Mobile Interne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43(1),111-126.
Heetae, Y., & Sang Yeal, H. (2020). Understanding virtual reality continuance: an extended perspective of perceived value.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3), 1468 -4527.
Jae-Eun, K & Kim K. P. Johnson. (2013). The Impact of Moral Emotions on
Cause-Related Marketing Campaigns: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12(1),79–90.
Julian, B., N Cwierz.,&M Bick. (2016).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Cause-Related Marketing Campaigns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e-Services and
e-Society.Springer. Journal of Promotion Management,34(6), 3-25.
参考文献(续)
Ming-Chi, L. (2010). Explaining and predicting usersâ continuance intention toward e-learning: An extension of the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Computers &
Education,54(2),0-516.
Chun-Tuan, C.(2008). To donate or not to donat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nd framing effects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onconsumer purchase behavior. Journal of Promotion Management, 25(12),1089-1110.
Robert, B. (1997).Woodruff Customer Value: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5(2),139-153.
Ravald, G. (1996). The Value Concept and Relationship Marketing.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30(2),19-30.
Sheth, J. (1991). Consumption values and market choic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outh-Western Pub,29(4),487-489.
Susana Costa, S.,Paulo, D.,Joana César, M., & Carla, M. (2020). Cause-related marketing in online environment: the role of brand-cause fit perceived value and trust. International Review on Public and Nonprofit Marketing,16(1), 78–117.
Teke A., Cengiz E., Çetin, D., Kirkbir, F., & Fedai, T. (2012). Analysis of the multi-item dimensionality of patients’ perceived value in hospital services.
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36(3),1301-1307.
Varadarajan, R.,& Anil, M. (1988). Cause-Related Marketing: A Co-alignlnent of Marketing Strategy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Journal of
Marketing,52(5),58-74.
Valarie,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Management Science, 46(2):186–204.
Viswanath, V., & Fred, 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46(2),182-204.
Wei, G.,Ruo-Yu, L.,Lei, W., & Wei, P. (2017). Exploring sustained participation in firm-hosted communities in China: the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and active
49
参考文献(续)
degree.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36(3),223-242.
Yung-Shen, Y. (2011).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Value on Continued usage Intention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2011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7),217-223.
包成名. (2014). 移动游戏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南京大学,中国.
成海清. (2007). 一种新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 软科学,(04),21-24.
董大海,权小妍,&曲晓飞. (1999). 顾客价值及其构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04),18-20.
高勇强. (2007). 中国企业的事业关联营销策略分析. 当代经济管理,(04),37-40.
郭财强,&明均仁. (2020). 移动图书馆用户持续使用意愿整合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现代情报,(09),79-89.
高玲艳. (2012). 角色特征对女性消费者品牌社群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中北大学, 中国.
黄祥辉. (2015). 善因营销匹配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中 国.
蒋良骏.(2021). 大数据背景下用户感知价值对江苏移动电商用户购买决策的影响 及管理对策研究. 商业经济,(04),46-50.
吕有清,&黄山青.(2018). 基于TAM的农村电商接受度实证研究.宿州学院
学,33(02),15-18.
卢泰宏,&李荣伍. (2002). 营销新策略:事业关联营销. 经济管理,(09),32-34.
吕双. (2010). 网络时代慈善和营销的碰撞与融合. 复旦大学,中国.
毛念程. (2017). 顾客感知价值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与消费者创新性的调节作 用.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仇雪,孙可心,&吴凯馨. (2021).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以小红书为例. 中国商论,(06),44-48.
任卓异,&姜凌. (2020). 价值感知、用户参与对APP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 企业经 济,(04),91-98.
参考文献(续)
时运涛,高琪,&张聪群. (2021). 价值感知、信任倾向与诚信互助小组持续参与意 愿研究. 中国烟草学报,(02),93-101.
栗文娜. (2020). 旅游企业善因营销中契合度和熟悉度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 杭州 电子科技大学,中国.
孙路平. (2017). 消费者善因营销感知对其忠诚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山东大学, 中国.
王俊岭.(2021). 蚂蚁森林5.5亿双脚“种”出的公益林. 科学大观园,(06), 32 -35.
武永红,&范秀成. (2004).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竞争力整合模型探析. 中国软科 学,(11),86-92.
王鑫. (2016). 团购类O2O电子商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研究. 吉林大学,中国.
王梦燃. (2016). 基于UTAUT模型的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消费者使用意愿的研.
吉林大学,中国.
王哲. (2017). 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情报科 学,(01),78-83.
许笑. (2015). 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社交APP持续使用意愿研究. 山东大学,中国.
徐向东,&何丹丹. (2019). 图书馆移动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 于信息安全感知和移动性等变量的技术接受模型. 图书馆,(02),79-85.
殷猛,&李琪. (2017). 基于价值感知的微博话题持续参与意愿研究. 情报杂 志,(08), 94-100.
张鸣民. (2015). 用户感知价值及其对社交媒介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 武汉大学, 中国.
祝运海,&梅新蕾.(2020). 蚂蚁森林:用“好玩”做环保公益.中国经营报,C06.
张春燕. (2017). 网络公益营销对公众态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吉林大学,中国.
朱杰堂,&张苏洁. (2018). 提高用户在网络善因营销中参与度研究. 郑州航空工 业管理学院学报,(04),61-69.
赵文军,易明,&王学东. (2017). 社交问答平台用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
感知价值的视角. 情报科学,(02),69-74+91.
51
参考文献(续)
赵文军,&周新民. (2017). 感知价值视角的移动SNS用户持续使用意向研究. 科 研管理,(08),153-160.
附录
基于蚂蚁森林探究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问卷调查
53 尊敬的“蚂蚁森林”用户:
您好
我是兰实大学2021级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正在做一项关于网络善因营销活 动的研究,为了了解用户感知价值对用户的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我诚挚邀请您 用几分钟时间完成此问卷。本次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调查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
不会涉及和泄露您的隐私,请您放心填写。
第一部分
此部分为信息采集,均为单选题形式,请在题项后的括号内填入您的选项号 1.您的性别( )
1.男生 2.女生
2.您的年纪( ) 1.18岁以下 2.18岁-24岁 3.24岁以上 3.您的学历( ) 1.高中及以下 2.中专或者大专 3.本科
4.研究生及以上
4.您使用“蚂蚁森林”多久了( ) 1.半年以内
2.半年到一年之间 3.一年到俩年之间
4.两年以上
5.您平均每周使用“蚂蚁森林”的使用频率是( ) 1.1-7次
2.8-14次 3.15次以上
第二部分
此部分是问卷正文,为表格形式,旨在研究感知价值的四个维度对持续参与 意愿影响研究。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得 分越低表示越倾向不认同所选题目的描述,请根据您自身真实情况选择选项,以 表达你对上述表述的同意或不同意程度。
题 号
题 目
非 常 不 符
比 较 不 符
不 确 定
比 较 符 合
非 常 符 合 1 参与“蚂蚁森林”可以增加我的满足感,为生活增添
快乐和趣味
1 2 3 4 5
2 与其他游戏相比,参加“蚂蚁森林”这款网络善因营 销类游戏可以让我觉得更有价值
1 2 3 4 5
3 参与“蚂蚁森林”让我感受到了做公益的快乐 1 2 3 4 5 4 “蚂蚁森林”操作对于我来说简单易用 1 2 3 4 5 5 “蚂蚁森林”的操作容易学习 1 2 3 4 5 6 参与“蚂蚁森林”没有花费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1 2 3 4 5 7 “蚂蚁森林”具有娱乐性,参与其中可以让我感到愉
悦
1 2 3 4 5
8 参与“蚂蚁森林”后,通过与他人交互,让我感到满 足与开心
1 2 3 4 5
9 参与“蚂蚁森林”,让我在工作之余增加乐趣 1 2 3 4 5 10 考虑到游戏对于我的易上手程度、让我开心和有用程
度等好处,认为参与活动是值得的
1 2 3 4 5
11 相比较我需要支付的费用,参与网络善因营销为我提 供了相应的价值
1 2 3 4 5
12 相较于我花费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参加网络善因营 销活动,更让我感到价值感
1 2 3 4 5
13 周围的朋友大多数都参与了“蚂蚁森林”活动 1 2 3 4 5 14 长辈或者领导都推荐我持续参与“蚂蚁森林”活动 1 2 3 4 5 15 我参加“蚂蚁森林”是因为朋友的推荐或者网络平台
的推荐
1 2 3 4 5
16 我愿意继续参与类似于“蚂蚁森林”这一类的公益活 动中
1 2 3 4 5
17 相对于其他线上公益,我更愿意使用“蚂蚁森林” 1 2 3 4 5 18 未来我会经常参与到“蚂蚁森林”推测的最新活动中
去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