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實作結果
第二節 三階段本體建置流程
根據本研究提出的三階段本體發展流程依序詳細說明:
一、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在此階段主要做的是: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依研究方向做訪談並收集使用者需求 與問題,另外也必須收集相關文獻輔助研究。最後此階段產出的結果為整合使用者的需 求分析,及制定本研究的研究範圍,研究流程和研究架構。在此階段詳細內容如下,並 以圖22表示:
1. 資料收集
本研究與北部某長期照護機構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長期照護機構的照護人員做 詳細訪談,了解機構中所存在的問題與所需的需求,透過訪談後彙整問題與需求,並 收集相關文獻。在資料收集過程中要確定研究範圍且必須要非常具體的提出問題,因 此本研究與合作機構訪談時,會擬定出相關需了解的問題,另外會實際參觀機構中的 整體狀況與流程,例如:
(1) 需要用哪些評估量表來評估住民?
(2) 整個的照護流程是如何進行?
(3) 評估結果後,有哪些照護建議?
(4) 照護的內容有哪些?
(5) 評估後的結果(分數),如何去對應照護時間和照護計畫?
(6) 什麼情況下會重新評估?
還有其他許多相關問題,將這些問題一一提出與照護人員做訪談討論,並將資料 收集回來後加以整理,於下次訪談時,將整理好的資料與發現其他問題,一併提出與 照護人員做討論,每次發現的問題都必須在訪談的時候需要仔細詢問。
因此本研究在長期照護機構中收集到:病歷摘要、評估量表、照護計畫、照護週 計畫表及其他記錄表等,並還有收集機構中住民入住機構的流程、照護流程與評估流 程等流程資訊。
2. 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的方法必須有一個理論基礎,依據本體論的概念把主要的實體找出。首 先第一個目標是長期照護機構收集到的資料和實際的照護流程與實際建立的模型需相 同。接著第二個目標是收集來的文獻需與實際建立的模型要有關聯。最後第三個目標
些知識必須要回饋給照護人員。
圖22 第一階:概念化之流程
從長期照顧機構訪談機構照護人員與護理人員收集到描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將描述性 知識定義為靜態知識,屬於一般資料,程序性知識定義為動態知識,屬於流程資料。透過收集 到的資料做整理並制定本研究的範圍與架構。
靜態知識分為評估量表、照護計畫和照護週計畫表,動態知識分為評估流程、照護流程和 系統流程;將靜態知識建立完整的本體模型,於下一階段詳細講解,而動態知識則另外建立流 程圖呈現,因此將評估流程從初次評估使用長期照護評估量表,產生分數對應到等級和類型的 流程,如圖23 所示;照護流程從住民入住前到入住的評估,產生照護計畫與照護週計畫,到 最後的主動評估的流程,如圖24 所示;系統流程是經過訪談後預想發展成評估系統的流程,
如圖25所示。
圖23 評估流程
圖24 照護流程
圖25 系統流程
二、 形式化(Formalization)
發展本體模型第一步主要是模型的概念和類別,再擴展出本體的階層與關係,主要 有三件事:解決需求問題的方法、確認領域本體與範圍、定義領域詞彙與關係。使用建 置本體的方法論來模型設計,需先將頂層和底層的本體模型建置完成,使用Protégé 3.4.5 繪製本體模型,完成初步的模型設計。因此在此階段開始最主要必須先確定目標是明確 的,且還需要了解取得的知識是否符合照護人員日常工作的流程。詳細說明如下,並以 圖26表示:
1. 解決需求問題的方法
本研究根據訪談長期照護機構中的照護人員收集到的問題與需求,將問題與需求 進行彙整,並找出要解決需求問題的方法,以及選擇要建置本體模型的開發工具。另 外必須先確定目標是否明確,和取得的知識是否符合照護人員日常工作的流程,進而 達到改善工作流程並提升照護品質與工作效率。
2. 確認領域本體與範圍
透過訪談確認研究範圍,也就是本體範圍。長期照護機構最重要的評估與照護,
因此本研究只做這兩大塊的知識擷取與建置。根據本體架構須先建立領域本體的頂層 和底層之本體模型,將可以看出最主要的本體範圍。而本研究找出頂層類別為流程,
底層為資訊類別,底層需輔助頂層的本體。
3. 定義領域詞彙與關係
將問題與需求彙整好的資料,在集中詞彙找出領域重要的名詞,原則上可以把名 詞和動詞定義為類別,形容詞和副詞定義為關係類別,例如:評估量表之類別,評估 為動詞,量表為名詞;其評估量表「部分」為照護管理其中一項資料即為關係。因此 將詞彙定義好,在建立每個詞彙間的關係。建立本體時,可以在本體標示註解,詳細 解釋出本體中的實體之意思,讓參考者可以清楚明瞭實體之涵義。例如:本體可於圖 中表示出照護類型,但無法表達出類型所代表之定義,此時即可以此方法呈現。最後 此階段建立類別屬性與限制,將已分出的類別建立屬性表,以助於系統開發人員能透 過此表直接進行資料庫設計。
圖26 第二階:形式化之流程
本體基本架構主要分四部分為:定義詞彙與分類、關係與語意、屬性與限制、實例,因此 建置本體流程中第二階段形式化時,就需把收集整理好的詞彙作定義並分類,接著在繪製由頂 層繪製出本體分類階段與每個子本體。詳細本體建置說明如下:
(1)、 定義詞彙與分類
透過訪談取得的資料內容,先做初步整理出概念與範圍,再將其詞彙作定義與 分類,並依本體階層概念做階層整理。下面表17為將收集到的資料做整理與定義詞 彙並分類,先以評估量表與評估流程為例,完整的定義詞彙與分類於附錄一。最後 表18為表17整理後的類別與子類別之列表:
表17 定義詞彙與分類 資料收
集對象
資料收集 內容
初始 概念與範圍
概念與類 別修訂
概念與類別 結果 機構照
護人員
、 護理人
員
1、機構現有評估量表:排泄、進 食、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身體姿 位維持與改變、心智精神功能與 行為、醫療及高階生活內容與社 會參與的部分來做評估,主要評 估是依照護人員經驗觀察來取得 所需的評估量表。之後機構照護 人員參考日本介護評估量表的架 構及 TAI 的分類分級概念,設計 發展符合機構的分類分級評估量 表,並分五大構面為身體機能與 起居動作、生活機能、認知機能、
精神行為障礙、對社會及生活的 適應。
2、機構現行是依照住民某些狀況 不良,才拿出所需的評估量表。
現在將改善為長期照護評估表,
而題目從頭到尾做評估,並且會 選項有對應的分數,評估結束會 產生評估總分、等級、照護時間 和 類 型 , 這 將 為 完 整 的 評 估 流 程。之後一旦發生住民狀況改變 時需要重新評估與每隔 3 個月須 重新評估一次。
1、評估量表中 分 為 五 大 構 面:身體機能與 起居動作、生活 機 能 、 認 知 機 能、精神行為障 礙、對社會及生 活 的 適 應 來 評 估 住 民 身 體 狀 態程度
2、以分類分級 評 估 量 表 中 五 大 構 面 的 題 目 從 頭 到 尾 做 評 估,且選項有對 應的分數,評估 結 束 會 產 生 評 估總分、等級和 類型,住民狀況 改 變 時 須 將 重 新評估。
評估量表 評估流程
資訊類別:評 估量表 流程:評估流 程
機構管 理者
機 構 整 體 面 的 管 理 , 如 行 政 管 理、財務管理、照護管理、營養 管理、社工管理等,都需全面監 管。
機 構 全 面 性 的 管理。
照顧者 (家屬)
進入機構可先參觀了解環境,將 費用詳細與家屬做講解,像於評 估後會產生出照護類型,家屬可 以透過照護類型了解到住民照護 屬於哪一類的照護需求。
了 解 到 照 護 類 型,及住民得到 如 何 的 照 護 方 式。
表18 類別階層列表
靜態、動態類別 類別 子類別 資訊類別 住民管理 基本資料
家屬資訊 住院紀錄 照護管理 評估量表 照護計畫 照護週計畫表 流程 照護管理 評估流程
照護流程 系統流程
(2)、 建立關係語意
在此需先建立頂層與底層的本體模型,子本體再依頂層與底層去建立,目前完 成的本體模型包括流程與資訊,流程本體呈現入住流程、評估流程、照護流程、資 源分配和系統流程;資訊本體呈現住民管理、評估量表、照護計畫、照護週計畫和 系統開發,如圖27、圖28所示。圖中的線條上「is_a」為「是」的意思,例如:評估 流程是流程類別的實體。本研究主要的知識靜態描述性知識為資訊類別分為底層本 體,動態程序性知識為流程分為頂層本體,並建立所有實體和實體間的關係,即為 語意。
圖27 頂層本體模型
圖28 底層本體模型
(3)、 建立屬性與限制
在此階段將分好的類別逐一建立屬性列表與其限制,分別為住民管理和照護管 理中的評估量表、照護計畫與照護週計畫。屬性列表可以提供系統開發人員建置資 料庫之用,先以照護管理類別之屬性列表為例,如表19所示,完整的屬性與限制於 附錄二。
表19 照護管理類別之屬性列表 類別名稱:照護管理
類別 屬性名稱 資料型態 值 限制
長期照護評估量表
題目 varchar 多值 身體機能,生活機能,
認知機能,精神行動障 礙,對社會及生活適應
選項 varchar 單值
等級 int 單值 1,2,3,4,5
類型 int 單值 輕度需求,中度需求,
重度需求
照護計畫
身體機能與起居動作 varchar 多值 生活機能 varchar 多值 認知機能 varchar 多值 精神行動障礙 varchar 多值 對社會及生活適應 varchar 多值
照護週計畫表
星期一 varchar 多值
星期二 varchar 多值
星期三 varchar 多值
星期四 varchar 多值
星期五 varchar 多值
星期六 varchar 多值
星期日 varchar 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