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中醫體質與心率變異的相關性
中國傳統醫學是一門獨特的醫療絕學,其利用中醫診斷之基本方式:即「望
、聽、聞、問和觸診」及八綱辨證包含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藉以評估觀察體 質類型。針對個體身體部觀察表情、舌頭,聞其氣味,聽其病人的聲音,問診則 可以了解個案平素的生活飲食習慣、起居及疾病的病史等,而根據脈診的變化體 察人體五臟六腑的氣血、陰陽在體表與內在一切生理與病理的狀況(王琦,2011
; 張永前,2014)。引述學者陳敬修等人研究對象收集方式則運用具有專業且多 年看診經驗中醫師的感覺來判斷依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分辨正常人、陰 陽俱虛、陰虛、陰盛、陽虛及陽盛等六組受測者,則較為主觀性,缺乏客觀資料 收集。然而近幾年的傳統中國醫學研究,由於現代醫學科技技術的快速進步,中 醫概念已逐漸朝向中醫科學化的目標發展,將中醫四診合參的辯證施治方法以客 觀診斷標準、準確、系統結合現代自動電腦化有系統性分析,包括以電腦舌診系 統技術檢測,再加以顏色形態進行分析處理及藉助科學電腦技術建立聞診系統,
而在脈診方面則運用電腦技術擷取脈波訊號測量暨分析,建立一套中醫脈波圖判 斷準則,以了解人體五臟六腑狀況,來輔助臨床中醫診斷分析人體體質狀態(匡 調元,2011;Choi, J. H., S., Nelesen, R., Bardwell, W. A., Natarajan, L., Schubert. &
Dimsdale,2006)。
古代醫家提到針對決定人類具有不同的體質的原因許多種,尤其從八綱具體 的陰陽概念作為辨證體質分析疾病共性評估的客觀指標。如根據《靈樞·通天》
「陰陽強弱和筋骨氣血不等,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
陰陽平和之人」說明指人因陰陽強弱和筋骨氣血不等而造成不同證型。有學者表 示中醫學理論強調個人處於生理陰陽平衡狀況是達身體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研究 結果顯示當個人疾病的產生則存在陰或陽因素的特質有關。陰陽失調時病人生理 功能開始出現特殊的症狀,類似自主神經系統失調作用,自主神經的主要功能是 協調內部臟俯器官平衡,如血壓,心臟速率,所以自律神經系統的活性與中國醫
27
學體質是互相對應(王琦,2011;巫漢揆,2013)。所以學者1981年Akserlrod等人 指出利用心律變異的功率頻譜能分析測量自律神經功能,進而瞭解交感及副交感 神經的活性交互作用。
也有學者研究指出中國醫學利用現代技術分析,提供一種客觀性的測量將心 臟心率變異性(HRV)和心電圖心電圖(ECG)信號作為一個交互式作用,測量 了患者的脈率和心電圖信號然後轉換數據到HRV比和頻譜能量比來表示ANS功 能。進行了研究,以探討HRV的研究結果與中國醫學體質相關性。根據中醫醫學 的研究報告顯示,中醫陰陽體質即「陽」的表現類似在交感神經作用情形,是屬 於低頻帶0.04~0.15Hz,而「陰」的表現則類似於副交感神經作用情形,為高頻 帶0.15~0.4Hz,這兩個頻帶同時反映著自律神經系統的基礎(王顯智、黃美雲,2007
;巫漢揆,2013)。
有學者研究提出以探討正常人、植物人及陽虛病患的自律神經之交感及副 交感神經的關係,同時探討陰証與陽症的臨床分析結果正常人的自律神經活性,
交感神經頻譜能量為44.34土26.64,而副交感神檻頻譜能量為50.36土25.38,兩者 間的比值0.92土0.35。長期臥床的植物人,其LF是5.34土1.12; HF是6.11土2.53
,屬陰陽俱虛的病理變化。陽盧者,其LF是14.74土1.01,能量較正常低,而HF 在正常範圍為60.46土40.32 ,兩者間的比值只有0.36土0.18。由結果顯示正常人 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能量相互平衡,但植物人則自律神經活性低,屬中醫的陰陽 俱虛,至陽虛者則只有較低的交感神經活性,因此透過心率變異是可以測出自律 神經的變化調節,而頻譜分析則可反映自律神經活性( Rajendra Acharya, U., Paul Joseph, K., Kannathal, N., Lim, C. M., & Suri, S., J.,2006; Sakakibara, m., Hayano, J., Oikawa, L. O., Katsamanis, M., & Lehrer, P., 2013)。
本文獻中提及心率變異的分析除了被運用於評估自主神經的功能外,也能預
測各樣的心血疾病的風險,例如:中風、多發性硬化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 病等,因此在本研究中期望透由心率變異分析的方法來了解人體自律神經的活躍
28
情形,以進一步探討其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幫助臨床醫學診斷(王顯智、黃美 雲,2007;巫漢揆,2013;樊修珊、曾晴、余錦美,2014)。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