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

壹 壹 壹

壹、 、 、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

Robert 書中點出研究對象就像是「資訊提供者」而不是受訪者,因為研究 者請求受訪者將他們自己的觀點用事件形式描述出來(引自 Yin 著,周海濤等 譯,2009),故本研究以「當事人」統稱研究對象。

一 一 一

一、、、、選擇當事人的歷程選擇當事人的歷程選擇當事人的歷程選擇當事人的歷程

本研究考量社會價值對於家暴加害人的評價故研究對象不易多量,採非隨機 取樣法中的立意抽樣方式,選擇資訊豐富的當事人。受訪樣本群為參與台灣國軍 北投醫院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團體之成員,其他抽取之條件如下:

37

1、法定家庭暴力事件之初犯者。

2、案發時受害人與加害人兩造的關係為婚姻關係。

3、沒有精神疾病之慮者。

4、在說明後續研究非計畫的內容,當事人有權拒絕後,仍同意受訪者。

在研究背景中已交待研究者於民國九十七曾參與內政部關於家暴的計畫 案,該計畫目的為發展兩性關係教育手冊,過程中有六位為已接受婚暴加害人處 遇計畫當事人協助參與。計畫案結束後尋問六位當事人是否有意願繼續協助後續 研究,有三位當事人以不願回想及討論相關的細節等理由拒絕,另有三位當事人 同意後續研究。

正式進行本研究前,研究者為求在有限的時間與範圍內做深入的研究,故先 為三位參與者進行初訪及評估,其中二位於第二次評估訪談時表示因參與者的工 作及時間上與研究者研究所需時間上的調配不易,且不太情願再重複回顧相關的 事件或經驗。由於質性研究除了訪談者的訪談技巧和保護參與者隱私非常重要 外,更需考量參與者的意願、接受度、感受、情緒、反應以及本研究可能產生的 影響,以不造成參與者反感、有壓力或不便等研究倫理原則(吳芝儀、李奉儒,

1999;潘淑滿,2003)。最後研究者與指導教授商量討論過後,將該二位參與者 排除於研究對象之外,故在研究中也不予呈現任何相關資料。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深入了解當事人-陀螺先生,探討關於婚姻暴力初犯者其 內心世界與關係轉化的動態歷程,探索當事人對於自身於關係互動的敘述與詮 釋,以了解何以會選擇暴力的歷程。

二 二 二

二、、、、當事人背景資料當事人背景資料當事人背景資料當事人背景資料

(一)基本資料

當事人-陀螺先生,年齡為三十八歲,最高學歷為高工畢業,目前工作為汽 車修護。生理狀況無特殊病史,無物質濫用之記錄;有喝酒習慣,大部份與親友 聚會時飲酒,顯少獨飲,聚會頻率一週約三到四次或以上。目前婚姻狀況為離婚,

二個孩子(一女一子)監護權皆歸前妻。法院判決書內容顯示當事人之婚姻暴力型 式為肢體暴力與言語暴力,法院裁定當事人參加處遇團體共 24 次,處遇地點為 台灣國軍北投醫院。婚姻暴力犯罪事件為當事人首次法定暴力犯罪。

當事人於受訪時已完成處遇計畫,故處遇的經驗對於當事人理解相關經驗、

自我表達與覺察等能力可能產生影響與改變。由於加害人處遇計畫在臺灣北區即 有多個專業團隊開辦家暴加害人處遇團體,每個處遇團體或多或少因為團體領導 者不同治療學派、專業背景、處遇團體之理論依據與地區文化特性等有所異同(成 蒂,2004)。為能更貼近當事人主觀經驗之考量,以下為研究者整理多篇探討國 內處遇團體的文獻(成蒂,2004;王佩玲,2003;林明傑、黃志中,2003),補 充說明國軍北投醫院加害人處遇團體之背景描述。

(二)加害人處遇團體之背景

國軍北投醫院於民國九十年起開辦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團體。團體領導者由 一男一女搭配帶領,目的藉由領導者示範正向互動的兩性關係。團體領導者的專

38

業背景為臨床心理師、社工師或醫師,主要由前二者合作帶領。團體成員來自法 院強制裁定參與處遇計畫的家庭暴力加害人,屬於一種非自願個案組成之治療性 團體(Trotter著,朱惠英、郭凡琦譯,2008;李雅庭,上課講義,100/11/4;

成蒂,2004)。其處遇團體以二十四週為一次循環,採半開放式團體進行。團體 設計藍本與國內多個處遇團體一樣均參考自 Duluth model,該治療理論依據社 會文化歸因的女性主義模式。處遇團體之中心主旨為預防再犯、促進加害人再社 會化、及維持團體同儕支持。團體內容包括:(1)探討酒精與藥物濫用問題;(2)

情緒疏通與溝通技巧;(3)看待暴力責任;(4)發展對被害人的同理;(5)自我 肯定訓練;(6)教育正向的親密關係。

貳 貳 貳

貳、 、 、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 研究者

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最主要的研究工具(潘淑滿,2003),因此研 究者的主觀經驗與訪談技巧,都將會影響資料蒐集的品質。本研究之訪談過程共 有1-2 位訪談者(含研究者本人),所有訪談者參與訪談大綱討論皆清楚了解研 究目的、研究問題,恪遵本研究倫理、並且會後小組討論、與指導教授討論、整 稿討論以達到訪談效度。

研究者在進行本研究前從九十五年起修研質性研究與以深度訪談為主的口 述歷史等相關研究法課程。此外,研究者曾參與過教育部九十五年委託研究計 畫—「校園憂鬱及自我傷害事件三級預防機制探討與運作模式建立」、財團法人 罕見疾病基金會九十五年委託研究計畫—「罕見疾病病友及照護者的心理諮商機 制探討與運作模式建立」、及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九十七年度「家 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宣導及服務方案」—「邁向 0暴力空間!好男人向前走!」等 研究,有多次個別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經歷。最後是研究者從民國九十六年起迄今 有多年的個別諮商與團體治療的實務經驗,對於本身的訪談技巧與保持客觀性有 相當自信。綜合以上,研究者的訪談能力與研究素養無慮,加上指導教授在旁協 助,故相信能提供相當品質的深入訪談以蒐集資料。

參 參 參

參、 、 、 、協同研究者 協同研究者 協同研究者 協同研究者

協同研究者除本身受過相關質性研究訓練之外,亦清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訪談大綱,並恪遵研究倫理。本研究之協同研究者的相關專業背景為 一位是兼具輔導與教育的教師,另一位是著力於婦女、兒少與家庭暴力議題的社 工師,兩位均具有多年實務工作經驗,同時受過諮商理論、家族治療理論與家庭 暴力等議題的相關專業培訓,透過其本身專業背景能使研究者從多元不同面向進 行思考與討論。此外,協同研究者輔助研究者釐清與反思自身的研究態度、方法、

想法、觀感等等,以期使研究更貼近當事人的事實,降低對研究的偏差與影響。

39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