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七節 研究工具與信效度
本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分別有人口學資料、精神疾病的自我污名化 問卷(ISMI)、賦能量表(Empowerment Scale)、社區生活功能量表(CLSS)及生活品質 量表(T-LQOLP)。
一、人口學資料:為自擬的結構式問卷,內容包括:
第一部份 (由研究者登錄個案在生活品質量表中基本資料部份) (一) 實際年齡:以國民身分證登記出生時間計算之足歲填寫。
(二) 性 別:以國民身份證登記性別勾選男性/女性。
(三) 教育程度:勾選最高畢業學歷。
(四) 婚姻狀況:勾選目前單身或已婚。
(五) 職業工作:勾選目前是否具有給薪之職業工作(不包括職業復健訓練)。
(六) 宗教信仰:勾選有無宗教信仰
(七) 治療模式:勾選目前接受的治療模式(單純門診追蹤、日間留院復健、社 區職能工作坊復健)。
(八) 居住情形:勾選目前居住機構或是家中(獨居或是與家人同住)。
(九) 家人互動:勾選目前與家人互動的頻率。
第二部份 (請個案回答對於疾病診斷更名的問題)
(一) 是否知道精神分裂症診斷名稱已經變更:勾選知道或不知道。(若知道續 回答第二題,不知道則否)
25
(二)請勾選出新的診斷:請個案在四個選項中勾選出更改後的名稱。
二、精神疾病的自我污名化問卷(The 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Scale; ISMI) 精神疾病的自我污名化問卷(ISMI)是採用 Ritsher(2003 )所發展之對於精神疾病 烙印程度的自我評量表,以評估病患有關精神疾病烙印親身經歷過的貶低(歧視、偏 見),和對疾病刻板印象的認同程度,這能反映了病患對於負面刻板印象的協議;可 分為五個分量表: 社會疏離(被社會所排斥)(1-6題),刻板印象(與公眾的污名 等負面想法協議)(7-13題),個人歧視經驗(14-18題),社會撤離(19-24題)和抗拒烙 印(25-29)。共有29題項目(其中25-29題為反向計分題),每個題目的分為四級(0=
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同意,3=非常同意),較高的總分代表越深的內在疾病烙 印程度(顏,2010; West, Yaons, Smith, Roe, and Lysaker, 2011)。Ritsher等人(2003)對於 127門診的精神病患的研究顯示此量表內部一致性為(α)0.90、重測信度(γ)9.92,
Cronbach’s α值為0.92,檢視五個分量表:社會疏離0.85,刻板印象0.76,個人歧視 的經驗0.81,和社會撤離0.84;抗拒烙印的信度較低為0.47;在刪除對抗烙印部分後,
內在一致度Cronbach’s α值為0.91,其他分量表為0.84- 0.96(Ritsher, Otilingam, and Grajales, 2003)。我國由唐宜楨、陳心怡、吳慧菁、鄭詩蓉、高藝洳(2009)使用此量 表並將其翻譯為中文版本,探討精神疾病患者及脊髓損傷者身心障礙污名認知與主 觀經驗的研究中顯示,Cronbach's α值為0.93,五個分量表部分異化疏離0.88,認同
刻板印象0.85,歧視的經驗0.88,和社會退縮0.86,抗烙烙印0.76。在本研究對於
100位樣本施測後此量表之整體Cronbach's α值為0.88 三、賦能量表(Empowerment Scale)
本研究採用由Rogers et al(1997)年發展The Empowerment Scale,用以測量精神 病患賦能程度的評估工具,是一個自填式自我管理的問卷調查量表,內容分為五個 部份:自尊及自我效能感(1-9題)、樂觀的掌握未來(10-17題)、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和 自主性(18-23題)、合理的憤怒(24-26題)、權力與無力感(27-28題),共有28題項目 (其中1、3、5、6、9、11-15、18-20、24-28為反向的項目)。每個項目的分為四級(1=
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常同意),加總後越高的分數表示個案能有較 高的賦能程度。Rogers et al(1997)針對261名社區精神病患進行施測,其Cronbach’s
α值為0.86,兩週之後再測信度各層面相關係數(γ)大於0.75,唯有在「合理的憤怒」
項目為0.38,五個分量表對賦能量表之總解釋變異量為54%。本研究使用陳淑菁(2014) 建立中文版賦能量表信效度檢驗的研究當中所翻譯的28題中文化量表做測試工 具;在本研究對於100位樣本施測後Cronbach's α值為0.78。
四、社區生活功能量表(Community Living Skills Scale; CLSS)
本研究採用Smith & Ford(1990)發表之Community Living Skills Scale (CLSS),用 以測量精神病患生活功能,內容包含自我照顧能力(4、9、11、19-20、22、24-25、
28、30-33、39、40-42題)、社會人際關係(2-3、8、13、15-17、23、26-27、34-35、
37-38題)、生活技能(1、7、10、12、21題號)與工作技能(5-6、14、18、29、36題)
等四個項目,量表共有42題,每個項目的為四分法記分(1=很少如此,2=有時如此,
3=經常如此,4=幾乎都如此),其中第3、5、6、16、17、27、34、40題為反向題,
總分數越高表示有較好的社區生活技能與適應能力;Smith & Ford(1990)的研究指出 原版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介於0.74-0.84;效度方面與Rosebaum(1991)發表之自我 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的效標效度為0.52,具有中度相關(Rong, 2000)。林(2010) 使用該翻譯後中文量表對134個樣本數施測後Cronbach’s α值為0.80。本研究對100 個樣本數施測後Cronbach’s α值為0.91
五、生活品質量表(The Taiwanese version of Lancashire Quality of Life Profile ; T-LQOLP)
此量表原版本為歐洲國家最常用的精神病患生活品質測量工具:Lancashire Quality of Life Profile (LQOLP),本研究使用由許嘉純等人(2005)所翻譯修訂之中文 版本(T-LQOLP),為一個結構式會談量表,內容分為基本人口學特質、主觀及客觀 生活品質等部分;當中主觀生活品質50題,包含工作、休閒、宗教、經濟、居住狀 況、法律安全、家庭關係、社交關係及健康九大生活層面滿意度,及整體安適、情 緒、自我概念、目前生活狀態及快樂程度評量;客觀生活品質54題,除了九大生活
27
層面中的生活狀況、社會經濟指標(如社交接觸、收入、住宅、職業等)還有基本資料、
人口學特徵與訪談者的評論。量表各層面的主觀生活滿意度內容之50題評分方式採 用Likert’s七分法記分(1=非常不滿意,2=不滿意,3=不太滿意,4=滿意不滿意各半,
5=大部分滿意,6=滿意,7=非常滿意),分數越高表示主觀生活滿意度越高;客觀生 活品質以「是」、「否」、「不知道或無法作答或不適用」方式來評分。信度方面主觀 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 scale, LSS)部分Cronbach’s α值為0.87,選取30名病患間 隔兩週後的再測信度為0.91;效度方面探索因素分析結果後產生六個因素(家庭關 係、健康與安全、經濟、自主與舒適、社交關係、休閒),可解釋54.14%的總變異量;
林盈萍(2010)對134個樣本數施測後,Cronbach’s α值為0.83。本研究對100個樣本 數施測後Cronbach’s α值為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