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口學資料對主要研究變項之影響
在本研究人口學資料當中工作就業、婚姻狀況與生活功能變項以及宗教信仰、
婚姻狀況與生活品質變項有相關性,但僅有宗教信仰對於生活品質有解釋力,此結 果與侯(2004)研究顯示社區慢性失覺失調症患者女性個案與男性個案的生活品質有 差異;可能原因為該研究收案對象男性研究個案佔整體之62.7%,女性研究個案佔
整體37.3%;本研究男性佔47%,女性佔53%,亦相對較為平均,故在生活品質上
可能未表現出差異。另外與林(2010)對於社區之慢性失覺失調症患者的研究中顯示宗 教信仰及婚姻狀況在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上不具有顯著差異及解釋力有所不同;該 研究也發現不同的治療模式(門診、日間留院、社區工作坊)與生活功能具有相關性、
且對於生活功能之變異具有解釋力;本研究治療模式亦為同樣的三組個案,但結果 發現卻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治療模式下,生活功能並無顯著差異。可能原因為該研究 門診個案佔38.8%、日間留院個案佔40.3%、社區職能工作坊個案佔20.9%;本研究 門診個案佔23%,日間留院個案佔38%,社區職能工作坊個案佔39%,門診的個案 佔較為少數,而在日間留院及社區職能工作坊在收案前請單位工作人員(醫師、個案 管理員、治療師)進行篩選穩定接受治療或復健訓練,且排除日常生活功能較差、症 狀不穩定的個案,研究個案之症狀多穩定不干擾、日常生活皆與社區有所接觸並保 有相當程度的獨立生活功能,可能同質性較高,故對於生活功能無太大的差異性。
另外在本研究發現中可見宗教信仰在整個迴歸分析當中皆顯示具有顯著性,可 見宗教信仰對於生活品質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此點與余靜雲、鍾信心(2004)對於 135位思覺失調症患者所作的研究結果符合:病患在面對疾病或生活壓力等等的困 擾時可藉由宗教教義之鼓勵支持,具有宗教信仰的病患自我效能較佳,進而使生活 品質相對較為良好。
第二節 疾病烙印對賦能感受、生活功能、生活品質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疾病烙印與Brohan et al.(2010)針對歐洲地區思覺失調症病患的大型
研究調查作比較可發現,該研究在量表總分上有57%病患疾病烙印在輕度以下,而 在各分量表部分都有超過50%的病患疾病烙印為輕度以下。在本研究結果在量表總
分上有69%病患疾病烙印為輕度以下,較該研究中個案疾病烙印程度更輕;但分量
表部分在「社會疏離」及「社會撤離」部分略比該研究發現嚴重,僅有40%及46%
的病患疾病烙印為輕度以下;根據Yang(2007)所提出的觀點:在中華文化的社會當 中罹患精神疾病是一種羞恥,而且不僅只是對於病患本身、更會影響了整個家庭;
病患因烙印所承受的壓力及負面感受可能導致其不願與社會接觸、封閉自我,加深 了自我烙印。
另外,許多研究中發現在疾病烙印變項自我污名化量表之中的「抗拒烙印」次 量表與其他項目之相關性低,缺乏內部一致性,有些研究甚至將「抗拒烙印」移出 原量表,單獨做一變項來做探討(Lysaker et al., 2007; Sibitz et al., 2011; Eizenberg et al.,
2012;Tang and Wu. 2012)。本研究當中亦有發現一樣的情形:「抗拒烙印」與其它分
量表間並無顯著的相關數值,但將「抗拒烙印」與其他主要研究變項「賦能感受」、
「生活功能」、「生活品質」都有中度負相關(r=-0.502, p<0.01、r=-0.310, p<0.01、
r=-0.432, p<0.01),且將「抗拒烙印」的部分移除後,與疾病烙印其他變項的相關性
並未有明顯的改變;故本研究中仍將「抗拒烙印」納入量表記分。
Sibitz等人(2011)指出疾病烙印和賦能感受為一個連續的對立面,兩者間具有高
度的相關性,Hill & Startup (2013) 也指出思覺失調症病患的疾病烙印與自我效能具 有高度負相關,將導致其對自身的能力缺乏信心,另外也有許多的研究分別都提出 了類似的觀點,認為賦能為對抗疾病烙印、污名化的最佳辦法(Corrigan. 2002; Brohan et al., 2010; Lundberg et al., 2009);本研究結果符合此觀點,疾病烙印與賦能感受彼 此為相對立變項,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r=0.532, p<0.01),迴歸分析當中將兩變項 互相做為預測變項及依變項可發現彼此間可解釋對方27.5%的變異量。
本研究結果發現疾病烙印對於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r=-0.445、r=-0.394),顯示疾病烙印越深、越嚴重則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則越差;
崔秀倩、楊延光、謝秀華、吳就君、陳純誠(1998)指出現今一般民眾對於精神疾病的
55
醫學知識明顯的不足、對病患存有負面看法,這會使得病患受到鄙視、遭受打擊以 致病患不相信自己會成功、缺乏對自己的信心,這可能導致出現退縮、退化的情形、
嚴重影響日常生活;Coldham等人(2002) 表示疾病烙印將致使病患自尊及自我效能 低下、造成自我封閉及社會退縮,不敢尋求社會資源在社區中追求獨立生活亦困難 重重,張志誠(2009)的研究發現有超過八成的病患在社交、居住、治療、親密關係、
工作等方面受到烙印與差別待遇的影響;這樣的環境將導致病患自尊、自我效能下 降、不再積極去追求獨立的生活。相關研究如張靜琪(2005)的發現疾病烙印越嚴重則 生活品質越差;Sibitz等人(2011) 與Eizenberg等人(2012) 發現疾病烙印會致使抑鬱 狀態加深、降低自尊、希望感進而對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以上文獻與本研究結 果皆符合,皆顯示疾病烙印對於病患的賦能、生活功能、生活品質皆會造成負向的 影響。
整體來說,如本研究中疾病烙印較為輕度的個案群體,或許因受疾病烙印的影 響較少、亦較能顯示其中、高程度之賦能感受及生活功能程度;也顯示在這樣輕度 疾病烙印的樣本當中,其賦能感受、生活功能可中和疾病烙印對其生活品質之影響。
第三節 賦能感受對生活品質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賦能量表平均分數2.67分,與施雅雯(2009)針對190位社區復健機構 思覺失調症病患的研究平均分數為2.7分相似;在分量表上「合理的憤怒」項目之平 均分數略低於該研究(2.68分),探討原因可能由於該研究之個案多居住在復健機構當 中,即便生活、外出等會接觸社區民眾,但在復健機構當中與其他居民同住、形成 為一個支持性的環境;與本研究之個案多數與家人同住於社區、除了外出會接觸社 區民眾之外,連住家附近亦直接與社區當中其他人有所接觸,其中是有所不同的。
Hansson與Bjorkman(2005)指出:在社區生活當中病患仍面對著污名、歧視以及被邊 緣化的處境;這有可能導致病患會不敢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合理的訴求,更促 使了自己變成社會上的弱勢族群。
黃美意、林惠賢、蘇淑芳、許秀月(2010)對於150位思覺失調症病患所做研究調
查發現,自我效能越高者在自我生活照顧上則越為獨立;而自我效能根據
Bandura(1977)提出的理論可知,是指「個人為達成某行為目標而去努力執行的信
心」,在Rogers(1997)提出的賦能量表當中,即包含了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施雅雯(2009)
的研究結果指出病患所受到的賦能感受程度越好,其生活品質也會因此越好。
第四節 生活功能對生活品質之影響
生活功能本研究使用社區生活功能量表測量測量個案生活功能,結果發現個案 平均得分為82.27,每題平均得分為1.95;檢視量表個別題項,平均分數明顯低於兩 分2分以下(落在經常如此下)的項有1-3、7、9-10、12-13、15、20、24、28、31、
35-36、38項,顯示為個案較需提升的生活技能項目,其中包含了如營養飲食、口腔
衛生、日常生活家事、問題解決能力、自我情緒調適、社會休閒活動、與家人相處、
學習工作技能等等;以上由病患自己所反應之生活實際狀況顯示思覺失調症病患之 相關研究相似,特別在口腔衛生(20.當我有需要的時候,我會去看牙醫生):曾意純、
潘奇、楊奕馨、謝天渝、歐陽文貞(2003)在台灣地區的研究中指出精神病患口腔衛生 問題普遍嚴重,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平均齲齒為高於一般人許多的9.53顆且填補率 僅32%;營養飲食部分(28.我餐餐都吃均衡食物):Strassing, Brara, & Ganguli(2003)1 研究發現慢性精神思覺失調症病患之肥胖盛行率高達50~60%,且越肥胖的病患其生 活品質將會越差(Strassing, Brar, Jean, & Ganguli, 2003)2;若能提升上述之生活技能程 度,增進病患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面對並處理自身的情緒(如:12.當需要時我會尋 求情緒的支持、15.我能控制我生氣的情緒、31我能找出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38 我能處理我的緊張不安)等個案分數表現較低的項目,或可增進社區生活功能對疾病 烙印影響生活品質之中和效應。
本研究結果發現賦能感受、生活功能對於生活品質皆具有顯著的正相關(皆為 r=0.58),顯示賦能感受越好、生活功能較佳,則生活品質也會越好;Strack與 Schulenberg(2009)表示提升賦能感受將可提升個人的自信、自尊、及生活品質;
Reger、Wong-McDonald與Liberman(2003)發現提升賦能感受將能促使病患更積極參
57
與社會活動,增加社會互動,改善社交技巧,進而提升生活品質,這與本研究結果 所發現相符合。
第五節 結論
疾病烙印的存在難以輕易抹滅,時至今日科技如此發達、教育普及的時代,社 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依舊不足、對於病患仍有許多的錯誤認知、刻板印象,社 會對於病患的排斥、恐懼以致於病患被異化成為社會中不同世界的人,這才是導致 疾病烙印產生的根本原因,而這些疾病烙印在諸多相關研究以及本研究結果都再再 顯示其所造成的嚴重影響,不僅對於病患、病患家屬甚至是整個社會環境都會深受 其害,故精神醫療體系現致力於如去機構化、去污名化等運動,近年亦將精神分裂 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無非是希望讓社會正確的認識這些病患、營造公平的社會環 境,讓社會能夠去接受這些病患、讓病患能夠追求獨立的良好生活;但去除這些外 在的疾病烙印關乎到整體社會文化背景的轉變,需期待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 相關知識的再教育以及提升,並非一朝一夕能夠有所改變,如何協助病患建立良好 健全的心態以對抗、面對來自外在或是內在壓力亦為一大要點。以本研究結果可知,
提升病患更為健康獨立生活品質可藉由認知以及技能兩方面著手,在照護病患上應 用賦能概念建立其良好的自我效能、提升其自尊及自信心以及加強對於自身疾病的 認知外,亦需協助其實際的去執行增強健康促進的行為,並訓練獨立的生活技能、
加強病患對於社會的參與等等,以確保其功能維持良好,不受疾病病程以及疾病烙 印的影響而惡化,這樣在知能及技能上的正向改變,能夠更有效的去協助病患面對 疾病烙印、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