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研究探討教師設計並實施「環保飲食課程」後,學生如何從課程中獲得經

驗,並透過學生學習情況和成效的分析,檢討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內涵。研究重點 包含兩個:一是研究者針對課程設計的內涵,一是接受「環保飲食課程」的班級 學生以及其家庭成員。在第一個重點中,研究者根據相關課程理論進行設計,蒐 集相關主題與媒材,組織使其符合小學中年級學生學習程度;接續在教學中觀察 學生對於課程的反應,並透過實際體驗的課程了解學生對環保飲食的態度與實踐 情況。本章分為四節,分別說明研究架構、研究流程、研究情境以及研究工具。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方式,選取研究者本身任教的國民小學為研究場域。

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驟變,環境教育受到世界高度的重視,但目前的研究與課程 發展中,多數是進行整體的環境教育,且多採融入七大領域的方式進行,較少以 飲食的環保為主題。因此,本研究將飲食教育獨立出來,設計成系列課程,觀察 學生在進行課程之後的成效,研究架構如圖3-1-1:

圖3-1-1 研究架構 評估 

研究的架構分為兩個軸線,第一個是探討研究者本身的任務與作為,第二個 是探討學生的部分。研究者同時也是課程設計者與實施者、參與觀察者、課程省 思者與資料分析整理者。首先要對學生先備知識進行評估,了解學生的起點行 為,以便確認課程設計的難易與內容,接著要在學生身上實施課程,其後研究者 還需分析學生作業與表現,透過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研究學生在認知、

態度與行為方面的學習反應及成效,再搭配協同教師之意見,最後對課程設計做 出修改以使課程內容與實施方式更臻完善,提升教師環保飲食教學的的能力。

第二節 研究流程

壹、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探討教師設計並實施「環保飲食課程」後,學生對於環保飲食認

知、態度與行為之轉變,因此在文獻探討中先瞭解課程設計之流程與環境教育課 程設計之目標,其次探討目前國外與台灣的飲食教育現況,最後蒐集與環保飲食 相關之概念資料,作為研究者設計課程之背景知識。

貳、 設定研究問題

課程實施相關研究方向很多,研究者希望能透過本研究達到教師環保飲食教

學與課程設計之專業能力提升,因此將研究問題聚焦在課程設計內涵上;又因學 生學習成效決定課程實施與設計是否成功,因此從學生學習成效的觀察與訪談作 資料蒐集,用以反思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之過程,以供日後修正。故設定研究問題 包含教學規劃、課程實施、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省思四個方面。

參、 進行「環保飲食課程」設計

以泰勒的目標模式為基礎,從學科、社會關注議題、學生需求三個方面,蒐

集可以設計進入課程的內容,篩選過後形成精確的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目標加

以組織,教學並且評鑑學生學習狀況,也評鑑課程設計之優劣。這些教育目標需 包含認知、態度與行動三個層面。

肆、 實施教學活動

根據課程設計與教案,利用健康課、彈性課與綜合課時間,在研究者任教班

級中實施。期間隨時進行形成性評量,靈活調整教學時間、教學素材,並記錄教 學過程中的特殊情境與學生反應。

伍、 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中先進行教學,並隨時透過研究者的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協同教師的非參與觀察(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與對學生訪 談了解其學習情況與心得,並藉由學習單之資料分析,與學生家長的訪談資料,

了解其對環保飲食之認知、態度與行動的狀況。

為檢索方便,所有資料予以編碼。資料分為教學資源與研究資料兩類,以下

分別說明此兩類資料的編碼方式:

一、 教學資源類

教學中常會運用圖片、影片、教學簡報、統計資料、學習單等資源,依其單

元編碼如下:第一碼為資料類型,圖片為picture,影片為video,教學簡報為ppt,

統計資料為excel,學習單為ws,第二碼代表教學單元,以1到7表示;第三碼 表示同種類型資源在單元中應用的序號,亦以阿拉伯數字表示,,例如video-2-1 指的是在第二單元中使用的第一支影片。

二、 研究資料類

研究過程中,不定期蒐集晤談、觀察等資料,為求明確與清晰,亦以編碼表

示。第一碼為資料提供者:T1代表研究者,也就是授課教師,T2代表協同老師;

以S開頭依序編號的代表T1班上的受訪學生S01、S02……S29;第二碼為資料 蒐集方式:I代表晤談(Interview)、O代表觀察(Observation)、D代表文件

(Document),其中D1代表學生作業、D2代表教學札記;第三碼為資料蒐集日

期,以西元年月日八碼表示。例如:S01-I-20120321,代表研究者班上的第一位 受訪學生,於2012年3月21日晤談時所得資料,若無指特定學生,第一碼不寫。

陸、 撰寫報告

組織所蒐集的文獻,並根據教學過程以及學生學習「環保飲食課程」後的認

知、態度、行為上的改變等成效撰寫報告,如圖3-2-1。

 

 

 

   

 

實施進度 

2011.11‐12

2011. 12

2012.1‐2

2012.3‐10

2012.3‐10

2012.5‐12

第三節 研究情境

本研究屬質性研究,因此研究情境是影響研究過程與結果很重要的因素之

一。以環境而言,學校的位置、類型、班級人數、教學環境等,都會影響教學研 究的實施;以研究對象而言,學生程度、家庭背景等,亦會使教師在設計課程時 有所考量。因此本節略述研究之學校及學生特性,並說明班級習慣及座位安排。

壹、 校園簡介

本研究進行的場域為花蓮市內某國小四年級某班,學校教學風氣開放,鼓勵

教師進行創新教學之發展,並充分賦予教師研發教材的空間。

校園環境優美,與環境相關的設施有水生植物池及惜福屋。水生植物池有自

然教師團隊及校內一位愛好園藝的教師照料,加上工友阿姨的整理,運作得很不 錯。在水生植物園旁有一個樹葉堆肥桶,但推廣不足,在那裡堆樹葉的班級很少。

校園內環境保育部分做得較完整的當屬資源回收,學務處衛生組長每天早上會帶 領學生自治市環保局的高年級學生以及志工家長,在資源回收室(惜福屋)整理 各班拿去的回收物,各班會在教室先將回收物區分為紙類和其他類,至惜福屋再 細分。學校從低年級起便倡導要進行垃圾分類,因此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的概念 在各年級都有略為推廣;但實際觀察各班情況及惜福屋工作過程,發現學生在各 班分類時不夠仔細,有時也會因為懶惰,未將回收物先做清潔,造成整理人員很 大的困擾。

校內的午餐部分,為縣政府提供之週一至週五免費營養午餐,由委外公司中 央廚房烹煮後分送至學校,菜色由營養師建議縣政府決定,每週三則配合教育部 政策為蔬食日。營養午餐分量稍多,每天每班除學生特別喜愛菜色外,幾乎飯、

菜與肉類皆有剩餘。學校每週一會在公布欄公布每週菜色,不會說明食材及其來 源,但水果皆為當季時令水果。此外,縣政府所委外的營養午餐公司,每學年會 派營養師到校進行一小時的營養教育,內容僅介紹飲食健康相關知識,較無環保

方面概念宣導。

由此看來,學校對於生態環境教育,有基本硬體上的支持,但是學生在環保

意願及執行上,尚缺乏深入的教育,學生透過每學期一節課的環境教育宣導,難 以讓環保的概念在學生心中扎根,必須由班級導師或其他任課教師將環保的意涵 在平日教學中呈現出來,配合教師的身教,才能使環保行為成為習慣。

貳、 學生組成

在學生來源穩定的情況下,許多校外人士認為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較平均高,

除了大學教職員工子女之外,亦有許多醫護人員、公職人員等子女就讀,因此學 生程度也會較高。然而各班級中亦有許多弱勢學生,在文化刺激、家庭資源不足 的情況下,學習成就也較低,造成班級中程度落差大,教學時不可不重視。

教育部在補助弱勢學生計畫中,將國內弱勢學生分為:一、原住民學生;二、

身心障礙人士子女;三、外籍、大陸及港澳配偶子女;四、低收入、中低收入家 庭學生及免納所得稅之農工漁民子弟;五、隔代教養及家庭失功能子女(含單 親);六、身心障礙學生;七、其他經學習輔導小組認定有需要之學習成就低落 弱勢國中小學生(教育部,2010)等七類。以研究班級而言,29名學生中,家 庭及個人弱勢的學生有9名,約占三成,大部分弱勢學生在課業方面,確實有明 顯低落的情況。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不宜將學生的程度設定過高,也不宜使討論主體固定在

某些學童身上,應使班上大多數的同學能加入討論,並特別留意弱勢學童的參與 度,才能使教學效果更普及。

參、 教室配置

研究中所使用到的教室有兩個,主要的教學是在班級教室中進行,採六人一

組分組座位,另外有兩節課在電腦教室上課,下圖分別為班級教室以及電腦教室 座位圖(圖3-3-1、3-3-2):

圖3-3-1班級教室位置圖

圖3-3-2 電腦教室位置圖

第四節 質性資料

壹、 「環保飲食課程」教學設計

為使學生更了解環保飲食的概念,並促進其實作的態度及行為,研究者發展

以環保飲食為主題的課程,融入資訊、自然、健康、數學等領域,讓學生從不同 角度了解環保飲食的重要及實行方法。根據圖3-4-1課程架構,設計主題課程共 七個單元(如附錄1-1至1-7)。

圖3-4-1 課程架構圖 貳、 教學日誌

研究者(教學者)於每次教學後詳細記錄教學過程及心得,並將特殊的學生

反應或教學情況記錄下來,以供日後教學省思之依據(如附錄2)。本研究中之 觀察分為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與非參與觀察(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參與觀察為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以及平時與學生互動過程中進行

之,James McKernan(蔡清田譯,2004,p.76)認為,藉由參與,研究者知道在 社會情境中的行動者的感覺,能夠領會與了解行為;非參與觀察則是由協同教師 T2在自然的情境下進行,主要是於研究者上課期間,坐在教室後面,記錄學生

地球暖化︵2節︶ 從食做起 

環保火鍋(3節) 

減少食物里程(1節)

減少碳足跡(2節)

蔬食與有機(3節)

農夫市集(1節) 

減少食的垃圾(4節)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