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章內容主要將研究結果加以歸納並做出結論與建議,希望研究者做的環保

飲食主題課程之設計與教學經驗,能提供推動環保的教育人員作為教學實務上的 參考。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根據待答問題分別說明本研究在課程設計、教學歷 程、學習成效以及教師省思四個方面的結論;第二節中則對目前花蓮縣國中小營 養午餐政策提出改善的方針,並對教學者及未來研究者做出建議。 

第一節 「環保飲食課程」設計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結論 

壹、 課程設計方面 

       以主題課程設計模式聯絡不同學科,在各單元課程設計中,學生需運用不同

領域的技能,有時候像在上電腦課、有時像在上健康課或數學課,增加學習中的 樂趣。而不管是練習統計垃圾量並以乘除法運算的「數學課」,還是練習使用 google map 計算食物里程的「電腦課」,最終的目的,都是讓學生能了解自己平 日的飲食習慣如何影響環境,進而促使學生認為自己需要「改變」。當安排課程 圍繞在同一主題上時,容易使學生念茲在茲,並將之視為很重要的議題,因而在 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產生環保意識。

課程安排也應留意是否過於密集,若外加的課程不僅是一個「活動」,也成 為了一樣「作業」,反而會讓學生因有額外的負擔而厭倦,影響教學過程的熱烈 程度以及學生學習效果。因此,課程的總長度和上課的節次的安排應加以慎重考 量,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貳、 教學歷程方面 

一、透過多元教學方式增進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影片、簡報、討論、實作等方式,讓學生透過多元 的學習素材,了解環保飲食概念,與單一的講述法相較,更容易引發學生興趣。

利用影片與簡報的呈現方式,得以展示無法用言語完整陳述的情境,如碳足跡、

食物里程等無法在生活中直接觀察到,便可透過動畫的模擬,使學生概念更清 晰。另外,環保屬於開放思考的議題,沒有固定及一定正確的解決方式,在課堂 中進行全班與分組的討論,能激發不同的想法,也讓學生了解雖然每個人都有不 同的生活方式,但只要具有環保意識,都能透過環保飲食,盡一份心力。而環保 行為注重生活體驗,故實作課程即能提供體驗的機會,也讓學生了解實踐環保飲 食的易行性及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利用多元的教學方式,具有易懂、有 趣、貼近生活經驗等優點,故特別能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動機。 

   二、以學生為中心整合舊經驗,避免灌輸、左右學生價值觀 

       教學中發現,有時教師要傳達的概念雖然很複雜,但只要配合適切的教學資

源或媒材,並援引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過去學過、聽過的舊經驗,他們很容易就 能將許多實例與新觀念做連結。教師在教學時,有時候重點不在於能傳達甚麼新 概念,而在於如何引導學生將他們已知的事情組織成為一個完整的概念。 

       中年級學生在學習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持續力不夠,教學者必須使教學

活動更具有體驗性,讓學生充分從中達成具體的學習目標,並且善用不同的評量 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程度,才不會讓制式的學習單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意願。 

       然而,研究者發現,用問答的方式容易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知識,但是過多的

引導會明顯的左右學生價值觀,讓學生很容易猜測並迎合教師的想法,面對環保 議題,學生輕易的就能回答出「正確答案」,但在正確答案的背後,卻沒有堅定 的環保態度支持著,如此一來,當沒有人見到的時候,學生實踐環保的程度和意

願便大幅降低,實非環境教育所樂見的情況。 

       因此,在教學時,仍須強調學生為學習中心,以學生的討論來創造教學內容,

在自然的師生互動情境中,探索學生對於環保議題的思考方向,引導學生蒐集資 料、找尋真相,當知識被學生主動建構出來時,其對知識的認同度將更為提高,

也就不用擔心行為實踐的問題了! 

參、 學習成效方面 

   一、實施環保飲食課程對於學生認知、態度、行為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教育部推動環境教育已久,尤其在環境污染及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現今,地

球居民感受到的環境威脅更強大。然而,小學生因相關知識不足、自認為沒有影 響力、價值觀等因素之影響,常會做出違反環境保護的行動來。 

       以研究設計中的課程來說,它首先強化學生對溫室氣體、全球暖化的觀念,

再引導學生了解日常飲食習慣對環境的影響,對行為有所覺知之後,再建立學生

「做環保,人人有責」的觀念,促使學生從小處著手,當學生發現自己的環保舉 動會得到讚賞,有益環保時,慢慢的也願意影響他人。 

       然而,在研究中也發現,學生在認知、態度方面的表現都有明顯的提升,卻

在最重要的「行為」層面僅能有短暫時效,無法持續的落實。學生對於碳足跡、

食物里程等概念有清楚的認知,也順利轉化為正向的態度,認為應該要盡力減少 碳足跡、食物里程等;但實際在進行時,卻無法觀察到環保飲食行為對環境的實 際影響,例如少吃一塊肉、少吃一顆日本蘋果真的會對環境有幫助嗎?在課堂 中,研究者會用統計的資料讓學生發覺當量很大的時候就會有影響,可是中年級 學生卻很難理解「積少成多」的真實意義,因此當要把認知與態度轉化為行為時,

若會造成不便或自己必須割捨喜愛的食物,心中就會想:「不差我一個人。」因 此,研究者觀察學生在行為方面的進步有限。 

       教師平日在教學時,總是希望學生能將認知與態度、行為結合,然而無論是

在多數人認為教育進步的美國,或注重「知行合一」的華人社會中,都有知行相 悖的情況。因此教師不僅要思考教學設計的適當性,也要反思教授過程中的細微 事件,方能提升學生對環境保護行動之意願,此亦是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 

   二、生活周遭親近的人對學生態度與行為甚具影響力 

       國小中年段的學生主要知識來源為周遭親人及教師,且易觀察模仿其行為,

以環保飲食而言,教師反覆提醒有助於學生在校行為的養成,而同儕之間的觀察 與對談亦會相互影響。此外,學生除了學校營養午餐外,用餐的選擇大多由家中 成人決定,也受到最多的潛移默化。學生的環保飲食行為受到教師、同儕與家庭 的影響,在班級所營造的環保氛圍之下,學生有高度的實踐意願,但若回到家中,

家人並不重視環保飲食,則會降低情意及行為的教學成效。研究中便發現,家庭 社經背景高的學生,在校及家中所接受環保飲食教育是同步的,所以在行為表現 上能高度符合教學目標;反之,某些家庭較為忽略飲食上的環保行為,雖然學生 於課堂中能暫時符合教師期待,但容易依循自己的喜好及舊有習慣而無法持續落 實。 

       學校教學要帶給學生知識是很容易的,但要影響學生根深蒂固的態度和行為

模式,仍須有良好的楷模,並由同儕及成人不斷提醒,才易將認知順利轉化為環 境教育中最重要的行為層面。 

肆、 教師省思方面 

   一、完整的教學準備有利課程設計及教師本身學生知識的提升 

       教師在準備過程中,對於環保飲食的相關知識必須有深入的探討。以本課程

來說,研究者蒐集綠色飲食、碳足跡、食物里程等資料,並實際參訪許多有機農 園、農民市集,方能將環保概念適切組織,使學生學習到正確的概念。透過教學 準備,研究者了解到暖化過程中,溫度上升對環境實際影響的例子,深受震撼;

蒐集統計資料時發現,各縣市的廚餘量在所有垃圾中占最大的百分比;而為了讓

學生更認識「好食物」,更仔細研究了有機農業與自然農法的不同。這些學科知 識不僅讓研究者在設計課程與實施教學的過程更順利,也讓研究者對於食物的選 擇更具有環保與健康意識,是研究中的意外收穫。

   二、不斷修正分析課程與教學促進教師增能 

       雖然研究者先前有自編教材的經驗,但卻未曾在課程實施後,分析學生的學

習成效並進行深入的教學省思。在此次課程設計與教學過程中,透過課前的閱讀 文獻、觀察學生行為與搜集教學素材,從眾多資料中篩選出適合學生的內容,再 與教授、協同教學者討論出教學單元及流程;整理課堂中學生的反應及表現,於 教學後進行深入省思,對所遭遇問題提出解決策略,讓下一個單元的教學更加完 善;在課程結束後,與教授及協同較學者討論教學單元的成效及利弊。在這樣的 過程中,不但使研究者本身對課程的編排更具邏輯思考,也了解如何收集資料並 分析學生學習成效進行教學修正,更重要的是能發現學生問題,透過省思之後,

編排教學內容。身為一位現場教學教師,便應該透過類似的歷程,提升自我研究 與教學的能力。本章內容主要將研究結果加以歸納並做出結論與建議,希望研究 者做的環保飲食主題課程之設計與教學經驗,能提供推動環保的教育人員作為教 學實務上的參考。本章共分三節,分別說明在國小中年級實施「環保飲食課程」

之成效,以及教師個人專業能力的成長,最後提出「環保飲食課程」設計與教學 上的建議,以供日後教育人員及教育單位做參考。

第二節 對政策及教學者、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壹、 改善中小學營養午餐制度,始之更符合環保飲食原則

環保飲食教育應從教育單位做起,才能使學生至少在學校中得以實踐。研究

者觀察學校營養午餐,為避免菜量不足,提供的量多會超出實際需要的量,儘管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