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章共分為六節,包含研究架構、研究對象及設計、研究工具、資料收 集、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研究倫理考量,茲分別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依據前述之研究背景、動機以及目的,綜合相關文獻分析與探討後,

提出本研究架構如圖二所示。

圖二 研究架構 人口學特徵

臨床疾病特徵

社會連結 認知情緒

延遲就醫

心肌梗塞預後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設計

本研究採描述性相關研究設計(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designs),收集臺北 市某醫學中心登錄診斷碼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410.9)之急診就診病人基 本資料,而後取得同意,依據其病歷資料以及問卷填寫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期能 瞭解不同類型之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延遲就醫與疾病預後之關係。

其研究對象必須符合以下條件者:

一、 個案選取條件

(一)納入對象

1、 經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者,包含:STEMI、

NSTEMI。

2、 意識清楚且病況穩定者。

3、 可用國、台語溝通者。

4、 經說明及閱讀研究同意書後,願意參與本研究者。

(二)排除對象

1、經處置後仍宣告死亡(其不論急診、加護病房或病房)者。

2、病患或家屬要求轉院或自動出院者。

二、 初步樣本數推估

研究樣本數推估,乃依據理論α、β、power及effect size 為影響樣本之四 大因素,目前研究可以接受的α為5%,β為20%,power為80%,但effect size 不易得知,若effect size在未知的情況下,預估小樣本之effect size可以設為.35, 中樣本設為.15,大樣本設為.02(Cohen, 1997)。故本研究樣本數以G power統計 軟體計算α為.05,power為.8,effect size 為.15,預估因子有社會人口學特徵、

臨床表現包含相關病史、社會連結以及認知情緒表現8個預測因子,推估樣本為 109 人,再加上20%無效問卷,故研究樣本數為131人。G power統計計算軟體 樣本數結果如圖三 。

圖三 樣本數推估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結構式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問卷包含:人口學基本資料、症狀 反應問卷以及臨床病歷資料收集等三部分。內容分述如下:

(一) 人口學基本資料

依據研究者臨床經驗以及綜合參考文獻後擬定,包含:年齡、性別、婚姻 狀況、教育程度、經濟狀況、過去病史等。

(二) 症狀反應問卷

延遲就醫(delay in seeking treatment)概念想法最早由Dracup以及Moser

(1991)所提出,其回顧了近20年關於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延遲就醫因素等探討。

發現決策行動(此指延遲就醫)連結了個人自我概念的認知以及與外在環境的刺 激,是一動態、連續性的活動過程如圖四所示。此等依循了Leventhal等人所提 出之「自我調節模式」(self-regulation model),亦以個人為自我健康問題的主要 解決者,認知以及情緒表徵在在影響就醫態度以及行為,因此,症狀反應問卷

(response to symptoms questionnaire)之概念包含:急性心肌梗塞之社會人口學 特徵、臨床表現含相關病史、社會連結以及認知情緒包含症狀發生時身邊其他人 的反應(外在環境訊息),便依此模式所延伸。

圖四 延遲就醫之概念架構 AMI症狀

認知表徵

情緒表徵

因應行為 評值 尋求就醫

外在環境訊息

(三) 臨床病歷資料

依據研究者臨床經驗以及參考文獻後擬定,包含:症狀發作時間、入院時 間、入院後第一次生命徵象(T.P.R. BP)、第一次心電圖以及抽血心肌酵素(CK、 CK-MB、TrI)報告內容、入院期間最高一次心肌酵素報告內容、急性心肌梗塞

嚴重度(Killip分級)、心臟超音波-左心室射血率(LVEF)、是否發生相關嚴重

合併症如:心因性休克、心臟衰竭、院內死亡(一個月死亡)、再住院率等。

二、研究工具之效度、信度

擬先取得問卷原作者Debra, K. Moser同意(如附件一),然後採許(2012)

所翻譯、修訂並通過效度與信度檢測之「症狀反應問卷」,共13題。最原始為

Moser等(1997)用於探討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延遲就醫相關因素之分析,該量表

曾廣泛被使用在急性心肌梗塞病患之相關研究,其效、信度已可獲得驗證。為確 保翻譯量表與原量表的一致性與文化差異性,國內原著作者採用「翻譯與回譯」

(translation verse back translation)的方式進行,其效度檢測包含內容效度之內 容適用性與文字清晰性,均獲得大於3分(5分代表非常同意、1分代表非常不 同意)之評價以及信度檢測超過92%以上之再測穩定、一致性。

第四節 資料收集

本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前驅性研究(pilot study),第二階段為正 式研究階段。其將取得收案醫院之研究倫理委員會許可後,使得進行本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前驅性研究之目的主要擬針對量表進行信效度檢測、修訂與調整 量表之內容,並評估研究中可能遭遇之問題,由個案親自回答,或由研究者以詢 問的方式進行作答,收案數依其問答題數共15題,乘以樣本計算每題至少收案 10名個案為依據,共計150名,經同意後採匿名方式進行問卷作答,回收後予 以效、信度檢測。

第二階段正式研究階段,研究者將於臺北市某醫學中心登錄診斷碼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410.9)之急診就診基本資料中選取符合之個案,然後,依

循名單內容逐一以電子病歷-入院病程記錄進行查詢(如附件二),其將排除於急 診處直接死亡、轉院以及自動出院者。最後,經取得急診或加護病房或病房之主 管、主治醫師同意後,始得進行問卷收集。收案過程中,研究者會再次向病患解 釋研究目的及程序,然後,先請病患填妥研究同意書,並依序填答人口學基本資 料、症狀反應問卷,為考量病患生理狀況下,如可自行填答者,在說明後予以自 行填寫;若因生理或語言因素,則由研究者詢問,病患採口頭方式回答,全部問 卷將控制在20分鐘內完成。此外,臨床病歷資料乃依據授權閱覽病歷細則,經 取得病歷閱覽證後,始得由研究者親自回顧其病患之書面病歷資料或其電子相關 病歷等。

圖五 收案流程圖 同意收案n =(x-e)

研究個案(n) 拒絕收案(e)

2015/4/1~2016/3/31之AMI病患(a)

排除死亡(b);轉院(c);自動出院(d)

初步符合病患 x =(a-b-c-d)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

一、資料建檔

本研究收集之相關資料,將依據研究目的及變項性質依序輸入統計軟體

(SPSS 20.0 for windows)中進行建檔與檢視。

二、統計分析

論文資料分析主要採取描述性統計包含:次數分佈、百分比、平均值以及 標準差;推論性統計包含: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若達統計顯著差異者,

則再以薛費(scheffe)事後檢定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t-test)、單 因 子 變 異 數 分 析 (one way ANOVA)、Pearson 相 關 積 差 分 析 (Pearson correlation)、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等。

資料分析步驟如下:

(一)病患之社會人口學特徵、臨床疾病特徵、症狀反應問卷包含:社會連結以 及認知情緒反應、心肌受損程度、心臟功能,以次數分佈、百分比、平均 值以及標準差進行描述性統計;

(二)若延遲就醫時間呈現非常態分佈時,其必須經過適當之方式轉換,取得常 態分佈;

(三)病患之社會人口學特徵、臨床疾病特徵、症狀反應問卷、心肌受損程度、

心臟功能與病患延遲就醫之相關性使用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薛費

(scheffe)事後檢定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t-test)、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Pearson相關積差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進行推論性統計;

(四)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用以預測延遲就醫相關因素之探討。

第六節 研究倫理考量

本研究遵守研究倫理原則,研究進行前函送收案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進行 審查,審查通過後始得收案(案號:201504062RINB)。參與本研究計劃之病患 個人權益將受到以下之保護:

一、 收案前研究者會向病患說明研究目的,徵得同意並且取得同意書後,方為 列入研究對象;若病患無法簽名時,研究者得其尊重意願,若能在同意書 上蓋手印及完成問卷調查者,亦視為同意。

二、 收案前會向病患聲明:其不論是否參與研究者,將不會影響醫療照護品質。

三、 訪談時,若病患出現不適等症狀時,隨時可以暫停,若經休息後仍覺體力 不勝負荷,可要求退出,研究者會將此份問卷及同意書立即銷毀並保證不 會影響其醫療照護品質。

四、 問卷採匿名之方式,病患資料予以編碼連結,僅供研究用途使用,且其紙 本以及電腦輸入資料均予以加鎖保密,研究結果發表五年後,會將其原始 問卷內容資料銷毀,以確保病患之權益。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