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章分為三個小節,就本研究介紹研究設計、資料蒐集、及資料的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為修正式德菲法,本節針對德菲法概述、組成要素

、優點、缺點、與步驟介紹。

一、德菲法概述

1948年開始,美國空軍贊助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開發研究,利用專 家小組嘗試從蘇聯戰略規劃師的角度觀點,以預測蘇聯在規定的彈藥數量中,

需減少輸出多少數量的軍火與原子彈,才能使美國在這戰爭中癱瘓,藉由進行 一系列的深入調查問卷與控制意見回饋,以獲得最可靠的一致意見,這種技術 的名稱為德菲計畫(Project Delphi) (Dalkey & Helmer, 1963)。以當時來說,發展 德菲法主要是為了針對未來的軍事科技發展趨勢、及政策規畫方案所需,後來 廣為政府及工商企業界所採用,德菲法可以解決使用傳統研究方法所無法提供 的預測問題,也能提供適當的未來預測結果(江婉甄,2010)。國內外各式文獻 可發現,德菲法廣泛應用在各領域,如:醫務管理研究的運用(宋文娟,2001)

、老人議題(宋文娟、黃久秦、洪錦墩,2008; 洪錦墩、李卓倫、宋文娟、郭慈 安、施雅文,2010)、護理研究(Ramelet & Gill, 2012)、醫院內部評估社區健康 服務成效指標(張維容、鍾信成,2009)、成衣設計(陳文亮、陳姿樺,2011)等 文獻。

二、德菲法的組成要素

德菲法需具備四個關鍵特徵,分別為(1)匿名性(2)反覆性(3)控制回饋(4)統 計專家團體回饋意見(Landeta, 2006; Rowe & Wright, 1999; Skulmoski, Hartman,

& Krahn, 2007; 邱淑芬、蔡欣玲,1996)。其主要特徵如下:

(一)參與者匿名(Anonymity)

德菲法藉由參與者以匿名方式填寫問卷,使個人能有機會表達其意見 及判斷,以避免不適當的社會或公眾壓力而產生附和情形(Rowe & Wright, 1999),但「匿名性」會受到質疑,因為研究者會知道有哪些參與者及他 們的回應,另一方面,參與者亦有可能會知道彼此的存在,因而產生「類

30

匿名」,亦即參與者雖然知道彼此參與研究,卻不知道問卷回覆的內容 (Keeney, Hasson, & McKenna, 2006; Keeney, Hasson, & McKenna, 2001;

McKenna, 1994)。

(二)複述原則(Iteration)

這是一個重複的過程,專家必須針對同一問題回答兩次,研究者會收 集參與者的意見,將資料統整修正後,再公布給其他參與者參考,專家可 藉此重新考慮他們的回答,從其他專家提供的意見獲得協助,此步驟反覆 進行數回合,直到專家達成共識為止。

(三)回饋控制(controlled feedback)

回饋控制是經由匿名的專家提供的意見後,研究者會將收集的意見彙 整為簡單的統計資料,通常包含平均值或中位數。有時候,個人或團體中 其他成員的看法與判斷意見會呈現於第二回合中,在參與者經過幾回合複 述的投票結束後,最後一次統計的平均值或中位數即為專家群的判斷結 果,此份問卷才完成(Rowe & Wright, 1999)。

(四)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專家團體回饋意見(statistical group response)

此 研 究 方 法 常 用 眾 數(mode)、 中 位 數(median)、 四 分 位 差 (inter-quartile)、等級(rank)等方法分析資料,顯示專家學者們對研究議題 的看法。「眾數」可以了解多數專家所贊成的項目為何;「中位數」則代表 專家意見集中情形;「四分位數」指在一個團體中的人數分布在 25%、

50%、75%這三分割點的人數,呈現專家意見的分布情形(邱淑芬、蔡欣玲,

1996)。

三、德菲法的優點(Okoli & Pawlowski, 2004):

(一)德菲法研究調查的是高度的不確定性和猜測的問題,因此,一般大眾可 能沒有足夠的知識來準確地回答問題,須由虛擬的專家小組齊聚一堂,

共同得出困難的問題,因此,德菲法的研究可能被認為是一種虛擬的會 議或集體決策的技術。

(二)此種技術方式能夠很容易達成團體一致意見(Hasson, Keeney, &

McKenna, 2000),專家個人判斷產生的平均值不如團體決策的平均值佳。

31

(三)受訪者總是彼此匿名,但從來沒有匿名的研究員。這使得研究人員能有 更多的機會進一步的澄清和獲得資料。

(四)大多數研究人員在獲得個人保證參與德菲法後,若專家出現中途退出情 形,研究人員通常可以很容易地查明原因。

(五)德菲法專家人數並不取決於統計動力,而是專家們的共識。因此,文獻

建議需10-18位專家人數即可。

四、德菲法的缺點(Hsu & Sandford, 2007):

(一)在德菲法中,無法保證全然匿名的情形,但可能出現類匿名的方式,這 可能產生參與者在填寫問卷過程中會彼此討論的情形(Keeney et al., 2006)。

(二)德菲法不像其他諸如電話訪談或面對面等收集資料方法快速,他透過複 述及回饋控制將問卷交給專家填寫,需達成共識後,此份問卷才完成,

過程耗時又費力,導致低回收率。

(三)德菲法複述的特質為專家可參考他人意見而重新考慮他們的答案,這會 造成有些專家會盲目模擬其他專家意見的情形。

五、減少德菲法缺點之方法(邱淑芬、蔡欣玲,1996):

(一)研究者需明確向參與者說明研究目的、過程、需要多少時間、希望獲得 之資料,以增加參與者動機,減少流失率。假若問卷回收率低於50%,

則可用電話聯繫或以電子郵件提醒參與的專家,以增加回收率。

(二)雖然匿名的方式可以避免專家受到干擾,若是參與的專家同質性高,或 是在同一單位工作,則有可能會彼此討論或影響其他人的意見,易失去 專家獨立判斷的意義,因此有些研究會以「類匿名」(quasi-anonymity) 方式使參與者表達自己見解。類匿名是指參與者知道哪些人參與研究,

但其意見仍予以保密,以團體的方式呈現參與者意見。

(三)由於參與專家不具名,有些專家會符合大眾意見而修改自己的意見,有 些會凸顯自己的意見,而給予其他專家的評分偏低,造成偏見的情形,

故研究者分析資料時須謹慎,避免被參與者誤導,影響結果的可信度。

六、修正式德菲法的步驟:

32

本研究針對居家思覺失調症主要照顧者建構勝任度指標,目前尚未有相關 研究可供參考,其不確定性高且複雜。張維容、鍾信成(2009)表示德菲法需要 進行問卷多次往返,耗時費力,問卷回收率低,因此發展出修正式德菲法,一 方面可保留德菲法的精神與優點,專家學者以匿名方式進行意見交流,另一方 面,簡化繁雜的問卷進行過程,其簡化方式以「文獻探討」或「專家深度訪談

」取代第一回合以開放式問卷彙整專家意見,其參考架構如下:

(一)確定研究問題

選擇適當的研究主題是德菲法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因為它直接 關係到所產生結果的質量。

本研究中,先行界定研究問題,再根據研究主題蒐集主要照顧者勝任 度之相關文獻,彙整蒐集之資料後,再擬定勝任度指標項目以作為修正式 德菲法結構式問卷的基礎。

(二)選擇專家學者

Powell (2003)指出成功的德菲法需要由具專業知識的參與者組成專 家小組,兩個主要關鍵是專家小組的規模與符合資格的專家,選擇適當的 專家學者是德菲法評估方法中,首要與重視的步驟(陳文亮、陳姿樺,

2011),也是決定德菲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專家的遴選非常重要。選 擇專家應衡量其實務經驗、教育背景、對研究主題及德菲法具有高度的知 識和能力(邱淑芬、蔡欣玲,1996)。德菲法專家在專業知識方面有四點要 求:(1)對於所研究的議題具知識與經驗(2)有意願參與此研究(3)有足夠時 間參加德菲法(4)具備溝通能力(Skulmoski et al., 2007)。

在本研究中,參與的專家除了具備上述四要點之外,另外考量不同專 家切入點不同,跨專業比較能夠提供比較豐富的內容,故邀請參與本研究 之專家包括醫師、護理、心理、社工等領域之臨床工作者,這些專家在精 神科實務時常會接觸思覺失調症之家庭主要照顧者,提供衛教、心理支 持、家族治療、及如何尋求社會資源等訊息,其工作年資至少須滿一年以 上。

研究者在邀請專家時,先以電話或電子郵件邀請專家,並向他們說明 研究目的、實施流程、問卷填寫方式及截止時間,經其同意後,再寄出問

33

卷。當專家決定參與這項研究後,研究者針對不同背景專家詳細解說研究 過程及研究主題、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可為這研究提供甚麼訊息等,讓專 家能順利進入情況,掌握問題的關鍵(Hasson et al., 2000),使研究能順利 進行。

德菲法樣本大小和異質性取決於計畫的目的、設計的選擇、和收集資 料的時間等(Keeney et al., 2001)。對於研究者而言,實際考量的是樣本大 小,雖然並無硬性規則,仍須考量相關因素如下(Skulmoski et al., 2007):

1.同質性或異質性樣本:如果是同質性樣本的話,大約需要10-15位專家

即可產生有效的結果;如果是異質性樣本,涉及不同群體,更大的樣本 則可能需要幾百人參加。本研究參考上述人數,邀請參與之專家共22 人。

2.決策品質與折衷管理:有組織的減少錯誤或增加決策的品質,則需增加 樣本數。

3.內部或外部驗證:群組越大,驗證的結果越有說服力。然而,較小的樣 本,結果的驗證可能需要後續研究進行。

參與者的數量及代表性會成為潛在影響結果的因素,越多的專家數量 會產生較佳的結果。總歸而言,德菲法的專家學者數量是可變的,如果專 家學者的數量太小,就無法針對主題提供具代表性的判斷;若專家學者數 量太大,則會產生潛在的問卷低回收率及耗費太多時間的結果(Hsu &

Sandford, 2007)。

(三)整合專家學者意見及評估

以文獻探討方式取代第一回合所採用開放式問卷匯集專家意見。第一 回合的問卷調查表,請專家學者於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的尺度選項上 表示其意見程度,問卷調查的每一個項目後面增加開放欄位,提供專家提 出其個人建議及評論。研究者回收第一回合問卷後,分析統整專家之回覆 意見,以製作第二回合問卷。之後再發放第二回合問卷,問卷中會呈現第 一回合專家的意見為集中或離散狀況,及建議事項,藉此機會讓每位專家 都能夠清楚知道自己與其他專家之間的意見分佈情形,供專家在填答時有 機會重新思考自己意見及修改之前選項的機會。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