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根據本研究二回合研究結果,將針對思覺失調症家庭照顧者勝任度指標項 目之結果與發現提出討論並說明研究的限制。

第一節 討論

本節就思覺失調症之家庭照顧者勝任度指標項目中的知識、技能及態度等三 個構面提出建議。

一、在建構思覺失調症家庭照顧者勝任度知識指標中,專家一致認為病患出院後 的復健治療、認識自身疾病、督促服藥、持續服藥、疾病發作的處理方法、

情緒的發洩、發病的徵兆、與病患的溝通和對話、教導病患社交技巧、養成 規律生活作息等指標,是家庭照顧者應具備的知識。

這些指標項目涵蓋了對於疾病的認識、對於藥物和疾病復發的處置、和家 庭與人際互動的技巧等重要的層面,尤其是復健治療的配合,顯示了當病患回 到社區後,家庭照顧者必須知道如何協助病患持續復健治療(如:日間病房、

復健中心、庇護工場等),以期未來能逐步回歸社會。

另外,建立病患對自身疾病的病識感亦是重要的一部分,過去研究指出病 患具有較佳的病識感,其生活適應越佳(黃瑞琦,2001),若病患對自身疾病不 了解,在急性期治療過後或精神症狀改善,病患會認為自己沒有生病,因而拒 絕繼續治療,這會導致病患發病頻繁。家庭照顧者亦須了解當病患當出現異於 平常行為(如:自言自語頻率增加或突發性怒罵或情緒不穩定等),可能就是發病 的前兆,必須提早警覺、因應、和就醫。若病患疾病發作而出現摔東西甚至攻 擊情形時,家庭照顧者亦須教導病患以言語表達取代其肢體暴力行為。

再者,重建規律的生活,以避免病患因為日夜生活顛倒而導致疾病的復發 也是格外重要的照顧原則。專家認為「我知道如何協助病患持續服用抗精神病 藥物,維持疾病的穩定。」的知識部份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持續藥物 服用部分,家庭照顧者應知道病患需要持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才能使得疾病 獲得適當的控制。

從上述專家對於知識構面的指標項目的重要性的共識可以看出,著重在病 患的疾病管理及持續復健是照顧的主軸,這些指標項目也凸顯出家庭照顧者對

59

於思覺失調症的知識的取得不應被動地接受醫療人員提供的衛教,更重要的是 能夠願意主動了解思覺失調症病患的照顧問題並尋找相關資源以解決照顧病 患所引起的壓力問題,對照顧病患的知識越完備,越清楚了解病患的疾病,就 越了解該如何將知識運用於照顧活動中,才能勝任其照顧工作及提升其照顧品 質。

二、在建構思覺失調症家庭照顧者勝任度技能指標中,其結果顯示專家對於病患 疾病行為(如:幻聽、妄想、暴力、自殺、人際互動差)、服藥及規律返診問 題等項目最具有一致性。

從上述結果可知專家所達成共識的項目多為精神症狀干擾所引起的行為

。在聽幻覺的技能部分,多數研究強調教導家屬如何處理幻聽(例如:注意力 分散法、輸入阻斷法、復健及避免復發法、認知技巧運用法等) (陳玟君、林俊 龍、陸汝斌、周桂如,2007),但本研究結果顯示專家認為家庭照顧者應減少 環境對病患的干擾,也就是重視預防勝過事後的處置,可能原因是有些患者會 因為幻聽的干擾而影響其情緒、進而產生焦慮、失眠,或者對周遭環境產生混 淆、定向感的錯置、或四處尋找聲音來源,對家庭照顧者而言,與其嘗試教導 病患各種因應處理幻聽,不如以減少居家外在環境干擾來的直接,並且防範未 然,後續再做其他安撫或注意力分散等處理。

精神病患的妄想症狀也是家庭照顧者常會遇到的問題,當病患出現被害、

被控制等妄想,家屬若出現斥責或嘲笑方式應對的話,反而容易激怒病患,若 能透過給予病患支持以改變某些行為,將可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因此,專家 才會建議以接納同理病患感受來因應病患的妄想。

病患的自殺問題也是必須正視的問題,他們有些因為疾病症狀干擾、長期 就業受挫、或烙印因素而產生無望感,進而產生自殺行為。本研究專家建議察 覺病患的情緒問題及自殺傾向,此部分和蘇淑芳 (2002)研究主要照顧者「注 意是否憂鬱、悲傷」之自殺防範措施重要的項目一致,這也顯示家庭照顧者平 時預防病患自殺的重要性。

病患的暴力也常是家庭照顧者感到困擾的一部分,也是社會大眾對精神分 裂患者的社會烙印。病患無法控制或突發的暴力攻擊,往往令家庭照顧者感到 驚恐;顏、楊(2004)探討主要照顧者被病患攻擊的原因以病患的要求未被滿足

60

居多,其次為發生爭吵,第三為病患的精神症狀干擾。通常家庭照顧者面對病 患突發的暴力行為總是束手無策,擔心病患像顆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何時會發 作,所以家庭照顧者必須知道當病患情緒不穩定時就需要了解其生氣原因並安 撫他的情緒,不要對病患爭執或責備,避免刺激病患的情緒發作,因此在安撫 及防範病患的暴力行為就顯得重要。另外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注意病患的情緒變 化以防範突發性暴力發生,如此的話,家庭照顧者才能避免生活於恐懼中。

雖然人際互動差並不會對病患造成立即性危險,但就長期而言,病患長時 間將自己關在家中或與他人無任何互動對其疾病並無益處,若能增加病患與其 他人的互動,適當外在刺激對於病患的病情有幫助,因而專家認為這部分對於 家庭照顧者而言是必須具備的技能。

在許多臨床統計結果發現,持續使用藥物的病患,年復發率低於30%,為 持續治療治療的病患,年復發率為60-70%,二年復發率更高達90%(洪永潤,

2005),但病患常因為缺乏病識感及藥物副作用等相關因素而拒絕服藥,因此

,在督促病患按時服藥是重要的技能。另外,專家亦高度認同新增建議納入之 技能指標:督促病患規律返診的技能部分,其中位數為 4.5,顯示規律帶病患 規律返診,以隨時監測病患病情而調整其藥物服用,使病患的疾病能穩定控制

,減少發病的機率,對於家庭照顧者而言是很重要的技能。

三、家庭照顧者勝任度之態度部分,專家認為家庭照顧者對於病患抱持尊重、支 持、鼓勵及理解的態度對待病患是重要的。

洪秀汝(2005)提及影響思覺失調症復原的層面有個人因素、家庭、醫療、

朋友及宗教層面,其中,家庭仍是主要的支持系統,凸顯支持性環境是主要影 響疾病復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照顧病患過程中,若家庭照顧者能給予病患正 向支持及尊重的態度,對病患而言,將有信心持續接受治療,對其疾病的復原 有助益。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文獻指出家庭照顧者的高情緒表露(敵意、批評

、情緒過度介入)會導致病患的疾病復發,若對待病患的態度是充滿烙印、疏 離、抗拒或是敵意等等,則會使家庭關係緊張,更容易使病患發病,導致病患 病況更不穩定的情境中,因此,家庭照顧者對病患的態度越積極正向,對病患 長期復健治療就越有幫助。

四、本研究建構思覺失調症家庭照顧者勝任度指標,經由專家集思廣益後,達成

61

一致性及重要性的指標項目合計26 項,對於家中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照顧應 具有重要的助益。本研究的結果有助於提供國內居家思覺失調症家庭照顧者 勝任度指標之建立,並提供臨床工作者在服務病患時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礙於時間及人力等資源的限制,僅能就專家達成共識之項目建構思覺 失調症家庭照顧者勝任度之指標,未能將勝任度指標項目實際施測於家庭照顧者

,未能得知指標項目之內容是否能真正貼切或反應家庭照顧者實際照顧上的問題 或困難,若考量這些勝任度項目在未來實施的可能性,也許會導致此研究成果多 偏向學術性而缺少實際操作面成果的結果。

另外,家庭照顧者實際照顧病患的問題層面廣泛,經查閱相關文獻,期望這 些勝任度指標項目能真實發掘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情形,卻難免無法將病患之居家 生活問題及對家人的困擾,全方面編製於問卷項目中,導致問卷項目或許有遺漏 之虞。

專家提及建議思覺失調症之病程可能跟照顧者之勝任度相關,家庭照顧者的 照顧經驗可能隨著病患的病程而產生較佳的勝任感;另一方面,若病患初次患有 思覺失調症,家庭照顧者在照顧上會因為知識缺乏、技能生疏,進而對病患產生 疏離及抗拒感,就會產生低勝任度之虞。本研究為泛指所有思覺失調症家庭照顧 者的勝任度指標的建構,故部分指標可能會受限於精神疾病的病程考量,實用上 可能會有受限情形。

6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隨著思覺失調症患者人數不斷增加,政府積極推動精神病患去機構化,照顧 精神病患的責任自然而然落在家庭照顧者身上,面對病患的照顧問題,如;病患 精神疾病發作,甚至暴力攻擊及自殺時該如何處理?病患的哪些表徵是屬於藥物 副作用?當發生藥物副作用時該如何處理?如何協助病患規律就醫及服藥,甚至是 如何協助病患回歸社會,皆需要家庭照顧者提供協助,若家庭照顧者完全不知道 如何因應病患出現的各種精神問題,長期而言,會引發照顧上的負荷,更甚者會 影響整個家庭功能的功能與運作,家庭照顧者亦有可能成為另一個需要被照顧的 對象,因此,對於家庭照顧者而言,能否勝任其照顧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然而

,家庭照顧者應具備的勝任度內容該有哪些內容呢?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利用修 正式德菲法之方式,邀請在精神科領域有實質接觸思覺失調症之家庭照顧者的專 家,針對家庭照顧者之勝任度應具備的項目內容(知識、技能、態度)重要性做勾 選,經由兩回合問卷之往返並提出相關意見之後,專家達成共識的項目即為勝任 度之內容。

本研究結果顯示專家群達成之勝任度項目共有26題,知識部分計有10題,

技能部分有10題,態度部分則有6題。從專家達成有關家庭照顧者勝任度的項 目中可知家庭照顧者需具備的勝任度範圍非常廣泛,除了要知道與病患的溝通對 話、協助病患的服藥、教導病患社交技巧與發洩情緒的方法、知道病患發病的徵 兆、協助病患認識疾病、及協助病患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等知識。另外需知道當 病患症狀發生時的處理方式(如:病患幻聽、妄想、暴力、自殺等處置)、促進病患 與外界的互動、避免對病患的批評與指責、與督促病患規律返診等技能。對病患 抱持尊重、鼓勵支持、陪伴的態度。家庭照顧者若能勝任其照顧工作,才能協助 病患疾病能持續治療與復原,照顧品質得以維持,家庭功能才能延續。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