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目的之主旨,在設計以任務為基礎的「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 管理任務」之模組化課程。以下分成五節分別陳述:(一)研究設計與研究範 圍、(二)研究流程與步驟、(三)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四)研究工具的設 計及效信度檢驗、(五)研究倫理的考量。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以北部教學醫院麻醉部門執行病人手術中發生大量出血的照護 任務情境為研究範圍。研究情境主要涉及至病人因素,或手術因素所導致手術 中之預期或突發性大量出血事件為主,不包括其他的內、外科病房、急診室、
或重症照護單位之急性大量出血情境。研究採取質性設計,使用文獻考察和深 度訪談方法,以收集文字、圖形、影音等相關資料。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各步驟之做法
本研究圖 3-2-1 顯示流程包括三階段 11 個步驟。第一階段:標準化任務的
流程、第二階段:模組化課程與模組化教學、第三階段:品質檢核與修正,整 個研究過程將透過文獻考察,並透過個別深入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等方式,以 收集文字、圖表、影音的資料。研究三個階段各步驟之做法,說明如下:
(一) 建構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處置任務之步驟
文
獻
查
證
(十一) 編製學習手冊 (十) 修正模組與教材
(九) 檢視模組與教材之品質 (七) 發展模組課程與教材
(八) 以樹狀結構呈現模組化課程 (六) 設計學習評值工具
(五) 撰寫各主題模組學習目標
(四) 分解流程執行能力為小單元能力 (三) 確認手術期大量出血處置流程之執行
能力
(二) 確認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處置流程的 屬性與先後步驟
品質檢核與修正第三階段 模組化課程與模組化教學第二階段 標準化任務流程第一階段
圖3-2-1-1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模組課程與教學設計之研究流程
ㄧ、第一階段:標準化任務流程
本階段為建構標準化任務流程,包括四個執行步驟(一~四),各步驟的 具體作法分述如下:
(一) 建構「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之流程步驟
本研究建構標準化「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流程步驟如下:
1. 研究者依據個人二十多年的臨床麻醉工作及教學經驗,以及文獻考察的結 果,應用工作任務階層分析法列出手術中大量出血照護情境中的所有工作 項目清單,依據任務執行步驟的先後順序繪製「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 與管理任務」的流程初稿。
2. 考量該任務的臨床罕見、嚴重、危急之不可及性,採用回顧式深度訪談 法,訪談三位服務於某區域專科教學醫院(附錄一),具有五年以上麻醉 照護經驗與實際執行大量出血任務的護理人員之成功照護經驗,經個別比 對訪談結果之內容,列出與研究者流程圖初稿中相同與差異的步驟,再依 據文獻考察修訂流程初稿中各步驟之先後順序。繼成立工作小組並依據教 育部(2004)作業標準化(SOP)作業流程圖的製作規範,以固定且統一的意 義符號,繪製任務流程的執行步驟及順序,並依照流程圖的循序、選擇及 重 覆 三 種 基 本 結 構 , 由 上 而 下 結 構 化 設 計 (Top-down Structured Programming)簡單、易懂以及便於維護、修改的流程圖(林,2007)。修訂 完成的「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流程即為『初版』。
3.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邀約北區五所區域級以上醫院,平均工作年資超過25 年的麻醉護理學會之會員代表,以及兩所北區醫院之麻醉醫師,進行焦點 團體訪談(附錄二、三、四)內容係針對該任務流程初版的流程步驟逐一地 通過與會醫護專家的檢核與討論,會後由研究者依據焦點團體訪談逐字稿 中之專家意見與建議的分析結果。再與指導教授和研究團隊進行文獻考察 與討論後,修正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的流程圖『修正 版』,其『修正版』有16個步驟,分別為行動步驟13個(步驟1-6、8-10、
12-13),決策步驟3個 (步驟7、11和15),和文件步驟1個(步驟16)。
(二) 確認「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流程步驟屬性與先後步驟
經由焦點團體訪談進行確認『初版』流程步驟之步驟屬性、步驟問題與先 後順序等相關內容。本研究將訪談分析整理之結果,修正後為『修 正 版』,做為設計模組課程的基礎。
(三) 確認「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流程之執行能力
此步驟的做法是依據徐(2008)的工作任務情境掌握模式,本研究訂定出 5 個
課程目標:1.精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之流程及步驟、2.展現執行大量出血 照護與管理任務對病人安全的意義與重要性、3.掌握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中 常見的情境、4.整合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中執行決策之病人資訊及資料、5.
評值自我執行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能力。再依據『修正版』之標準化「病人 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流程,針對每各步驟進行相關文獻考查,以確 定每個執行步驟應具備的執行能力與展現的行為,據以定義每個步驟的屬性與能 力。
(四) 分解流程執行能力為小單元能力
依據徐(2008)工作任務情境掌握模本研究訂定 5個課程總目標與修正版之
每一個流程步驟,經由研究團隊一一分解其中應具備的小單元能力,再依據屬性 相近的單元能力,歸納為15個的能力目標。
二、第二階段:模組化課程與模組化教材
本階段為模組化課程與模組化教材,包括四個執行步驟(五~八),各步 驟的具體作法分述如下:
(五)撰寫各單元模組學習目標
依 據(四)所 分 解 的 15 個 小 單 元 能 力 , 參 考 Bloom (2001)、Krathwohl
(1964)、與 Simpson (1972)之認知、情意與技能領分類系統教育目標的動詞描
述,編撰「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模組課程的單元學習目標,並
依據 Gagne(1962)的學習階層理論由淺至深、由簡至繁,由下而上(bottom-up) 的
順序排列。設計垂直式模組課程,以具次序性之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完成各單 元課程的學習。
(六)設計學習評值工具
此步驟為研究者針對各模組單元的課程學習目標,完成學習者應達成的知 識(cognitive)、技能(psychomotor)、情意(affective)等核心能力之學習目標,研究
者依據文獻考察與2015.09.01研究團隊工作會議討論之錄音內容大綱 (見表3-2-1- 1),訂定出共同認為重要的評值指標、評值方式與規準,並設計合宜的學習歷 程之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的多元評量工具,例如:
一、 認知方面:參考Bloom(2001)雙向細目表的四個面向 (事實、概念、程序 性、後設認知)、六個層級(記憶、了解、應用、分析、評值、創作)的認知 領域教育目標之知識,以是非、選擇、問答題之形式設計紙筆測驗題,或 以案例分析、PBL討論報告來達成分析、評值、創作等高層次學習目標。
二、 情意方面:設計質性評量工具,例如「自我評值表」、「SWOT自我評值 表」、與「學習反思日誌」以檢視、覺察與展現自我學習成效。
三、 技能方面:參考Simpson(1972)技能領域教育目標設計「技能檢核表」(包 括:作業流程、儀器操作、與技術技能等)以查核操作技能的精熟程度。
表3-2-2-1研究工作小組工作會議討論時序與大綱
日期 會議目的 參與人數
2015.03.27 任務流程討論與流程圖製作 3位
2015.04.17 焦點團體會議設計與操作-學長經驗分享 7位
2015.07.05 焦點團體會議預演與討論(1) 4位
2015.07.14 焦點團體會議預演與討論(2) 4位
2015.08.27 學習目標的擬定 3位
2015.09.01 樹狀結構內容討論 3位
2015.09.08 學習目標與焦點檢核表確認 3位
2015.09.15 QM檢核表與模組課程確認 3位
(七)發展模組課程與教材
此步驟做法是依據文獻考察的結果,製作每一個模組課程的教材內容,每 個模組課程均呈現六部分組成: (1) 簡介、(2) 課程目標、(3) 學前評量、(4) 學 習活動、(5) 資源與教材、(6) 學後評量。
(八)以樹狀結構呈現所設計的模組課程與教學之成品
此步驟採取樹狀結構方式,以呈現每個主題模組間的關係,包括:每個模 組的名稱、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活動、呈現方式、評值指標,和評值工 具等,此教學樹狀結構,可作為發展數位化網路網路課程之依據。
三、第三階段:品質檢核與修正
本階段為模組課程與教材品質的檢核與修正,包括三個執行步驟(九~十 一),各步驟的具體做法分述如下:
(九) 檢視模組與教材之品質
此步驟為指導教授與研究團隊成員依據美國兩所州立大學的新課程評值檢 核表:Quality Matters TM Rubric Standard(第五版)和 Quality Online Course Initiative Rubric (QOCI)內容中與課程設計相關的部分,共同討論與設計出本課 程的品質檢核表( 五大類 28 項指標)(見表 4-4-3-1),包括:(一)課程概述與組 織、(二)學習目標、(三)評估和測驗、(四)學習活動、(五)學習資源與教材五部 分。續經由焦點團體訪談之醫護專家逐一檢核條文檢核本研究設計之模組課程
(見附錄五)。
(十)修正模組與教材
研究者依據焦點團體錄音的逐字稿,進行專家意見的評核與建議之分析,
並依據分析結果修正模組與教材。
(十一)編制學習手冊
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讓麻醉護理人員可以經由學習手冊,快速瞭解本模 組課程與學習的注意事項,依據個人需求與限制,彈性調度以有效地進行學 習。此步驟發展係依據模組化的樹狀結構編制,內容包括:課程簡介、課程目 標、學前評量、學習經驗、學習資源及教材和學後評量等項執行。Rowntree &
Derek (2000)指出學習手冊不是一個教材,而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深度學習 的指引,以及與課程互動的學習工具。它是提供學習者迅速理解與掌握課程學 習進度和相關行政資源與規範的指引,能有效引導的導學習者學習。通常學習 手冊包含兩個部分:1. 學術指引:為說明學習過程之引導,包括:(1)學習策 略、(2)學習目標與預期成效、(3)學習評估、(4)學習活動與課程內容、(5)學習 工具清單。2. 行政指導: 為說明機構的政策與相關的原則資訊,包括:(1)學習 測試及檢定規範、(2)如何取得學術與技術資源、(3)如何獲得學習費用的補助、
(4)如何進行學習資源分配、(5)學習規範與政策。本學習手冊依據 Knowles(1980)
提出的成人學習的自學特性,以問題導向、合作、挑戰與經驗分享的學習模式 來設計課程學習手冊,以幫助於學習者自我調整學習進度,增加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