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研究有二個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一:建構與標準化麻醉護理人員的「病 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之流程。研究目的二:設計「病人手術期 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模組化課程及教學。 研究結果分成六節陳述如下:

第一節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的流程、第二節麻醉護理人員大量 出血照護任務流程各步驟的定義與具備的執行能力說明、第三節病人手術期大 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的模組化課程、第四節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 任務的模組化教學、第五節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模組課程與教 學的品質、第六節「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模組課程的學習手 冊。

第一節 「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的流程

本節呈現的是建構與標準化的「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流 程的結果。圖 4-1-2 呈現的流程修正版包括 16個步驟,其中行動步驟 13個(步

驟 1-6、8-10、12-13),決策步驟 3 個(步驟 7、11 和 15)與文件步驟 1 個(步驟

16)。三個決策步驟 (7、11和15) 反映出病人出血的生命徵象穩定、需要急救與

否、以及病人出血控制的不同結果。

第二節 「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任務」流程各步驟定義與說明 本節依據焦點團體專家意見修正結果,呈現標準化「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 照護與管理任務」流程修正版的 16個步驟,以下陳列說明任務「開始」與「結 束」的條件,並以八個單數號碼步驟的定義與示例,其說明如下:

開始:

一、 定義:指成人病人於手術期大量出血情境中,出現血行動力不穩定的徵兆並具有 下列任何一個條件,即啟動本流程。

二、說明:

(一) 啟動條件:

條件一:達到大量出血定義之任一標準 1. 手術中出血量超過1000毫升 2. 手術出血量大於總血量的25%

 

3. 24小時內失血量超過一個病人的總循環血量 4. 3小時內失血量超過預估總循環血量的50%

5. 一次輸血量超過病人自身血容量的1到1.5倍 6. 1小時內輸血大於1/2的自身血容量

7. 1小時內給予4個單位濃縮紅血球血液製品 8. 24小時內給予超過10個單位的濃縮紅血球 9. 必須使用血漿和血小板之血液製品

10. 每分鐘出血量大於150毫升

(Stainsby,MacLennan & Hamilton,2000;Stainsby,MacLennan,Thomas,Isaac &

Hamilton,2006;Irita,2011;Meibner & Schlenke,2012)。

條件二:達到病人的允許出血量(Estimated allowable blood loss,EABL)

(Nurse Anesthesia Secrets,2005;Strauss,2008;Roseff &Luban,2002)

血容積 (EBV)=體重(BW)x平均血量(ABL)

EABL = 血容積 x (術前Hct-可容許Hct)/術前Hct 條件三:達到ATLS休克分級III出血量>30-40%

(ATLS,2013;JPAC,2015;AABGI,2010)

必要條件:血行動力不穩定 1.生命徵象改變

(1) PR increase 20%、BP decrease 20% 或SBP 下降40mmHg (2) SBP<80-90mmHg、HR >110-120 bpm、Sao2< 80%

(3) MAP<65 mmHg

(Smith, 2011;Sevransky,2009;JPAC,2015;張志華,2012 ) 2.尿量<0.5-1ml/kg/hr (Sevransky,2009)

3.毛細血管充填時間(CRT)> 3-5秒,>3秒表示至少有10%的出血量

(Modric,2015)。

結束:

定義:指外科團隊已控制出血完成或終止手術,完成照護任務與相關紀錄。

以下是陳述「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照護與管理」流程步驟之定義與說明,

並以8 個單數號碼步驟的作為示例,如下說明:

 

步驟一:執行輸液

一、定義:本步驟在迅速給予加溫輸液(包括:晶體、膠體溶液),與建立 大管徑的靜脈導管,以維持病人穩定的循環血量。

二、說明:

1. 輸液種類、順序與比例

(1) 種類及輸液順序:晶體溶液Crystalloid→膠體溶液Colloid→紅血球

Red cells。

(2) 比例:晶體溶液:出血量=3 : 1 (最大輸液量 2015)、膠體溶液:出血量=1 : 1 (最大輸液量< 1L) (ASA, 2005;

AABGI,2010;JPAC,2015;Miller,2013;NICE,2013)。

(3) 輸液補充:晶體溶液成人20-25mk/kg。

2. 體溫維護:裝置溫血輸液設備,若短時間給予1000ml的室溫輸液,或給

予200ml的4℃血液,核心體溫約下降0.25℃。 (尹、鍾、& 童,

2006)。

3. 建立大管徑靜脈導管:當病人急性出血大於500ml時,至少建立兩條大 口徑靜脈導管(14G或16G)或設置中心靜脈導管(WHO,2009;

ASA,2005;AABGI,2011;NHS,2013;JPAC,2015)。

(1) 週邊靜脈的選擇上肢優於下肢,若無法經由周邊血管完成設置,可 考慮內頸靜脈或外頸靜脈。

(2) 靜脈導管管徑之最大流速:(a)20G:50-60ml/min、(b)18G:90- 100ml/min、(c)16G:200-210ml/min、(d):14G:340-360ml/min、(e) 建立快速擴容系統(RIS):1000~1500ml/min 。

步驟三:再確認生命徵象

一、定義:本步驟指麻醉護理人員在執行醫囑後(包括輸血、給藥或處置),

再次測量病人生命徵象,以評估治療成效。

二、說明:

1. 生命徵象測量標準

(1) 監測項目:

 

a. 一般監測:心電圖、脈搏、血壓、心率、氧飽和度

b. 出血監測:心電圖、侵入動脈壓、心率、氧飽和度、尿量

c. 進階監測: 心臟超音波、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和動脈血氣體分析 (ASA, 2005)。

(2) 監測頻率:

a. 生命徵象:至少每五分鐘監測紀錄心電圖(EKG)、血壓 (NIBP/IBP)、

氧合(SpO2)、體溫(Temp)。

b. 出血量:常規1小時監測一次,啟動輸血流程後每15分鐘監測一次。

c. 尿輸出量:成人:>0.5-1ml/kg/h。

(3)生命徵象的意義

a. 呼吸:正常成年人呼吸頻率(RR)為12-20次/分。

b. 血氧飽和濃度(SpO2): 正常血氧飽和度97-100%。

c. 脈搏:正常成人60 - 100 BPM。

d. 血壓:SBP<13mmHg和DBP<85mmHg。

e. 體溫:正常成人溫度為36.5~37.2°C (RPAH,2010)。

註:生命徵象不穩定時需立即通報醫師 步驟五:執行醫囑

一、 定義:本步驟指麻醉護理人員依據標準作業規範,正確接收與執行醫囑 (醫囑包括輸血、給藥或處置,作業標準與包括給藥、輸血、備血作業

標準輸血反應…等)。

二、說明:

1. 輸血:正確啟動輸血時機與執行輸血相關作業(包括:叫血、核對血品、

輸血、加備血、啟動輸血協定(MTP))。

(1) 手術中備血及輸血應有雙重核對之標準作業流程,並留下記錄(醫策會,

2014)。

(2) 給予加溫:若短時間給予1000ml室溫輸液、或給予血液>100ml/min,體

溫約下降0.25℃(尹、鍾、童,2006)。

(3) 輸血反應評估與處置:

a. 輸血反應:輕度蕁痲疹反應、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發冷發燒、噁心、

嘔吐、多處疼痛(腰、背、腹、鼠蹊、胸、頭、輸注處)、呼吸困難、低

 

血壓、心跳快、血紅素尿、過度出血。

b. 處置:停止輸血、通報醫師、書寫紀錄、核對病人及血品資料、採血 檢驗(依各醫院輸血反應標準作業流程)。

2. 給藥

(1) 給藥三讀五對標準:

a. 三讀:給藥前、取藥前、藥袋置回時。

b. 五對:病人、藥物、時間、劑量、途徑;需持續監測評估病人給藥後的 作用反應。(Rape, 2005;Cohen, Robinson & Mandrack, 2003)

c.藥品均應在針筒上以麻醉藥物標準標籤標示藥名,並註明藥物濃度注

射,

前有再確認及覆誦的機制(醫策會,2014)。

步驟七:生命徵象是否穩定

一、 定義: 此步驟為執行醫師醫囑後再評估生命徵象的穩定狀態,作為通報、

輸液、給藥之執行依據。

二、說明:

1. 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監測標準:包括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動脈血 壓、核心溫度和尿量 (ASA,2005;AAGBI,2010)。

2. 病人生命徵象出現不穩定評估:

(1) PR increase 20%、BP decrease 20% 或 SBP 下降40mmHg。

(2) SBP<80-90mmHg、HR >110-120 bpm、Sao2< 80%。

(3) MAP<65 mmHg。

(4) 尿量<0.5-1ml/kg/hr(Sevransky, 2009)。

(Smith, 2011;JPAC, 2015;Sevransky, 2009;張志華,2012)。

步驟九:執行醫囑

1. 定義:本步驟麻醉護理人員以接收到的醫囑(包括輸血或給藥)依據標準 輸血:正確啟動輸血時機與執行輸血相關作業(包括:叫血、核對血品、

輸血、加備血、啟動輸血協定(MTP))。

二、說明:

1. 手術中備血及輸血應有雙重核對之標準作業流程,並留下記錄(醫策會,

2014)。

 

2. 給予加溫: 若短時間給予 1000ml 室溫輸液、或給予血液>100ml/min,

體溫約下降 0.25℃(尹、鍾、童,2006)。(依據各醫院接收口頭醫囑 標準作業流程)。

3. 給藥

(1) 給藥三讀五對標準:

a. 三讀:給藥前、取藥前、藥袋置回時。

b. 五對:病人、藥物、時間、劑量、途徑。並需持續監測評估病人給 藥後的作用反應。(Rape, 2005;Cohen, Robinson & Mandrack, 2003)

(2) 藥品均應在針筒上以麻醉藥物標準標籤標示藥名,並註明藥物濃度注 射,前有再確認及覆誦的機制(醫策會,2014)。

步驟十一:是否需要啟動急救?

一、定義: 本步驟為再次評估與測量病人生命徵象為不穩定時,以ISBAR工 具通報醫師啟動緊急呼叫作業。

二、 說明:

1. 病人手術期大量出血監測標準:包括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動脈血壓、核 心溫度和尿量 (ASA,2005;AAGBI,2010)。

2. 病人生命徵象參數達【步驟七】之通報標準。

步驟十三:分配支援任務

一、 定義:本步驟指於手術期出血情境時,主麻護理人員為任務領導者,當支 援人力到達時,需立即以 SBAR 簡述病人狀況後進行分配工作任務,

以迅速復甦病人循環與生命徵象的穩定。

二、說明:

1. TRM團隊醫療合作普遍應用於急救復甦作業,透過有效的團隊合作,

及時給予急救復甦,是病人恢復自發性心跳重要的因素(AHA,2010;

楊于孟,2012)。

2. 任務分配至少包括:

(1) 給藥

a. 以「覆誦確認 Check-Back」方式,確認醫囑(醫策會,2014 ; JCAHO, 2005)。

 

b. 以三讀五對執行藥物:給藥的『五對』:藥物對、劑量對、時間 對、途徑對。

c. 給藥後持續監測病人藥物反應及記錄。

(Rape,2005;Cohen,Robinson & Mandrack,2003;Capriotti, 2004;Victoria,2005)。

d. 藥品均應在針筒上以麻醉藥物標準標籤標示藥名,並註明藥物濃 度。注射前有再確認及覆誦的機制(醫策會,2014)。

(2)輸血/輸液

a. 晶體溶液:出血量=3 : 1、以 L/R、0.9%N/S 為首要選擇,膠體溶 液:出血量=1 : 1,RBC:FFP:Platelets = 1:1:1

(AABGI,2011; JPAC,2015;Modric,2015)。

b. 補充體液:晶體溶液約有 80%會轉移到組織,膠體溶液只有 15-20%

會轉移到組織內。通常在評估輸液量時,晶體溶液是補充流失量的 3-4 倍,膠體溶液則是 1-1.5 倍(林、李,2012)。

c. 膠體溶液有提高死亡率以及腎臟受損之風險,避免使用於重症、腎 臟病史、接受開心手術且使用體外循環的患者、或臨床出現腎臟受 損與凝血問題徵兆的病人,需立刻停止使用(FDA , 2013)。

d. 輸液反應(fluid responsiveness):2-5 法則評估輸液後 CVP 值:

(a) CVP 值≦2mmHg 繼續快速輸液。

(b) CVP 值為 2-5mmHg 暫停快速輸液,10 分鐘後再次評估。

(c) CVP 值≧5mmHg 停止輸液。

e. 輸血預期效果:

(a) 1U PRBC : 可以增加 Hb:1g/dL、Hct:3%。

(b) Plt :每單位 PLT 可提升血小板數 2,500~5,000 /Μl。

(c) 單一供血者(1PH) : 每單位可提升血小板數 60,000/Μl。

f. HR、BP、CI、CVP、PAWP、尿量等生理監測參數,作為預測輸液治 療反應評估期敏感性為 40-72% (Michard,Teboul,2002)。

(3) 進階監測

a. 進階監測包括:

 

(a) 動脈壓:為監測評估血液動力學脈搏壓變化。

(b) 中心靜脈壓監測:為監測右心房及上、下腔靜脈胸腔段壓力,

為評估輸液治療參考指標。

(c) 非侵入性心輸出量監測儀 (PICCO、Flo Trac、…)。

(d) 快速快速擴容加溫系統(RIS)(Level 1)。

(e) 動脈血氧分析儀。

(f) 全凝血檢驗儀。

(g) 影像系統(TEE、SonoSite)。

b. 低體溫、酸中毒與凝血障礙是病人手術期出血致死的主要原因 ( Mikhail,1999 )。

c. 病人手術期大出血之低體溫發生率為 1.6%~13.3%(Thorsen.,et al,2011),提早介入防護措施與嚴密監控病人體溫變化是預防病人低 體溫的主要方法。

(4) 實驗室檢驗

a.實驗室監測:包括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 血活酶時間(PTT),纖維蛋白原,鉀,離子鈣,ABG 中的酸鹼狀態 和中央靜脈氧飽和度/乳酸鹽參數為組織灌注不足的指標。

b.監測時機:

(a)輸完每一個大量輸血協定套組(MTP)的輸血後。

(b)濃縮紅血球(Pack RBC)輸注 >5U

(Miller,2013;ASA,2005;AABGI,2011;JPAC,2015;NHS,2013)。

c.維持病人安全監測目標

(a)血色素 (Hb): >7-9 g/Dl。

(b)INR<1.5 或 PT<1.5 或 APTT<50sec。

(c)纖維蛋白原>1.0-1.5g/L。

(d)血小板> 50~75×10 9 / L (e)pH 值 7.35-7.45

(f)Calcium >1-1.1 mmol/L

(AAGBI,2010;NHS,2013;ASA,2005) 步驟十五:出血是否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