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30

31

第二節 體適能項目之敘述性統計

本實驗之體適能項目有三分鐘登階體能指數、一分鐘仰臥起坐次數、坐姿

體前彎、握力及身體組成,各項目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表4-2、表4-3)。

表4-2體適能前測

參數 實驗組 (n=10) 控制組 (n=10) p 三分鐘登階體能指數 60.25±4.93 59.16±9.67 .754 一分鐘仰臥起坐 (/) 15.80±5.28 17.80±6.01 .439 握力 (公斤) 22.93±5.57 19.59±8.60 .316 坐姿體前彎 (公分) 14.18±13.04 10.65±8.23 .237

32

表4-3:實驗組與控制組體適能分析

*:組間顯著性差異 (p < .05); †:組內前後測顯著性差異 (p < .05)

參數 組別 前測 p 後測 p Δ

三分鐘登階體能指數 實驗組 控制組

60.25±4.93

59.16±9.67 .754 69.84±9.39

59.26±6.81 .009* 9.59±6.37†

0.10±13.9 一分鐘仰臥起坐 (/) 實驗組

控制組

15.80±5.28

17.80±6.01 .439 20.30±9.22

12.90±5.13 .039* 4.50±5.50†

-4.90±7.12 握力 (公斤) 實驗組

控制組

22.93±5.57

19.59±8.60 .316 27.98±7.60

19.80±7.33 .024* 5.05±3.18†

0.21±10.36 坐姿體前彎 (公分) 實驗組

控制組

14.18±13.04

10.65±8.23 .237 23.00±16.44

10.80±10.15 .061 5.00±4.29†

-1.00±10.98 體重 (公斤) 實驗組

控制組

61.66±14.92

61.08±17.54 .937 62.06±13.35

55.75±11.785 .277 0.40±3.41

-5.33±15.79 身體質量指數 (kg/m²) 實驗組

控制組

23.10±5.77

23.06±4.60 .844 22.98±5.33

23.08±3.82 .962 -0.12±0.95

0.02±4.77

33

一、三分鐘登階體能指數

三 分 鐘 登 階 體 能 指 數 的 前 測 結 果 , 實 驗 組 為 60.25±4.93 及 控 制 組 為 59.16±9.67,兩組無顯著差異,在臺閩地區該年齡百分等級常模達「普通」為中 間等級 (教育部,2012)。結果顯示,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 歇跳繩運動後,實驗組的三分鐘登階體能指數顯著高於控制組 (69.84±9.39 vs.

59.26±6.81, p<.05 )。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

實驗組在三分鐘登階體能指數後測結果顯著高於前測 (69.84±9.37 vs. 60.25±4.93, Δ 9.59±6.37, p<.05)。

*:組間顯著性差異 (p < .05); †:組內前後測顯著性差異 (p < .05)

圖4-1:三分鐘登階體能指數前後測比較

二、一分鐘仰臥起坐

一分鐘仰臥起坐前測結果,實驗組為15.80±5.28及控制組為17.80±6.01,兩 組無顯著差異,在臺閩地區該年齡百分等級常模達「普通」為中間等級 (教育部,

2012)。結果顯示,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實

驗組的一分鐘仰臥起坐次數顯著高於控制組 (20.30±9.22 vs. 12.90±5.13, p<.05 )。 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實驗組的一分鐘仰臥 起坐後測結果顯著高於前測 (20.30±9.22 vs. 15.80±5.28, Δ 4.50±5.50, p<.05)。

60.25

69.84

59.16 59.2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前測 後測

體能指數

| |

(p<.05)

實驗組 控制組

*

34

*:組間顯著性差異 (p < .05); †:組內前後測顯著性差異 (p < .05)

圖4-2:一分鐘仰臥起坐次數前後測比較 三、握力

握力前測結果,實驗組為22.93±5.57及控制組為19.59±8.60,兩組無顯著差 異,在臺閩地區該年齡百分等級常模達「普通」為中間等級 (教育部,2012)。結 果顯示,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實驗組的握 力顯著高於控制組 (27.98±7.60 vs. 19.80±7.33, p<.05 )。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

8 週 漸 進 式 強 度 間 歇 跳 繩 運 動 後 , 實 驗 組 的 握 力 後 測 結 果 顯 著 高 於 前 測 (27.98±7.6 vs. 22.93±5.57, Δ 5.05±3.18, p<.05)。

*:組間顯著性差異 (p < .05); †:組內前後測顯著性差異 (p < .05)

圖4-3:握力前後測比較

15.8

20.3 17.8

12.9

0 5 10 15 20 25

前測 後測

一分鐘仰臥起坐()

| |

(p<.05)

實驗組 控制組

22.93

27.98 19.59

19.8

0 5 10 15 20 25 30 35

前測 後測

握力(公斤)

| |

(p<.05)

實驗組 控制組

*

*

35

四、坐姿體前彎

坐姿體前彎前測結果,實驗組為 14.18±13.04 及控制組為 10.65±8.23,兩組 無顯著差異,在臺閩地區該年齡百分等級常模達「普通」為中間等級 (教育部,

2012)。結果顯示,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在

坐姿體前彎兩組間無顯著差異。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 繩 運 動 後 , 實 驗 組 的 坐 姿 體 前 彎 前 測 結 果 顯 著 高 於 前 測 (23.00±16.44 vs.

14.18±13.04, Δ 5.00±4.29, p<.05)。

*:組間顯著性差異 (p < .05); †:組內前後測顯著性差異 (p < .05)

圖4-4:坐姿體前彎前後測比較

五、身體組成

體重前測結果,實驗組為61.66±14.92及控制組61.08±17.54,身體質量指數 前測結果,實驗組為23.10±5.77及控制組23.06±4.60,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前測 兩組無顯著差異,在臺閩地區該年齡百分等級常模為正常 (教育部,2012)。8週 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在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14.18

23

10.65 10.8

0 5 10 15 20 25 30

前測 後測

坐姿體前彎(公分)

| |

(p<.05)

實驗組 控制組

36

第三節 心血管指標之描述性統計

本實驗之心血管健康指數的心血管指標,包括動脈硬化指數 (ASI)、收縮

壓 (SBP)、舒張壓 (DBP),各項目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表4-4、表4-5)。

表4-4心血管指標前測

參數 實驗組 (n=10) 控制組 (n=10) p 動脈硬化指數 56.30±12.73 53.40±13.37 .626

收縮壓 (mmHg) 121.30±14.44 119.80±10.40 .792

舒張壓 (mmHg) 66.50±13.28 69.00±8.44 .622

37

表4-5:實驗組與控制組心血管指標分析

*:組間顯著性差異 (p < .05); †:組內前後測顯著性差異 (p < .05)

參數 組別 前測 p 後測 p Δ

動脈硬化指數 實驗組 控制組

56.30±12.73

53.40±13.37 .626 53.60±11.99

51.50±9.91 .674 -2.70±14.63

-1.90±12.63

收縮壓 (mmHg) 實驗組

控制組

121.30±14.44

119.80±10.40 .792 113.60±7.45

124.90±144.19 .039* -7.70±10.97 5.10±14.50

舒張壓 (mmHg)

實驗組 控制組

66.50±13.28

69.00±8.44 .622

61.30±9.04

71.2±10.73 .038*

-5.20±11.6 2.20±10.88

38

一、動脈硬化指數

動脈硬化指數的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結果,實驗組為56.30±12.73及控制組 為 53.40±13.37,兩組無顯著差異,無動脈硬化情形 (<70) (張明華等,2005)。8 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在動脈硬化指數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二、收縮壓

收縮壓的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結果,實驗組為121.30±14.44 mmHg及控制

組119.80±10.40 mmHg,兩組無顯著差異,依美國兒科學會 (AAP, 2017) 定義的

青少年血壓值,兩組皆有血壓升高情形 (120~129mmHg)。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 析 ,8 週 漸 進 式 強 度 間 歇 跳 繩 運 動 後 , 實 驗 組 的 收 縮 壓 顯 著 低 於 控 制 組 (113.60±7.45 vs. 124.90±144.19, p<.05 )。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 間歇跳繩運動後,實驗組在收縮壓後測結果顯著低於前測 (113.60±7.45 vs. 121.30, Δ -7.70±10.97, p<.05)。

*:組間顯著性差異 (p < .05); †:組內前後測顯著性差異 (p < .05)

圖4-5:收縮壓前後測比較

三、舒張壓

舒張壓的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結果,實驗組為66.50±13.28 mmHg及控

121.3

113.6 119.8

124.9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前測 後測

收縮壓(毫米汞柱)

| |

(p<.05)

實驗組 控制組

*

39

制組69.00±8.44 mmHg,兩組無顯著差異,均屬正常範圍 (AAP, 2017)。結果顯

示,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在舒張壓實驗組顯 著低於控制組 (61.30±9.04 vs. 71.2±10.73, p<.05 )。

第四節 自律神經指標

本實驗之心血管健康指數包含自律神經指標,包含總功率 (Total Power, TP)、 低頻範圍功率 (low frequency power, LP)、高頻範圍功率 (high frequency power,

HP)、低頻功率比 (LP%)、高頻功率比 (HP%) 及低高頻功率的比值 (LF/HF)。

各項目統計分析結果描述如下 (表4-6)。

40

表4-6自律神經指標前後測分析 (實驗=10人,控制組=6人)

參數 組別 前測 後測 95%CI Δ p

總功率 (nu) 實驗組 控制組

48.38±2.13 45.51±2.26

47.89±5.29 46.31±2.1

44.58-51.38 41.56-50.75

-0.48±6.14 0.79±1.58

.536

低頻範圍功率 (nu) 實驗組 控制組

17.1±1.42 15.36±0.63

17.21±2.6 15.52±0.53

15.7-18.98 13.06-17.52

0.11±3.15 0.15±0.64

.168

低頻範圍功率比 (%) 實驗組 控制組

34.86±1.94 34.05±1.97

35.53±1.69 33.56±1.99

34.21-36.71 32.06-35.3

0.67±2.61 0.49±1.54

.085

高頻範圍功率 (nu) 實驗組 控制組

17.06±1.42 14.66±1.91

15.13±4.94 14.62±2.72

11.49-18.15 10.59-19.69

-1.92±5.31 -0.03±1.66

.913

高頻範圍功率比 (%) 實驗組 控制組

35.69±2.08 32.12±2.84

30.99±5.96 31.5±4.61

24.28-34.88 26.31-38.06

-4.7±6.8 -0.62±2.87

.673

低高頻功率比值

實驗組 控制組

0.97±0.1 1.05±0.12

1.16±0.17 1.09±0.19

1.03-1.3 0.91-1.25

0.18±0.23 0.03±0.14

.418

41

一、總功率 (TP)

總功率的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結果,實驗組為 48.3±1.75(nu) 及控制組

45.91±1.68(nu),兩組前測有顯著差異,實驗組的總功率值高於控制組。以共變數

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在實驗組及控制組總功率未有顯著差異。

(實驗組 vs. 控制組:48.38±2.13 to 47.89±5.29, Δ -0.48±6.14 vs 45.51±2.26 to 46.31±2.1, Δ0.79±1.58)。

二、低頻範圍功率 (LF)

低頻範圍功率的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結果,實驗組為17.09±1.52(nu) 及控制

組為15.3±0.72(nu),兩組前測有顯著差異,實驗組的低頻範圍功率值高於控制組。

以共變數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在實驗組及控制組低頻範圍功 率未有顯著差異 (實驗組 vs. 控制組:17.1±1.42 to 17.21±2.6, Δ 0.11±3.15 vs 15.36±0.63 to 15.52±0.53, Δ0.15±0.64)。

三、低頻範圍功率比 (LF%)

低頻範圍功率比的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結果,實驗組為34.79±1.89(%) 及控

制組為33.84±1.67(%),兩組前測無顯著差異。以共變數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

歇跳繩運動後,在實驗組及控制組低頻範圍功率比未有達顯著差異 (實驗組 vs.

控制組:34.86±1.94 to 35.53±1.69, Δ 0.67±2.61 vs 34.05±1.97 to 33.56±1.99, Δ- 0.49±1.54)。

四、高頻範圍功率 (HF)

高頻範圍功率的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結果,實驗組為17.12±1.53(nu) 及控制

組為 14.87±1.33(nu),兩組前測有顯著差異,實驗組的高頻範圍功率值高於控制

組。以共變數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在實驗組及控制組高頻範圍 功率未有顯著差異 (實驗組 vs. 控制組:17.06±1.42 to 15.13±4.94, Δ- 6.04±9.4 vs 14.66±1.91 to 14.62±2.72, Δ-0.03±1.66)。

42

五、高頻範圍功率比(HF%)

高頻範圍功率比的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結果,實驗組為35.69±2.22(%) 及控

制組為32.3±2.02(%),兩組前測有顯著差異,實驗組的高頻範圍功率比高於控制

組。以共變數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後,在實驗組及控制組高頻範 圍功率比未有顯著差異 (實驗組 vs. 控制組:35.69±2.08 to 30.99±5.96, Δ -4.7±6.8, vs 32.12±2.84 to 31.5±4.61, Δ-0.62±2.87 )。

六、低高頻功率比 (LF/HF)

低高頻功率比的實驗組及控制組前測結果,實驗組為0.99±0.12及控制組為

1.02±0.16,兩組前測無顯著差異。以共變數分析,8週漸進式強度間歇跳繩運動

後,在實驗組及控制組低高頻功率比未有顯著差異 (實驗組 vs. 控制組:0.97±0.1 to 1.16±0.17, Δ 0.18±0.23 vs 1.05±0.12 to 1.09±0.19, Δ0.03±0.14)。

43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