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研究結論及建議

國內對高齡者心理健康狀態的檢測,目前仍多由病理觀點切入,試著找 出具有嚴重憂鬱或其他心理困擾的民眾並加以處遇。然而,本研究發現尚有 一部分需要協助的老人難以單純使用病理軸向篩檢,而是需要同時結合病理 心理及正向心理軸向之工具建立完整心理健康光譜才得以找出這些「低憂鬱」

卻也「低幸福感」的長者。同時採用心理幸福感、失志、憂鬱觀點來建構心 理健康促進系統,可避免忽略可能隱藏於亞健康狀態的高風險老年族群,亦 能更精確地在病理上發現未憂鬱但已失志的長者,分別加以協助。詳述如下:

研究結論

壹、高齡者之背景現況

本研究之高齡者以於社區收案、身心狀態相對健康者居多;65歲-74 歲 者居多;女性居多;教育程度為大專以上(13年以上)者居多;有伴侶者居多;

有宗教信仰者居多;非獨居者居多;自評身體健康狀況為「有疾病但生活可 自理」者居多;自評心理健康狀況「很好」者居多;自評經濟狀況「尚可」

者居多。

貳、高齡者之憂鬱現況

1. 高齡者憂鬱症盛行率約9%,有憂鬱症狀者約佔45%。

2. 在身心科及骨科就診的老人憂鬱程度較高。

3. 自評身體有疾病的老人憂鬱程度較高。

4. 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越不滿意的老人憂鬱程度越高。

5. 對自身經濟狀況越不滿意的老人憂鬱程度越高。

6. 綜上,本研究支持假設壹之1。

參、高齡者之失志現況

1. 高齡者失志盛行率約39.2%。

2. 在身心科就診的老人失志程度最高,於骨科就診的老人失志程度次之,

社區相對健康老人失志程度最低。

3. 無宗教信仰的老人失志程度較高。

4. 自評身體有疾病的老人失志程度較高。

5. 自評心理健康「尚可」、「不滿意」的老人失志程度較高。

6. 對自身經濟狀況越不滿意的老人失志程度越高。

7. 綜上,本研究支持假設壹之2。

肆、高齡者之心理幸福感現況

1. 以四分位數作為老人心理幸福感切分點,發現244 分(含)以上者屬高 心理幸福感,209分(含)以上者屬中心理幸福感,208分(含)以下者屬 低心理幸福感。

2. 在社區相對健康的老人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較高。

3. 有伴侶的老人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較高。

4. 有宗教信仰的老人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較高。

5. 自評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老人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較高。

6. 自評心理健康狀況很好的老人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較高。

7. 對自身經濟狀況越滿意的老人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越高。

8. 有伴侶的老人在心理幸福感中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自主」、

「環境掌控感」、「個人成長」、「生活目標」層面上感受較高。

9. 有宗教信仰的老人在心理幸福感中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環境 掌控感」層面上感受較高。

10. 初老(65-74歲)的老人在心理幸福感中的「個人成長」、「生活目標」

層面上感受較高。

11. 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13年以上)的老人以及非獨居的老人,在心理幸 福感中的「個人成長」層面上感受較高。

12. 女性老人在心理幸福感中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層面上感受較高。

13. 綜上,本研究支持假設壹之3。

伍、高齡者之心理彈性現況

1. 高齡者心理彈性中的行動力較接納度高。

2. 在社區相對健康的老人整體心理彈性較高。

3. 自評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老人整體心理彈性較高。

4. 自評心理健康狀況很好的老人整體心理彈性較高。

5. 對自身經濟狀況越滿意的老人整體心理彈性越高 6. 綜上,本研究支持假設壹之4。

陸、高齡者之憂鬱、失志、心理幸福感交叉分佈

1. 將憂鬱、失志區分為高、低組。屬低憂鬱、低失志的老人有 182 位

(60.47%),屬低憂鬱、高失志的老人有92位(30.56%),屬高憂鬱、低

失志的老人有1位(0.33%),屬高憂鬱、高失志者的老人有27位(8.97%)。 2. 將憂鬱、心理幸福感區分為高、中、低組。低憂鬱中幸福感的老人佔

最多(47.51%)、低憂鬱高幸福感的老人次之(25.58%)、其次是低憂鬱 低幸福感的老人(17.94%)。

3. 將失志、心理幸福感區分為高、中、低組。中失志中幸福感的老人佔 最多(41.2%)、中失志低幸福感的老人次之(13.62%)、其次是中失志高 幸福感的老人(12.96%)。

4. 將憂鬱、失志、心理幸福感區分為高、中、低組。低憂鬱中失志中幸 福感的老人佔最多(41.2%)、低憂鬱中失志高幸福感的老人次之(13%)、 其次是低憂鬱中失志低幸福感者以及低憂鬱低失志高幸福感者(皆為 12.96%)。

5. 使用18題版本與54題版本心理幸福感量表,同時進行憂鬱、失志、

心理幸福感的分組,測量出的佔比前三高者相同,且兩者差距不大,

相差人數最多為 10 人(54題版本低憂鬱中幸福感者有 143 人;18 題 版本低憂鬱中幸福感者有153人;其他組別差異只達個位數)。

柒、高齡者的憂鬱、失志、心理彈性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

1. 老人之憂鬱程度與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具顯著負相關;憂鬱程度與心 理幸福感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自主」、「環境掌控感」、「個 人成長」、「生活目標」、「自我接納」各層面皆達顯著負相關。

2. 老人之整體失志程度與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具顯著負相關;整體失志 程度與心理幸福感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自主」、「環境掌控 感」、「個人成長」、「生活目標」、「自我接納」各層面皆達顯著 負相關。

3. 老人於失志的「失敗感」、「無意義感」、「無助感」、「沮喪感」、

「情緒不安感」等層面與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具顯著負相關;失志各 層面的程度與心理幸福感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自主」、「環 境掌控感」、「個人成長」、「生活目標」、「自我接納」各層面皆 達顯著負相關。

4. 老人的整體失志程度與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的相關性高於憂鬱程度 與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的相關性。

5. 老人的整體心理彈性與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具顯著正相關;整體心理 彈性程度與心理幸福感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自主」、「環境 掌控感」、「個人成長」、「生活目標」、「自我接納」各層面皆達 顯著正相關。

6. 老人於心理彈性的「接納度」、「行動力」等層面與整體心理幸福感 程度具顯著正相關;心理彈性各層面的程度與心理幸福感的「與他人

之正向關係」、「自主」、「環境掌控感」、「個人成長」、「生活 目標」、「自我接納」各層面皆達顯著正相關。

7. 老人心理彈性中的「行動力」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心理幸福感各層 面之相關性高於「接納度」與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以及心理幸福感各 層面的相關性。

8. 綜上,本研究支持假設貳之1、貳之2、貳之3。

捌、高齡者的心理彈性於憂鬱及心理幸福感之間相關性的調節效果

1. 高齡者之心理彈性會與憂鬱產生交互作用,調節憂鬱與心理幸福感之 間的關係。憂鬱與心理幸福感間的相關性會因不同程度心理彈性而有 差異。

2. 就高心理彈性者而言,其憂鬱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之相關性比低心理彈 性者的憂鬱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之相關性更大。

3. 就高心理彈性者而言,其憂鬱與心理幸福感「與他人之正向關係」、

「環境掌控感」、「個人成長」、「生活目標」之相關性較低心理彈 性者更大。

4. 就高心理彈性者而言,若降低憂鬱程度,其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心理 幸福感中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環境掌控感」、「個人成長」、

「生活目標」的提升程度會比低心理彈性者更高。

5. 綜上,本研究支持假設參。

玖、高齡者的心理彈性於失志及心理幸福感之間相關性的調節效果

1. 高齡者之心理彈性會與失志產生交互作用,調節憂鬱與心理幸福感之 間的關係。失志與心理幸福感間的相關性會因不同程度心理彈性而有 差異。

2. 就高心理彈性者而言,其失志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之相關性比低心理彈 性者的失志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之相關性更大。

3. 就高心理彈性者而言,其失志與心理幸福感「與他人之正向關係」、

「個人成長」、「生活目標」之相關性較低心理彈性者更大。

4. 就高心理彈性者而言,若降低失志程度,其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心理 幸福感中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個人成長」、「生活目標」的 提升程度會比低心理彈性者更高。

5. 綜上,本研究支持假設肆。

研究建議與限制

壹、致心理衛生專業工作者之實務建議

1. 生理、心理困擾對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影響需受關注:

老人的主觀身心健康狀況(自評)以及客觀身心健康狀況(有無就

醫)與其憂鬱、失志、心理幸福感皆達顯著相關,在醫院就診、住院 的老人有較多是相對高憂鬱、高失志、低心理幸福感的。除平時推廣 身心衛生教育,促進高齡者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並預防嚴重疾病 或降低疾病惡化風險以外,亦建議醫療院所可增設合適比例的諮商 心理師人力資源,提供心理評估、諮詢或短期心理治療,協助已有身 心困擾問題而就診之老年人能緩解憂鬱、失志,並提升其心理幸福感,

增加正向心理資源。

2. 經濟狀況對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影響需受關注:

本研究發現老人的經濟狀況與其憂鬱、失志、心理幸福感皆有顯

著相關,建議多方協助高齡者及早進行財務規劃,或給予一定程度的 經濟支持,確保老人們退休後仍保有對於金錢合乎現實的安心感。心 理師、社工師等助人工作者在服務時亦謹慎將經濟狀況納入評估,並 提供其可利用之醫療補助、社會福利措施等資訊。政府在擬定長期照

供保障。

3. 高齡者的失志與憂鬱皆應受到關注:

本研究發現老人的憂鬱症盛行率約 9%,失志盛行率約 39.2%。

而屬於低憂鬱、高失志的高齡者佔30.56%,若單獨針對憂鬱篩檢恐

忽略約30.56%的高失志危險群。失志對於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同樣具

衝擊性,現今老年憂鬱在國內已受到相當的重視,對於老人失志的探 究卻似乎尚在起步。建議在老年人心理健康實務的推行上除憂鬱以 外亦將失志的預防及處遇納入重點,如此或可更有效率地避免失志 發展成嚴重的憂鬱。

4. 高齡者的正向心理狀態與病理心理狀態皆應納入參考且皆須處遇:

本研究同時採用正向心理狀態(心理幸福感)及病理心理狀態

(憂鬱、失志)軸向檢視老人心理健康狀態,發現低憂鬱、低幸福感的

老人佔17.94%。此類型的高齡者儘管沒有嚴重的憂鬱症狀,但可能

對生命抱有較空虛的態度,不易感到喜樂,可能會是進入中高度憂 鬱的危險群,且低心理幸福感的高齡者至少都會有中、高程度的失 志。建議在評估老人心理健康狀態時,可同時採用正、負向心理症 狀觀點,並在此兩向度上同時進行處遇。除了針對已有心理疾病的 老人外亦關注一般相對健康高齡者之心理,以便檢測出已處於亞健 康狀態、潛在需要關注的對象,例如無病理症狀但也不幸福、缺乏 正向心理資源者。此外,以三級預防的觀點,提升高齡者的心理幸 福感,或能有助於保護其免於由心理健康狀態進入心理病理狀態、

於心理病理狀態中惡化等風險。

5. 協助高齡者因應環境變化,達致心理與社會上的適應:

研究發現老人的憂鬱、失志與老人在心理幸福感中的「環境掌控

感」有著最大的相關性,且環境掌控感與失志的相關性又大於環境掌 控感與憂鬱的相關性。建議在協助高齡者面對老年生活時,可多關注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