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研究期望針對高齡者之心理健康現況進行調查,並依收案地點來源將 高齡者分為醫院身心科組、醫院骨科及水療中心組、社區組,以區別出有心 理疾患、有身體病痛,以及相對健康的老年族群。此研究分別以憂鬱、失志 與心理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中的負向及正向內涵,探討心理彈性能否做為一 調節因素,在高齡者之負向心理健康症狀與心理幸福感之中產生交互作用。

本章將就研究假設與研究結果進行彙整與討論。

老人背景變項於憂鬱、失志、心理幸福感、心理彈性之差異

壹、高齡者的憂鬱現況與個人背景變項之比較

於憂鬱方面,本研究的受訪高齡者於病人健康問卷得分之平均數為3.72,

標準差為 4.59,若以 10 分做為是否以達輕度憂鬱之切分點,符合診斷者之

發生率為9%,根據湯華盛等人(2010)提出之「憂鬱症者約佔憂鬱症狀者的五

分之一」觀點,可推估符合憂鬱症狀者約佔45%。研究結果與Liu等人(1997)、

Chong 等人(2001)研究之重鬱症盛行率 6.1%及 5.9%,以及呂淑妤與林宗義

(2000)、林怡君等人(2004)、魯英屏等人(2011)、林惠文等人(2010)之研究所推

估之憂鬱症盛行率分別介於5.9%至12.4%的結果相近

研究結果符合本研究假設壹之 1,即不同的老人人口學特性於憂鬱有顯 著差異。高齡者的「受試組別」、「自評身體健康」、「自評心理健康」及

「自評經濟狀況」與憂鬱程度有顯著相關。身心科組與骨科組的長者憂鬱程 度較社區組的長者高;無論是否在生活上可以自理,有疾病的長者的憂鬱程 度皆會高於自評身體狀況良好的長者。對於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和經濟狀況的 評價程度越低,憂鬱程度也越高。對「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經濟 狀況」有較高滿意度的老人,憂鬱程度較低。此研究結果與 Djernes(2006)、

等人(2001)、劉藝敏等人(2006)、謝宜芳(2009)、古永利(2014)發現

身體健康程度與憂鬱程度呈負相關;施春華(2005)、劉藝敏等人(2006)、廖碧 綉(2012)、古永利(2014)發現經濟狀況與憂鬱程度呈負相關之結果相符。

綜上可知,無論在身體上有病痛或者心理上有困擾,於醫院就診的長者 憂鬱程度皆會高於在社區之身心相對健康的長者;若對於自身身體健康狀況 不滿意,憂鬱程度也會較高,且隨著長者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及自身經濟狀 況之滿意度的下降,憂鬱程度隨之上升。

貳、高齡者的失志現況與個人背景變項之比較

於失志方面,本研究的受訪高齡者高齡者在失志各分層面的得分是「沮 喪感」(Mean = 6.42 ±4.20)、「情緒不安感」(Mean = 6.35 ±3.36)、「失敗感」

(Mean = 5.04 ±2.35)、「無意義感」(Mean = 4.69 ±3.47)、「無助感」(Mean =

4.35 ±2.90),層面分數高低排序與邱玉菁(2012)針對住院癌症病人之研究結果

相同。總得分之平均數為26.84,標準差為13.72,若採Kissane等人(2004)之 建議以30分做為是否失志之切分點,符合高失志診斷者之發生率為39.2%。 低於邱玉菁(2012)針對血液腫瘤患者與肺癌患者施測所得之平均分數 28.26 分、標準差13.32分,以及簡嘉吟(2014)針對婦癌病人施測所得之平均數31.67 分、標準差 14.9 分。但高失志盛行率 39.2%介於邱玉菁(2012)研究所得的

36.4%(血液腫瘤患者)與48.4%(肺癌患者)之間,顯示高齡者的失志並非少見,

確實與末期或重症等面臨高度死亡可能者相似,因此針對老人的篩檢及處遇 亦有相當程度之重要性。

研究結果符合本研究假設壹之 2,即不同的老人人口學特性於失志有顯 著差異。進行 Scheffé 法事後比較之後,高齡者的「受試組別」、「宗教信 仰」、「自評身體健康」、「自評心理健康」及「自評經濟狀況」與失志程 度有顯著相關。身心科組的長者失志程度高於骨科組的長者,骨科組的長者 失志程度又高於社區組的長者。無宗教信仰的長者失志程度較高。無論是否 在生活上可以自理,有疾病的長者的失志程度皆會高於自評身體狀況良好的

長者。自評心理健康狀況尚可以及不滿意的長者失志程度高於自評心理健康 狀況很好的長者。對於自身經濟狀況的評價程度越低,失志程度也越高。

綜上可知,因心理困擾就醫的長者,失志程度又比因身體病痛就醫的長 者更高。若對於自身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狀況不滿意,失志程度也會較高,

且隨著長者對自身自身經濟狀況之滿意度的下降,失志程度隨之上升。有宗 教信仰的長者,失志程度則較低。研究者推測,宗教信仰與臺灣在地多數民 眾的生活有緊密結合,傳統的禮佛、祭祖、靜坐可能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文化開放也使得西方教會逐漸融入臺灣。此亦與蔡文輝(2008)認為民眾可藉 由宗教儀式來減輕情緒上的不安與無助,宗教的價值觀更使得老人有機會對 於負向經驗能以考驗、天命、緣分等觀點看待,進而獲得意義感的現象相契 合。因此是否有宗教信仰並未在老人的憂鬱程度上有顯著差異,但在失志程 度上呈現顯著差異。

參、高齡者的心理幸福感與個人背景變項之比較

於心理幸福方面,本研究的受訪高齡者於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得分之平

均數為226.01,標準差為26.16,若以四分位數作為切分點,屬低心理幸福感

的有78人(25.9%),屬中心理幸福感有146人(48.5%),屬高心理幸福感有77 人(25.6%)。

研究結果符合本研究假設壹之 3,即不同的老人人口學特性於心理幸福 感有顯著差異。高齡者之「受試組別」、「自評身體健康」、「自評心理健 康」及「自評經濟狀況」等背景變項皆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心理幸福感 中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自主」、「環境掌控感」、「個人成長」、

「生活目標」、「自我接納」等所有子構面之程度有顯著相關,研究結果和 謝淑瑜(2015)、許忠信(2003)、黃郁婷與楊雅荺(2006)之發現相符。在社區組 的老人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高於身心科組及骨科組的長者。有伴侶的長者整 體心理幸福感程度高於無伴侶的長者。自評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長者、自評

心理健康狀況很好的長者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較高。對自身經濟狀況越滿意 的長者整體心理幸福感程度越高。然而,部分背景變項只在心理幸福感的某 一個分量表上出現顯著差異。如高齡者之「婚姻狀況」與整體心理幸福感,

以及心理幸福感中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自主」、「環境掌控感」、

「個人成長」、「生活目標」程度有顯著相關。高齡者之「宗教信仰」與整 體心理幸福感,以及心理幸福感中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環境掌控感」

程度有顯著相關。高齡者之「年齡」與心理幸福感中的「個人成長」、「生 活目標」程度有顯著相關。高齡者之「教育程度」以及「居住狀況」,皆與 心理幸福感中的「個人成長」程度有顯著相關。高齡者之「性別」與心理幸 福感中的「與他人之正向關係」程度有顯著相關。

在分析結果中可看到,有伴侶的老人在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除了「自我 接納」之外的層面,皆較無伴侶(包含喪偶、未婚)者有更高的得分,與許忠信 (2003)、黃郁婷與楊雅荺(2006)研究結果相似,可能表示對於高齡者而言,來 自長時間相處的親密陪伴者的人際支持是心理幸福感感受之重要來源,對於 喪偶、未婚等單身老人,或許更需藉由其他方式提升或維繫其幸福感。而有 宗教信仰者在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與他人之正向關係」、「環境掌控感」

子構面分數較無宗教信仰者更高,與謝淑瑜(2015)研究結果相符,推測藉由 參與宗教活動,以及教友的聚會,有助於凝聚老人們的社會支持與人際連結,

除了作為日常休閒聯誼以外,宗教信仰中的祈福、祝禱、禮拜等儀式或許幫 助老人感受到對生活環境有一些掌控感與依歸,降低無助感和無望感,對於 死亡焦慮或恐懼亦能有慰藉而緩解。初老組的老人較中老及老老組的高齡者 在「個人成長」、「生活目標」上得分更高;符合許忠信(2003)、蔡英美、王 俊明(2013)的研究發現,或許顯示年齡較低者知覺自身仍有較充沛的精力與 時間學習並達成期待的目標,限制較少而有更高的幸福感。在「個人成長」

子構念上,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的高齡者得分高於大專以下(包含不識字)者、

非獨居的高齡者亦高於獨居的高齡者,與黃郁婷、楊雅荺(2006)發現大專教

育程度以上高齡者有較高幸福感結果相似,亦符合謝淑瑜(2015)研究指出獨 居老人的幸福感較低,研究者推測教育程度可能與長者的學習經驗與學習能 力有關聯,而非獨居的長者可能具備較多的人際支持系統,使其有閒暇持續 進修或學習從而獲取成長體驗。女性高齡者在「與他人之正向關係」的自覺 程度高於男性高齡者,此結果類似蔡英美、王俊明(2013)的研究,雖性別未於 幸福感的人際關係構面上達顯著差異,但平均數上女性略高於男性。這也許 與華人社會中大多數男性相對於女性較難直接表達出自身情感有關。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了心理幸福感量表中的各個分量表及其代表構面乃 用於測量特定不同心理概念,且心理幸福感的組成涉及多重面向。儘管特定 背景變項未在整體心理幸福感總分上出現顯著差異,但卻可能與心理幸福感 的部分層面有關。

肆、高齡者的心理彈性與個人背景變項之比較

於心理彈性方面,本研究的受訪高齡者於接受與行動問卷修訂版(AAQ-

R)總分之平均數為58.32,標準差為5.44,「行動力」平均值29.53,「接納

度」平均值28.79。與吳亞柔(2015)針對基隆市國中生施測所得之總分平均值

51.12、標準差 7.53、「行動力」平均值 24.13、「接納度」平均值 26.99 相

比,整體心理彈性以及行動力、接納度皆更高,與該篇研究結果不同的是本 研究心理彈性的分層面中,受訪長者之行動力乃較接納度更高,但兩者差距 並不大。

研究結果符合本研究假設壹之 4,即不同的老人人口學特性於心理彈性 有顯著差異。進行 Scheffé 法事後比較之後,發現高齡者的「受試組別」、

「教育程度」、「自評身體健康」、「自評心理健康」及「自評經濟狀況」

與心理彈性程度有顯著相關。社區組的長者心理彈性較身心科組與骨科組的 長者更高;自評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長者心理彈性優於有疾病但生活可自理 以及有疾病但部分生活需依賴他人的長者;自評心理健康狀況很好的長者心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