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主要為高齡者旅遊友善環境之檢核表建構,透過高齡者及友善環境之相關 文獻,建構初步檢核表題向,後續邀請醫療業、旅行業、教育界相關專家為受訪對象,
採用修正式德爾菲法問卷進行彙整及分析後,建立高齡者旅遊友善環境之檢核表之題 項。
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兩回合德爾菲專家問卷後,共得出48個題項,根據本研究
目的,與SHELL理論結合,以四個構面探討現有高齡者旅遊友善環境,發現在構面
「人」當中,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與尊重包容的感受,像是語言溝通及安排適 當之服務人員是很重要的,因為高齡者可能有重聽或者只能用閩南語溝通等情況,此 時若有耐心及熱誠的服務人員協助,會讓長者有更好的感受;構面「軟體」中,強調 制定流程、單張設計及導覽方式及週邊規劃的重要性,像是緊急事件處理流程,或者 景點的導覽設計方式。構面「硬體」則強調硬體設計,例如廁所設置數量及配備、休 憩點數量及配備設置、路面高低差及材質等。構面「環境」則強調景點指示牌、景點 總里程數(公尺或公里)、設置飲用水為重要。以上顯示高齡者在旅遊過程當中,比 其他族群更為特殊及需要被體諒,且退休嬰兒潮為1945至1964年,到2020年預估 有七億的退休人潮,屆時高齡者旅遊之需求增加(劉宜君、陳啟清,2017);在高齡 化趨勢的影響下,人都會變老,不論是從生理功能退化、社會支持系統改變、心理依 賴與支持等,且許多長者出遊形式都是夫妻兩人、相符年紀的高齡者,因此「高齡者 旅遊友善環境」有其存在之必要性,除了讓高齡者在旅遊中能夠感到友善之外,「安 全」為最重要之考量因素。
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現有旅遊友善環境仍需許多努力空間,且需要明確指標及 規範,才能給政府或相關單位之重視及參考,期望高齡者旅遊時,不論是自由行或套 裝行程中,除了能有貼心友善的感受之外,也有安全的旅遊環境,讓家人放心,安心 讓長者出遊。
74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時間限制,僅用修正式德爾菲法做專家意見彙整,建議後續可進一步用 層級分析法將題項採權重分析及重要性排序,或建立一套檢核標準,去檢測景點需要 達到幾題項,才可稱之為高齡者旅遊友善景點。另外,因專家遴選之不易,因此缺乏 政府單位及建築設計相關單位之專家意見參考。
第三節 研究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顯示,高齡者從事旅遊的比率增加,但因身、心、社會之需求,而 影響旅遊的感受與阻礙,除本身家庭支持外,更需要政府及相關單位協助,避免高齡 者旅行中產生「安全」之問題,建議如下:
給政府單位
從交通部觀光局網站中,行程推薦「銀髮族旅遊」中可看出政府對於高齡化及銀 髮族旅遊之重視,但高齡者期望看到的旅遊資訊不僅是無障礙空間資訊,或者太多距 離較遠的行程規劃,畢竟對於長者來說,舟車勞頓花的時間長之外,又耗費體力,更 不太可能自行開車,建議可從一個景點周邊去延伸,做食、住、行、遊、購、娛、醫 療資訊之規劃路線,並可標示出景點所需步行的距離或時間,讓長者自行評估身體狀 況來做彈性的調整。在規劃景點時,除了重視道路硬體的規劃外,也應重視緊急安全 系統,像是設置緊急按鈕,或緊急事件SOP通報等。
給旅行業
帶高齡者出門,需要旅行業者多花費心思及事前的規劃與討論細節,由於高齡者 出遊的頻繁程度可能不比年輕人來的多,每一次的旅行可能都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例 如疾病、身體狀況、陪同者等,出遊通常為結伴參與,所以除了慢活慢玩之外,行程 安排不應太緊湊,出發前的小提醒及行程單張製作也非常重要。而且帶長者出門要更 謹慎細心,需要導遊的包容與體諒,除了旅行途中考慮高齡者的身體舒適程度之外,
也要考慮到其心理感受,才能讓長者留下美好的回憶及良好的感受。
75
給未來研究者
本研究為先驅研究,目的為高齡者旅遊友善環境檢核表之建構,由於時間限制,
建議未來研究可再進一步運用層級分析法及重要性排序外,或建立一套檢核標準,去 檢測景點需要達到幾題項,才可稱之為高齡者旅遊友善景點,做進一步調整及後續研 究之可能,給高齡者旅遊更多空間及可能性。
本研究貢獻為補足學術界或理論上的縫隙,建立高齡者旅遊友善環境檢核表,可 將此拿來檢測現有景點中,是否已達到(或通過)幾題項,或該滿足幾題項可稱為高 齡旅遊友善景點,進一步在未來帶給政府相關單位旅遊友善景點之規劃。
76
參考文獻
方怡堯、何信弘、張少熙(2014)。在地老化運動促進策略之探討:以芬蘭高齡者運動促 進方案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8(2),137-144。
日本老年醫學會(2017)。高齢者に関する定義検討ワーキンググループ報告書。取自 https://www.jpn-geriat-soc.or.jp/info/topics/20170410_01.html
毛犖、吳可久(民98)。通用化公園規劃設計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編 號:978-986-02-1562-5)。臺北市:內政部研究所。
王价巨、蔡寧又(2014)。高齡友善社區永續規劃之研究與評估—以八個銀髮社區為例。
建築學報,(90),1-21。
王秀娟、蘇健凱(2014)。以無障礙觀點探討高齡化社會之公園通路規劃。健康與建築 雜誌,1(2),33-40。
王順治、李東明(民103)。高齡與視、聽障者之公共服務空間通用設計參考手冊。內 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編號:10360B0001),未出版。
王熙哲、許惠詅(2012)。銀髮族旅遊服務需求之探索。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1(1),
107-118。
交通部觀光局(2018)。歷年中華民國國民出國按年齡分。取自 http://stat.taiwan.net.tw/system/sheet_download.html
朱芬郁(2013)。在地老化與高齡友善城市之研究:以東京巢鴨地藏通商店街為例。澳 門護理雜誌,12(2)。
何明錦、吳可久、陳圳卿、毛犖、廖慧燕(2011)。通用設計理念下之都市公園設計指 引。建築學報,(76),105-128。
吳可久(2013)。高齡友善城市空間世界衛生組織指標內容與評估因子分析。健康與建 築雜誌,1(1),81-87。
吳柔瑾、湯幸芬(2011)。銀髮族的方城之戰麻將─ 桌上除了玩還有什麼?。旅遊健康 學刊,10(1),61-79。
77
吳舜堂、陳欽雨(2017)。高齡長者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福祉 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5(4),331-352。
呂宜澤(2015)。運動促進納入臺灣高齡友善城市指標之可行性探究。中華體育季刊,
29(2),103-110。
宋文娟(2001)。一種質量並重的研究法-德菲法在醫務管理學研究領域之應用。醫務管 理期刊,2(2),11-20。
李月萍、黃惠子(2014)。老年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應用。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9(3),57-67
李明杰(2010)。外科手術病人安全之風險評估。生活科學學報,14,99-122。
李勉禛、陳志賢、丁原郁(2015)。老人自由需求符合程度、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知相關 研究。大仁學報,(46),75-100。
李傳房(2014)。銀髮族擴增實境互動導覽介面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2(3)。
李傳房、江宇震(2016)。以服務設計觀點探討樂齡族生態導覽服務歷程體驗。設計學 報,21(1)。
李麗珠、黃庭鐘、徐南麗、羅惠敏(2017)。銀髮族休閒場所醫療需求重要度及滿意度 調查。健康與建築雜誌,4(1),34-41。
谷本芳美、渡辺美鈴、河野令、廣田千賀、高崎恭輔、河野恭一(2010)。日本人筋肉 量の加齢による特徵。日老醫誌,47,52-57。
林淑芳(2017)。安養機構樂齡音樂藝術活動實施之省思。中華管理發展評論,6(2),
15-22。
林雪蘭、陳建和(2014)。銀髮族海外旅遊安全需求。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2,44-59。
林詩淳、蔡坤維、陳妙文、辜美安(2015)。老年人肌少症之預防與照護。志為護理- 慈濟護理雜誌,14(2),62-68。
邱天助(2002)。老年符號與建構:老人研究的社會文化轉折。臺灣:正中書局。
78
姚開屏(2002)。台灣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與應用。台灣醫學,6(2),
193-200。
後藤純、大方潤一郎(2017)。エイジフレンドリーシティ行動計画の特徴と意義。都 市計画論文集,52(3),975-982。
洪錦墩、賴怡婷、李淑芬、黃昱瞳、黃光華、李卓倫(2012)。以德菲法建構中醫地區 總額預算分配之考量因素研究。臺灣中醫科學雜誌,6(2),1-16。
唐慧媛(2009)。德菲法理論於體育運動科學之應用。文化體育學刊,(9),89-97。
孫牧塵(2016)。淺談博物館銀髮族觀眾的服務行銷。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9(3),
47-82。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取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梁博勛、賴朝英、郭武憲(2016)。建置高齡友善建康照護環境之實務政策-以國軍 高雄總醫院為例。醫療品質,6(2),20-27。
梁瑞琪、姚卿騰(2018)。音樂療法活動方案介入對失智老人基本日常生活功能改善 之成效探討。社會科學學報,26,37-62。
許美瑞(2010)。以修正德菲法探討廚師綠色職能。觀光休閒學報,16(1),67-88。
郭念洛、陳建和(2014)。銀髮族無接縫旅遊之移動需求。管理資訊計算, 3,33-45。
郭姵伶、林千玉、張立東、鄒碧鶴(2016)。高齡者阻力訓練實作模式建立與成效評估。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4(1),117-128。
陳怡如、黃滄海、林麗娟 (2011)。老年人的肌肉適能變化與彈力帶阻力訓練。大專 體育,(113),77-86。
陳美芬、鍾全勝、蔡必焜(2010)。銀髮族的養生認知與旅遊需求之研究。農業推廣 文彙,117-126。
陳肇堯(2015)。高齡者科技接受度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崑山科技大學學報, (10), 132-144。
79
曾思瑜.(2009)。從 [無障礙設計] 到 [通用設計]-美日兩國無障礙環境理念變遷與發展 過程。設計學報,8(2),57-76。
黃雅鈴、蕭文高(2010)【銀髮族旅遊行為與市場發展趨勢之初探】。發表於銀向未來
-2010老人服務事業產學論壇。
絹川麻理、趙玟姃、北川博巳(2011)。高齢者の利用ニーズからみた休憩空間の設置 に向けた提案。日本都市計画学会関西支部研究発表会講演概要集,9,41-44。
趙子元、黃彙雯(2016)。高齡友善理念下公共空間規劃設計之初探。建築學報,(95),
49-70。
趙廷鶴、辛治寧(2017)。博物館高齡觀眾的經驗與需求初探。博物館與文化,14,
31-59。
劉宜君、陳啟清(2017)。高齡友善休閒旅遊推動之探討。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5(1),23-34。
劉家勇(2016)。社區銀髮志工從事志願服務活動之動機與機會研究:以長庚養生文化 村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6,41-8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研究。台北:心理。
蔡正育(2015)。高齡者休閒涉入、社會支持、心流體驗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運動 休閒管理學報,12(1),97-111。
蔡淑鳳、徐永年、陳淑芬、沈舒華、林湘宜(2015)。社區老人心理社會健康促進之經 驗模式探討-以臺中市為例。護理雜誌,62(4),19-25。
蔡淑瑩(2014)。以高齡友善城市觀點探討臺北市公共空間-以信義區及萬華區為例。建 築學報,(90),23-34。
蔡璧娟(2007)。台灣社會的老年歧視之研究-以嘉義縣水上鄉民生社區為例(碩士論 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取自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g72w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