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三、 影響產後性生活的困擾因素中,已恢復性生活的婦女表示傷口疼痛(57.4%)、 擔心把小孩吵醒(52.8%)及性交疼痛不適(42.6%)為主要的困擾,尚未恢復性 生活的困擾因素為没有時間進行性生活(52.2%)、害怕性交對傷口有不良影響

(42.4%)及傷口疼痛為其主要的困擾因素。綜合其困擾因素,傷口「疼痛」為 已恢復或未恢復性生活婦女最擔心或害怕的因素之一。

四、 使用卡方分析產後性生活恢復時間與人口學變項及產科變項間的相關性結果發 現,胎次、教育程度與產後性生活恢復的時間較有相關性。經產婦較晚恢復性生 活,專科以下教育程度者較早恢復性生活。其餘年齡、婚齡、職業、收入、第二 產程時間、是否真空吸引或宮底加壓、新生兒體重及頭圍等因素皆不影響產後性 生活的恢復時間。產後性生活恢復時間亦與睡眠品質、憂鬱、疲倦、配偶支持無 相關性。

五、 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在產後八週性生活恢復及性親密關係並不具差異性。

六、 運用邏輯斯迴歸預測影響產後性生活恢復時間的因子為胎次、婚齡及教育程度,

以逐步迴歸方法預測產後性生活親密關係及預測模式,其預測因子為配偶支持度,

配偶的支持度越高,產婦的性生活親密關係越好。

第二節 護理方面應用

依據本研究結果,針對護理實務、護理教育及護理研究分別提出建議:

一、護理實務方面

(一) 臨床上宜再加強有關產後性生活的衛教與指導

臨床產後的護理照顧,多半著重在傷口的照顧、惡露的觀察、避孕的方法 等項目,國內學者做過臨床研究提出臨床照護人員與產婦討論都是有關於避孕的 問題,較少關心婦女可能會遇到的性問題及品質(歐淑玲等,2010),臨床照護 者宜主動提及婦女何時可以開始恢復性生活並關心婦女開始性生活時會因產後 荷爾蒙因素而致使陰道較乾澀該如何改善等議題。

(二) 避免不必要性的會陰切開術

雖然,會陰切開於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性生活恢復的時間無相關性。但在「擔 心性交對傷口有不良影響」與「傷口疼痛」中,在本研究中佔產後恢復性生活困

擾因素的86.6%。國外的報告也指出,產後會陰傷口的疼痛會持續3至6個月

(Rathfisch, 2010),不但會影響到婦女的日常生活,在心理上,則會對夫妻間的 性生活產生恐懼(Okubo, 2000)。目前國內仍有較高會陰切開率致使婦女返家後 需照顧傷口避免感染外,還需忍受傷口不適所帶來的生活上不方便及擔心恢復性 生活時是否會造成不良影響。建議醫護人員於接生時需謹慎考慮會陰切開的必要 性,避免產後婦女對傷口的照顧及擔心或害怕而影響性生活的恢復。

(三) 設立產前準爸爸教室

臨床上,醫護人員對產後衛教的主要對象大多為產婦本人,有關性議題,

也多注重於避孕方面的衛教。產後婦女因荷爾蒙的變化、會陰部傷口不適、照顧

新生兒等多項因素而對於產後性生活的恢復與否較不為關注。另由本研究結果得 知,配偶的支持度對於產後婦女的性生活親密關係有正向的幫助,如在產前設立 準爸爸教室,事先告知及衛教產後婦女的會遇到的生理與心理變化,以及在產後 需要的支持與協助,相信對於產後可以減少夫妻間的磨擦與增進夫妻間的親密關 係與幸福感。

二、護理教育

(一) 課程中加強產後性生活之評估與諮詢

性是維持夫妻親密關係的重要因素,產後因家庭結構改變,夫妻性生活亦 會受到影響,本研究顯示產後八週性生活的恢復率為40%,低於國外統計的47%。

翻開國內學校產科護理相關書籍,有關產後照護的項目中仍以產後生理、情緒照 顧、餵奶方式及避孕方式為主,未提及有關婦女產後性生活恢復的內容或評估諮 詢等事項。建議課程內容宜將有關產後性生活評估與諮詢內容放入教科書內,使 護生瞭解產後性生活亦是臨床醫護人員應瞭解及評估的問題,其重要性亦可能影 響到一個新的家庭。

(二) 臨床在職教育加強產後性生活對婦女及家庭的影響

本研究指出,產後會陰部的傷口困擾產後婦女性生活恢復,但國內臨床上 仍僅注重產後傷口的照護衛教與避孕方式(李絳桃,2005),極少主動向產後婦 女衛教如何避免會陰傷口疼痛而影響到性生活恢復。建議臨床可安排屬於該科系

的進修課程或個案討論時間可以搜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做個案討論或讀書報告,除 了常規的產後傷口的照護衛教指導外,臨床醫護人員也應多瞭解影響產後婦女性 生活恢復的困擾因素,除產後婦女的性生活恢復的相關衛教指導外,配偶亦為納 入衛教的指導對象。婦女與配偶充份瞭解產後可能遇到的性困擾及如何支持與協 助婦女,更有助於家庭的和諧與幸福感。

三、護理研究

國內有關探討產後性生活的研究議題仍相當缺乏,搜尋五年內没有任何的 發表,十年內的論文或發表文章僅有三篇針對產後婦女的性生活狀況作調查。本 研究結果顯示初產婦、專科以下教育程度及婚齡較短者較早於產後恢復性生活,

希望可以提供國內醫護或助產人員在產後實行有關性生活恢復衛教時可以做為 參考,配偶在產後期間對婦女的支持程度影響到產後婦女對性生活親密關係是否 正向,可藉由此量表予以篩檢並瞭解有那些婦女與配偶可能是必需要提供相關資 訊,也希望將來能有更多對此議題有興趣的醫護或助產人員投入有關此議題的研 究與探討以促進產後婦女生理及心理的健康。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因收案時間及場域的限制,較無法取得大的樣本數。研究地區因侷限於 新北市的某婦產科診所,故對研究結論推估有所限制。產後的生理與心理變化會因不

恢復為統計婦女於產後第一次與配偶陰道性交的時間,但對於第一次性交後,是否發 生任何不適狀況而未再繼續有性行為或停止性生活,何時回復到與產前一樣性生活頻 率,本研究未再做深入的調查,建議將來若有相關之研究,除調查產後性生活恢復的 時間外,可再探討夫妻間期望的性生活時間是否有差異性,若有差異性是否會增加性 生活的困擾?亦可分階段持續追蹤及瞭解不同階段恢復性生活之婦女是否會因生理 或心理因素等而影響影響夫妻間的親密關係的情形,更能有臨床實務的參考價值。

產後性議題及本土性的研究文獻較少,能用於調查產後性生活狀況的問卷量表 亦有限,另外因婦女對性的議題較為保守,對於回答有關產後性生活親密關係等相關 問題時是否趨於保守而偏向選擇中間選答而致使結果較不明確,建議若有相關議題研 究時,可再加入質性研究訪談,或許能夠得到本問卷未納入或更多訊息。另外,有關 產後準父親的性議題相關研究也較少,皆討論產後性生活恢復之現況,本研究發現產 後配偶的支持對婦女的性生活親密關係會有正向的幫助,建議日後若有對相關議題有 興趣者,可以於產前實施產前準父親的衛教等介入措施,於產後再評估對於性生活的 恢復時間與親密關係研究以提供臨床作為參考。

產後二個月職業婦女大多已回到工作崗位,本研究設計以回診時填寫紙本問卷或 網路、郵寄問卷兩種方式回收問卷。此兩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式,在性生活恢復的時 間與產後性生活親密關係的分析統計中顯示:兩組不同調查方式在研究的結果上並無 差異性,故不影響本研究問卷的效度,日後若有相關之研究,考量個案回診不易或回

填答方式對職業婦女而言會較為方便,對問卷的回收率也較快速。但在回收問卷的過 程中發現,雖然已經在必需回覆問卷日期前三日以電話通知個案填答,但仍相當多的 個案於一星期內尚未回覆問卷,故再次電話聯絡提醒回覆問卷,個案有時答覆太忙,

有時回答忘記了。為了避免個案會有受到打擾的感覺及產後問卷有些內容會因時間越 久,情況也有所改善而干擾研究結果,故產後兩次電訪追蹤訂在產後二個半月內結案,

個案若未回覆問卷,則計算於流失個案中,故網路問卷的回收率僅55.4%,紙本問卷 回收率較高達75.9%。主要為產後二個月個案必需帶新生兒回門診施打預防針,若事 前先已電話聯絡個案,讓個案在等待門診的過程當中,先填寫問卷內容,則問卷回收 率較高,另發現星期假日又比平常日有較多的個案回診,這可做為日後有類似研究者 收案的參考。

中文參考文獻

戈依莉(2002).產後疲倦與身心情境因素之相關性.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王品臻、蘇鈺婷、張溥源(2011).探討產婦會陰切開術後會陰疼痛程度與困擾問題 之相關性.弘光學報,64,9-21。

宋素卿、葉美玉、林燕卿(2010).護理人員提供性諮詢的觀點與現況之探討.臺灣 性學學刊,16(1),1-15。

何巧琳(1999).初產婦產後適應及產後憂鬱之探討-以北部地區為例.未發表的碩 士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李小璐(2005).婦女之睡眠品質、疲倦及憂鬱:產後二週及四週時間序列研究‧未 發表的碩士.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李孟蓉(2013).夜間親子同室型態與產後疲憊感、睡眠品質之相關性.未發表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研究所。

李絳桃、晏涵文(2005).產婦產後性生活現況調查.臺灣性學學刊,11(1),1-17。

李麗君、陳季員、陳彰惠(2010).新移民女性與產後憂鬱.護理雜誌,57(1),106-111.

doi: 10.6224/jn.57.1.106。

林君諭(2012).孕產婦憂鬱相關因子之追蹤性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 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林怡芳(2008).初產婦與其配偶於產後初期性生活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

林嘉玲、蘇東平、張媚(2003).機構老人之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臺灣醫學,7

(2),174-184。

邱似齡(2011).從社會心理因子預測產後憂鬱—五個月追蹤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人類發展研究所。

柯淑華(2010).產後婦女睡眠品質之探討:質量交叉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 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張敏玉(2009).孕婦憂鬱、社會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相關因素探討.未發表的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研究所 。

黃淑玲、李思賢、趙運植(2010).世紀之交台灣人性行爲分析:世代、性別、教育 及婚姻狀態之交織差異.臺灣性學學刊,16(2),1-28。

莊靜如(2001).別拿睡眠開玩笑專訪台大醫院精神部李宇宙醫師.健康世界 ,9-12。

郭美璋、張利中、陳思銘、許淳森、張景文、陳學修、江漢聲(2004).台灣婦產科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