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第一節 結

本論文經歷三階段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一、 經「呼吸訓練」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病人meanHR差異未達統計顯著 性(p= 0.863),實驗組第三天心跳速率比對照組基準日(Day1 pre)下降1.547下/每分 鐘(p=0.019)。病人平均心跳有隨時間上升趨勢,第三天時上升1.936下/每分鐘 (p<0.0001)、第五天時上升1.216下/每分鐘(p=0.045)。

二、 經「呼吸訓練」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病人SDNN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性 (p= 0.567),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顯著(p< 0.0001),實驗組第一天(Exp. * Day 1)之 SDNN顯著比控制組基準日(Day1 pre )升高4.941 ms (p= 0.033)、實驗組第三天(Exp.

* Day 3)顯著比控制組基準日(Day1 pre )升高8.001ms (p< 0.00001),實驗組第五、

七天SDNN上升未達統計顯著性(p=0.170, 0.178)。時間變項,Day1, 3, 5, 7 SDNN 隨時間下降或上升趨勢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p=0.926, 05173, 0.899, 0.484 )。

三、 經「呼吸訓練」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病人ln(LF)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 顯著(p< 0.0001),實驗組Day 1 ln(LF)比控制組基準日(Day 1 pre)升高0.684 ms2(p<

0.0001),實驗組Day 3 ln(LF) 比控制組基準日升高1.092ms2 (p< 0.0001),實驗組 Day 5 ln(LF)顯著比控制組基準日升高0.973ms2 (p= 0.002),實驗組Day 7 ln(LF)顯 著比控制組基準日升高0.703 ms2(p= 0.026)。Day1, 3, 5, 7 LFln隨時間下降趨勢皆 未達統計顯著差異(p=0.826, 0.129, 0.468, 0.783)。

四、 呼吸訓練後,實驗組ln(HF)比對照組增加0.2ms2,但未達統計顯著差 異(p= 0.573),ln(HF)隨時間的下降或升高,也都未達統計差異(p=0.90, 0.544, 0.578, 0.721)。但是,實驗組Day 1 ln(HF)顯著比控制組基準日(Day 1 pre)升高0.184ms2 (p= 0.001),達統計顯著差異。實驗組Day 3 ln(HF)升高0.242ms2 (p=0.363)、實驗

150

組Day 5 ln(HF)升高0.024 (p=0.944)、實驗組Day 7 ln(HF)升高0.176 (p=0.608),都 未達統計顯著差異。

五、 呼吸訓練後,實驗組與對照組LF(%)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性(p= 0.374)。

但是,實驗組Day 1 LF(%)上升8.7%,顯著高於控制組基準日(p= 0.001),實驗組 Day 3 LF(%)上升10.6%,顯著高於控制組基準日(p= 0.026),實驗組Day 5 LF(%) 升高15.1% 顯著高於控制組基準日(p= 0.001),實驗組Day 7 LF(%)上升1.9%未達 統計顯著差異(p=0.663)。Day1, 3, 5, 7隨時間變化趨勢皆未達顯著水準(p=0.920, 0.881, 0.712, 0.219)。

六、 經「呼吸訓練」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病人LF/HF未達統計顯著差異(p=

0.845 )。LF/HF隨時間下降或上升趨勢也未達統計顯著性( p=0.792, 0.574, 0.742,

0.284)。但是,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顯著,實驗組Day 1 LF/HF顯著比控制組基準

日(Day 1 pre)升高0.536 (p< 0.0001),實驗組Day 3 LF/HF顯著比控制組基準日上 升0.512 (p= 0.024),實驗組Day 5 LF/HF顯著比控制組基準日升高0.789

(p<00001),實驗組Day 7 LF/HF升高與控制組基準日(Day 0)差異則未達統計顯著 水準(p=0.169)。

七、 校正年齡及缺血發作時間(onset time)後,實驗組SBP比對照組低

4.856mmHg,但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性(p=0.189)。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達統計差異

(p<0.0001),實驗組第一天後測SBP顯著比對照組基準值降低

4.211mmHg(p<0.0001),實驗組第三日及第五日SBP升高1.432, 3.451mmHg, 第七 日SBP下降5.848mmHg,但與對照組基準值比較都未達統計差異(p=0.744, 0.409,

0.319)。時間變項顯著,第三天起SBP會隨時間增加而下降,第三天降低

7.425mmHg(p=0.01),第五天降低9.625mmHg(p<0.0001),第七天降低 10.023mmHg(p=0.01)。

八、 校正年齡及缺血發作時間(onset time)後,年齡每增加一歲,DBP下降 0.451mmHg(p<0.0001);缺血發作時間(onset time)每延長一小時,DBP下降

0.05mmHg(p=0.003)。實驗組DBP比對照組高3.383mmHg,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

151

(p=0.323)。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達統計差異 (p<0.0001),實驗組第一天後測DBP 顯著比對照組基準值高1.627mmHg(p=0.009),實驗組第三日後測DBP顯著比對照 組基準值高7.179mmHg(p<00001)。時間變項顯著,第三天起DBP會隨時間增加 而下降,第三天降低4.275mmHg(p<0.0001),第五天降低4.250mmHg(p=0.004)。

九、 經7日呼吸訓練介入,校正年齡及缺血發作時間(onset time)後,年齡 每增加一歲,MBP下降0.002mmHg(p=0.05)。時間變項,第三天MBP隨時間增加

而下降0.074mmHg(p=0.017)達統計差異。呼吸訓練後,實驗組MBP比對照組低

0.025mmHg,組別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性(p=0.571)。組別與時間交互作用也都未達

統計差異(p=0.847, 0.279, 0.962, 0.390)。

十、 呼吸訓練介入後, 實驗組與對照組SpO2組別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水準 (p= 0.346),時間變化趨勢未達統計顯著意義( p=0.386, 0.731, 0.537, 0.601),但實驗 組第一天後測SpO2顯著比前測基準值(D1 pre)上升,達統計顯著性 (p=0.015)。

十一、 經「呼吸訓練」後,實驗組與對照組病人之呼吸次數(RR)下降未達統 計顯著差異(p=0.154),假設七未獲支持,但實驗組第一天、實驗組第三天、實驗 組第五天及實驗組第七天的呼吸次數,都顯著的低於對照組基準日的呼吸次數(all p<0.0001)。焦慮前測(Anxiety D1)顯著的影響呼吸次數,焦慮分數每增加一分,呼 吸次數增加0.01下/每分鐘(p=0.018)。

十二、 經「呼吸訓練」後,實驗組病人焦慮分數比對照組下降2.584分,差 異達統計顯著性(p=0.021)。前測焦慮(Anxiety D1)平均每增加1分,後測(D7)焦慮 平均增加0.474分( p<0.0001)。

十三、 校正Onset time, PLB Dosage (min), HgB ER, NIHSS D0後,實驗組的 疲憊嚴重度(FSS)分數比對照組顯著減少10.665分(p=0.045)。時間變項也達統計顯 著性(p=0.001),隨時間增加疲憊改善7.688分,但執行「呼吸訓練」方案,可以改 善中風後疲憊嚴重度,平均降低達10.665分。

十四、 校正「年齡」、「onset time」、「前測焦慮」後,呼吸訓練改善主觀 睡眠品質之組別差異未達統計顯著差異(p=0.668)。「前測焦慮」顯著預測主觀睡

152

眠品質分數(p=0.012),焦慮分數每增加一分,主觀睡眠品質下降1.585分。實驗組 第七天時,主觀睡眠品質改善,上升10.233分,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p=0.087);

全部病人第七天時,主觀睡眠品質改善7.567分,接近統計顯著差異 (p=0.056)。

十五、 住院腦中風病人「日間嗜睡程度」在呼吸訓練介入後,會隨時間逐漸

改善,與baseline相比,可下降0.359~0.590分。但接受呼吸訓練的實驗組病人,

「日間嗜睡程度」在第五天開始獲得更明顯改善,分別下降0.712分及0.835分 (p<0.0001)。

十六、 校正Age, Onset time, 復健總次數(PMR frequency), 教育程度後,接受 呼吸訓練的實驗組mRS分數顯著比對照組低,平均降低0.79分,達統計顯著性

(p=0.01),呼吸訓練後實驗組mRS的改善成效顯著優於對照組。

十七、 校正急診NIHSS分數, 呼吸訓練練習時間(PLB dosage, min),復健次 數(PMR frequency)後。呼吸訓練介入對NIHSS改善之組別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性 (p=0.194),但實驗組第五天(p<0.013)、實驗組第七天(p<0.0001) NIHSS分數下降、

及呼吸訓練執行總時間(p=0.038)都達統計顯著性。實驗組第五天時,NIHSS分數 平均比對照組基準日多下降0.324分,實驗組第七天時,NIHSS分數平均多下降

0.322分。每執行一分鐘呼吸訓練,平均可降低0.003分NIHSS分數。顯示呼吸訓

練處置對下降中風疾病嚴重度(NIHSS分數)仍有其正面意義。

第二節 護理應用與建議

就作者文獻回顧與當前的知識理解所知,本研究應是第一個將McEwen動態恆 定負荷理論(theory of allostatic load)驗證於腦中風失能族群之研究。McEwen理論指 出長期壓力對個體自主神經、內分泌、心臟血管功能之負面衝擊。雖然,壓力引發 急性腦中風病人功能惡化之精確病生理機轉尚未完全證實、本研究也未評估壓力賀 爾蒙,但是,本研究發現短期程的呼吸訓練方案有助於逆轉急性腦缺血事件後之自 主功能障礙、穩定血壓、降低焦慮、改善疲憊、降低腦中風疾病嚴重度與依賴程度。

153

未來研究除探討自主功能障礙對急性腦中風病人功能惡化之精確病生理機轉外,持 續系統性的驗證自主呼吸訓練對壓力賀爾蒙、內分泌、免疫、認知、運動等功能障 礙及中風後整體復原之改善效益,將有助於建立急性腦中風事件後,病人以自主呼 吸調節方式適應身心壓力與反應之系列知識,除能繼續擴展McEwen動態恆定負荷 理論的知識範疇,也有利於未來進一步臨床推廣與應用。

臨床應用有二項建議,一早期介入,積極適當監測。二病人選擇方面,並不需 限定於缺血性中風病人,文獻指出出血性中風後,也有類似壓力適應反應,呼吸訓 練調整是整體性的,若病人腦中風未合併顱內高壓時,理論上一樣是能適用的。因 又基於病人自主調節、低成本、簡單易執行等優點,建議臨床照護可導入完整訓練 方案以幫助中風疾病早期病人。另外,本研究各項指標都是常規評估項目,容易監 測訓練介入效果。

本研究進行各種生理訊號之收集與分析,因開始研究時,許多訊號收集與分析 方法都還不完備,整個過程都是手動分析與判讀,所耗費的研究時間與人力,是其 他研究人力時間的數倍以上。未來若能納入自動分析判讀系統,可大量節省研究人 力也能增加臨床應用效益。

急性腦中風是個複雜疾病,病人在缺血事件後,不論是從腦到周邊、生理到心 理、或自身與環境適應,都發生來許多複雜變化與交互作用,也涉及複雜的壓力適 應過程知識。醫療與護理教育若能積極導入或更新這些知識,將可幫助學生或臨床 人員提供更具理論與實證基礎之急性腦中風醫療照護處置。

此外,生物醫療資訊的應用已開始跨入腦中風及其他失能、慢性疾病,可預期 的未來,將需要更多能應用生物醫療資訊的研究或臨床實務人才,本研究應用短程 心率變異性分析僅是初步的開端。未來,不論大學或高階醫護教育都應更重視及加 強學生或研究人員這方面知識能力之養成。

資料收集時發現實驗第七天時,隨病人功能改善,下床及復健活動增加量較 多,可能干擾HRV參數及疲憊分數,是未來需要考慮控制的變項。本研究也發現,

入院時HEMOGLOBIN值,與PLB介入後中風後疲憊改善與否有正相關,建議應

154

早期評估與適度處置。

第三節 研究限制

基於保護受試者,本論文研究設計選擇僅納入病況相對穩定之中風病人,並排 除病況嚴重或有心、呼吸、或腎衰竭病人以降低受試者參與風險,但也使本研究發 現之推論範疇受限。未來研究可擴展到中風後中度神經功能缺損病人,繼續驗證處 置效益。

本研究因執行過程出現無法克服之困難,使得原先預計之隨機分派試驗未能落 實,此可能增加選樣偏差發生機率,加大二組研究樣本前測之異質性,未來宜加強 隨機分派以增加研究內在效度與推論性。

礙於人力與經費限制,本研究僅將台灣北部一 3000 床規模醫學中心之急性腦 中風病人列為可及母群體,進行試驗成效評估,雖然,目前急性腦中風治療已廣泛 遵循治療指引進行,但研究發現的推論性仍受限。未來有必要設計多中心隨機化試 驗,系統性驗證呼吸訓練介入效益與安全性。

本研究採五分鐘短程心率變異分析,僅反應短期間的自主神經變化。未來應進 行長程的心率變異性分析,以評估處置影響之機制或處置對自主神經功能之長時間 影響。本研究未收集受試者活動量,此致呼吸訓練方案效益評估時,未校正受試者 活動量,不少受試者在實驗第四、五天起開始接受中風復健,實驗期間合計平均接 受2.25次的中風復健,雖在成效分析時已將「復健次數」納入校正,但仍無法完全 排除處置效益受活動程度干擾之影響。

本研究以平行組別、多波的重複測量,並應用GEE分析檢定,適度校正了各 項生理心理變項、腦中風疾病嚴重度與依賴程度等隨時間變化之成長效應。但作者 仍建議研究推論應謹慎的以固定效果為主,呼吸訓練介入的隨機效果仍須未來研究 繼續加大樣本數再加以評估。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