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49

50

研究參加者知情同意書

計畫名稱: 「震骨法合併穴道推拿改善創傷性腦傷之個案研究」碩士 論文研究計畫

計畫執行機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碩士在職專班 指導教授:賴世烱

研究生:林昭勤

■ 實驗目的:

現今醫療科技進步,雖可處理重大創傷及各種意外傷害,但對於某些慢性 疾病或創傷後復健仍無法使之改善至較良好狀態。本研究藉由震骨療法合併穴 道推拿方法,以單一個案研究方式探討創傷性腦傷患者血壓血氧之變化,及其 痙攣的手足、幾近全盲的雙眼、腦部舊傷的改善狀況。方法:本研究為改善創 傷性腦傷受試者之各項後遺症問題,介入震骨療法合併穴道推拿之方式。震骨 療法之施行時間為期十六週,每周一次,每次時間為 2 個小時。

■ 研究參加者的特徵:創傷性腦傷患者

■ 須知:本研究所採用之震骨法,並非侵入性方法,若您有任何的疑慮而使您 不願意繼續參與本研究,您可隨時退出本研究。

研究參加者

中華民國 109 年 2 月 20 日

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山元敏勝 (2019)。山元式頭針除痛療法:馬上有感神奇頭針療法!(高資承譯)。

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王德瑜、詹育和 (2001)。脊背推拿保健療法。按摩與導引,17(4),20-21。

江漢聲 (2014)。 實證與另類-醫學中另類療法的教育與運用。 護理雜誌,

61(6),5-11。

朱梅綾 (2012)。台灣民眾使用輔助與替代醫療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灣:台北市。

呂萬安、陳旺全、王俊雄 (2005)。 太極拳運動前後脈搏波及血液流體力學之 變化。 北市醫學雜誌,2,705-712。

李世興、常大臣 (2015)。中医经络防治癌症可行性报告。 中医临床研究,

7(15),143-145。

李志超 (1999)。经络物理研究与二十一世纪医学。中国气功科学,10,15。

卓大宏 (1981)。中医学对康复医学的贡献。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2(1),477- 481。

吳謙 (1987)。刺灸心法要訣。台北市:志遠書局。

林隆村 (2016)。林隆村博士上課實錄,臺灣:台北市。

林建平、 陈少清、仲卫红、 陈水金、 陈艺敏、 陈乐春、 王诗忠 (2017)。“通督 强脊三步五法” 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耐力的影响。按摩与康复医学,

1,23-25。

黃維三 (1985)。針灸科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黃如玉 (2008)。瞭解台灣醫師對於脊骨神經醫學的認知之初探 (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台北市。

陳必誠、鍾岳倫、黃廷宇 (2018)。 心與包絡辨。 中醫藥研究論叢,21(2),

47-57。

溫金成、陳國鎮 (2006)。從藥物試驗現象探討中醫藥性歸經的意涵。生命學 報,1,115-134。

曾映蓉、洪裕強、胡文龍 (2012)。創傷性腦損傷術後意識障礙的針刺療法─

52

病例報告。中醫藥雜誌,23(1),83-91。

曾立志、林祥偉、朱文秀、伏沭濱、劉明、周桂超 (2015)。中醫經絡脊柱全息 推拿干預軀體疼痛性亞健康臨床研究。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4(17),

1879-1881。

楊維傑 (1980)。董氏奇穴針灸學。台北市:志遠書局。

葉濡端、王聖翔、林榮志 (2008)。 腦傷後遺症針灸治療病例。中華針灸醫學 會雜誌,11(4),23-31。

盧璐 (1996)。創傷性腦傷患者之復健。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1(3),

139-144。

刘景新、吴卫兵、刘晓丹、胡军、严隽陶 (2018)。神经肌肉电刺激对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患者骨骼肌的康复研究进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4(4),410- 415。

鄭凱文、莊奇容 (2009)。肌肉萎縮患者之磁振研究。台灣應用輻射與同位素雜 誌,5(1),603-612。

蔡佳良、吳昇光 (2006)。肌肉萎縮症與運動。大專體育,86,194-200。

蒋丽君 (2005)。 按压骨穴调节围绝经期妇女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研究。 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 12(9)。 17-18。

謝思民、邱文達、陳新源、蔡佩雯 (1993)。花蓮縣秀林鄉頭部外傷調查報 告:台北醫學院學生流行病學調查團研究報告及與衛生署花蓮縣頭部外 傷研究報告之對照比較。

谢平、陈迎亚、张园园、邹策、陈晓玲、张利泰 (2017)。基于 Gabor 小波和格 兰杰因果的脑-肌电同步性分析。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28-38。

顾燕冲 (2016)。太极拳对大学生体弱者体质改善的实证研究。科教文汇,35

62-63。

袁宗凡 (2005)。新編蓋統醫用生理學。台北市:合記書局。

世界衛生組織脊骨神經醫學基礎培訓和安全性指南 (2005)。Chiropractic。

KKnews. (2020)。中醫如何治療肌肉萎縮?有3種常見的方法。網路資源,擷取 日期:2020年7月,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g85yv6l.html)

KKnews. (2020)。調理身體時,為何有些人會出現「好轉反應」?網路資源,

53

擷取日期:2020年7月,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m3rk3bz.html。

英文部分

Chu, E. C. P., & Ng, M. (2018). Long-term relief from tension-type headache and major depression following chiropractic treatment.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and Primary Care, 7(3), 629.

Kaptchuk, T. J., & Eisenberg, D. M. (1998). Chiropractic: Origins, controversies, and contribution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58(20), 2215-2224.

Kaye, A. D., Kaye, A. J., Swinford, J., Baluch, A., Bawcom, B. A., Lambert, T. J., &

Hoover, J. M. (2008). The effect of deep-tissue massage therapy o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14(2), 125-128.

Langlois, J. A., Rutland-Brown, W., & Wald, M. M. (2006). The epidemiology and impac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brief overview. Journal of Head Trauma Rehabilitation, 215(5), 375-378.

Lelic, D., Niazi, I. K., Holt, K., Jochumsen, M., Dremstrup, K., Yielder, P., ... &

Haavik, H. (2016). Manipulation of dysfunctional spinal joints affects sensorimotor integration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A brain source localization study. Neural Plasticity, Article ID 3704964, 9 pages.

Madsen, C., Vaughan, M., & Koehlmoos, T. P. (2017). Use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health system.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rticle ID 9529257, 11 pages.

Olson, H. M., Tunning, M. J., & Boesch, R. J. (2016). Chiropractic management of musculoskeletal symptoms in a 14-year-old hockey player with postconcussion symptoms: A case report. Journal of Chiropractic Medicine, 15(3), 208-213.

Richer, A. C. (2017). Functional medicine approach to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dical Acupuncture, 29(4), 206-214.

Swingen, L. A., Goldsmith, R., Boothby, J., McDermott, T., & Kleibel, C. (2017).

Video nystagmography to monitor treatment in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