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章針對研究結果做一總結,並於護理實務、護理教育與護理研究三方面的 應用提出具體的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護理養成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情意特質、批判性 思維知能技巧與專業自我概念的情形及其相關性,並探討其變化的成長軌跡。茲 綜合前述的研究結果,依研究假設提出下列結論:

一、護理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情意特質與知能技巧呈顯著正相關。

二、護理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情意特質與專業自我概念呈顯著正相關。

三、二技護理系畢業生批判性思維情意特質顯著高於四技護理系畢業生。

四、二技護理系畢業生批判性思維知能技巧與四技護理系畢業生無顯著差異。

五、二技護理系畢業生專業自我概念與四技護理系畢業生無顯著差異。

六、影響護理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情意特質的成長因素為專業自我概念、學制以及 班級。

七、影響護理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知能技巧的成長因素為學制。

八、影響護理大學生專業自我概念的成長因素為時間以及批判性思維情意特質。

第二節 護理的應用

綜合本研究過程所獲得的經驗及成果,將對護理應用的建議分為護理實 務、護理教育、護理研究三方面說明,並在本研究基礎下提出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護理實務方面

協助護理畢業生在面對未來瞬息萬變的複雜臨床情境,能展現專業評估與 判斷,以及展現對自我表現的信心,提供安全的病患照護,以提昇護理專業照護 品質。醫院行政主管也應重視批判性思考能力對護理人員專業判斷、問題解決能 力和護理能力之影響,進而加強護理人員批判性思考能力的訓練,安排相關的繼 續教育課程,以臨床情境或實務為導向,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引導臨床護理人員 自我省思,激發護理人員的創意和巧思,增進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二、 護理教育方面 (一)、四技課程部分

一年級學生除共同核心課程之外,在專業課程的學習包括護理專業導論及 基礎醫學科目,基礎醫學科目包含解剖學與實驗、生理學與實驗,學生初次接觸 基礎醫學相關課程,可能因困難度較高、範圍較廣,多以記憶方式學習,而影響 了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建議基礎醫學科目之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考量學生特 質而適性學習。另外,學生在共同核心課程的學習對於培育其批判性思維情意特 質及知能技巧未能呈現正向發展,可以再進一步探討共同核心課程的內涵及規 劃。

四技學生從三年級到畢業未能提升的是整體批判性思維及系統性、尋求真 理等特質,且公正無私特質呈現下降情形,四年級到畢業下降的情意特質,包括 尋求真理、公正無私及系統性等,以及三上課程學習後,僅自信及尋求真理呈現 上升,其它特質均呈現下降情況,建議在學生三、四年級各科護理核心課程以及 臨床實務實習時,教師藉由多元教學策略加以強化批判性思維特質,以使學生具

備較高的批判性思維特質,如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個案研討、情況分析、概念 圖、小組討論、反思、問與答、藉著實際案例或倫理相關議題的辯論等。

在批判性思維知能技巧部分,四技學生在三、四年級課程的學習並未持續 強化批判性思維技能,推論及演繹技能自三年級之後持續下降,學校課室教學及 臨床實習教學除多元教學策略之外,建議除了傳統的紙筆測驗之外,重視多元 化、客觀、結構性評量方式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批判性思維技能,例如實作、報告、

小組討論及客觀結構式臨床試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臨床技術直擊(Directly observed procedural skills;DOPS),迷你臨 床 演 練 評 量 (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 , 標 準 化 病 人

(standardized patient),高擬真病人模擬器(simulation manikin),自我評量

(self-evaluation)等,統整認知、情意、及技能層面的學習。

(二)、二技課程部分

整體批判性思維及公正無私、分析性、追根究底及自信等特質,在經過一 年級課程學習後,呈現下降情況。二技一年級課程除共同核心課程外,專業課程 包含基礎醫學特論(一)、(二),以及身體檢查與評估及實驗、專業倫理研討、專 業護理概念及實習(自103學年度起,調整為臨床健康照護與實驗及長期照護與 實驗兩門核心課程,並融入實務情境實驗課程,實習也同步調整為臨床健康照 護實習與長期健康照護實習),建議在一年級專業核心課程融入多元教學策略以 提升批判性思維特質,並且能融滲於共同核心課程以及基礎醫學特論課程,以利 二技學生在批判性思維特質的發展。

(三)、批判性性思維部份

提升護生專業自我概念的教學策略、重新檢視四技課程和臨床實習的規 劃、各班級的教師授課與課程安排,以及營造各班導師與學生在班級風格的正向 共識,將有助於技職大學護生在批判性思維情意特質的成長。

(四)、專業自我概念部份

雖橫斷式研究發現學生到愈高年級對自我表現的信心程度是下降的,但縱 貫式研究結果則呈現逐漸成長趨勢,學校教育者應有共識,強化學生照護的專業 知識與技能、增進同儕互動,以及導入領導相關議題與訓練,教學氛圍能重視提 升護生批判性思維情意特質的教學策略,將有助於技職大學護生在專業自我概念 的持續發展,提升學生在護理照護與領導層面的自信心。

(五)、可提供學校課室老師與臨床實習指導老師在面對不同學制、不同年級學生 時,協助發展其批判性思維與專業自我概念之參考。

三、護理研究方面

(一)、當學生成為專業護理人員後,可以繼續追蹤其成長變化及其影響因素,以 利批判性思維與專業自我概念持續成長與發展。

(二)、未來研究可加以探討教學策略對於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專業自我概念的影 響,以達到大學層級護理專業核心素養要求。

(三)、在未來的研究或是本研究的延展應納入其他多層次解釋變項以進行完整模 式分析,方能真正發掘影響護理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專業自我概念的變化

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如個人特質、家庭、學校環境等因素,達到精確預 測與控制解釋目的。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設計以相當嚴謹的隨機取樣方式進行,雖然有上述之結果與發現,

但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仍有未臻完善之處,期望能提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本研究以自我填答問卷方式收集資料,回覆的偏差可能影響結果;未來研究 可以做好研究過程的控制,以及增加研究個案的質性訪談資料來改善。

二、研究個案來自同一所大學,未來希望新增其他學校,並擴大樣本數進行相關 研究,使樣本及研究結果更具推論性。

三、本研究長時間追蹤調查,規劃研究個案在每學期的期初填答問卷,但因學校 班級及學制較多,學生臨床實習時會以錯開時段方式來安排,使得學生填答 問卷時具備的實習經驗不同,因而影響研究結果,使得推論受到限制,未來 可以因應各班級課程及實習之規劃,彈性調整量表施測的時間。

四、本研究在縱貫式調查部分,二技學生自一年級入學追蹤至畢業前,完整呈現 二技學制學生成長變化,在四技學生則自三年級開始追蹤至畢業前,無法得 知其一、二年級的狀況,建議自該學制新生入學即開始問卷填答,持續觀察 至畢業階段,更能呈現完整成長變化。

五、為能了解研究個案經過學校課程培育後,在臨床實務工作展現批判性思維及 專業自我概念的情況,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再持續追蹤畢業生到臨床工作後,

是否因現實休克而產生變化,以及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其批判性思維及專 業自我概念的改變情形。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委員會(2012).大學護理學系「自我評鑑手冊」.台北市:作 者。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巫銘昌、曾國鴻、劉威德(2009).大專學生思考能力教學之成效研究.課程與教 學季刊,9(3),103~119。

李引玉、劉向援(1994).護理專業的成長—從生手到臨床專家.護理雜誌,41(2),

72-76。

李靜芳、溫福星(2008).階層線性模式於追蹤研究之應用--以子宮切除婦女之術 後初期症狀困擾為例.護理雜誌,55(4),63-72。

徐綺穗(2012).大學教學的創新模式─「行動-反思」教學對大學生學習成就、

批判思考意向及學業情緒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5(1),119~150。

張美珍、周汎澔、林真瑜、呂居學、郭詩憲(2011).臨床護理人員批判性思考能 力之初探—以南部某醫學中心為例.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7(1),73-83。

許淑蓮、林惠賢、李明儀(2000).技職體系二年制護理系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之 評估.醫學教育,4(4),466-476。

陳夏蓮、陳品玲、李美麗、李薇莉、李文昭(2006).護生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學習 策略關係之探討.實證護理,2(1),43-52。

彭美瑛、徐南麗(2006).從中西文化特質的差異看現行的護理教育.志為護理, 5(1),73-77。

葉美玲(2001).批判性思維與護理教學策略.新臺北護理期刊,3(1),7-12。

葉美玲、陳興夏(1998).測量工具之翻譯與效度.長庚護理,9(1),64-68。

葉美玲、陳興夏、黃如萍(2009).護理大學生之批判性思維情意特質.護理暨健 康照護研究,5(3),193-200。

葉美玲、蔡秀鸞 (2001).辯論教學策略培育批判性思維.護理雜誌,48(3),65-70。

趙可式(2004).台灣護理教育評鑑制度初探.護理雜誌,51(4),22-26。

劉淑娟、盧美秀、鄭綺(2004).「好的護理」對護理人員的意義.新臺北護理期 刊,6(1),1-10。

鍾聿琳(2004).現今台灣技職護理教育的關鍵課題.護理雜誌,51(4),18-21。

譚蓉瑩(2000).批判性思維-我國護理人員的第七項護理能力.護理雜誌,47(3),

52-58。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