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本研究旨在探討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對改善憂鬱症病人的憂鬱程度、睡眠 品質及心率變異之成效,本章係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限制與建議,共分二 節探討。

第一節 結論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具有高度的復發機率及不好的癒後,並且 造成社會經濟負擔,更嚴重者憂鬱症會導致病人自殺,甚至死亡,對病人的家 庭、社交及工作影響甚巨。對憂鬱症病人而言,認知行為治療被證實是一種有 效的心理治療方式,可以減少憂鬱症的復發,且是便宜的治療方式,更是睡眠 困擾的黃金治療標準,可以有效改善睡眠問題。

本研究係以憂鬱症病人為研究對象,提供病人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訓練,

冀以改善其憂鬱程度、睡眠品質及心率變異,研究樣本共89人,實驗組43人、

對照組46人,針對實驗組施予12次的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治療,每週3次,每 次60分鐘,共為期1個月,並以病人基本資料表、簡短精神症狀量表、貝克憂 鬱量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簡式錯誤認知問卷及HRV檢測儀為研究工具,

於團體治療前一週、第二週、第四週及團體治療結束後一週,分別進行研究之 前測、中測、後測及追蹤測量,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及 GEE 進行統計分 析,以探討實驗組及對照組在憂鬱程度、睡眠品質及心率變異之差異。本研究 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實驗組病人在接受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後,其憂鬱程度與對照組無顯著差 異。

二、實驗組病人在接受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後,其睡眠品質與對照組有顯著差 異。

三、實驗組病人在接受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後,其心率變異與對照組有顯著差

84

異。

四、認知錯誤對憂鬱症病人憂鬱程度、睡眠品質及心率變異具有中介效果。

第二節 限制與建議

本節將針對本研究檢討其限制與不足,並提供未來研究之建議與參考。

一、本研究之限制

1.本研究收案地點只侷限於某區域教學醫院,因此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所有憂 鬱症病人,於外在效度上有所受限。

2.研究樣本中,社經地位的分層多侷限在II、Ⅲ、Ⅳ層,無法同時探討所有階層

的研究樣本之社經地位對認知行為放鬆呼吸治療的影響,於外在效度上有所 受限。

3.本研究於急性精神科病房收案,受限於健保規定急性精神科病人住院天數不 得超過二個月,故病人於病情穩定後,即有可能出院治療,因此導致流失率 高情形,而高的個案流失率也會造成對內在效度的威脅。

二、護理應用之建議 (一) 護理實務方面

本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確實可以改善憂鬱症病人的憂鬱程 度、睡眠品質及心率變異,因此建議臨床護理廣為應用與作為改善病人憂鬱程 度、睡眠品質及心率變異的治療方式。另外本研究設計為非藥物介入方式,建 議未來除可以推廣至臨床運用外,亦可推廣至社區或長期照護機構使用,不僅 達到治療目的,亦可增加預防功效。

(二) 護理研究方面

本研究係探討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對憂鬱症病人改善其憂鬱程度、睡眠品 質及心率變異之成效,因收案地點為區域教學醫院之急性精神科病房,病人住

85

院時間較短,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以更換收案地點,例如針對慢性精神科病房 或日間照護之精神病人進行研究主題之探討,以增加研究之外在效度。其次建 議增加樣本數或是擴大取樣來源,以避免病人的某些特性同質性較高,以致於 無法將研究結果推論至更大的母群中,例如社經地位的分組便是一例。另外,

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團體治療主題內容以討論方式協助實驗組個案改善憂鬱程 度及睡眠品質,建議未來研究亦可以使用質性方式,分析團體療效及探討這些 療效產生的個案經驗歷程。

(三) 護理教育方面

研究結果支持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確實具有臨床療效,因此建議將之納入 精神科護理人員的在職訓練課程中,如此不僅有助於臨床實際運用與推廣,更 能藉此增進護理人員之專業功能與自主性。另外在學校的護理養成教育上,教 育者除了推廣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的成效外,也可加強團體治療與放鬆呼吸運 動之應用,以奠定日後臨床使用之良好基礎。

86

87

參考資料

方心慧(2011).社區復健中心精神分裂病患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團體之療效研 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

王曉偉(2002).短程心率變異與長程心率變異對比分析.臨床心電學雜誌, 11( 1),11- 13。

李玉如(2000).音樂治療對安養機構老人睡眠品質與情緒狀態成效之探討.未 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李伊淑(2005).認知治療對憂鬱傾向國中生諮商歷程與效果之分析研究.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李旭娟、李德強(2007).抑鬱症患者心率變異性頻譜分析研究.浙江醫學, 29( 9),916-918。

李業明(2009).以不同的運動強度對於人體在安靜和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和心臟 自主神經功能的影響.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崑山科技大學電子工程 研究所。

李宇宙(1999).睡眠障礙.於李明濱主編,實用精神醫學(201~211).

台北:台大醫學院。

李麗晶(2012).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 適能之影響.未發表的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師範大學。

呂萬安(2004).太極拳、外丹功對成年人自律神經活性的效應.未發表的博士 論文.台北:國立陽明大學。

余慧貞(2009).憂鬱傾向高中生的不良認知內容之分析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 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余振民、周志盈(2007).認知治療技術.台北:五南。

何建中、葉子(2007).心理干預模式合併銀杏葉片對腦卒中後抑鬱症療效規 察.醫學研究雜誌,36 (8),130。

88

吳佳璇、林信男(2001).療效不佳的憂鬱症.當代醫學,28,34 -36。

吳淑楨(2006).運用即時通訊網路團體諮商對高憂鬱傾向學生輔導之研究.未 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大。

胡海國(1986).精神醫學診斷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出版委員會。

房愛萍、王昕(2005).伴抑鬱症或焦慮症心血管疾病者心率變異性及心率失常 分析.實用心電學雜誌,14 (3),182 - 183。

馬長齡(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台北:心理。

柯慧貞(1991).認 知 型 態 測 驗 與 認 知 錯 誤 問 卷: 心 理 計 量 特 性 及 其 與 憂 鬱 症 狀 之 關 係(CST與CEQ 之 信 效 度) .中華精神醫學,5(2),

85-93。

柯慧貞(2002).憂鬱症的心理因素.學生輔導,80,38-51。

姜忠信、洪建福(2000).認知治療的實務手冊:以處理憂鬱與焦慮為例.台 北:揚智。

林美李(2002).台北市高中生憂鬱程度及其相關因素.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 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林正常(2005).運動生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梅鳳 (2001) .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對憂鬱症患者的衝擊與治療效果之研究. 未發表的博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向 關係探討.臨床心理學刊,3(1),35-45。

吳慧君、林正常(2005).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台北:師大書苑。

周玉來、陸盛、宋國林、馬小雷 (2011).放鬆訓練對心率變異性的影響.武警 醫學院學報,20(1),70 – 72。

馮永生、馮勝紅(2007).抑鬱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分析.華西醫學,22( 4),

806-807。

徐世杰(2002).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未發表的

89

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徐瑋瑩(2006) .易筋經運動對中年人心率變異的影響.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嘉 義: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

夏明華、王清芳(2007).新編國語大辭典(p327).台北:三豐出版社。

葉真秀(2004).高中生完美主義傾向、解釋風格與憂鬱程度之關係-以台中縣 市六所高中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 育心理研究所。

葉世彬(2007).睡眠疾患手冊.台北:合記。

張耀文、高東煒、黃宗正(2005).老年憂鬱症.長期照護雜誌,10(3),

207-215。

張達人、胡海國、魏芳婉(1986).簡短精神症狀量表(BPRS)的評分者間信 度研究.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會會刊,12(1),29-35。

張開滋(2002).心電信息學.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張謙、欒彤、沈潔、吳愛勤、潘能榮、梅其一、何煥榮(2008).焦慮抑鬱患者 的心率變異性特點.蘇州大學學報,28( 5),804-805。

張謙、欒童、吳愛勤、沈潔、潘能榮、何煥榮、梅其一(2008).不同中醫證型 焦慮抑鬱病人心率變異特點.醫學研究雜誌,37( 9),77-80。

陳心怡(2000).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中文版.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正生(2000).社區老人憂鬱疾患之身體狀況.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高 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陳昌蘭(2001).陽光照不到的青春--憂鬱傾向青少年人際問題的歸因與因應之 探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陳采蕙(2003).探討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憂鬱症病患憂鬱及自尊之影響.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

陳美滿(2013).多元職場健康促進方案改善職場高齡工作者代謝異常之成效. 未發表的博士論文.臺中: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

90

陳偉任(2006).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女性門診憂鬱症患者治療效果之研究.未 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陳偉任、鄭琇分、周立修、周煌智、林耕新(2007).認知行為團體治療對女性 門診憂鬱症患者的療效.台灣精神醫學,22(1),37 – 46。

陳清泉(1990).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未發表的 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陳桂印(2009).健身韻律體操的教學應用與價值.天津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學 報,11(2),80 – 81。

陳錫銘(1991).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諮商對國小憂鬱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陳坤虎、徐儷瑜(2005).想得好,感覺棒,兒童青少年認知行為治療學習手 冊.台北: 揚智。

郭克峰、郭珊、閆凱麟(2006).舒血甯合併帕羅西汀對抑鬱症的療效觀察.中 國臨床康復,10 (2),43。

郭靜靜(2003).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 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曾秀月(2009).精神分裂症病譜個案幻聽嚴重度、社會支持對憂鬱症狀的影 響.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黃金昌(2006).已婚婦女非理性信念與焦慮、憂鬱傾向關係之探討-以求助精 神科門診個案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 諮商研究所。

黃裕達(1992).憂鬱症的歸因向度與歸因複雜度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 北:私立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楊菊賢(2007).心理應激促發心率失常的機制及其干預.心血管病學進展,28

(6),860-862。

楊紅(2001).心率變異性分析系統的軟體設計.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學報,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