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資料分析與結果

依據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本章分為以下四部份呈現研究結果。首先針對 研究樣本之背景資料作實驗組與對照組之比較;其次第二至四節分別探討研究 對象在接受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憂鬱程度、睡眠品質及 心率變異於不同測量階段之結果,最後第五節則探討認知錯誤之中介效果。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背景資料

本研究最初收案146人,其中4人因為睡眠品質量表得分低於5分,而予 以排除,其餘病人共分6次實驗組及6次對照組完成收案,而研究進行中,實驗 組有 28位因請假、拒絕導致參與次數少於總次數之一半 (6 次),或因病情穩定 出院而予以排除,對照組有25 位因請假、拒絕或因病情穩定出院而予以排除,

因此最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完成收案者各有43人及46人,共計89人,CONSORT 如下表5-1。

表5-1 Consort Flowchart

Assessed for eligibility (n=146)

Excluded (n= 4 )

Not meeting inclusion criteria

Allocated to intervention (n= 71 ) Allocated to comparison(n= 71 ) Enrollment

Clustered Randomization

Analyzed (n=43) Analyzed (n=46 )

Dropout (n=28) Dropout (n=25)

54

以下將就基本人口學資料、精神疾病相關資料二部份進行說明:

一、基本人口學資料

病人之性別以男性居多有84 (94.40%)位,女性則有5 (5.60%)位;平均年齡 為28.54(SD = 11.04)歲;社經地位指數以Ⅲ(n = 47, 52.8%)居多,其次為IV(n

= 26, 29.2%),最少者為Ⅱ(n = 16, 18.0%),而研究對象中沒有人在社經地位較 高的Ⅰ、或最低的Ⅴ階層中;大多數研究對象(n = 69, 77.50%)為未婚者;宗 教信仰以無信仰 (n = 44, 49.4%)居多,其次為佛道教 (n = 34, 38.2%)占較多 數;大部分病人用藥以單一使用精神科用藥為主(n = 60, 67.4%),其次是合併使 用精神科用藥及其他科用藥(n = 27, 30.3%)。

研究對象平均住院次數為 2.66(SD = 3.74)次;參與團體平均治療史為 1.81(SD = 2.61)次;平均精神科病史為2.01(SD = 3.99)年;自覺睡眠狀態平均得 分為5.61(SD = 2.06);大多數病人(n = 75, 84.3%)無精神科家族病史。將研究 對象的背景資料分別以獨立樣本t檢定與卡方檢定來考驗實驗組與對照組二組差 異,結果發現除精神科病史外,在年齡、住院次數、性別、社經地位、婚姻狀 況、宗教信仰、家族病史、認知行為放鬆呼吸治療訓練史、自覺睡眠狀態、身 分別、使用藥物,實驗組與對照組均無顯著性差異(p > .05)(見表5-2)。

55

表5-2 二組研究樣本人口學變項分布情形 組別

變項類別 範圍/項目

實驗組 n = 43 Mean(SD)/

人數(%)

對照組 n = 46 Mean(SD)/

人數(%)

合計 N = 89 Mean(SD)/

人數(%) t / X2 P值 住院次數(次) 1-20 3.12(4.46) 2.24(2.91) 2.66(3.74) 1.11 .09 睡眠狀態(分) 0-10 5.84(1.93) 5.39(2.19) 5.61(2.06) 1.02 .70 團體治療史(次) 0-14 1.53(2.35) 2.07(2.84) 1.81(2.61) -.96 .10 年齡(歲) 19-59 28.95(11.55) 28.15(10.66) 28.54(11.04) .34 .56 精神科病史(年) 0-23 2.58(4.97) 1.48(2.74) 2.01(3.99) 1.29 .004

性別 女 1(2.3) 4(8.7) 5(5.6) 1.70 .19

男 42(97.7) 42(91.3) 84(94.4)

教育程度 未受正式教育 0(0) 1(2.2) 1(1.1) 3.02 .56

小學畢 3(7.0) 1(2.2) 4(4.5)

高(初)中職畢,

或大專肄業

17(39.5) 16(34.8) 33(37.1)

大專畢 21(48.8) 27(58.7) 48(53.9)

研究所畢 2(4.7) 1(2.2) 3(3.4)

婚姻 未婚 31(72.1) 38(82.6) 69(77.5) 2.96 .40

已婚或同居 9(20.9) 5(10.9) 14(15.7) 離婚或分居 3(7.0) 2(4.3) 5(5.6)

喪偶 0(0) 1(2.2) 1(1.1)

宗教 無 19(44.2) 25(54.3) 44(49.4) 2.67 .62

佛道教 19(44.2) 15(32.6) 34(38.2)

基督教 4(9.3) 3(6.5) 7(7.9)

天主教 0(0) 1(2.2) 1(1.1)

其他 1(2.3) 2(4.3) 3(3.4)

家族病史 無 37(86.0) 38(82.6) 75(84.3) .20 .66

有 6(14.0) 8(17.4) 14(15.7)

社經地位a II 9(20.9) 7(15.2) 16(18.0) 2.49 .29

III 19(44.2) 28(60.9) 47(52.8)

IV 15(34.9) 11(23.9) 26(29.2)

藥物 精神科用藥 26(60.5) 34(73.9) 60(67.4) 1.89 .39 其他科用藥 1(2.3) 1(2.2) 2(2.2) 合併精神科及

其他科用藥

16(37.2) 11(23.9) 27(30.3)

a:社經地位=(教育程度)*4+(職業)*7,所得總分共分五組,本研究對象社 經地位只有II、III、IV三組。

56

二、精神疾病相關資料

以簡短精神症狀量表探討病人的精神症狀,量表共測量四次。實驗組於四 次測量的平均分數介於4.49(SD=7.48)至15.81(SD=8.17),對照組的平均分 數介於9.22(SD=6.09)至 17.22(SD=7.36),以獨立樣本t檢定來考驗實驗組 與對照組二組差異,結果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 > .05),見表 5-3。

表5-3 二組樣本簡短精神症狀量表得分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group

variable range

Exp. G.

n = 43 Mean(SD)

Comp. G.

n = 46 Mean(SD)

total N = 89

Mean(SD) t P

Pre-test 4-40 15.81(8.17) 17.22(7.36) 16.54(7.75) -.85 .62 Mid-test 2-32 11.53(8.48) 15.50(6.80) 13.58(7.87) -2.44 .25 Post-test 0-32 6.67(6.95) 11.48(6.32) 9.16(7.02) -3.42 .42 Follow-up 0-32 4.49(7.48) 9.22(6.09) 6.93(7.16) -3.28 .70 簡短精神症狀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實驗組與對照組於簡短精神症狀量表的四次測量中,其平均得分皆有降低 趨勢,但實驗組降低趨勢明顯大於對照組,顯示實驗組的精神症狀改善程度較 對照組略大。

以認知錯誤量表探討病人的認知錯誤程度,量表共測量四次。實驗組於四 次測量的平均分數介於38.65(SD=11.25)至43.49(SD=11.80),對照組的平均 分數介於40.09(SD=10.97)至42.11(SD=11.70),以獨立樣本t檢定來考驗實 驗組與對照組二組差異,結果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 > .05),見 表5-4。

表5-4 二組樣本認知錯誤量表得分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group

variable range

Exp. G.

n = 43 Mean(SD)

Comp. G.

n = 46 Mean(SD)

total N = 89

Mean(SD) t P

Pre-test 12-60 38.65(11.25) 40.09(10.97) 39.39(11.07) -.61 .71 Mid-test 12-60 41.65(10.90) 40.76(10.45) 41.19(10.62) .39 .70 Post-test 12-60 43.07(12.76) 41.00(12.43) 42.00(12.56) .78 .41 Follow-up 12-60 43.49(11.80) 42.11(11.70) 42.78(11.70) .55 .81 認知錯誤量表:Cognitive Error Questionnaire (CEQ)

57

而實驗組與對照組於認知錯誤量表的四次測量中,其平均得分皆有上升趨 勢,但實驗組上升趨勢明顯大於對照組,顯示實驗組的認知錯誤改善程度較對 照組略大。

第二節 研究樣本之憂鬱程度

以貝克憂鬱量表探討病人的憂鬱程度,量表共測量四次,研究樣本於貝克 憂鬱量表的得分介於 0 至 63 分。實驗組於四次測量的平均分數介於 15.78

(SD=15.45)至26.37(SD=14.09),對照組的平均分數介於20.76(SD=15.10)

至 29.65(SD=15.59),以獨立樣本 t 檢定來考驗實驗組與對照組二組差異,結

果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 > .05),見表5-5。

表5-5 二組樣本憂鬱程度得分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group

variable range

Exp. G.

n = 43 Mean(SD)

Comp. G.

n = 46 Mean(SD)

total N = 89

Mean(SD) t P

Pre-test 1-63 26.37(14.09) 29.65(15.59) 28.07(14.89) -1.04 .32 Mid-test 0-60 20.30(14.54) 22.13(15.09) 21.25(14.77) -.58 .61 Post-test 0-59 15.78(15.45) 20.76(15.10) 18.44(15.38) -1.51 .81 Follow-up 0-63 16.10(15.84) 20.91(17.65) 18.67(16.90) -1.32 .48 貝克憂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實驗組與對照組於貝克憂鬱量表的一至三次測量中,其平均得分皆有降低 趨勢,但在第四次測量時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得分略有上升現象,整體而言,實 驗組在貝克憂鬱量表得分降低趨勢明顯大於對照組,顯示實驗組的憂鬱改善程 度較對照組大。

以廣義估計方程式模式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探討憂鬱程 度的影響因素前,先經回歸公式測量所有憂鬱程度的潛在性影響因素之共線 性,結果發現各變項間無共線性存在(未發現Eigenvalue →0; Condition Index >

30; Variance Inflation >10之現象)。在病人的基本特性中,文獻顯示病人之性別

58

(張、高、黃,2005;陳,2000;孫等,2005;謝、賴,2005;劉 2009;

Broadhead, Abas, Sakutukwa, Chigwanda, & Garura, 2001;Honkalampi, 2005)、社 經地位(陳,2000;孫等,2005;Hardy, Concato & Gill, 2004)、年齡(孫等,

2005;Hardy, Concato & Gill, 2004)等會影響其憂鬱症之產生,且在病人基本 資料分析時發現,2組病人的精神科病史有顯著性差異,而2組病人的性別普遍 為男性,因此研究者刪除性別變項,並將兩組病人基本資料,包括:社經地 位、疾病嚴重度及精神科病史放入 GEE model 中,避免研究結果會因為此類變 項的差異而有所影響。在GEE統計處理時,本研究的working correlation matrix

採用的是 exchangeable structure,主要原因為本研究之測量時間點多,且使用

exchangeable structure後QIC值較小,故選用exchangeable structure進行分析。

以GEE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憂鬱程度,經控制社經地位、疾病嚴重度、

精神科病史後,研究結果發現時間、精神科病史變項達統計上之顯著性差異 (p

< .05,見表5-6)。精神科病史每增加1年,則憂鬱程度增加.85分;整體而言二

組研究對象中測憂鬱程度比前測憂鬱程度降低 7.52 分;後測憂鬱程度比前測憂 鬱程度降低8.89分;追蹤測量憂鬱程度比前測憂鬱程度降低8.74分;但對照組 於各測量點的憂鬱程度變化量與實驗組各測量點的憂鬱程度變化量無顯著性差 異 (p > .05)。所得的估計方程式為 Y1 = 26.26 – 7.52X11 – 8.89X12 – 8.74X13

+ .85 X2 (Y1=憂鬱程度得分,X1 =女性,X11 =中測,X12 =後測,X13 =追蹤測

量,X2 =精神科病史),結果顯示經「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治療」後,實驗組與

對照組二組之憂鬱程度雖有下降趨勢,但兩組未達顯著差異。此結果無法支持 研究假設一經「認知行為暨放鬆呼吸」,實驗組與對照組二組之憂鬱程度有顯著 差異。

59

表 5-6 憂鬱程度之訓練團體、測量時間及兩者交互作用之廣義估計方程式模式 表

Parameter B Empirical

Std Err 95% Wald Confidence Interval

Lower Upper

Wald

Chi-Square P Intercept 26.26 5.10 16.27 36.25 26.55 <0.0001

Exp. G.a -3.45 3.13 -9.59 2.69 1.21 .27

Mid-test b -7.52 1.50 -10.46 -4.58 25.15 <0.0001 Post-testb -8.89 1.50 -11.83 -5.95 35.14 <0.0001 Follow upb -8.74 1.50 -11.68 -5.80 33.95 <0.0001

Psychiatric age .85 .39 .08 1.62 4.68 .03

Exp.* Mid-test c 1.45 2.16 -2.78 5.68 .45 .50 Exp.* Post-test c -1.28 2.19 -5.57 3.01 .34 .56 Exp.* Follow up c -1.11 2.19 -5.40 3.18 .26 .61

Scale 208.42

Reference group:a對照組(未接受認知行為放鬆呼吸治療組)

b前測(第一次測量)

c實驗組*前測

註:前測(第一次測量):團體治療前一週測量 中測(第二次測量):團體治療第二週測量 後測(第三次測量):團體治療第四週測量 追蹤(第四次測量):團體治療後一週測量

第三節 研究樣本之睡眠品質

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探討病人的睡眠品質,量表共測量四次,研究樣本 於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的得分介於1至21分。實驗組於四次測量的平均分數介 於11.58(SD=4.51)至14.63(SD=3.35),對照組的平均分數介於12.70(SD=4.18)

至14.09(SD=3.54),以獨立樣本t檢定來考驗實驗組與對照組二組差異,結果

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 > .05),見表5-7。

表5-7 二組樣本睡眠品質得分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group

variable range

Exp. G.

n = 43 Mean(SD)

Comp. G.

n = 46 Mean(SD)

total N = 89

Mean(SD) t P

Pre-test 6-21 14.63(3.35) 14.09(3.54) 14.35(3.44) .74 .64 Mid-test 2-21 12.35(4.20) 12.74(4.19) 12.55(4.17) -.44 .90 Post-test 2-21 11.58(4.51) 12.70(4.18) 12.16(4.35) -1.21 .52 Follow-up 1-21 11.93(4.28) 12.52(4.38) 12.24(4.32) -.64 .85 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60

實驗組於第一次測量時之平均得分較對照組高,顯示其睡眠狀況較對照組 差,而實驗組與對照組於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的一至三次測量中,其平均得分 皆有降低趨勢,但在第四次測量時實驗組之得分略有上升現象,整體而言,實 驗組在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得分降低趨勢明顯大於對照組,顯示實驗組的睡眠 品質改善程度較對照組大。

以廣義估計方程式模式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探討睡眠品 質的影響因素前,先經回歸公式測量所有睡眠品質的潛在性影響因素之共線 性,結果發現各變項間無共線性存在(未發現Eigenvalue →0; Condition Index >

30; Variance Inflation >10之現象)。在病人的基本特性中,文獻顯示病人之性別

(張、高、黃,2005;陳,2000;孫等,2005;謝、賴,2005;劉 2009;

Broadhead, Abas, Sakutukwa, Chigwanda, & Garura, 2001;Honkalampi, 2005)、社 經地位(陳,2000;孫等,2005;Hardy, Concato & Gill, 2004)、年齡(孫等,

2005;Hardy, Concato & Gill, 2004)等會影響其憂鬱症之產生,且在病人基本 資料分析時發現,2組病人的精神科病史有顯著性差異,而2組病人的性別普遍 為男性,因此研究者刪除性別變項,並將兩組病人基本資料,包括:社經地 位、疾病嚴重度及精神科病史放入 GEE model 中,避免研究結果會因為此類變 項的差異而有所影響。在GEE統計處理時,本研究的working correlation matrix

採用的是 exchangeable structure,主要原因為本研究之測量時間點多,且使用

exchangeable structure後QIC值較小,故選用exchangeable structure進行分析。

以GEE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睡眠品質,經控制社經地位、疾病嚴重度、

精神科病史後,研究結果發現測量時間及組別和時間的交互作用變項達統計上 之顯著性差異 (p < .05,見表5-8)。整體而言二組研究對象中測睡眠品質比前測 睡眠品質改善1.35分;後測睡眠品質比前測睡眠品質改善1.39分;追蹤測量睡 眠品質比前測睡眠品質改善 1.57 分;對照組於各測量點的睡眠品質變化量與實 驗組各測量點的睡眠品質變化量有顯著性差異 (p < .05),此現象要在後測時 達 顯 著 差 異 , 但 未 能 持 續 至 追 蹤 測 量 。 所 得 的 估 計 方 程 式 為 Y2 =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