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護理人員基本屬性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性與差異性

第五章 討論

第三節 護理人員基本屬性與創新接受度之相關性與差異性

在探討護理人員基本屬性之年齡、年資與創新接受度的相關研究、並針對護 理人員基本資料之進階層級、工作單位性質及有無使用條碼科技經驗與創新接受 度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除進階層級外其他基本屬性均未達顯著差異,表示 護理人員對條碼科技的接受度不會因為年齡或年資不同而有所影響、工作單位性 質與有無使用條碼科技經驗兩者與創新接受度均無差異,護理人員不會因單位性 質不同或使用經驗而對條碼科技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此結果與陳、翁(2011)的 研究結果相同,該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對使用行動電子病歷的意願不會因為護 理人員的年資、年齡與單位性質而有所差異,王、李(2013)在探討產婦使用RFID 於母嬰照護品質、科技接受度及身體風險的研究也指出年齡、過去使用資訊產品 與研究變項並無顯著相關。而本研究結果發現,N進階層級的護理人員較N1及N2 進階層級的護理人員的接受度較高,此與陳、翁(2011)的研究結果相反,該研 究結果顯示N4進階層級的護理人員對使用行動電子病歷有較高的使用意願,依本 院護理部人員進階規範,推估目前為N的護理師其進入本院工作的年資為1年以內 之人員,時間剛好是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的初期,護理師一進入職場即使用條 碼採檢流程並未接觸舊的採檢流程,因此無法將新舊流程進行比較,且依文獻建 議在系統導入後約6個月、1年與18個月因系統使用已具穩定性,使用者也較熟悉 系統操作為成效評值較佳的時機(Hunt, Sproat,Kitzmiller,2012),因此本研 究結果N進階層級之護理師較N1、N2進階層級護理師的使用意願較高。

第四節 檢體報告發出時間與檢體退件率之比較分析

依據條碼科技導入採檢作業前後檢體報告發出時間資料分析結果,顯示使用 條碼採檢作業後檢驗報告發出時間較導入前平均縮短109分鐘,p<.05,達顯著 差異,顯示條碼科技導入採檢系統後,檢體標籤條碼化、自動作業系統確實能有 效達到縮短檢體報告發出時間,開放性問題中人員也提到使用條碼採檢系統可以 降低檢體與病人不符合的比率、快速確認檢體採檢完成狀態、縮短得知檢體報告 的時間與縮短核對檢體的時間且對使用條碼採檢帶來的效益感到滿意,此與吳、

張於2012年的研究發現新增條碼作業系統可有效降低檢體採集錯誤之發生的結 果具一致性。與Huang 及 Lee(2011)在探討護理人員使用條碼給藥系統成效之 研究發現使用條碼導入給藥流程具便利性與傳統紙本給藥流程相較,能有效縮短 給藥時間、確保給藥安全及提升護理人員工作效率之結果相同。

於檢體退件的資料統計結果發現導入前後的檢體退件率因條碼科技的導入 而有所降低,此結果與陳等人(2012)的研究顯示使用檢驗條碼可降低檢驗單與 檢體不符及檢體錯誤率的結果相同,依檢體退件原因做進一步分析發現導入條碼 科技後檢體因與病人辨識及檢體錯誤之問題較導入前有明顯下降,顯示使用條碼 進行病人與檢體辨識確實能有效改善病人與檢體的正確性。

分析導入前後檢體退件原因發現檢體容器不符均為位居檢體退件原因的前 三名,且在導入後更成為檢體退件的主要原因,探討其原因可能與護理人員備管 流程及相關環境設備擺放位置有關,如前文所敘述,護理人員在備管流程中相關 設備包含護理工作車(用於勾選列印檢驗項目標籤)、條碼標籤列印機(放置於 護理站內)及檢驗試管(依各單位空間規劃擺放),多數單為此三個備管相關設 備均擺放在不同的空間,護理人員會於同一個時間點確認準備當日照護病人中需 要進行抽血的個案,並列印出所有的檢驗標籤,於護理站內拿取標籤貼紙,在到 試管置放處準備採檢試管,導致條碼採檢系統於準備檢驗容器畫面雖已具有應備 檢體容器圖片之提示作用,但卻無法發揮其於備管時確認檢驗容器之功效,因此 檢體容器錯誤之件數未因條碼科技的導入而有所下降,與Hayden 等人(2008)

的研究相似,建議系統建置過程應考量工作流程,並應使用床旁列印標籤及進行 檢體標示以降低檢體標示錯誤,而Brown, Smith, Sherfy(2011)的研究中也提 及於護理站列印檢驗標籤後再到病人單位進行採檢為主要導致檢體錯誤的原 因,若能整合流程、運用條碼科技於床旁完成檢體標籤列印、準備試管與完成採 檢將能有效降低檢體錯誤的發生;但在開放性問題中有9位人員抱持不同的想法 認為使用本系統可以提升檢體容器的正確性,表示檢系統中檢體容器文字及圖片 之提示仍具有方便護理人員準備或查詢檢體容器其功效。

檢驗項目與檢體不符指檢體容器與檢驗項目相符,但不符合應採檢之檢 體,於條碼導入後退件率雖已有降低,但降低比率較不顯著,分析退件檢體項 目多為痰液、尿液等非血液檢體,此因素則非條碼科技的導入可避免的錯誤,

臨床上,醫師開立此類採檢醫囑時,護理人員簽收醫囑備妥檢體容器,與病人 完成辨識後,向病人及家屬說明需採樣之檢體,將檢體容器交由病人,常因同 時需兩種以上的檢體而有不同的檢驗容器,病人留取檢體後交由護理人員或行 政人員送出檢體,過程中可能因病人將檢體誤置檢體容器導致檢體不符的可能 性,此與 Hayden 等人(2008)的研究結果提到導入條碼於採檢作業後因人為因 素仍出現標示錯誤及未標示的檢體。

因醫令取消導致檢體退件亦為條碼採檢系統啟用後退件件數較高的原因之 一,原因可能與預先開立檢驗醫囑有關,如前文所述,針對此類醫囑護理人員將 執行非及時抽血流程,於完成採檢後檢醫部尚未登錄檢體前,若因病人病情因 素,醫師可取消檢驗醫令,進而導致檢體受理處讀取該檢體條碼標籤時無法取得 有效醫令之情形。

由本研究結果得知,條碼科技導入臨床採檢流程中雖可以條碼確認病人及應 抽血之項目,提升病人與檢體的正確性及縮短檢驗報告時間,但因人為作業產生 錯誤的問題仍較無法改善,與Hayden 等人(2008)的研究結果相同,其研究結 果顯示導入條碼科技與數位個人助理於主動辨識病人與檢體可降低臨床檢驗辨 識錯誤的問題,人為疏失為使用條碼採檢過程中仍為導致無法避免的問題。

第六章 結論與限制

第一節 結果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護理人員使用條碼科技的創新接受度,並瞭解受試者對條 碼採檢作業系統的使用經驗,同時比較條碼導入採檢作業前後檢驗報告發出時間 與檢體退件件數的差異,依研究假說、研究問題與資料分析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條碼科技的相容性、可試用性、可觀察性及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創新 接受度呈線性正相關,尤以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的相關性最高,表示護 理人員認為條碼採檢作業可以容易操作使用並能提升工作效率、提升病人辨 識與檢體的正確性,對使用系統的意願與滿意度越高。

二、護理人員對條碼採檢作業滿意度平均得分於中位數之上,顯示護理人員對系 統具有正向的接受度與使用意願。

三、導入條碼採檢作業系統前後檢驗報告發出時間,統計結果顯示導入後較導入 前報告時間有顯著下降之成效,且因病人、檢體辨識錯誤的發生率亦有明 顯下降趨勢。

四、由護理人員於開放性問題的填答結果顯示護理人員能認同採檢過程條碼化後 帶來的效益,但系統不穩定、條碼不易讀取或無線網路連線問題均是影響人 員使用意願的相關因素。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建議 一、研究限制

因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只針對單一醫學 中心護理人員為收案對象進行調查,因此研究結果推論有限,僅能作為其他 醫療機構相關性參考。

二、研究建議

(一)除以開放性問題了探討人員對系統使用的感受外,可增加質性訪談方式,

深入了解護理人員臨床操作的感受與問題,作為系統改善的指標。

(二)本研究僅針對護理人員使用條碼採檢作業系統之接受度進行探討,然此系 統使用者除了護理人員外,還有各醫療團隊人員,如醫師、醫檢師,未來 建議可加入各團隊人員使用者經驗,與滿意度調查,與護理人員做比較彼 此使用系統上是否有差異,以增加研究資料的完整。

第三節 臨床實務應用

近年來資訊科技被廣泛的運用於臨床作業,其功能多以使用成效為導向,以 條碼科技為例,條碼科技廣泛的運用在給藥作業、輸血作業、採檢作業等,其目 的最重要的是要提升病人安全與醫療照護品質,但卻也常因此而增加護理人員的 工作流程,因此如何在科技導入護理作業過程建構一個智能的資訊系統以達到病 人安全與優質職場的目標,本研究之結構式問卷,測得專家效度於內容相關性 CVI值為0.97,於文字清晰性CVI值為0.93,內在一致性Cronbanch’s α為0.92,顯 示本研究工具具有良好之信效度,應可作為評估人員於創新科技導入臨床作業接 受度之參考指標,而本研究結果也可作為醫療機構導入醫療資訊系統時,機構決 策人員、資訊部門人員及單位主管之參考。

本研究依研究結果,針對臨床實務應用提出下列建議:

一、系統功能部份:

本系統為檢驗醫學部主導、護理部協同開發,在系統功能主要以簡化檢 醫部檢驗流程為主,護理人員反應採檢流程繁瑣、併管作業複雜,此建議系統 功能設計需要更考量護理人員臨床實務面操作,可藉由掃描病人手圈直接進入 病人採檢畫面,減少護理人員點選畫面步驟、併管作業則建議可於系統畫面依 需要點選操作步驟以促進工作效率,使人員有良好的系統操作環境,進而提升 使用的滿意度。

二、硬體設備部分:

1.連線問題:人員反應網路系統容易當機、條碼藍芽連線問題、病人手圈條碼不 易讀取等問題,建議未來在進行設備採購時應考量與現有設備的限制,能提供 合宜的硬體設備與穩定的網路環境,針對條碼藍芽連線問題,在現有環境下建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