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資料收集方式

Dalam dokumen 第一章打字規範 (Halaman 37-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收集方式

本研究採用胡塞爾的描述性現象學研究法,它是一種可提供當事人主觀資

料,呈現研究對象真實世界的一種科學知識,目的在調查一個具體生活經驗的本

質,運用此研究方法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已廣於被應用在不同族群的經驗探討,

包括:病患、疾病照顧者或實習生(黃等人,2006)。以訪談法及觀察法進行資料

收集,分別描述如下:

一、訪談法

本研究是以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資料收集、訪談盡量採非結構性、不引導的

方式進行,以開放性引導問句:「請您談一談您與他人相處的經驗?」,讓個案能 更開放及自主性地表達其主觀的想法及感覺。不過,為顧及有些思覺失調症患者

可能無法盡情表達其想法,研究者亦準備了一些訪談綱要(附錄二,P.121),協

助這些無法盡情表達的個案參考。無論如何,本研究訪談者主要是採用非結構式 訪談,以期能更寛廣地收集思覺失調症患者人際互動現象的主觀經驗。雖然研究

者有擬定訪談綱要,但訪談內容盡量不受限於訪談綱要,依個案狀況彈性調整,

訪談技巧上避免太多引導,讓個案覺得如同日常對話,減少其不安與防備,以協 助受訪者能表達其真實的人際互動經驗。

二、觀察法

觀察法可深入提供此時此地,關於情境、互動、關係、行為、角色等資料(鈕,

2014)。觀察法指的不只是用眼睛看到某個具體的現象或行為的存在,更重要是理

解所看到的行為及對象在當時的情況具有什麼意義(余、田、蔣,2009)。

依照觀察的情境,分為自然和模擬情境的觀察兩種方式(Lincoln & Guba ,

1985),而質性研究傾向於使用自然情境的觀察。依觀察內容的結構性,分為結構

性、半結構性及非結構性觀察,Stainback 和Stainback指出結構性的觀察需非常 明確定出觀察項目及操作性定義;非結構性的觀察對要觀察的內容具有彈性,研 究者可依研究問題及需求調整觀察的目標、內容及範圍,半結構性的觀察則介於

兩者之間(引自鈕文英,2014,第189頁)。

Gold(1958)將觀察者的參與程度分成局外觀察者(complete observer)、觀

察者即參與者(observer-as-participant)、參與者即觀察者(participant-as-observer)、 完全參與者(complete participant),觀察者角色顯示不同程度的投入於被觀察者活

動情境中,觀察著的角色形態如下圖一。

捲入程度:主觀、同情 分離程度:客觀、設身處地

2.觀察者即參與者

1.局外觀察者

1. 分離程度:客觀、設身處地 3.參與者即觀察者

4.完全參與者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於提供照護的過程,與研究對象互動,在自然情境下採 半結構性的方式進行觀察,參與程度則採觀察者即參與者的方式,協助收集與者

的角色人際互動相關的資料,並擬定觀察大綱 (附錄三,P.123)做為研究者觀察

指引。經研究對象同意下,除了訪談時觀察個案的互動方式及非語言表現外,在 提供照護的過程,也觀察個案在病房中的人際互動狀況,觀察的內容不受限,依

個案狀況彈性調整,考量思覺失調症患者在表達上可能有所限制,觀察法可以收

集個案直接與互動對象互動的模式、過程、雙方的反應及人際互動的變化,幫助 研究者收集到更完整且真實的人際互動經驗相關資料。

圖一、 觀察者的角色型態

Dalam dokumen 第一章打字規範 (Halaman 37-40)

Dokumen terk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