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2%;香港則持續衰退且擴大至 30.8%,其比重也

8.හޠᄼ

比重大幅下降至 5. 2%;香港則持續衰退且擴大至 30.8%,其比重也

37.3%大幅降至 22.5%,顯著萎縮。2009

年上半年日本、印度和

泰國依然強勁,分別成長

4.0%

11.8%和 24.3%

;台灣則衰退

5.2%,

但比重增加至

1.0%,恢復至 2002

年的水準;香港持續嚴重惡化,

大幅衰退

65.9%,比重更進一步降至 12.1%,降幅高達 14.7

個百分

點。(參見表

3-13)

ܑ 3-12 ઼̂̚ౙ৲ቢοफ़ซ˾ֽ໚ͧྵ

國別

期間別 全球 台灣 香港 日本 印度 南韓 馬來

西亞 泰國 其他 地區 金額(百萬美元)

1996年 11,439 2,867 1,563 2,360 106 2,296 191 112 1,943 1997年 11,697 2,944 1,476 2,339 123 2,436 142 97 2,139 1998年 10,563 2,865 1,303 2,017 141 2,081 82 87 1,986 1999年 10,506 2,776 1,203 2,237 139 2,105 81 74 1,890 2000年 12,132 2,914 1,291 2,681 203 2,524 80 88 2,350 2001年 11,845 2,687 1,244 2,573 214 2,385 60 83 2,598 2002年 12,224 2,885 1,305 2,394 222 2,216 61 87 3,054 2003年 13,114 2,899 1,301 2,679 214 2,304 56 126 3,536 2004年 13,983 2,960 1,251 3,055 197 2,370 83 192 3,875 2005年 13,980 2,877 1,136 2,920 189 2,327 98 188 4,245 2006年 14,559 2,913 1,133 2,829 189 2,217 79 193 5,006 2007年 14,646 2,832 1,081 2,765 186 2,172 76 219 5,314 2008年 14,116 2,559 926 2,841 177 2,036 67 234 5,276 2007年上半年 7,287 1,429 545 1,308 99 1,088 41 108 2,670 2008年上半年 7,032 1,325 479 1,353 91 996 31 116 2,643 2009年上半年 6,110 1,137 335 1,118 94 879 37 96 2,414

比重(%)

1996年 100.0 25.1 13.7 20.6 0.9 20.1 1.7 1.0 17.0 1997年 100.0 25.2 12.6 20.0 1.1 20.8 1.2 0.8 18.3 1998年 100.0 27.1 12.3 19.1 1.3 19.7 0.8 0.8 18.8 1999年 100.0 26.4 11.5 21.3 1.3 20.0 0.8 0.7 18.0 2000年 100.0 24.0 10.6 22.1 1.7 20.8 0.7 0.7 19.4 2001年 100.0 22.7 10.5 21.7 1.8 20.1 0.5 0.7 21.9 2002年 100.0 23.6 10.7 19.6 1.8 18.1 0.5 0.7 25.0 2003年 100.0 22.1 9.9 20.4 1.6 17.6 0.4 1.0 27.0 2004年 100.0 21.2 8.9 21.8 1.4 17.0 0.6 1.4 27.7 2005年 100.0 20.6 8.1 20.9 1.4 16.6 0.7 1.3 30.4 2006年 100.0 20.0 7.8 19.4 1.3 15.2 0.5 1.3 34.4 2007年 100.0 19.3 7.4 18.9 1.3 14.8 0.5 1.5 36.3 2008年 100.0 18.1 6.6 20.1 1.3 14.4 0.5 1.7 37.4 2007年上半年 100.0 19.6 7.5 17.9 1.4 14.9 0.6 1.5 36.6 2008年上半年 100.0 18.8 6.8 19.2 1.3 14.2 0.4 1.7 37.6 2009年上半年 100.0 18.6 5.5 18.3 1.5 14.4 0.6 1.6 39.5

成長率(%)

1996年 10.2 6.5 -8.4 7.3 33.4 25.5 153.2 25.6 13.9 1997年 2.3 2.7 -5.5 -0.9 15.9 6.1 -25.7 -13.4 10.1 1998年 -9.7 -2.7 -11.7 -13.7 14.8 -14.6 -42.6 -10.4 -7.1 1999年 -0.5 -3.1 -7.7 10.9 -1.6 1.1 -0.7 -15.1 -4.8 2000年 15.5 5.0 7.3 19.9 46.1 19.9 -0.9 19.1 24.3 2001年 -2.4 -7.8 -3.7 -4.0 5.5 -5.5 -25.4 -5.6 10.6 2002年 3.2 7.4 4.9 -7.0 3.6 -7.1 1.1 5.0 17.5 2003年 7.3 0.5 -0.3 11.9 -3.8 3.9 -7.8 43.8 15.8 2004年 6.6 2.1 -3.8 14.0 -7.9 2.9 49.0 52.7 9.6 2005年 0.0 -2.8 -9.2 -4.4 -4.1 -1.8 17.8 -1.8 9.5 2006年 4.1 1.3 -0.3 -3.1 0.1 -4.7 -19.3 2.3 17.9 2007年 0.6 -2.8 -4.6 -2.3 -1.7 -2.0 -4.4 13.7 6.2 2008年 -3.6 -9.6 -14.4 2.7 -4.6 -6.3 -11.2 7.0 -0.7 2007年上半年 3.7 -0.8 -0.4 -1.0 5.2 -0.9 -4.8 14.7 11.7 2008年上半年 -3.5 -7.3 -12.0 3.4 -8.0 -8.4 -25.3 7.0 -1.0 2009年上半年 -13.1 -14.2 -30.0 -17.3 3.9 -11.7 20.4 -17.6 -8.7 資料來源:中國大陸海關貿易磁帶。

ܑ 3-13 ઼̂̚ౙјҗซ˾ֽ໚ͧྵ

國別

期間別 全球 台灣 香港 日本 印度 南韓 馬來西亞 泰國 其他 地區 金額(百萬美元)

1996年 299 7 201 28 1 8 0 0 53

1997年 409 12 296 24 1 8 0 1 68

1998年 444 9 340 21 0 5 0 1 68

1999年 543 7 426 25 0 8 0 1 77

2000年 685 5 534 32 1 13 0 1 99

2001年 811 7 604 26 1 13 0 1 158

2002年 918 9 615 30 1 26 1 2 234

2003年 1,031 9 614 44 2 37 1 3 322

2004年 1,191 8 643 63 3 52 2 6 413

2005年 1,269 9 627 54 4 72 3 9 489

2006年 1,353 9 612 43 7 84 5 11 582

2007年 1,554 12 579 39 13 95 4 16 797 2008年 1,778 16 401 46 26 93 9 29 1,158

2007年上半年 659 5 254 19 4 45 2 7 324

2008年上半年 826 7 223 19 10 42 5 13 508 2009年上半年 629 7 76 20 11 35 4 17 460

比重(%)

1996年 100.0 2.4 67.3 9.5 0.3 2.8 0.0 0.0 17.7 1997年 100.0 3.0 72.4 5.8 0.1 1.9 0.0 0.2 16.5 1998年 100.0 1.9 76.6 4.7 0.1 1.1 0.1 0.1 15.4 1999年 100.0 1.3 78.4 4.7 0.0 1.4 0.0 0.1 14.1 2000年 100.0 0.7 78.0 4.7 0.1 1.9 0.0 0.1 14.4 2001年 100.0 0.9 74.5 3.2 0.1 1.6 0.0 0.2 19.5 2002年 100.0 1.0 67.0 3.3 0.1 2.8 0.1 0.2 25.5 2003年 100.0 0.8 59.6 4.2 0.2 3.6 0.1 0.2 31.3 2004年 100.0 0.7 54.0 5.3 0.2 4.4 0.1 0.5 34.7 2005年 100.0 0.7 49.4 4.3 0.4 5.7 0.3 0.7 38.5 2006年 100.0 0.7 45.2 3.2 0.5 6.2 0.3 0.8 43.0 2007年 100.0 0.7 37.3 2.5 0.8 6.1 0.2 1.0 51.3 2008年 100.0 0.9 22.5 2.6 1.5 5.2 0.5 1.6 65.1 2007年上半年 100.0 0.7 38.5 2.9 0.6 6.8 0.3 1.1 49.2 2008年上半年 100.0 0.8 26.9 2.3 1.2 5.1 0.6 1.6 61.5 2009年上半年 100.0 1.0 12.1 3.2 1.7 5.5 0.7 2.6 73.2

成長率(%)

1996年 7.9 -21.9 23.3 -23.2 70.8 -14.8 0.0 -21.4 -7.7 1997年 36.7 70.4 47.1 -16.4 -34.1 -8.6 375.0 672.7 28.0 1998年 8.7 -29.3 14.9 -11.1 -55.6 -34.4 68.4 -41.2 1.1 1999年 22.2 -18.0 25.2 20.3 -41.7 48.1 -65.6 12.0 11.8 2000年 26.1 -34.1 25.4 27.8 378.6 76.0 45.5 21.4 29.0 2001年 18.4 52.9 13.1 -20.8 4.5 -0.2 150.0 85.3 60.3 2002年 13.2 31.5 1.7 18.5 7.1 96.6 202.5 23.0 47.8 2003年 12.4 -9.0 -0.1 44.6 164.0 42.4 -26.4 64.5 37.9 2004年 15.5 -2.0 4.7 44.1 41.9 41.6 80.9 125.1 28.2 2005年 6.6 12.0 -2.5 -13.7 59.4 37.3 97.5 63.2 18.2 2006年 6.6 -0.4 -2.4 -21.5 51.3 16.8 44.3 20.8 19.1 2007年 14.8 25.1 -5.4 -9.0 88.5 13.8 -19.0 38.2 36.8 2008年 14.4 35.3 -30.8 18.9 105.3 -2.6 151.3 82.7 45.3 2007年上半年 3.3 -1.4 -16.3 -18.7 79.3 13.9 -14.7 21.0 26.0 2008年上半年 25.4 44.0 -12.3 1.7 139.9 -5.4 150.0 89.9 56.8 2009年上半年 -23.9 -5.2 -65.9 4.0 11.8 -17.7 -6.9 24.3 -9.4 資料來源:中國大陸海關貿易磁帶。

ௐα༼ έ៉ৱᖐயຽ΍˾݈ഀ

由本章前文分析,可發現全球紡織貿易進入後配額時代後,許多 低所得國家紡織品出口迅速竄起,然而在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國家和 地區中,紡織品的出口地區結構也有相當顯著的差異。台灣紡織品多 出口至中國大陸、美國、越南、印尼和日本,而細分的紗線布料、成 衣或其他紡織品等項目間也有所不同。

在美國市場方面,美國是成衣主要出口地區,但不難看出自

2005

年全球紡織配額解除後,我國成衣出口占美國成衣出口的比重逐漸出 現下滑,2008 年更因為歐美地區的消費市場緊縮,導致我國成衣的出 口進一步衰退,主要是因為我國成衣業發展轉為全球布局的營運模 式,成衣業在台灣的廠商多為研發與打樣,而加工製造部分多移往海 外具備低工資成本的國家生產。在美國消費者購買型態轉為保守的情 況下,對於全球紡織品消費都將是一大考驗,台灣也無法避免。

日本市場方面,台灣對日本紡織品出口中,多以人造纖維紗和工 業用紡織品為主,利用區域優勢和研發技術的進步,台灣紗線布料在 日本市場仍較具有競爭力,但由於日本在此波經濟復甦表現上仍屬緩 慢,且日本國內投資環境也仍未恢復,使得我國紡織品在日本市場的 拓展速度減緩。

中國大陸市場方面,中國大陸是台灣紡織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場,

在東協加三全面開放後勢必將受到影響,但由於中國大陸自台灣進口 的紡織商品較為集中,以

HS

四位碼分類來看,2008 年自台灣進口前

13

項紡織商品占總紡織進口約

80%

,金額達

23.5

億美元,而此些商品 在自東協的進口中僅有

5.7

億美元,雖有部分重疊但規模有所差距,

ܑ 3-14 2008 ѐ઼̂̚ౙҋέ៉ᄃڌם͹ࢋৱᖐݡซ˾ͧྵ

單位:百萬美元,%

自台灣進口 自東協進口

HS四位碼

金額 比重 金額 比重

5407 601 20.5 134 12.9

5402 480 16.4 113 10.9

5903 339 11.6 13 1.3

6006 270 9.2 21 2.0

6004 109 3.7 14 1.4

5603 89 3.0 24 2.3

5503 82 2.8 54 5.2

5205 75 2.6 153 14.8

5512 70 2.4 9 0.8

6001 66 2.3 7 0.7

5804 64 2.2 9 0.8

5206 53 1.8 14 1.3

6005 51 1.7 3 0.3

小計 2,349 80.1 566 54.7

紡織品進口總額 2,932 100.0 1,034 100.0 資料來源:中國大陸海關貿易磁帶。

因此較不易被立即取代(參見表

3-14)

。但在南韓和日本等產業性質較 為相近的國家相比,台灣產品競爭力將受到影響。且在台灣紡織產業 外移的同時,知識效益也隨之擴散,對於依靠技術優勢的台灣將造成 影響。

綜合來看,台灣出口競爭力在各市場皆呈現衰退,紡織品市場比 重逐漸被低勞動成本的國家所取代。而在

2009

年南韓利用貨幣貶值與 出口政策減緩危機所造成的衝擊,也進一步削弱台灣紡織品的競爭 力,使得我國紡織品僅有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比重高於南韓。因此不管 是與低技術紡織品或高技術紡織品相較,台灣紡織品出口競爭力在與 各觀察國比較皆屬偏弱。

在全球經濟環境不景氣且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的同時,台灣紡織業 者應藉此機會進行改革,包括組織重組、降低生產成本和創新產品的 研發等,紡織研究所在

2009

9

月預估

2009

年紡織業產值將維持在

4,000

億元。為了提高紡織品出口競爭力,我國紡織業未來努力的方向 有下列幾點建議:

1.強化技術創新能力:在環保議題席捲全球的風潮下,可偏重環保科

技布料和低污染紡織原料等研發,並且積極朝高附加價值產品轉 型,在有限的勞動要素下,以技術取代勞力創造更大獲益。

2.建立國際化品牌:在各市場藉由技術創新使產品具有差異化,以與

低價產品的消費市場有所區隔,因此品牌建立可使消費者清楚界定 品質形象,對我國紡織品升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3.產業多元結合:台灣原已逐漸發展為全球機能性紡織品開發與供應

的主要國家,多以紗線、人造纖維和工業用紡織品等未經加工的產 品為出口,在未來可結合各產業需求,研發工業用布料,朝專業化 生產流程邁進,以達到台灣紡織業

2015

年產值

5,800

億元的目標,

並使得紡織產業結構比例轉型至衣著用:家飾用:產業用為

50

17:

33。

4.積極拓展貿易協定:藉由兩岸經貿合作和 ECFA

簽訂,減少東亞區

域自由貿易協定對我國的衝擊,鞏固我國在中國大陸市場比重。我 國紡織品與中國大陸紡織品類型多為互補作用,結合技術與成本的 各項長處,共同拓展國際市場。且多數台商在中國大陸深耕已久,

因此在兩岸貿易協定的策略下,能有更明確且更有效的溝通。

雖然由前文分析發現台灣出口競爭力在全球主要市場已出現較弱 現象,但如能積極的進行調整,使台灣紡織品能更進一步升級,即使 在低價紡織品的競爭下,仍能擁有技術競爭優勢,台灣紡織業仍將有 值得期待的發展前景。

ણ҂͛ᚥ

<2009年

8

月紡織產銷動態報導>,《紡織月刊

159

期》,紡拓會,

2009

9

月,頁

58-67。

白志中,<台灣紡織業發展現況及兩岸合作前景>,《紡紗會訊》,台 灣區紡織工業同業公會,2009年

8

月,頁

14-20。

吳其章,《由我國對中國進口分析紡織品競爭力》,紡織綜合所,2009 年

4

月。

李信宏,《2009 年第一季我國紡織產業回顧與展望》,紡織綜合所,

2009

5

月。

李信宏,《台灣紡織產業現況與發展趨勢》,紡織綜合所,2002 年

12

月。

馬潤芬,《台灣紡織業出口之產品結構及地區結構之情勢分析》,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大學,2009年

6

月。

黃金鳳,《台灣地區紡織產業傳》,中華徵信所,1999年

10

月。

經濟部工業局,<紡織產業現況與輔導措施>,《紡紗會訊》,台灣區 紡織工業同業公會,2009年

6

月,頁

16-27。

趙京霞,《後配額時代的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 年

10

月(225-233)。

蘇偉綱,《2008 年第三季紡織產業回顧》,紡織綜合所,

2008

11

月。

ௐαౢ!!ԧ઼̍׍፟ၱ፟ୠ࿬௡І!

΍˾̶ژ!

機械產業是典型的基礎工業,也是國家的樞紐工業,扮演推動工 業發展火車頭的角色。我國機械產業主要包括工具機業、零組件業、

橡塑膠機械業、木工機械業、紡織機械業、模具業、IC/FPD設備業及 其他眾多產業機械及加工設備業等,其中又以工具機暨零組件業較具 國際競爭力。然而,歷經全球金融風暴肆虐之下,工具機暨零組件產 品外銷訂單大幅萎縮,因此本章將透過工具機暨零組件產品出口貿易 結構變化,了解此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優劣勢,以拓銷出口貿易市場。

本章共分為四小節,首先將針對我國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的特 性、歷年產銷作一分析;第二節對工具機暨零組件產品主要出口市場,

分析其貿易特色及走勢;第三節分析選取的競爭觀察國在美國、日本 及中國大陸等進口市場的結構變化比較,而競爭觀察國主要是選取觀 察市場鄰近國家或東亞主要國家;第四節則是出口前景分析,提出如 何提高我國出口競爭力之建議。在分析過程中,我國貿易資料選取的 期間是

1997

年至

2009

年第三季,國外貿易資料則截至

2009

年第二季;

又為了進行更詳細分析,因此將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產品貿易再分為 工具機及機械零組件兩項。

ௐ˘༼ ݈֏

工具機為製造各種機械的加工設備,亦與各種基礎加工與精密加

工發展息息相關,在整個機械工業發展中居極關鍵地位,故有「機械 之母」之稱。工具機產業堪稱一國的樞紐工業,帶動製造業在生產效 能及產品精度的表現,被視為國家工業化程度的指標。由於工具機扮 演的生產地位相當重要,因此具有以下幾個特質:

1.工具機產業由於產業關聯性大,與國防工業、汽車工業、航太工業、

電子工業等生產加工與精密加工的關係更為密切,扮演著策略與支 援的角色。

2.由於工具機是基礎加工與精密加工之設備,因此屬於技術密集型產

業,無論在設計與製造中均需要高度之技術,隨科技高度發展,對 工具機性能與機密度之需求更是日益提高。

3.工具機對於使用廠商而言,單位價值高,是屬於設備上之投資,因

此工具機之需求容易隨景氣變化與投資意願而波動。

4.工具機零組件繁多,需要投入大量資本與累積高度的技術,持續改

良開發產品,資本獲利回收緩慢。

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其工具機產業不僅在 該國占有重要地位,帶動其國內的工業發展,在全球亦扮演著關鍵角 色,同時引領全球工具機產業的發展方向。

2008

年全球的工具機產值

高達

850.6

億美元,成長

19.9%。其中,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工具機生

產國,占全球生產值約

18.6%,生產額達到 158.5

億美元;排名第二 的為德國,產值達

156.6

億美元,成長

21.1%,占全球工具機產值

18.4%;第三名則為中國大陸,產值為 139.6

億美元,成長幅度達

29.9%,占全球產值 16.4%;另外,義大利產值為 120.8

億美元,成長

20.8%,排名居於第四;而台灣年產值為 50.0

億美元,居於第五,成

11.3%(參見表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