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dak ada hasil yang ditemukan

4%和 34.3%,比重也紛紛下滑至 23.5%和

3.፟ୠ࿬௡Іซ˾

日本和泰國則衰退 23. 4%和 34.3%,比重也紛紛下滑至 23.5%和

2.2%;南韓僅衰退 3.5%,明顯優於各國,比重逆勢提高至 5.9%,回

2006

年的水準,也顯示出南韓在此次經濟危機中,在貨幣與出口 政策的表現能有效減緩衝擊,使其在中國大陸進口來源中逆勢提高

ܑ 4-15 ઼̂̚ౙ፟ୠ࿬௡Іซ˾ֽ໚ͧྵ

單位:百萬美元;%

國別

期間別 合計 台灣 日本 南韓 馬來

西亞 泰國 其他 地區 金額

1995年 477 49 194 13 0 4 197

1996年 658 52 299 20 1 9 249

1997年 661 53 308 19 1 36 225

1998年 956 60 307 29 1 23 517

1999年 874 94 391 34 1 21 310

2000年 1,114 109 449 58 5 61 403

2001年 1,269 124 456 72 8 47 533

2002年 1,638 154 543 71 9 64 761

2003年 2,423 211 733 102 11 82 1,243 2004年 3,295 290 1,051 152 21 109 1,630 2005年 4,033 341 1,181 223 34 143 2,070 2006年 4,869 423 1,361 285 40 172 2,547 2007年 6,325 506 1,608 352 44 211 3,559 2008年 8,050 490 2,016 390 55 214 4,841 2006年上半年 2,271 199 653 139 18 76 1,168 2007年上半年 2,868 229 730 160 20 100 1,611 2008年上半年 3,937 264 1,004 201 27 112 2,306 2009年上半年 3,276 133 769 194 20 73 2,070

比重

1995年 100.0 10.3 40.6 2.6 0.1 0.7 41.3 1996年 100.0 7.9 45.4 3.0 0.1 1.3 37.8 1997年 100.0 8.0 46.6 2.9 0.2 5.4 34.0 1998年 100.0 6.2 32.1 3.0 0.1 2.4 54.1 1999年 100.0 10.8 44.8 3.9 0.1 2.4 35.5 2000年 100.0 9.7 40.3 5.2 0.5 5.5 36.1 2001年 100.0 9.8 35.9 5.7 0.6 3.7 42.0 2002年 100.0 9.4 33.2 4.3 0.6 3.9 46.5 2003年 100.0 8.7 30.3 4.2 0.5 3.4 51.3 2004年 100.0 8.8 31.9 4.6 0.6 3.3 49.5 2005年 100.0 8.5 29.3 5.5 0.8 3.6 51.3 2006年 100.0 8.7 27.9 5.9 0.8 3.5 52.3 2007年 100.0 8.0 25.4 5.6 0.7 3.3 56.3 2008年 100.0 6.1 25.0 4.8 0.7 2.7 60.1 2006年上半年 100.0 8.7 28.8 6.1 0.8 3.3 51.4 2007年上半年 100.0 8.0 25.4 5.6 0.7 3.5 56.1 2008年上半年 100.0 6.7 25.5 5.1 0.7 2.8 58.6 2009年上半年 100.0 4.1 23.5 5.9 0.6 2.2 63.2

成長率

1996年 37.8 6.0 54.3 57.0 38.6 144.4 26.3 1997年 0.6 2.5 3.3 -1.1 109.8 316.7 -9.6 1998年 44.5 12.0 -0.6 46.6 -0.8 -36.0 129.8 1999年 -8.6 57.7 27.5 19.7 -40.2 -9.1 -39.9 2000年 27.6 15.4 14.7 71.2 560.5 193.9 29.8 2001年 13.9 14.7 1.5 23.7 49.8 -22.5 32.3 2002年 29.0 23.6 19.3 -1.6 24.3 35.6 42.9 2003年 47.9 36.9 34.9 43.3 22.4 28.2 63.2 2004年 36.0 37.5 43.3 49.4 86.0 31.9 31.2 2005年 22.4 17.7 12.4 46.4 60.2 32.1 27.0 2006年 20.7 24.1 15.2 27.9 18.0 19.9 23.1 2007年 29.9 19.6 18.2 23.4 8.4 22.8 39.7 2008年 27.3 -3.2 25.3 11.0 25.7 1.6 36.0 2007年上半年 26.3 15.3 11.8 15.4 7.8 31.8 37.9 2008年上半年 37.2 15.2 37.5 25.6 39.4 11.6 43.2 2009年上半年 -16.8 -49.4 -23.4 -3.5 -25.9 -34.3 -10.2 資料來源:中國大陸海關。

其競爭力。

ௐα༼ ΍˾݈ഀ

我國位居機械產業龍頭的工具機和機械零組件產業,近兩年的產 值已相繼突破千億元大關,雙雙躍居機械產業閃亮雙星的寶座。然而,

在歷經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經濟危機之際,導致各國對性質偏屬資本 財的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的進口需求大幅降低,也導致各國該產品出 口金額嚴重衰退。

就美國、日本及中國大陸三大主要進口市場來看,發現美國自台 灣進口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的金額變化與該國總進口需求衰退幅度相 差不大,而且其中的工具機表現相對優於比較觀察國,因此有較高的 競爭力;在日本市場方面,自台灣出口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的表現較 差,顯示台灣該產業在日本市場的競爭力較低,主要是因日本已成為 全球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主要供應國之一,其相關技術、設備發展已 達成熟階段,相對競爭優勢較低。然而,2009 年上半年在金融風暴的 威脅下,日本工具機大廠自

2008

年第三季之後一連幾個月呈現訂單大 幅萎縮的現象,加上日圓持續升值,為考量生產成本,紛紛轉向台灣 出口商採購相關零組件,因此預期台灣該出口產業在日本市場具有價 格競爭力。另外,中國大陸為我國該產業主要的出口市場,但因台灣 與中國大陸在生產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的重疊性相當高,如產品的同 質性高、技術層次相對較低、低價等特性,因此在全球經濟疲軟之際,

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大幅降低。

對於我國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未來的前景,在預期全球景氣將逐

漸脫離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預期上游機械零組件的復甦速度,將比下 游工具機的復甦較為快速。工具機方面,則隨著景氣逐步復甦,主要 成長需求來自新興市場中的中國大陸、巴西及印度市場,其中中國大 陸在政策引領下,光電產業、汽機車、3C家電及軌道工業均有顯著的 需求出現,將有利我國工具機出口成長。

市場方面,在歐美市場的經濟復甦尚未明朗之下,中國大陸市場 已成為支撐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景氣與訂單的最大買主。中國大陸經 濟在歷經十年快速發展,進而對工具機大量進口下,目前正在快速轉 變其對進口工具機之需求,特別是在

2008

年與

2009

年執行對工具機 進口免稅門檻提高之情況下,中低檔工具機進口將面臨

10.0%左右之

進口稅,導致進口難度大幅提升,且進口品提高稅率之後,使得我國 商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將大幅下滑。因此,台灣出口商將面臨 新的變化與競爭,然政府必須提出有效之兩岸平等互惠關稅協商,如

ECFA,為國內業者爭取優惠關稅,以期提升台灣出口競爭能力。生產

方面,運用台灣機械產品優勢,朝向中高技術產品發展,以產品差異 化及完善的售後服務等市場策略,發展客製化高附加價值產品,以提 升我國工具機暨機械零組件之整體形象與國際名譽。

ણ҂͛ᚥ

<機械產業分析及投資機會>,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9年

2

月。

陳建柏,《在工具機業關鍵零組件供料限制下運用限制驅導式牌程之 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2003 年

6

月。

楊文洲,《工具機產業導入知識管理與協同作業之個案研究》,碩士論 文,大葉大學,2006年

6

月。

劉世忠,<機械之母∼工具機產業概況>,《產經資訊》,2009 年

69

期,頁

20-26。

ௐ̣ౢ!!ԧ઼၆̚ڌڵ઼̮෶ٽ!

ௐ˘༼ ݈֏

地理位置居於歐、亞、非之間樞紐地位的中東地區,自古以來便 是經商往來及交通運輸的重要戰略之地,不啻為孕育美索不達米亞文 化、巴比倫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波斯帝國及鄂圖曼帝國的所在地。二 十世紀初期,在中東地區包括伊朗、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 國、伊拉克、卡達、科威特和阿曼等地陸續發現蘊藏量豐富的石油,

引發英國、美國、蘇俄等大國覬覦其石油利益,一夕之間改變中東地 區的命運,並逐漸發展出以石油賺取報酬的獨特模式。1973 年美國喬 治城大學的

Ibrahim Oweiss

教授結合

petroleum(石油)和 dollar(美

元) ,提出「油元(Petrodollar) 」一詞,形容產油國以出口石油換 取大量外匯的現象,而這類石油出口大於進口的產油國也就被稱為油 元國。

由於中東地區石油利益龐大,加上該區域受歷史因素影響,宗教 問題及政治紛擾不斷,導致內亂、外患頻傳,除以色列與阿拉伯地區 長期持續對峙外,1980 年以來,接連爆發兩伊戰爭、海灣戰爭及伊拉 克戰爭,伊朗核武問題也使得該地區與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緊張。在 戰亂波及下,中東經濟雖飽受摧殘,卻也因此衍生出重建商機,吸引 不少外資進入。另一方面,2005 年來油價陸續上升,中東油元國收益 攀升,整體經濟實力大為增加,引起各國爭食中東內需市場,亞洲國 家雖然地屬偏遠,但包括日本、南韓及中國大陸動作積極,已逐漸在

中東市場站穩腳步。

我國經濟發展向來以出口為導向,在金融風暴衝擊下,以美國為 首的全球市場嚴重萎縮,我國經濟因而大幅衰退,凸顯出開發新興市 場的迫切性。在行政院新鄭和計畫的架構下,強力拓展新興市場為重 要政策之一,中東與印度、俄羅斯、巴西及東協並列為

5

大新興市場,

即著眼於中東掌握能源產出,且各項產業成長迅速,值得大力推展雙 邊貿易,進而創造我國經濟成長新動能。本文試就中東地區的經濟情 勢、與我國整體之雙邊貿易情形及主要貿易商品發展趨勢做一介紹,

並針對雙邊貿易之未來走勢進行探討。

本文研究對象,係以中東

14

國為範圍,分為油元國與非油元國兩 群組。油元國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 UAE;以下 簡稱阿聯)、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以下簡稱沙國)、伊朗(Iran)、 科威特(Kuwait)、卡達(Qutar)、阿曼(Oman)及伊拉克(Iraq)等

7

國;非油元國則包括以色列(Israel)、約旦(Jordan)、敘利亞(Syria)、 黎 巴 嫩 (

Lebanon

)、 巴 林 (

Bahrain

)、 葉 門 (

Yemen

) 及 阿 富 汗

(Afghanistan)等

7

國。文中將逕以中東

14

國、油元國與非油元國表 示,特先說明。

有關於中東地區在區域經濟上的定義,各研究機構的分類略有差 異,如國際貨幣基金(IMF)習慣以中東與中亞作為研究主體,並把 中東與北非(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ENA)歸為一類,再區 分為石油出口國與石油進口國。此外,中東地區的重要組織如石油輸 出國組織 (OPEC)、海灣合作理事會 (GCC),其參與成員亦各有 不同,在行文中偶有提及,茲整理如表

5-1

以供參考。

ܑ 5-1 ̚ڌгડ۞ؠཌྷ̈́ቑಛ

指標名稱 定義及範圍

本文 〔油元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卡達、阿曼、

伊拉克

〔非油元國〕以色列、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巴林、葉門、阿富汗 國際貨幣基金

(IMF)

〔中東與北非-石油出口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巴林、卡達、沙烏地 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

〔中東與北非-石油進口國〕阿富汗、巴基斯坦、敘利亞、約旦、黎巴嫩、

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 全球透視機構

(GI)

〔中東〕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 拉伯聯合大公國

世界銀行 (WB)

〔中東與北非〕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朗、伊拉克、約旦、吉布地、黎巴嫩、

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葉門 石油輸出國

組織(OPEC)

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爾、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亞、

奈及利亞、卡達、沙烏利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委內瑞拉 海灣合作

理事會(GCC)

巴林、科威特、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ௐ˟༼ ̚ڌгડ̝གྷᑻଐ๕

中東地區最為著名的應是其蘊藏量豐沛的石油,根據英國石油公 司(bp)的統計,中東地區原油蘊藏量占世界比重達

59.9%

,但在

OPEC

實施限量措施下,產量占世界比重僅

31.9%。無論如何,中東地區作

為世界原油產出的龍頭地位無庸置疑,也因為生產石油,自然演變為 以原油出口為國家主要收入來源的特殊經濟型態。(參見表

5-2)

近年來油價高漲,推升許多中東油元國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甚 至已高過歐美已開發國家。根據美國中情局「世界各國概況(The World

Factbook)」的排名,以購買力平價(PPP)為基礎計算各國的實質人

均國內生產毛額(GDP),2008 年卡達與科威特以

11.1

萬及

5.7

萬美

ܑ 5-2 ̚ڌЧ઼۞ࣧڵᛃᖟณ̈́͟யณĞ 2008 ѐğ

國家 蘊藏量 (億桶)

蘊藏量 比重(%)

產量 (萬桶/日)

產量

比重(%) 可開採年數

沙烏地阿拉伯 2,641 21.0 1,084.6 13.1 66.5

伊朗 1,376 10.9 432.5 5.3 86.9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978 7.8 298.0 3.6 89.7

科威特 1,015 8.1 278.4 3.5 99.6 伊拉克 1,150 9.1 242.3 3.0 >100

卡達 273 2.2 137.8 1.5 54.1

阿曼 56 0.4 72.8 0.9 20.9

敘利亞 25 0.2 39.8 0.5 17.2

葉門 27 0.2 30.5 0.4 23.9

其他 1 <0.05 3.3 <0.05 10.6 中東地區總計 7541 59.9 2,620.0 31.9 78.6

資料來源:英國石油公司(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9。

元,排名高居世界第

2

名及第

6

名,優於第

10

名的美國及第

18

名的 瑞士;緊接在後的阿聯及巴林為

4.0

萬及

3.7

萬美元,排名分居第

21

名及第

28

名;再其次為以色列排名第

49

名、沙國排名第

59

名及阿曼 排名第

60

名,人均

GDP

也達

2

萬美元以上,整體經濟實力雄厚,但 貧富不均在該區域是普遍的現象。另一方面,戰亂紛擾及缺乏其他收 入來源的國家,其人均

GDP

水準卻落至世界排名末端,如阿富汗在

229

個國家中排名第

219

名,顯見中東各國人均

GDP

的差距頗大。

中東地區經濟情勢與油價息息相關,當原油產量穩定且油價上升 時,油元國收入水漲船高;反之,當原油產量波動或油價下跌,油元 國收入隨之滑落,明顯呈現隨油價而波動的經濟發展格局。由

10

年間 油價走勢及中東地區經濟成長表現,可發現兩者趨勢大致相同的結 果。

2008

年開始油價快速飆升,

7

月一度上漲到每桶

144

美元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