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体表十四经脉的循环分布及穴位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毫针的操作方法以及关键穴位的临床应用。 “穴位”就是毛孔。穴位是脏腑,经络能量流入身体表面的各个部位。
十四经穴:又称经穴。它是沿十四经脉路线分布的穴位,共有腧穴名称361个。经外奇穴:又称奇穴,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近期治疗功能:全身各穴位均可治疗局部及邻近脏器的疾病。比如胃的中脘、梁门,以及相邻的掌门、气海,可以治疗胃病等。
特定穴位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有特定名称的一类腧穴。根据其分布特点、意义和治疗作用的不同,分为武术穴、元穴、络穴、切穴、蜀穴、热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
手指同身寸法
选择穴位的方法是根据患者手指的宽度而定。当病人的腹部中部弯曲时,内侧两端水平线之间的距离被认为是1寸。一般用于水平尺寸的四肢和背部取穴。
脚趾至身体:以患者拇指关节的宽度为1寸。也适用于直接选择肢体上的急性点。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连在一起,以中指的横折痕为标准。用四根手指水平测量 3 英寸。
列缺 ( LIEQUE )手太阴肺经
【定位】在手背,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大约第二掌骨的中央处。
合谷 ( HEGU )手阳明大肠经
位置】肘部弯曲直角,位于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曲池 ( QUCHI )手阳明大肠经
位置:督鼻穴下三寸,胫骨前顶外侧一指处。
足三里 ( ZUSANLI )足阳明胃经
三阴交 ( SANYINJIAO )足太阴脾经
【定位】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
神门 ( SHENMEN )手少阴心经
【定位】掌心向胸,尺骨茎突桡缘间隙处。
养老 ( YANGLAO )手太阳小肠经
肾腧 ( SHENSHU )
定位:在腘皱襞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之间,俯卧,屈膝取穴。主治:腰下肢瘫痪,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泻,疟疾鼻衄。
委中 ( WEIZHONG )
太溪 ( TAIXI )足少阴肾经
位置: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 ( NEIGUAN )手厥阴心包经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辐与尺骨之间。
外关 ( WAIGUAN )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风府穴处。
风池 ( FENGCHI )足少阳胆经
【定位】足背第一、二指骨交界前凹陷处。
太冲 ( TAICHONG )足厥阴肝经
【位置】卧或坐,第七颈椎棘突下腔内。昏迷、斜视、牙关紧闭、面部浮肿、腰部剧烈疼痛。位置】眉尖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2.5厘米处。
操作】穿刺放血,或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利用金属针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来治疗人体疾病。
进针方法
用消毒棉球包裹针尖,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放在穴位上。用右手扭转针柄。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拉伸刺破堆积处两侧的皮肤,收紧皮肤。用右手握住针,然后用左手插入。将松弛的皮肤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收紧穴位处的皮肤,右手持针,将针刺入皮肤较浅的穴位。
部位:头、脸、胸、背→浅针,四肢、手臂、腹部→深针。针灸是指将针刺入穴位,以行气、调整针感后所进行的各种针灸手法。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针刺部位会出现疼痛、麻木、肿胀、沉重、蚂蚁行走等现象;在医生的手指下会有沉重、紧绷等反应。
行针与得气
针刺入积聚点一定深度后,针上下移动至积聚点。进——针从表层刺入深层;提升——从深层向上拉至表层。当针刺入锐角达到一定深度时,用穿刺手的拇指中指握住针柄,前后旋转。 4)振动法:摇动、振动针,使针头在针尖上移动。是升降幅度小、频率高的动作。
进补方法是指能够增加机体规律性、恢复衰弱功能的方法;泻法是指能够清除致病因素,使超负荷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方法。
针刺补泻手法
2)拔针:即拔针时,通常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压针孔周围的皮肤,右手握住针慢慢旋转并提起。然后迅速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留针与出针
过饥、过饱、醉酒、害怕、劳累过度等人一般不适合针灸;对于长期患病、体质虚弱、出血较多或大汗淋漓的人,针灸刺激不宜过强。 ,并应尽量保持仰卧位。有皮肤感染的人,有伤口、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进针。
晕针
【原因】紧张,扭转幅度大,向一个方向连续扭转,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造成针太紧,出现扭转现象。治疗】肌纤维缠绕:可将其轻轻地反复向对方扭转,同时轻轻地提起和插入。
滞 针
弯 针
断 针
创伤性气胸
血 肿
艾条(棒)是用艾叶和其他燃料制成的,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燃烧或冒烟。经络、穴位,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尤其适用于慢性衰弱性疾病及风寒湿所致的阳虚等病症。禁忌:艾灸一般不适用于所有证候,热阴虚证、发热证。面部及血管浅表部位的伤口不宜艾灸。
女性孕期不宜艾灸下腹及腰骶部艾灸顺序: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腹后。